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需求快速落地

做產品久了就會發現,我們大部分工作都在和需求打交道。因爲需求才有了產品經理存在的意義;因爲需求才有了產品聯繫用戶的價值。

對於產品經理而言,做產品無非是對用戶和公司負責。一方面通過產品解決用戶痛點,即響應用戶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產品實現商業價值,即幫助公司盈利。

一、需求來源

需求來源於用戶但不止於用戶。一般將需求來源分爲內部來源和外部來源。外部來源包括市場調研、用戶研究、競品分析、行業分析等;內部來源包括產品規劃、數據分析、用戶反饋、體驗優化等。

在實際工作中,因爲產品崗位級別的不同,我們接觸的的需求來源也是不同的。比如初級產品的需求一般來自高層領導或用戶反饋,中級產品的需求一般來自市場研究或業務部門,高級產品的需求一般來自戰略目標或業務模式。

二、需求收集

需求收集就是收集市場和用戶的需求,通過版本迭代來改進產品,以便滿足用戶的需求,從而保持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需求收集只是瞭解用戶的手段,我們要挖掘真正的用戶需求。以P2P投標爲例,用戶可能會反饋一下幾個問題:1.出借時不能同時使用多張加息劵;2.投資後沒有提示成功或失敗;3.爲何單筆投資要大於100元。我們可以從業務流程或使用場景的角度,捕獲用戶真正的需求,且當前或協調的資源能夠實現該需求。

做需求收集不能成爲搬運工,不能爲了完成工作任務而收集,也不能業務部門給啥需求就做啥需求。我們應該收集用戶真正面臨的問題,即通過某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識別用戶的真正需求。需求收集常用的方法有:頭腦風暴、用戶訪談、問卷調查、需求會議、滿意度調查、用戶行爲分析、可用性測試等。

此外,爲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一般會制定需求收集流程。以某銀行產品中心的需求收集爲例,產品人員會先制定一個《XX部XX產品需求收集彙總》的Excel表,然後根據產品迭代週期,按期發送常規版本需求收集的郵件,並設定一個當前版本的收集時間節點。設定需求的時間節點,主要是爲了約束延期提出或臨時增加的需求。對於此類需求必須加急流程,且要高層領導同意後,纔會讓產品介入,不然產品趕需求會很被動。

三、需求分類

需求可以依據不同的維度分類,一般分爲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需求分類常用的方法有馬斯洛需求理論、KANO模型等。

KANO模型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爲基礎,將用戶需求分爲五類: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型需求、反向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用戶不說卻必須存在的的需求,即所謂用戶的痛點。比如理財類APP做金融撮合服務,就要爲出借人提供可投資的債權。

期望型需求:與用戶滿意度成正相關的需求,即所謂用戶的癢點。比如理財類APP的投標加息和返現功能。

興奮型需求:給用戶提供對產品超過期望的功能,即所謂用戶的爽點。比如理財類APP搭建會員成長激勵體系。

無差異型需求:不會對用戶滿意度造成影響的功能,不論提供與否都不影響用戶體驗。比如理財類APP發現頁的文章資訊動態。

反向型需求:與用戶滿意度成反相關的需求,提供與大多數目標用戶無關的需求就會影響用戶體驗。比如理財類APP插入太多的第三方平臺廣告。

做需求分類時,我們不能成爲搬運工,要懂得對需求進行過濾、拆分或拒絕。以理財APP收集計算器爲例,我們可以從喜歡、理所應當、無所謂、可以忍受、不喜歡等五個維度,結合KANO模型對其進行評價,從而找出目標用戶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需求分爲五個層次,分別爲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是能夠維持或滿足自身生存的需求。如:食物、空氣、飲水、睡眠、住房等。

安全需求:是追求一個基本安全機制的需求。比如人身安全、生活穩定、工作保障、健康保障、財產所有性等。

社交需求:是社交過程中建立情感關係的需求。比如友誼、愛情以及歸屬關係等。

尊重需求:是個人的價值得到社會認可的需求。比如自我尊重、社會地位、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是實現個人理想和人生價值的需求。比如自覺性、創造力、個人能力、人生巔峯。

四、需求優先級

需求優先級排序對很多產品經理而言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經常會因爲需求排期和業務部門撕逼。比如運營要我們解決用戶問題,市場要我們配合活動推廣,財務要我們協助覈對數據,只做其中一個部門的需求,就會得罪另外一個部門,全部做卻因爲時間和人力問題無法按期完成。

在確定需求實施的優先級時,通常要考慮緊急程度、重要程度、實現成本、滿足目標用戶需求、符合產品定位等。此外,我們可以藉助四象限法則,從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四個象限拆分需求的優先級。

在需求階段,我一般是基於緊急重要對需求做一個優先級排序,然後將需求池中的需求建立需求矩陣,標註優先級,以便後續的頭腦風暴或每日站立會做CheckList。

五、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對需求進行詳細的分析,並轉爲開發可實現的產品需求的過程。

任何產品需求,分析到最後都是洞察人性。做需求分析其實就是挖掘用戶需求,分析用戶行爲,洞察用戶動機,解決用戶痛點。無論從0到1、系統重構,需求分析都是以需求的“真實、剛需、高頻”爲中心,從發現需求、分析需求、描述需求三個方面着手,洞見用戶與需求間的情感鏈接。

做需求分析是爲了驗證目標用戶的真實需求。在工作中,我做需求分析主要分爲六步:梳理功能架構、設計業務流程、建立用戶角色,分析使用場景,轉化爲產品Demo,描述業務規則。此外,分析時會藉助思維導圖、Visio、場景化故事、用戶畫像等梳理相關業務。

六、需求評審

需求評審是需求落地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需求評審流程主要分爲評審前準備、評審中討論和評審後彙總。

評審前準備:組織需求評審,將需求、原型和文檔發給相關人員,併發郵件通知參會時間和會議內容。

評審中討論:講解需求背景,描述用戶需求,介紹功能模塊,講述業務流程,演示原型Demo,討論業務規則,記錄會議紀要,明確討論結果,安排開發人力、預估上線時間。

評審後彙總:評審會結束後及時彙總,併發出會議紀要,將評審過程中發現的需求缺陷或補充的業務規則,完善到產品需求文檔。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 產品經理朱學敏(ID:pm_zhuxuemin),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