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焦慮着急,不如踏實努力

近年,“焦慮”簡直成了一個流行詞。加上一些自媒體文章的渲染,比如什麼同齡人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什麼年薪百萬被裁10分鐘,更是讓不少人人心惶惶。

看着網上的紅人一個個年薪百萬,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我們不由得開始焦慮,開始着急,擔心30歲時還沒買上房,擔心35歲時還沒年薪百萬,擔心40歲時還沒實現財務自由……

可是,正如過度的壓力並不會成爲動力一樣,盲目的焦慮着急也並沒有用。

與其焦慮着急,不如踏實努力,因爲畢竟功不唐捐,我們走過的一步都算數。

來到美景前,他們都經歷了一路泥濘

四年前,有幸參加小馬哥的《品味書香》節目。因爲小馬哥的豐富經驗,加上自己的充分準備,一小時的直播進行得很順利。

記憶特別深的是每結束一段,小馬哥都會及時給出反饋,比如“上半段非常不錯,就這樣,保持下去”,“妹子,你這樣不行,不能想半天才說,不確定的可以說個虛數”,“有聽衆說你的聲音很優雅,給節目增色不少”……

直播結束後,我跟小馬哥說自己一直很喜歡廣播,沒想到有一天能來電臺錄節目。小馬哥很開心,說:“相信你以後一定還會有機會再來這裏的。” 借他吉言,後來果然又去錄了一次節目,雖然不是他的節目。

因爲僅有一面之緣,私下沒有來往,在讀到他的書《我走了很遠的路,纔來到你的面前》之前,我完全沒有想到著名央廣主持人小馬哥竟然有着那樣艱難的追夢經歷。

在成爲廣播主持人之前,他做了整整10年的汽車修理工。從26歲開始的追夢之旅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在書中這麼寫道:“生活的殘酷和嚴峻,遠比餘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開頭更具猙獰的張力。”

最初,他住的是沒有窗戶、終日不見陽光、陰暗潮溼的地下室。爲了避免生病,每天入睡時他都用雙手墊在身體最脆弱的腰部,這個習慣直到搬進樓房很久後才改掉。

30歲這年,他才終於成爲央廣的一名主持人。那時做一檔早間節目,每天早上需要5點到崗。爲了避免遲到,他每天定三個鬧鐘;最常做的夢就是遲到,每次從夢中驚醒都是大汗淋漓。

他在後記中寫道:“你可知道,我走了很遠的路,纔來到你的面前。”現在,我知道了,不僅是他,還有很多人,都是走了很遠的路,才抵達心裏的那個夢。

岳雲鵬在成爲相聲演員前,給工廠看過大門,學過電焊工,在餐館刷過碗當過服務員。

賈玲曾經沒錢交房租,被房東趕出來流落街頭;也曾經爲了省錢,吃了一週的鹹菜麪條。

所謂的一舉成名,都不過是厚積薄發

很多人,包括我,可能都是從《盜墓筆記》才知道作者南派三叔的,以爲他是憑這一套書成名的,簡直是個傳奇。

可實際上,哪有什麼一舉成名、一夜暴富的傳奇啊?!在成名、暴富之前,他已經積累得足夠多,只不過,現在量變終於發生質變。

他在《盜墓筆記》的後記中提到自己曾經嗜書如命的經歷,講到在寫《盜墓筆記》之前,他已經寫了一千萬字,甚至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寫在紙上。寫作題材也各種各樣,包括前些年很流行的穿越小說。

不只是南派三叔,很多暢銷書作者在出暢銷書之前,都已經默默地寫了很多年,寫了很多萬字,有的甚至已經出過三兩本不那麼暢銷的書。

頭條的一些寫作者,微頭條動輒幾十萬的閱讀量,讓很多小夥伴豔羨不已。有人問她怎麼做到的,她說自己從事紙媒,已有10年的積累。

追求夢想,從來沒有太晚的開始

小馬哥在書中講到了姜淑梅老人的寫作故事。

姜奶奶是一位地道的農民,當了一輩子的家庭主婦,在60歲之前大字不識一個。60歲那年,她的老伴去世。爲了轉移悲傷情緒,姜奶奶在女兒的建議下,開始跟着上一年級的小孫子一起學寫字。

學會簡單的讀寫後,姜奶奶又開始看童書。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激起了她的寫作慾望。她想把自己聽過、看過的許多故事寫下來,讓現在的年輕人看到。

75歲這年,姜奶奶正式開始寫故事。當然,那時,幾乎沒有人相信曾經目不識丁的姜奶奶能夠寫成一本書。幸運的是,在女兒的不斷鼓勵下,姜奶奶在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

這本書一出版,即受到很多好評,還獲得了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30大好書、豆瓣讀書2013年度最受關注圖書等榮譽。

在一般人眼裏,六七十歲的人該安享晚年了,還追什麼夢啊。姜奶奶的經歷卻告訴我們:追求夢想,從來沒有太晚的開始。

此刻,你也許20出頭,正值迷茫青春;你也許30出頭,正爲生計而奔波、焦慮;你也許40出頭,正爲是否要去追尋心中的夢想而猶豫。

不管此刻的我們處於什麼年齡段,我希望我們都能不焦慮,不着急,只管踏實努力;不去想着勝過他人,只想超越過去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