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各種刺激下的一般反應態度

人在各種刺激下的一般反應態度
一個人的價值,只有一個衡量標準——做事。把有價值的事情做好,這是每個人的價值所在。對人來說,所謂價值,簡單概括一點,就是能夠滿足人們合乎情理的需求。然而世事繁雜,情理的標準到底在哪裏?筆者本文打算從目的、手段和結果三方面來簡單地分析一下。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在各種手段和結果的刺激下,人們一般是如何反應的。這不僅非常有意思,而且對我們清晰地判斷是非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首先,大家注意一下目的、手段、結果的差別。
目的,也指動機、初衷、起點、出發點、目標、用意、方向、意圖、本意、內心想法、夢想、心願、說法、想象、企圖、計劃、打算、想要、希望、預期等等。這些是表達出來的想象中的信息。目的有可能成爲現實,也有可能不能成爲現實。真實目的是什麼,都是各人說自話,只有每個人自己心裏明白,別人無法真正獲悉。
手段,也指辦法、方法、手法、策略、途徑、道路、狀態、戰術、手腕、流程、影響、控制等等。在本文特指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在實際行動中確確實實使用利用和運用了的,第二種情況,在事情過程中作用人故意和有意模擬出類似的表面情況,讓被作用人產生相關的類似印象的,有可能做出反應的情況。總之,就是在行動過程中得到體現的。
結果,實際作用、實際結果、效果、後果、果實、戰略、落腳點、終點。和目的不同,結果是實際存在的,是事物發揮實際作用後產生的,是已經表現出來的,對各方面確實產生影響的,而非僅僅在頭腦中想象出來的。人人往往根據結果來判斷利害得失,權衡收穫和代價的關係,然後對結果做出一個好壞的評價。
要對人爲事情的全貌做一個客觀的評價,需要排除“目的”這個無法準確獲知的,也是可以人爲編造的“主觀信息”這個東西。排除目的以後,就可以從可以觀察到的,外界也有可能準確獲取的“手段”和“結果”入手,對事情來個有效的可衡量的客觀的分析、判斷、選擇和評價。
手段有優有劣,有正當不正當。優劣是量的差異,是否正當是質的差別。優良的手段能加大目的實現的可能性,拙劣的手段能減弱目的實現的可能性。正當的手段在過程中,符合被作用人的心願,被作用人可以自由接受和自主選擇是否受影響,是真善美的,非強迫的,是自願的。不正當的手段,是暴力、欺騙、恐嚇、違背被作用人心意的,是假惡醜的,被作用人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
結果有輕有重,有好有壞。輕重是量的差異,好壞是質的差別。好的結果是收穫的價值大於付出的代價,整體收益大於整體損耗,被作用人的真實結果收益大於過程中暫時損耗。壞的結果讓被作用人得不償失,整體收益小於整體損耗,收穫小於付出。
情理:合乎情理的手段、結果、狀態、事物和現象,能讓相關的人普遍地真正地活着、活好、活得長久、自由如意、機會均等。這也是人們本能的對事物進行是非判斷和價值取捨的根本選擇標準。自由如意的人生體驗過程需要符合這些標準。能夠產生這些作用效果的,而且這些作用不斷積累的,就符合情理的標準。做人做事,都要合乎情理。做人要好是指手段要正當,做事要好是指過程和結果要好。
下面對比手段和結果的不同,產生的四種不同情況,來分別比較說明。手段是涉及到別人的手段。結果也指涉及到別人,而且別人無法單純依靠心理調節達到迴避之可能。以下所屬情形,都是指信息透明,溝通良好,傳播無誤,在事實清楚情況下,人們一般會採取的態度和反應。
第一種情形:正當的手段》好的結果。在四種情況中,屬於最有價值的一種。值得讚揚和誇耀的共贏模式,性價比最高。和同質情況比較,性價比越高,離純粹的價值就越近。這種情形應該是做事情的常態。用好的手段,好的方法,好的途徑去刺激事情,讓事情產生適當的反應,滿足人們的理性需求,這是最值得稱道的事情。初衷好,過程好,結果好,是人們做事情首選的方向和途徑。
