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柔也

雖然如今我們廣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但中國依然保持着強烈的本土色彩,其中最濃烈非儒家思想莫屬。那麼到底什麼是“儒”呢?“儒”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儒者,柔也。

真正說儒家學派形成是從《論語》開始的,因爲它拋出了很多核心的概念。再往後看,比如說朱熹、王陽明,後世的儒家補充進了很多東西,但是他仍然是在《論語》劃定的圈子裏面討論,他的核心概念還是來自於“仁、禮、義”等等。就好像說《孫子兵法》爲什麼地位最崇高?大家去看一下後世的兵書就知道,比如像《李衛公問對》,李靖和唐太宗探討兵法,儘管他對於虛實、奇正的這些理解是要遠勝於《孫子兵法》的,但是他還是在討論奇正、虛實種種,這些是《孫子兵法》給他劃定的一個範疇。

首先,儒者,柔也,在《說文解字》裏面說的很清楚。可能和我們的常識不太一樣,因爲我們的常識好像覺得道家說柔,“以柔克剛”。那麼《說文解字》裏面說儒家的“柔”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涉及到“儒”的職業,就是“儒”最早是一種職業。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有着很多節日的民族,比如在農忙時節,我們過一些節日來祭奠一下祖先,辦一辦葬禮,喚起大家的共同記憶,我們中華民族就更加團結。所以節日最早的時候,功能其實就是兩個,第一叫葬禮,第二叫祭祀。那麼這個節日需要主持人,“儒”最早就是這種職業,所以大家想一想這種職業的人有什麼特點?

首先,得有同情心,能夠爲死者家屬考慮,不能人家死者家屬在那裏特別悲傷,然後你特別開心,這是肯定不行的。第二,他必須是一個非常肅穆的狀態,因爲他要一步一步地把這些禮節走完。所以對於“禮”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是他的專業素養。第三就是在這個場合一定是以和爲貴,大家一定不能起衝突,死者爲大。我們其他人有任何衝突,咱們等辦完這個事情再說。所以大家會發現,包括和諧,包括同情心——用孟子的話是“惻隱之心”——包括“禮”,是從這種職業有的時候就已經攜帶的特點。

所以到後來,儒家有種種學說,我們就要考慮到這個“儒”的來源和他職業裏面攜帶的特徵,這些特徵合在一起叫“柔”。爲什麼是“儒生”?他的氣質給你的一定是很柔和的氣質,如果他沒有這個氣質,他其實是很難叫一個“儒者”的。這是《說文解字》的解釋。


儒者,裝也。

我們大家對於“裝”這個詞可能有一些誤解。因爲現在“裝”字有了一定貶義的意思,比如說“你裝什麼”。但是當大家說“服裝”:“服”就是貼身穿的內衣,“服”是帶“月”字邊的,就是貼着肉,別人看不到,你自己怎麼穿着舒服的那種衣服是“服”;“裝”是穿給別人看的,“裝”字上面一個“壯”,下面一個“衣”,就是很壯麗的衣服,要展示我身份的衣服,要建立社會聯結,顯示社會關係,符合社會場合,給別人看的這種衣服叫“裝”。

當人不僅僅知道“服”,而且還知道“裝”的時候,人的社會性就建立起來了,這個時候文明就出現了。

所以“儒”的本質是什麼?

它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學術。換句話說,如果不存在社會,也就不存在儒家學說。對儒家而言,一個人首先得是入世的,是社會性的。入世之後,還得要服從禮法,謙卑,知足。不僅要參與社會分工,也要講究君臣有禮,萬物有節,不能偏離你的位置。所以綜合起來看,從漢朝一直到清朝,儒家在絕大部分時間還是中國的意識形態,其社會性和順從性這兩個特徵決定了它一定是中央集權大國的文明。


*文章改編自以明讀書會7月直播分享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