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創新

      認識 的創新是創新過程的根本,這與創新是“實踐的事情”並不矛盾。深入挖掘人的認識能力、“能動的反映”與創新的內在聯繫,是深入探討樹立和培養全 民族全面創新意識之必需。

  關鍵詞 創新意識 認識 能動的反映

  1 創新的定義

  近些年來,有不少學者從哲學角度對創新概念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俞可平教授認爲,創新是將新的觀念 和方法訴諸實踐,創造出與現存事物不同的新東 西,從而改善現狀。李繼武教授認爲,社會主體憑藉理念和實踐超常而首創性地對事物(物質)進行舊質形態向新質形態轉化的活動。易傑雄教授認爲,創新是指人 們在實踐中通過研究發現了關於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新過程、新本質和新的規律,以及運用這種新的認識發明了新的技術,首創了新的實 踐方法,創造出了新的事物與過程,是就其過程更是就其最終成果而言的。

  首先,創新是一個系統。創新由創新主體、創新對象、創新手段與創新環境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其中, 創新主體是系統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活的要素, 而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形式是一切事物中最高級最複雜的能動性形式,可以開闢創新的深度、廣度等可能性空間。在創新系統中,創新的各個要素是通過人的認識的創 新和實踐的創新的組織結合而形成有機整體的。認識的創新是一種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思維活動,是人們以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爲前提,運用新的認識方法、手段以及特 有的思維視角,開拓新的認知對象和領域,取得新的認識成果的思維活動,其表現形式是新的思維方法、新的世界觀的產生以及新的理論、新的學說的建立。它是創 新的先導並貫穿於整個創新活動之中,是取得新成果的關鍵。例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打破了對於感官直接提示給我們的東西的無限信賴。哥白尼的發現確立了 抽象思維的更大的決定性作用,使人類認識能夠透過直接的外觀,進入到現象後面的本質,重新審視和描繪世界圖景。實踐的創新則是各種具體創新的共性概括與哲 學表述,是構想和現實相統一、意識和能力相融合的產物,是認識的創新的實踐性展開,其表現形式是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新成果。

  其次,創新是一個過程。它是從思想到行動、從構想到現實的知行統一的發展過程。從哲學的角度看, 創新是使整個世界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 由舊質到新質,有規律地運動變化的發展過程。因而,創新意味着發展,不僅是人的主觀世界認識發展的過程,也是實踐改變客觀世界發展的過程,是改造主觀世界 與改造客觀世界統一、認識與實踐統一的運動發展過程。

  最後,認識的創新與實踐的創新彼此影響、交互作用,共同推動着創新系統的運動變化與發展。思維的 創新、理論的創新的作用體現於人們的認識活動領 域,發生的是客觀見之於主觀及客體主體化活動,最本質特徵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的創新的作用體現於人們的實踐活動領域,發生的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及主體客 體化活動。由於認識活動具有不可直接感知性,而實踐活動具有直接感知性,這就使認識活動的本質特徵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從而表現爲實踐活動的能 動性。實踐是一切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實踐的事情”。從現實意義上講,認識與實踐不可分割,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實際上就應是堅持“實踐是由認識活動作指導 的一切現實中的感性活動”,認識對實踐起着指導作用。所以,認識的創新是創新過程的根本,創新是屬於意識的,是創新主體對客體在實踐基礎之上的“能動的反 映”,這與創新是“實踐的事情”並不矛盾。

  2 創新的根本

  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科學抽象的一種結果,是理論思維最基本的形式,是科學認識的 支點。概念至少有兩類:一類是對對象各種抽象規 定的概念,另一類是理性的具體的概念。這兩類概念是同一思維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產物,是經過相互逆反的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完整的表象蒸發爲抽象的規 定”,第二條道路是“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而最終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包含着思維的創造,有新東西產生,突出地表現了人的思維的能動性 ——能發現、發明、創造新東西。

  思維的自由是創新之母。思維的自由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一旦它獲得相對獨立,就有能動性,表現 爲自由——爲認識活動、思維活動提供空間和活動 範圍。認識的過程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不斷超越的過程。所謂超越有三層含義:一是說“超越”來自於自身,就認識而言,是說認識發展的源泉,推動科 學進展的靈魂主要來自於認識自身的否定性;二是說“超越”使認識的內容能夠進到事物的內部聯繫和必然性,即超越現象達到本質和真理;三是說“超越”使認識 不再單純地是對原來有限事物的認識,而是超出了有限,趨向無限,達到了新的東西。這三層含義歸結爲一點,就是辯證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是發現和產 生新東西的過程。

  建構是創造的形成。現代認識論圍繞着對人的主體性的研究,將認識由被動式進入到了主動進行式,角 度、方式、座標發生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確立了三維結構,主體及其思維結構成了觀念形態的東西與物質形態的東西之間的信息轉換體,主體是主動的,是信息轉換的加工、調節系統。思維的建構性也就是 主體在實踐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方式對客體的實在內容——信息所進行的能動的反映過程。可見,思維的建構性是主體能動性的高度體現,建構使創造得以形成。

  想象是創造的深化。事實上,人類的一切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都不可能僅僅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世界中 周旋,而是需要豐富的想象活動的參與的。所有偉 大的思想家們,歷來都強調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的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康德指出,在創造性的思維過程中,存在着聯想和生產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 在努力達到最偉大東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裏來具體化,這些東西在自然裏是找不到範例的。”因而,認識過程中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尋求兩 個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獨特連接方式;創新的成果,就是尋求這兩個世界的獨一無二的連接點。而這種創新必然依賴想象,與此同時,辯證法作爲想象活 動的規律,始終在默默地支配着它。所以,想象是創新得以深化與實現的關鍵。

  3 創新的意義

  把人的認識(能力)問題納入到創新範疇之中,無論是從其概念的規定性上看,還是從其理論淵源上 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學的。時值今日, 人類社會進入了21世紀,知識資本以顯性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且被人們普遍接受,知識與經濟緊密結合至高度融合,形成了知識的經濟化和經濟的知識化,引發 的社會的重大變革成了一組連續不斷的鏈條。知識經濟的精髓——創新,已不僅僅是科學的發現、技術的發明、科技知識在經濟中的運用,而是上升到了“意識”、 “精神”、“靈魂”的高度,成爲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根本所在。創新不僅僅是企業之事、科技界之事,不僅僅是科技人員的歷史使命,而且是全 黨、全社會、全國人民共同的歷史使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全黨全國人民要樹立創新意識,創新、創新、再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生 命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家真正把創新作爲了一種優良的作風來培育,在宏觀上不斷改善創新的社會環境的同時,在微觀上不斷增加社會中每個人的創 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使之融入全民族的思想與行爲之中,成爲廣大人民的重要素質,成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創新思想的源泉。正是在這個意 義上,全社會上下需要統一認識,不僅要鼓勵自然科學方面的創新,而且更要鼓勵社會科學方面的創新;不僅要及時迅速地把自然科學的創新成果投入社會經濟領 域,轉化爲生產力,而且更要及時迅速地把社會科學的創新成果投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轉化爲生產力、制度力、精神力。

 

培養好奇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