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插图的研究与教学指导

教材里的插图是语文教学资源的一种。插图不是没有意义的,它是除却文字的另一种表达。插图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材变得好看;而且增添了教材的趣味,使教材变得好玩;更激活学生想象力,使教材变得生动。插图是用色彩,图画来表达意义,学生利用插图,读图,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我将从三个方面说明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里的插图:色彩,功能和意义,并且作出相应的教学实践指导。

        一、色彩鲜艳,更具中国特色

有人说,部编版教材就像一本童话。从部编版教材整体色彩上看,它确实很鲜艳。插图里包括各种小动物,内容丰富多样。但我想说部编版教材并不幼稚。

首先,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从他的心理成长特点来看,他们对色彩更敏感。文字是抽象的,更何况初入小学的学生不能够全部认识这些黑色的小密码,所以当他们翻开教材的时候,首先闯入他们心里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的画面。再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来分析,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即使你让他画夜晚,他也会画的五彩斑斓。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夜晚的天空是蓝色的吗?儿童靠的是感觉来体会这个世界,而不是理性。所以,色彩艳丽的图画更加符合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部编版教材插图更有中国味儿。部编版教材里主体色彩是鲜艳的,但是在这些鲜艳的色彩里点缀着一些含有中国特色的插图。比如水墨画,京剧脸谱,剪纸等。《天地人》就是一幅非常巨大的插图,选用的是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的名作。整个画面非常空旷,浑然一体的天地间有两个人站在山顶。这幅插图就是天地人,尽管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广阔的天地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也会有心灵上的震撼。除此之外,部编版初始教材里所有的古诗配备的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从色彩上体现的是中国画的特点,重要的是插图的内容与古诗的意境相符,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喜爱读古诗。

二、从功能上来看,插图具有解释、补白和推测的功能

1.解释:部编版教材当中绝大部分的插图都具备此功能。识字和课文中的插图是解释文字的内容。插图配合文字,使得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生动,形象。比如《识字日月明》这一课“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这一句话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材配图选择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例,三个小学生合作种树,先让学生看图,再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就容易多了。

2.补白:补白就是补充空白。教材里有一部分插图功能是用来补充课文内容没有指出的内容,这种功能叫补白。比如《小兔子乖乖》,小白兔是如何判断妈妈回来没回来的,课文里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课文插图却指了出来,如果这篇课文要是没有插图,是不是就不知所云了。再比如《秋天》,课文下面的插图和课文内容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也是秋天的意境,这就是对课文的补白,可以让学生来说说。

3.推测:学生学习课文会把课文和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产生了推测。课文里的插图会帮助学生准确的推测。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推测雪地上的画是谁画的,大家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再比如《小蜗牛》,故事在情节上有相似性和重复性,学完前两三个自然段可以让学生看图猜一猜下面的内容。

三、从意义上讲,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想象力

1.教材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对教材的第一感觉就是他对这个学科最直接的感受。教材太深,太难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太枯燥,学生也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我爱学语文》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解释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的实践活动就是听、说、读、写、思。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也是语文教材中课文例子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学生随着年级升高,会把注意的焦点逐步从关注图转移到关注文字,但高年级的课文并没有删除插图,原因就是课文的插图不仅具有诸多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材里的插图,并不是随意安排和选择的。如果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课文里的插图大多数场景都是生活场景,而很少有课堂和学校里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安排是想告诉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在学校里,更多的时候是在学校以外。这是一种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

3.教师上课制作PPT,会上网选择图片。教材里的插图是教材编者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师要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结合图文学习,有个性的化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策略

1.培养读图的能力,为看图写话做铺垫。初入小学的学生视觉广度和宽度不够,他的目光只会聚焦在插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让他看图说话他会说到局部的内容,甚至可能会说出与课文有出入的内容。教师要擅长引导学生分步读图,有序读图,说完整的内容。

2.教学时先出图,再学习课文,推测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教师可以把教材的插图投放在屏幕上,去掉文字,让学生读图,说说图上的内容,接下来,再学习课文。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图式,学生学习阅读就是利用图式一边推测一边阅读,一边验证。当头脑中的图式被印证以后,就会加强,当头脑中的图式没有被印证,就会修正。课文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的时候,还可以回过头来再看看图,联系图上内容说说词语的含义。比如《比尾巴》这一课中“谁的尾巴扁”,其中“扁”字是一个难理解的词语,再看看图上鸭子的尾巴,又平又薄就叫扁。

3.看图片背诵课文内容。部编版教材增添许多诗歌和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积累,一年级上册就有许多诗文要求背诵。但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第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机械记忆保持不会太久。记忆的常识告诉我们,要想记忆保持的久,进入长时记忆里,是有方法的,反复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联想记忆。所谓的联想,就是把记忆的本体和自己熟悉的东西之间建立联系。对于学生来讲他对图片就是敏感的。特别是古诗词,结合图片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后,可以反复看图背诵古诗。再如课文《四季》,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后,把图片出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背诵课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