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讀書分享220——如何搞好人際關係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人際的奧祕: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作者是著名作家、教授曾仕強。這本書主要講述瞭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我將分享其中的聽話不如“看”話和良好溝通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兩個部分的內容。

一、聽話不如“看”話

中國話很不容易聽,纔是我們真正的難處。

中國人不喜歡囉裏囉唆講一大堆,只喜歡簡單明瞭,短短一兩句話,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後,還要多想。

如果不用心想,還是弄不清楚中國人的話意。也就是說,“看”話不能單憑一雙眼睛去看,還要動用“心眼”,才能夠真正看清楚,才能領悟“話中的話”,以及“話外的話”。

一句“你看着辦吧”,究竟是“全權委託你”,還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這樣子,你自己收拾爛攤子吧”?

例如:“隨便”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起來卻有三種含義: 

1.“隨便”代表“看看你的誠意”。人家問我要什麼,我說“隨便”,意思就是說:衡量你自己的能力,看可以提供什麼。

“隨便”絕對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諧中找到合理”的一個代名詞。中國人如果真的隨隨便便,一定沒有前途。

2.“隨便”表示具有“單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拿精神來補助”的用意。

如果東西非常好,中國人也會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中國人認爲精神重於物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

3.“隨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見,只是不便說出來”。上司徵求下屬的意見,下屬絕不敢說“隨便”,而是請上司做主。因爲說“隨便”,就意味着下屬有自己的意見,只是不方便說而已。

隨便”並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爲原則,應該說“隨便”的時候,纔可以說,不應該說的時候,就不可以說。

如果他不是隨便說的,那就等於說:“你自己想想,怎樣才合理;只要合理,我當然就隨你的便!

以“不隨便”的態度來“隨便”,才能符合合理的標準,因爲一個有修養、有分寸的中國人,是不隨便說“隨便”的。

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我們需要靈活應對。如果有人直接問你這種問題:“你贊成領導關於這件事的處理嗎?”那他可能是不懷好意,挖了陷阱讓你跳。你說“贊成”或“反對”,都會對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而是會反問:“你認爲如何?”然後兼顧贊成及反對雙方面的看法,適當地表述自己的意見。而被反問的人也是同一態度,或者採用“我也不反對”或“我也不贊成”來應付,因爲中國人明白,“贊成”“反對”不是“二分法”,“不贊成”並不代表“反對”,“不反對”也並不代表“贊成”。

例如:“我畢業後馬上出國留學,你贊成嗎?”如果你不贊成,最好回答:“我不贊成你馬上出國,但是如果你準備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要學的是什麼,將來學成之後要做什麼,我當然不會反對。”

中國人相信,公開表示贊成或反對,事實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採取觀察、試探、測試、迂迴打聽等方式來加以判斷。

若是因爲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贊成也不敢反對,那就是心術不正,終將被別人厭惡,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前程。合理地贊成加上合理地反對,纔是正當的行爲。

二、良好溝通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所謂溝通就是對準頻率,頻率不對,就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溝而不通。我們要調整自己的頻率,而不是叫別人調整頻率。

要先觀察對方的頻率,把自己的調得跟他一樣,他就很容易跟你溝通。 由於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實際上是人倫關係,所以在溝通的時候,需要融合倫理的觀念,忌諱沒大沒小,否則就會破壞人際關係。例如:

1、如果你的上司交給你一項很複雜的任務,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敢開口,最後任務完不成,那所有的過錯都是你的。

2、你很少說話,別人就很難了解你,不知你整天想什麼,所以有晉升的機會也輪不到你,因爲你的上司根本不瞭解你,又怎麼敢提升你?

3、如果你本來是個有說有笑的人,哪天偶然瞭解到“先說先死”的法則,就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別人會覺得有些蹊蹺。平日少說話,忽然話多起來,或者一向多話,現在居然不說了,都會令人起疑。

4、如果你和老闆一起去拜訪客戶,老闆不小心說錯了話,你卻不提醒,老闆很可能把過錯都推到你身上,指責你不救場、居心不良。

“說到不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對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說出合適的話。如何判斷合不合適,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說到不死”其實就是說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夠接受,當然可以不死。

說話要使對方聽得進去,對方如果聽不進去,就算你有千言萬語,他全當耳旁風。對方聽得進去,是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所以開口之前,必須謹慎,以免徒勞無功。當對方聽不進去的時候,我們寧可暫時不說,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中國人說話很少開門見山,而是往往先寒暄一番,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如果對方心情不錯,纔可以進一步溝通;如果沒說兩句話,對方就很不耐煩,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爲此時多說無益,“話不投機半句多”便是此理。

很多人根本不懂寒暄的妙處。東拉西扯,說一些沒有用的寒暄話,目的在於瞭解對方的情緒狀態,並且產生穩定對方情緒的作用。不急着講,先摸清楚情況再說,乃是上策。

溝通要學會察言觀色。既聽他的話,又看他說話的樣子,綜合判斷,纔可以決定信或不信。這時就需要我們發揮察言觀色的本領,關注對方說話時臉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語本身更能表達內心的動態。人類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銳也最誠實的。

觀察人的邪正,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準確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惡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昧。

聽了他的話,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裏隱藏得過去呢? 說話的速度、說話的語調、說話的節奏等,能幫助我們揣摩對方的心理。

比如,說話的速度常常能反映一個人的心情,說話快的人突然慢下來,那他可能有些不滿,而說話慢的人忽然加快語速,他可能在說謊,或者心中懷有愧疚。

再比如說話的音調。一般人說謊時,由於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調會不自主地提高。同時,爲了反對他人的意見,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調。 說話的節奏也很重要。節奏比較順暢時,說明他很有信心;若張口結舌、吞吞吐吐,說明他缺乏自信。

喜歡複述對方的言辭,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聽;一邊聽話一邊點頭,表示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自問自答的人,多半相當頑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有點神經質。

要準確做出這一類的判斷,最好提醒自己:每一個人的觀念,都不太一樣,必須平日多做溝通,促進了解,把對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摸清楚,然後再來評斷,纔會比較準確。

特別是對一些老於世故的人,喜怒不形於色,很難從其表情上看出其內心活動。所以若非經過多次觀察,最好不要輕率地加以判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