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用科技渡己再渡人

核心內容提要:從平安智慧生態大會來看,幾乎不用懷疑,在金融科技上站穩腳跟、正在構建科技生態圈的平安,將是產業互聯網時代,B端科技市場的重量級玩家。

美團CEO王興曾說,一切行業都在互聯網化。今天,產業互聯網浪潮襲來,一切行業都在被科技改變,甚至成爲科技產業,最明顯的是金融,中國平安就是體現這一趨勢的生動案例。

7月19日,中國平安在深圳舉辦首屆智慧生態大會,大會話題幾乎都是科技,而非金融。中國平安將舞臺的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外部嘉賓,其中經濟學者、《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作者薛兆豐分享了其對智能金融的理解,這與中國平安有着極強的相關性,也是我重點關注的領域。

薛兆豐:金融必須靠技術取勝

經濟學家分析股價歷史曲線是否就能預測股價?如果可以經濟學家就都發財了。

薛兆豐演講開篇就給出了這樣一個讓人有些沮喪的結論。

不過,不可預測並不意味着資本市場不可捉摸,新的事實,如新知識、新觀點、新消息、新傳言、新動向,不管真假都能影響人的預期,人的預期發生改變,資產價格就會改變,但在這兩個改變間有一個時間差,薛兆豐認爲賺錢的關鍵是在這個時間差內,比別人先找到足夠大的套利空間,套利空間包括市場分析、資產配置、個性肖像和制度差異。

時間差很短,且越來越短,甚至只有幾毫秒,全世界聰明的大腦都在爭奪這轉瞬即逝的機會。

如何利用好這個時間差?薛兆豐的結論是:“必須依靠大量的技術,否則就很難取勝。”他認爲,目前各大金融機構爭相採用的底層技術,包括四大方面:

人工智能(準確:基於“假設-回測-模擬-實戰”的步驟逐漸總結和優化規律)

大數據(全面:調動多類型數據進行更準確的用戶肖像刻畫)

雲計算(快速:目前雲計算已經形成每秒 10 萬億次的運算能力)

人機交互技術(親切:更好地感知和迴應用戶的動作、語言、表情和文字)

薛兆豐最後總結:

“新技術並沒有顛覆經濟規律,知識是不斷增長的,所以是不可預測的,這一點沒有變;人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未必最瞭解自己和最能控制自己,這一點也沒有變;但新技術肯定能改變生活,因爲我們今天掌握了新的工具,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瞭解世界,瞭解自我,以前所未有的廣度來搭配資源,以前所未有的個性化服務來滿足每個用戶的需求。”

薛兆豐從“套利空間”角度闡述了技術對金融業的改變,特別是智能技術。AI在一些場景下比人表現更好,不會犯錯,沒有情緒,不知疲倦,在金融業有着極大應用空間。再加上AI和金融的底子都是數據,因此金融成爲AI黃金場景,智能金融成爲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後的新一輪金融革命。

不只是AI技術。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已全面滲透到金融業的每一個毛孔,成爲金融基石。在智慧生態大會上,平安對LOGO進行了升級,將原來的“保險、銀行、投資”三詞六字改爲“金融、科技”四字,對外宣告自身正式成爲一家金融科技平臺,在此前,只有螞蟻金服等生於互聯網的平臺宣稱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中國平安是第一家拋出“金融科技”四字的老牌金融巨頭,對“科技”的重視可見一斑,科技也是平安在進入第四個十年後給自己的全新定位。

平安已成爲金融科技巨頭

平安過去三十年的歷程以十年爲期,不斷進化。

第一個十年平安扎根保險業,是中國保險業的拓荒牛;第二個十年平安成爲綜合金融巨頭,保險、銀行和投資三駕馬車下是全牌照金融版圖;第三個十年平安積極擁抱科技,悄然間已成爲金融科技巨頭,用薛兆豐的話說,平安成功地用技術實現了“套利”。

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在智慧生態大會上透露,平安32家公司中11家是科技公司,去年總營收90億美金,科技公司市值佔總市值三分之一。平安集團設立8個研究院,11個實驗室,共有9.9萬科技人員,2.1萬名技術工程師,累計投入500多個億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上深入佈局。