第二種情形:正當的手段》壞的結果。這種情況是應該被避免的,往往源於無知和貪婪。這種情況在第一次發生的時候,考慮到環境的未知因素不明和個人的能力有限,對事情存在誤區和盲點,一般可以被人們理解、安慰、寬容、諒解。但是需要行爲人反思,分析問題出在哪裏,總結經驗和教訓,防止下次重犯,保證下次把事情做好。如果第二次仍然重犯,就可以認爲行爲人是故意的,行爲人需要接受懲罰。“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就是說的一次兩次錯誤發生,行爲人還可以用“目的”和“動機”的“美好”爲自己辯護,多次發生就可以推斷是故意爲之了,不可原諒了。要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只有優化環境,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隨機應變,集思廣益,溝通合作,及時糾正問題,修正方向,好事做好。最可怕的是一些手握權力、沒有自知之明、不會溝通、毫無理由地固執己見、不知道學習而且無能的人,在各種事情上不斷地步入誤區,一次又一次地犯錯誤,造成系統資源的極大浪費和虛耗,給人們帶來極大災難。“隔行如隔山”,一個人在一個領域精通,但是對自己沒學習研究過的其他領域必然是無知的,每個人要清楚自己能力的範圍、盲點和侷限,避免此種誤區和錯誤。
第三種情形:不正當的手段》好的結果。這種情況一般被人們容忍,暫時忍耐,一般用於自衛性的事情,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必要時只能偶爾爲之。惡的手段只有在系統面臨生存威脅的時候,用來將系統調整到“用正當的手段達到好的結果”的常態上來,一旦威脅消失,惡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應該被封存起來。原來的惡的行爲人,也需要轉變角色,要用正當的手段做事了。第三種情形不應該當作常態,否則終歸會造成普遍而全面的損害,不利於系統的健康生存和發展。不正當的手段畢竟屬於違揹人類善良本心的東西。面對這種情形,人們非常容易麻痹大意,盲目崇拜推崇這種惡的手段,最終物極必反,結果也會變壞,這種惡的手段反作用到人們身上,受保護者反而成爲受害者。當外部危險解除的時候,就是不正當手段可以失去作用的時候了,而且也完全應該失去作用,因此,不正當的手段就要解除了,要受到普遍的抑制、監督和制約,要讓情況轉變到用好的手段產生好的結果上面來。在可能的“好的結果”的掩護下,這種情形經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和社會事務中發生,產生很多似是而非,言行不一,不合邏輯,表裏不一、不合情理的事情和行爲,當這種事情一次次發生的時候,觀望者也會嚐到苦果的。惡的手段就是惡的手段,對惡的手段縱容,就是對良知和人性的背叛。惡是人的無知慾望的外在表現,惡本身就具有無限膨脹,破壞一切,試圖控制一切的本質屬性。聰明智慧的人們啊,只有把惡關在籠子裏,踩在腳底下,環境纔會變得美好,人們才能在每一個今天真正生活的自由如意,人類纔有希望,纔有未來,纔有明天。
第四種情形:不正當的手段》不好的結果。這種情形是最不應該發生的,最不合情理的,是最純粹的惡。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形,也就是“不正當的手段產生好的結果”的情形,一旦發揮不當,長期存在,就必然產生第四種情形。要避免這種惡的產生,就要對第三種情形防微杜漸,避免不正當的手段到處感染和氾濫。
另外,任何事情都在某個空間範圍和時間範圍內發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什麼時候是事情的開始,什麼事情是事情的結束,都要很好地判斷和把握。
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和環境的互動,也離不開創造發明工具,使用工具的價值創造,還離不開整合各類資源的生產力發展,更離不開均衡的財富分發。人本身具有動物性和人性的雙重屬性。生產力的存在正是爲了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
人和環境的相互刺激反應關係是什麼?
刺激和反應。影響產生價值: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信息、通路、工具、環境和智慧等資源,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不利用起來就會浪費虛耗,就無法釋放價值。其時效性很強,如何把握好時機,恰到好處地把各種資源整合起來,是需要特別思考的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價值在於滿足需求。信息和智慧有一個特別的屬性,就是不會因爲利用而失去。當然了,在現實中,信息可能不會消失,但是實際情況會變化,信息在不同環境、範圍和情況下產生的作用可能不同。事物作用的發揮,取決於兩個方面:環境和自身影響力。環境提供需求,自身提供影響力,刺激環境,影響環境,改變環境。自身用一種規律影響另一種規律,改變規律的範圍、方向、大小、作用點和作用效果。
人和環境的互動:人的能力《》創建系統,變化《》人際互動《》自然條件《》行動。動態循環。
價值是什麼?
