300天讀書分享212——如何輕鬆的影響他人?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細節:如何輕鬆影響他人》,這本書主要講述瞭如何通過改變一些小的細節去影響他人,取得一些好的結果,我將分享其中的向“大衆”借力、心安理得效應和目標設得好,幹勁兒會更足三個部分的內容。

一、 向“大衆”借力

英國稅務海關總署的工作人員遇到了棘手的問題:有太多國民沒有按時提交納稅申報單並繳納稅款。

多年來,該署官員已經針對遲交稅款的民衆擬出了各種各樣的通知信函,嘗試了許多溝通手段。這些做法中的絕大多數都在強調,如果不按時提交表格和繳稅會遇到什麼樣的後果:利息費用、滯納罰金以及吃官司。對有些人來說,這些傳統方法是管用的,但對更多人來說,它們不起什麼作用。

使用新通知函的前一年,英國稅務海關總署估算的遲交稅額大概是5.1億英鎊,而他們最後徵收到了2.9億英鎊,清繳率只有57%。

合計起來,使用了新版通知函和一些從私營催繳行業裏學來的好方法之後,英國稅務海關總署收繳的拖欠稅款總額比前一年增加了5.6億英鎊,此外還清掉了3.5億英鎊的欠賬。考慮到實際的做法改動是多麼微小,成本又是多麼低廉,這最後的成果堪稱驚人。

那麼,通知函中的小改動究竟是什麼?只不過把按時納稅的真實人數——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寫上去了。

爲什麼成千上萬的人會因爲標準通知函上一個這麼不起眼的改動,就乖乖地寄來了支票呢?答案隱藏在一條人類行爲的基本原則之中,科學家們稱之爲社會認同原理,也就是從衆心理。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爲會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周圍的人的影響,尤其是那些令他們深深認同的人。

從衆不單是出於攀比的心態,它的根源更爲基本——它源自人們心中三條非常簡單卻非常強大的動機:儘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確決定、獲得他人的認同、用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

如果你想讓目標客戶做某件事,那就簡明而誠實地指出,大多數跟他們很類似的人已經在這樣做了。

社會認同原理還會發揮更大的威力。那就是把數據說得更加具體一些。

要改改變別人的行爲,有兩個具體做法相當見效,一是強調你所鼓勵的行爲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下被大多數人認同。行爲科學家把“在某個情境中被絕大多數人認同/不認同的行爲”稱作命令性規範。

二是公佈絕對數字,暗示着有許多人都在這樣做或這樣想的做法也會很有效。

二、心安理得效應

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團體都逐漸意識到回收利用的好處,這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方式之一。

但是,這些本意是想說服人們回收利用的方法會不會適得其反,導致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反而增多?研究說服科學的學者們認爲,在某種情況下,的確會出現這種事與願違的現象。這不僅對辦公室的環保政策有重要影響,對你要做的更加寬泛的影響行爲也很有意義。

影響行爲極少發生在“真空”環境中,如果只關注某個單一行爲,很可能會導致出乎意料的、甚至是適得其反的結果。從日常生活中你或許就能找到例子。在跑步機上多跑了10分鐘,你感到自己彷彿變得更加苗條了一點兒,所以早晨喝咖啡時就心安理得地吃一個香噴噴的麥芬蛋糕吧。午餐時選了健康沙拉,你或許就會理直氣壯地要個甜點,最起碼,吃完飯回辦公室時你就會坐電梯上樓,而不是爬樓梯了。

在一個男洗手間裏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他們先是統計了15天內這個男洗手間裏衛生紙的消耗量,計算出平均每天要用掉多少張衛生紙。這一步完成之後,他們就把一個很大的回收紙簍放在洗手池邊,指示牌上寫着,這個洗手間參與了一個衛生紙回收計劃,放進這個紙簍裏的衛生紙都會被回收。

接下來的15天裏,他們繼續統計衛生紙的用量。結果放置回收紙簍之後,衛生紙的消耗量增加了,平均每人多用了半張紙。

乍一看,這個不起眼的增量似乎算不得什麼。可是,鑑於每個工作日裏會有一百多人次使用這個洗手間,用紙量的增加就有了實實在在的意義:

單是這一個洗手間,每年多消耗掉的衛生紙就有12500張。回收設施的出現反而導致了用紙量增加,而不是減少,而且數字相當驚人!

這是怎麼回事?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內疚心理。也就是說,如果人們在使用和丟棄產品時產生了內疚心理,那麼通過回收利用的行爲,他們就可以減輕這種因過度消費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當然,負面情緒的減輕使得他們心安理得地用掉更多紙張,因爲過度的消費可以被回收彌補。

或許,回收設施的出現成了一個簡單的辯護理由。或許人們心想:“嘿,如果這紙能回收利用,那我多用一點兒也沒關係嘛。

我們應該多采取一些額外的小步驟來抵消任何潛在的“心安理得效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就是在物品回收處和電燈開關旁邊加上一個提醒,告訴大家,雖然回收利用對環保有好處,但少消耗資源的好處更多。

另一步就是運用承諾和一致原理,把大家先前所做的環保承諾亮出來。更好的做法是,你在實施這個環保行動之前,就可以請大家做出一些小承諾。

三、目標設得好,幹勁兒會更足

比起單一的具體數字,比如每週減掉3磅(約2.7斤)體重,把目標改成一個上下浮動的數字範圍,但平均值跟原先的數字一樣,比如每週減掉2~4磅(約1.8斤~3.6斤),會更加有助於人們鼓起幹勁兒,重新投入。

爲了測試這個想法,研究者們構思了一系列實驗,其中一個安排在一家健身俱樂部裏。願意參加爲期10周的減肥項目的成員先是制訂出一個減肥目標,隨後被分成兩組。

比如,想在1周之內減掉2磅(約1.8斤)體重的成員,要麼就分到“單一數字組”,目標是“本週減掉2磅(約1.8斤)”,要麼就被分到“浮動範圍組”,目標是“本週減掉1~3磅(約1斤~2.7斤)”。

每週初,成員們會稱體重,設定這一週的減肥目標,然後參加小組活動,學習健康生活的方法。

到了第十週末尾,研究者們測量兩組數據:首先是成員們的表現情況,以減掉多少體重爲準;然後是繼續參加後續10周減肥課程的意願水平。雖然從減重效果上看,兩組之間的區別不算太顯著。在前3周,浮動範圍組平均每人減掉了2.67磅(約2.4斤),單一數字組平均每人減掉了2.2磅(約2斤),但是,在“是否願意繼續參加爲期10周的減肥課程”的問題上,兩組人的態度呈現出了巨大差異:

單一數字組中只有50%多點兒的人願意繼續參加,但浮動範圍組中有將近80%的人都註冊了後續課程,交了25美元的學費。

讓人們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有兩個:挑戰性與可實現性。目標應當讓人感到有充分的挑戰性,因爲這會讓人產生成就感,但前提得是它有實現的可能。

面對單一數字型的目標,人們不得不挑選一個相對容易達成的、相對有挑戰性的數字,或者是兩者之間的折中,而浮動範圍型的目標把這兩個因素都包含在內。

簡單地說,它之所以能夠促使人們重拾目標,是因爲它能讓人把可實現性和挑戰性這兩方面的成就感都佔全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