平安集團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申請12051項科技專利,相較於年初增加9021項,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實現歸母營運利潤67.7億,在集團歸母營運利潤中佔比已達6%。

科技帶來的不只是財務數據,平安實實在在將智能技術應用到金融業務上,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均已應用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體驗、強化風控,保持着極強的競爭力。

中國平安智能客服基於聲紋識別、NLP(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實現身份認證、需求理解、語音互動,3年內全面替代坐席,坐席人員由60000減少至1000人,AI客服替代率由36%提升至99%,語音合成精度高達95%。AI客服節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用戶體驗,實現了對客服流程的數字洞察,讓客服成爲業務的增長驅動。

類似的用新技術賦能自有金融業務的案例不勝枚舉。

2018年平安首創的“微表情”信貸放款超過5,000 億,信貸損失率降低60%,審批時間從5 天縮短至2 小時;

車險服務“510 極速查勘”模式,實現全年逾1,000 萬起理賠,90% 以上案件在10 分鐘內完成查勘,“智能閃賠”助力車損理賠成本降低10%,自助理賠率達到60%;

陸金所結合銀行傳統風控體系、保險大數法則風險分散管理工具及區塊鏈技術,創建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全新貸款服務模式。

成爲金融科技巨頭是平安過去十年取得的成果,下一個十年,平安目標是成爲科技巨頭,從舉辦首屆智慧生態大會,更換LOGO將“科技”顯性化,也可看出平安在科技上的野心不止於金融,陳心穎明確:“過去十年是‘科技+金融’,接下來的十年堅持‘科技+生態’,我們希望科技可以賦能生態,也希望生態可以賦能金融。”在我看來,平安希望在金融科技基礎上形成全面科技能力,再將其開放,與平安生態佈局結合,構建科技生態圈。

什麼是平安的智慧生態圈?

在用科技賦能金融的同時,平安基於人工智能、醫療科技、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佈局,構建起了獨特的科技生態圈,科技在金融、醫療、房產、汽車和智慧城市等場景上多點開花。

智能醫療技術是平安的殺手鐗。

醫療科技非常專業,互聯網公司不具備優勢,平安在醫療科技上深耕多年,斬獲頗豐,繼2018年在全球肺結節、胃癌病理、糖網等比賽中獲得世界第一後,今年在國際頂級醫療影像會議ISBI中奪得肺癌病理分割、內窺鏡影像質控和病理性近視檢查3個項目的世界第一,其對手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倫敦國王學院、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巨頭,這足以證明,平安醫療科技已世界領先。

平安將智能技術與醫療技術融合發展,比如爲協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給用戶提供智慧輔助診療,平安基於兩千多萬人次的就診數據、臨牀指南以及覆蓋上千萬醫學數據,構建了醫療知識圖譜,並打造了智能影像篩查模型,覆蓋肺結核、胃癌病理等諸多病症,且精準率高達90%以上,大幅提高了醫學影像分析效率,將醫生從繁重的體力腦力勞動中解放,降低了誤診漏診率。

陳心穎還透露,平安的AI智能輔助診斷醫生,機器學習國內外海量醫療文本、三千多萬醫療文獻,三萬多種不同疾病後,與國內著名的臨牀醫生經驗結合,可以讀懂病歷,去年已在房顫方面得以應用,給醫生提供更多判斷支撐。

金融、醫療、汽車、房產等問題都在被平安用科技來解決,最終自然就會來到智慧城市上——金融、醫療、汽車、房產、交通等問題都是智慧城市的子集。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城市病正越來越明顯,現在各個城市都意識到,科技是“治病”的良方,智慧城市如火如荼。

平安在智慧城市上有場景優勢。通過金融獲取了大量的場景,如醫療、交通、房產等,平安智慧城市聯席總經理兼CTO胡瑋在大會上透露,平安智慧城市提供一攬子方案,真正切入到政府效率、企業服務、市民服務領域當中,從不同層面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已服務超過100個城市,其中平安與深圳聯合打造的“i深圳”App將三千多種不同政務服務整合到一個APP上,推廣不到半年,就被三分之一的深圳市民使用。