超論價值觀,需求價值論:價值就是需求和滿足需求的事物(下面簡稱事物)互相融合,達到需求被滿足的這樣一個過程,需求被滿足,價值得以實現。價值是需求和事物互相作用的需求被滿足這樣一個結果,而不是需求本身和事物本身。需求是人的需求。需求是一種潛在的隱性價值,只有被使用起來,才能變成顯性價值。如何使用呢?就是整合資源,創造或者轉化出需求的直接可用的對象,用對象去平衡需求,這是一個動態的價值使用的過程,也是一個變隱性價值爲顯性價值的轉化過程。價值的大小和交換分配無關,交換分配只和價值的是否可持續有部分關係。事物的價值取決於需求程度,而不是勞動量。創造價值就是滿足需求,創造需求,創造用戶,特別是有現實價值的當前需求,所以要爲當前需求服務,爲未來需求——趨勢做鋪墊和準備。以需求爲導向,做有用的事。需求分爲有形需求和無形需求,現實需求和未來需求,顯性需求和隱形需求,必要需求和或然需求,少量需求和多重需求,定期需求和偶然需求,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別忘了思考的前提,有些事物人們暫時是沒需求的,首要問題是需求的有無問題,然後纔是需求的程度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和需求對象的更新變化。價值不是事物的固有屬性,沒有需求就沒有價值,什麼時候有需求了,什麼時候就有價值了。首先要認識需求和發現需求,然後整合資源,創造物品和服務,滿足需求,創造價值。滿足最大的需求就能創造最大的價值。重複性的需求能讓價值無限大。解決人們的麻煩和難處。市場經濟,其實就是以需求爲導向的經濟,將虛耗浪費減少到極致。從需求的角度理解,一切都很清晰。任何系統,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纔有存在的價值。能夠滿足的水平越高,價值就越大。價值流程:發現》需求》思考》行動》做事》整合》通路》滿足》價值》創造》超越》鋪墊》變化》差異》體驗。金錢社會裏,人們在競爭滿足資格。滿足人們對愛心的需求……有人用能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簡單說就是掙錢)來衡量價值大小,雖然論述者表面上不承認,貌似客觀,但是在其觀點的字裏行間都有金錢的影子存在,把掙錢作爲默認的思考前提,這是錯誤的論調。事物不和金錢交換,只要能滿足需求,就具有激活價值的功能,就具有價值催化劑的作用。需求和事物都僅僅具有潛在價值,或者叫隱性價值。潛在價值不是價值,這兩種潛在價值只有互相作用,互相利用,互相融合,互相刺激反應,產生需求被滿足的效果,纔是創造了價值,潛在價值被激發爲真實價值了。學習就是一個積累自身潛在價值的過程,讓自己有創造價值的可能。作爲人來說,所謂創造價值就是思考行動,將需求、事物和通路這三者整合起來,產生需求被滿足的效果。做一個有用的人,就是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實際上就是做一個充實更新自身潛在價值(能力),參照需求做事,能夠滿足外部需求的人。知識和技能都是可以被重複利用的潛在價值,人只要學習就可以掌握,成爲人自身的能量。需求是外部環境的需求,事物是外部環境的事物,人要做的,就是通過穿針引線,讓這兩者發生關係,起到橋樑紐帶和催化劑的作用。人的能力沒有價值,人的能力僅僅具有潛在價值。潛在價值只有行動起來,藉助通路(條件)時間(變化)和外界發生相互影響作用,相互刺激和反應,產生一種滿足了外部需求的效果之時,纔是價值。潛在價值被使用並滿足了需求的時候,才創造了價值,纔有了價值,否則便一無是處,浪費虛耗。
人的本質組成是什麼?
人是一體兩面的:動物性+人性。不要對人進行整體的評價,要評價人做的事情,判斷人會對什麼刺激做出什麼反應,判斷這種反應會產生的效果。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不能對一堆事情搞整體評價,要一件一件事情地分開來,單獨評價。對人進行整體評價是不合邏輯的。要做合乎邏輯的事情。人對評價也要抽象,從認知的角度評價,最好別參雜非理性的東西。一般情況下,人肯定要先滿足生存的需要,也就是動物性的需要,然後才能激活人性。過分的動物性需要就是慾望了,這種慾望來自對生存的恐懼,對生存的恐懼刺激的過度反應,就是貪婪。人的壓力來自於生存風險,也就是壓力來自動物性的一面。消除人的壓力,就是讓人沒有生存壓力。沒有生存壓力了,就沒有產生痛苦的客觀條件了,人就有可能感覺到幸福。
生產力的組成要素是什麼?
