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尋人,如何將公益當成產品來做?

2013年,中國地震頻發,人口失聯問題得到全社會關注,互聯網公司紛紛上線互聯網尋人平臺。不過,現在大多數互聯網尋人平臺都已無法訪問,下線的原因五花八門,如“成功率不高”、“投入高效果卻不明顯”等。

毫無疑問,互聯網尋人平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企業做公益的關鍵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堅持到底,否則就會半途而廢。

頭條尋人找回了一萬人

作爲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後起之秀,今日頭條做尋人雖晚了一點,但到今天也默默做了三年半時間了,並用最短的時間找到了最多的走失者。 

7月24日,今日頭條宣佈,頭條尋人項目已成功幫助超過一萬個家庭團圓。這一數字讓行業刮目相看,甚至一位字節跳動友商員工對羅超頻道表示:

“甭管有沒有競爭關係,幹了好事兒就值得稱讚。”

互聯網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但在公益這件事上,我們從來都看不到任何競爭,最初推出在線尋人平臺的互聯網公司,甚至在媒體呼籲下互相打通了尋人數據,一切都是那麼的歲月靜好。

不競爭並不意味着不思進取,互聯網公司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將公益做得更好: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助人更多。

“別人家如何做公益”的互通有無,對行業來說十分重要。今日頭條尋人項目的成功,有什麼啓示?對這一項目深入瞭解後,我發現原因在於多個方面:獨特理念、分發技術、平臺效應和持續運營。

頭條將公益做成了產品

企業做公益只有善心不夠;只有堅持不夠;只投資源也不夠,正確的方法是關鍵。

不同企業有不同思路。馬雲說,企業要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做公益,而不是像一些人用“公益的手法、商業的心態”,說的是公益可持續的問題。

字節跳動善於打磨產品,潘亂在《宿華run產品,一鳴run公司》中介紹,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曾多次說過一次話:“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潘亂認爲,張一鳴的理念是“把一家公司當成是一款產品,想辦法把公司這個產品運營得更好。”

頭條尋人項目上能看到類似的產品理念,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在演講中也明確將尋人當做一個公益產品在做。

做產品,首先是找對產品方向,或者說真正的市場需求。

社會普遍對兒童走失關注度高,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刻板印象:覺得兒童是最易走失的羣體。但實際上,頭條尋人在摸索和實踐過程中發現,有兩類人容易走失:一類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一類是老人。2016年,頭條尋人聯合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顯示,全國每年約有50萬老人走失,因此,頭條尋人通過摸索後將主力方向放在了尋找老人和成年人上。

接着就是產品的設計。

傳統尋人一般會在走失地點附近電線杆上張貼尋人啓事,這樣做雖然有效果但覆蓋人羣很少。受此啓發,頭條尋人的核心思路也是基於地理位置精準推送來尋人,系統會根據走失時間、城市大小等因子來判斷推送範圍,其原理和在電線杆上貼尋人啓事一致,但依託頭條的平臺優勢,傳播量級被幾何級放大了。

截至目前,一共有53.1億次尋人消息在頭條上展示。基於地理位置,頭條只將信息推送給最可能幫忙找到人的用戶手機上,減輕用戶騷擾的同時提高匹配效率。

理論上來說,傳統媒體也能快速將人口丟失信息發送到全國用戶,問題是,傳統媒體是稀缺公衆資源,不可能每天都發布尋人啓事。

一個參考案例是安珀警戒(AMBER Alert)。在美國和加拿大,當國內確認發生兒童綁架案時,安珀警戒一旦被激活,緊急報警系統會中斷所合作的廣播和電視臺節目,向公衆廣播警報內容,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會參與進來,手機運營商也會羣發短信,幫助警方收集線索,提升找回兒童的機率,避免兒童受到人身傷害。 

安珀警戒“點對多”無差別羣發效率較低,只在全民關注的走失才能用。相對於此,頭條尋人體現出明顯的效率優勢,“讓最可能幫忙的人看到尋人啓事”的分發機制,確保了每一條有效的尋人啓事得到發佈,且被推送到最可能幫忙的人手機中。

信息分發是頭條的主業,基於同一套技術基礎框架,同樣的數據積累,頭條將這一套機制應用在尋人公益項目,這讓今日頭條“信息創造價值”的Slogan顯得格外貼切。

雖然是一個公益項目,但不論是技術底層,產品理念還是競爭優勢,頭條尋人都有着濃濃的頭條風。現在頭條尋人已在普通尋人外,延伸出“兩岸尋親”、“尋找烈士後人”、“無名患者尋親”、“找到你”等多元化尋人項目,迭代還在繼續。

互聯網公益的三大要素

張羽認爲,字節跳動的公益項目都追求如下三個特點:高效率、大規模、可持續。頭條尋人就是一個典型。事實上,互聯網巨頭要做好公益的核心,同樣是要將這三個特性發揮到極致。

互聯網平臺的一大優勢是“連接效率”。基於AI、大數據、IoT等技術,高效率地連接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信息、用戶與商品,基於此,互聯網正在賦能各行各業,幫助行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創新模式。

在開展公益活動中,互聯網巨頭基於技術讓公益更有效率,比如頭條LBS技術讓尋人信息的分發更有效率,人臉識別技術提高成功率;比如電商平臺讓商品更快運輸到災區;比如真正的共享經濟則實現了閒置資源的共享。

互聯網平臺的第二大優勢是“規模效應”。億級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低門檻地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人人爲我,我爲人人”變爲現實。張羽說:“科技可以傳遞善意、匯聚善意、激發善意,讓所有人幫助所有人。”就體現出互聯網平臺的規模效應。

互聯網巨頭的社會資源調動能力則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此前頭條尋人和全國所有的1623家救助管理機構達成了合作,與醫療機構合作幫助無名患者尋親成功率保持在27%左右,還與各地烈士陵園、紀念館等機構合作。頭條尋人“親情守護計劃”啓動後,京東快遞、達達、58同城·58部落等生活服務APP,多家全國/區域新聞客戶端和地方交通廣播電臺以及字節跳動系APP抖音短視頻、西瓜視頻、皮皮蝦、懂車帝等全部加入這一計劃,越多人看到,尋人越有效。

基於規模效應,不斷應用新技術持續運營,不斷提高效率,是互聯網公司可持續經營的本質,“可持續”也是互聯網巨頭做公益的特徵,他們用商業的手法和產品的理念來做公益,而不是簡單地捐錢。他們深度參與到公益項目中,發揮自身的技術、規模和運營專長,將公益做成公司產品,事實上,像尋人這樣的事情,也只有互聯網巨頭才能做好,就像張羽說的:“有的事情,大平臺不做,就沒有人做了。”

跟互聯網公司所有成功的產品一樣,頭條尋人是在不斷地摸索、試錯、迭代中,才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堅持至今,這體現出互聯網巨頭的擔當。從頭條尋人的成功來看,善意的心與聰明的科技可以實現完美的結合。

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給科技注入人性之光,讓科技釋放出善意,讓冰冷的科技變得溫暖。這是好事。

歡迎添加 luochaozhuli (備註:進羣)分享交流。

關注羅超頻道(luochaotmt),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