具體到技術層面,平安在智慧城市上有從雲到端的全面技術佈局,比如在城市治堵上,平安智慧城市藉助車聯網以及智能解決方案輔助交通部門動態管理路況,通過整合1個實時監控與智慧系統、7個智能管理平臺、1個交通C雲,打造了“1+7+C”的智慧交通一體化解決方案,從而提升交通執法與管理效率,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環境。其中智慧違章監管基於AI快速識別監管違法場景,日均處理事故可達10萬件,同時準確率也能保持95%以上,極大地降低了擁堵的概率和社會運行成本。

不論是智能金融、智能醫療還是智慧城市,平安各個智慧生態圈發展思路都如出一轍:先在傳統科技上棋高一着,再將智能技術與傳統科技結合,兩者協同跨界,技術優勢明顯,再大規模應用到業務場景中千錘百煉,這樣不論是在傳統科技玩家還是在新興科技玩家面前,都具有獨特優勢。

平安首席科學家肖京持有類似的觀點:

“平安做科技與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有自己強大的科技能力外,還有金融、醫療、智慧城市豐富的業務場景。大部分的科技公司沒有豐富的業務場景,他們的業務研發與實際的業務有點脫節。”

換言之,很多科技巨頭是研究院模式,先有技術再找場景,但平安卻是先有場景,有問題,要解決就得倒逼着技術進步,平安科技的場景優勢得益於平安生態圈,平安在醫療、房產、汽車、城市等賽道佈局,這些生態業務反哺了金融,同時給科技提供了落地場景。

平安科技如何度己再度人?

當平安成爲金融科技巨頭後,將金融科技能力開放給行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當平安成爲綜合科技巨頭後,將所有科技能力開放出來,同樣會是必然。

正如我此前所言,科技巨頭最終都不可避免地會走向開放實現科技普惠,一方面開放可以分攤前期巨大的研發投入成本;另一方面開放可以幫助技術獲取更多場景,場景是科技產業化的關鍵。

已經成功用科技“度己”的平安正在將科技開放“度人”。

平安在金融科技的開放上已經走出很遠,其基於自身金融場景的千錘百煉形成的技術能力,針對銀行、保險、投資等金融服務需求,結合AI 技術優勢能力,開發了超過50 項AI+ 金融解決方案,目前正在爲3,000 餘家金融機構提供AI+ 營銷、AI+ 產品、AI+ 風控、AI+ 服務、AI+ 運營等相關服務,年內成功阻止約1,500 萬次欺詐,減損金額超過450 億美元。

2018年財報,陸金所、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平安醫保科技均傳來捷報,其中金融壹賬通已累計爲3289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平安醫保科技爲200多個城市提供醫保商保管理服務,接入醫院5000家。陳心穎在生態大會上透露,平安智能理賠技術已服務於22家車險公司,國內35%的理賠案件已應用平安智能理賠技術。

從薛兆豐的觀點來看,技術將是金融業取勝的關鍵,但很多金融機構缺乏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這意味着平安金融科技開放戰略,有很好的基礎土壤,平安基於自身在金融業三十年的沉澱,對金融場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論上可以更好地服務金融業。

不只是金融科技能力開放,伴隨着平安科技生態圈的佈局,平安在智能醫療、智慧城市、車聯網上的技術最終都會走向開放。陳心穎透露,平安區塊鏈中小企業平臺,已在大灣區、香港、東南亞推進,讓中小企業動態地把信息報表加密建模,做成徵信報告給到金融機構,後者可以更準確地判斷風險,中小企業可以更快地拿到融資,降低20%-30%的資金成本,這樣的技術未來會開放給海關、物業公司、保理公司,幫助中小企業減負。

產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各行各業擁抱科技實現轉型升級成爲大的趨勢,我們看到京東數科、螞蟻金服、騰訊金融、衆安科技們都在產業互聯網上佈局,不滿足於只是解決金融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將科技能力開放給各行各業。從平安智慧生態大會來看,幾乎不用懷疑,在金融科技上站穩腳跟、正在構建科技生態圈的平安,將是產業互聯網時代,B端科技市場的重量級玩家。

歡迎添加 luochaozhuli (備註:進羣)分享交流。

關注羅超頻道(luochaotmt),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