生產力四大要素:勞動力(生產者)、工具力(以工具爲主的生產資料)、自然力(生產對象),整合力(生產整合者、系統整合者)。更加現實而實際地說,需求也是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因爲沒有需求,生產力就僅僅具有潛在價值,有創造價值的可能,而不是實際的價值。因此,要全面地反應現實,從生產力價值實現的角度來看,生產力其實是有五大要素:整合力、需求力、自然力、工具力、勞動力。用智慧和行動,在環境、物質、能量、信息和通路等等資源的基礎上,創造系統,讓這五種力量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融合,改變自然規律的方向,催化自然規律的變化速度和變化範圍,把隱性價值激發爲顯性價值,實現人類的自由如意體驗! 採取一定的參考流程和規則,人、環境、工具、對象、整合方法要匹配,完美配合,互相整合,才能成爲一個好的系統,方便高效地讓人們從無知變爲有知,消除人們的誤區和盲點,用來解決人們的麻煩和難處,滿足人們的需求。需求力、整合力、自然力、工具力、勞動力。在生產力創造的財富中,既有自然力和工具力的成分,也有整合力和勞動力的成分。生產自動化程度越高,自然力和工具力所佔的財富含量,其比例就越高。自然力和工具力屬於全人類的智慧,其所創造的財富成分要人人均衡使用。整合力和勞動力創造的財富成分,直接創造參與人應該可以獲得。當一切生產都自動化的時候,一切都可以免費了。隨着生產的越來越自動化,免費的東西也應該越來越多。最開始也是最有意義的免費應該是在人類必要的生存領域發生——衣食住行用。提供免費午餐,讓人們生存無憂,正是財富第三極首先要做起來的事情。
科學是萬能的嗎?
科學侷限論:科學是片面性的東西,科學無法知曉不確定的東西,科學是靠不住的,單純相信科學,就是迷信和盲從,會掉進科學的陷阱。不能僅僅依賴科學,更要依賴直覺,依賴自然,依賴藝術,依賴一切人們的見識。
規律是什麼?如何應用規律?
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不變是指活動範圍沒變,但是具體的狀態和位置變化了。宗是指規律、範圍和慣性,規律就是自然變化的方向。萬變是指具體條件變了,規律的方向就不斷變化,但是規律的作用沒變,只是對人來說,效果可能非人所願。從形象的方面來說,宗就是均衡的方程式,變就是具體參數的值不同,無論怎麼變,方程式都要成立,當然了,參數的值也要在一定的範圍內,方程式纔有存在的意義。從現實意義上說,人就是要掌握規律,發揮能力,創造條件把規律引向預設的方向,產生符合心意的變化。
人生活在過程之中,人生是由一天天的開始、過程和結束組成。讓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自由如意,每一天都能爲下一個明天做好鋪墊,打好基礎,是人們做事的好辦法。爲了明天而忍耐今天的所有付出,需要一個理由,那就是,明天應該是可以預期的,自己明天的命運是可以真正把握在自己手裏的。
人是現實的,人是活在當下的,人是生活在一天天的過程之中的。這一天天的過程的好壞,就是每個人在每一天收穫的結果。因此,要儘可能照顧到今天的生活狀態。爲了明天,不能成爲在今天採取惡的手段和產生不好結果的藉口。人首先是活在今天,今天是第一位的,明天是其次的。而不是讓未知的明天,完全佔用了今天的大好時光。其實,人也只能活在每一個“今天”之中。活在今天,兼顧明天!
只要每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參考好的流程和規則,加上自己的智慧和行動,努力用好的手段把事情做好,讓各種事物的作用可持續地發揮價值和效果,既能公益人類,又能感恩自然,那麼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自由如意的生命體驗過程。
情理的標準就是用好的手段,產生讓全人類中的每個人都活着、活好、活得長久的的結果。符合這個標準的,離這個標準越近的,就是合乎情理的,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不合情理的。在合乎情理的情形下,也還有和情理吻合度高低的差別。吻合度越高,就越有價值。
自由如意,輕鬆自在,這難道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嗎?
×××,只要做起來。
王建然
2008年6月2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