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系統性框架去解決問題,想清楚,說明白,學快速

前面我們寫《系統思考》一書的內容時提到:systemic和systematic。我們來看着兩個詞的中文翻譯:

systemic:涉及全系統的; 系統的; 影響全身的; 全身的; (農藥等) 內吸的

systematic:成體系的; 系統的; 有條理的; 有計劃有步驟的

咋一看都是與系統的,而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我們再來具體回顧一下:《系統思考》是把你要面向的對象當做一個‘整體’來對待(systemic,something systemic affects the entire system)的思維方式;而本文將要講述的《思維力》(在這裏作者也把它叫做系統思維)它指的是系統化、有條理、有結構的對看待某件事情(systematic, it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is carried out in a methodical, organized manner)

這是兩種思維方式、兩種方法體系。雖然在各自的領域裏都會稱自己爲‘系統思維/系統思考’。我們自己要注意其中的區別(tips:注意下面的書名中的英文 power of frame,更側重於條理與結構)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實基於systematic的系統思維方式被提到的更多。相信大家都聽過《金字塔原理》,它就是一種systematic的思維方式,在這裏的《思維力》與其類似,我們藉着這本書來了解下systematic的思維方式到底需要重點考慮什麼,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衍生出了哪些具體的方法論。

思維力

爲什麼要提升思維力

比如生活的一些場景:

-- 需要爲公司買個櫃子,結果來到市場蒙圈了:要買什麼材質,多大多高呢?

-- 手裏拿到了兩個offer,應該去哪個呢?

-- 電梯裏遇到老闆,30秒的時間突然不知說什麼好

-- 知識總是在更新換代,如何保持在持續更新中的競爭力?

想不明白、說不清楚、學不快速;何去何從

什麼是思維力

在《思維力》一書中作者將思維力等價於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就是選擇、改善、或者構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統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方式。

由於在‘思維1’我們介紹的也是系統思維,在此插入一些他們的差異點:在該書中,作者提到系統思維的主要特點爲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綜合性和動態性。在此對系統的概括與前面我們所寫的‘思維1’中總結的系統特點側重點其實有所不同,在此側重於系統的組成與結構,‘思維1’中則更側重於系統的聯繫與動態性。因此在本書中作者將系統思維簡化爲以‘框架’爲核心的思考。保留系統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和綜合性的基礎。

在此定義下,系統思維最重要的即爲如何找到合適的‘框架’

-- 從已有框架中選擇

-- 基於現有框架改善

-- 創建全新的框架

在以系統思維爲主導的情況下,爲了找到合適的框架,我們可以用到發散性思維、收斂性思維、水平思維、結構化思維幫助我們進行要素的歸納和整理。在本書的定義中,系統思維包括以上4中思維。

擁有了系統思維,可以有效的緩解上面說的三大痛點:想不明白、說不清楚、學不快速。接下來就看看作者如何教我們構建系統思維來幫助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有效表達吧!

(讀完全書,你會發現做些就是在教我們一個連一個的套路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套路(框架)是怎麼一環扣一環的吧 )

系統分析與解決問題

系統分析之大‘框架’

系統分析與解決問題的5步法

下面我們來逐步查看每個步驟裏如何應用系統思維

Step1:界定問題

界定問題之大框架框架

界定問題的工具

1)準確的描述問題:在描述問題時儘量做到可量化、可例證、清晰化,避免非量化、模糊化、有歧義。

例如老闆說公司員工流失率高,要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在這個案例中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呢?例如傳統企業間年5%的流動率可能也算高了,互聯網公司10%可能也算低了。不同背景的人感知不同,以數字來澄清才較爲穩妥

2)明確問題的構成要素:5W2H

例如領導讓你去上海出差,你要如何來明確你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做哪些事情呢。在此,作者又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5W2H

5W2H

3) 探究問題的本質:5Why

例如老闆發現員工上班時間喜歡用QQ與朋友閒聊,你將會做什麼樣的對策呢?在想對策之前,首先要了解的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是因爲工作量不飽和?工作量不飽和是因爲人員冗餘……在此作者又給我們推薦了一個框架:5Why

5Why

4)顯性化問題隱含的假設

例如當別人問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時,你是否有想過這裏其實隱藏了一個假設:南北以秦嶺淮河一線爲界。而對於沒有引入這個地理常識的人可能會以長江爲分界線。

再例如冰的熔點是0度,它所包含的隱藏假設是冰是100%的純水,且在標準大氣壓下。所以0度結冰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事實。我們能想到這層關係有什麼用處呢,當打破100%的純水這樣一個隱藏條件,飽和食鹽水熔點低於-20度,這個條件即可以被我們用來在路上撒鹽以解凍。

相信在平時的工作中,大家會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當老闆讓你做一件事時,你有時會按照一個自己已知的場景假設來做,但是結果發現與老闆要的大相徑庭。

對於如何顯性化問題隱含的假設,一方面要告誡自己有該意識、另一方面在和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多進行確認也是有效規避該錯誤的一種方式。

Step2:構建框架-分析問題

作者將這章爲我們講述了一個What一個How:

What:用什麼來構建框架:思維導圖、邏輯樹、遵循不重不漏(MECE)原則

How:自下而上提煉框架;自上而下選擇框架(本章的重頭,將有一大波福利工具來襲O(∩_∩)O~)

自下而上提煉框架

自下而上提煉框架如何進行

自下而上提煉框架四步法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先採用發散思維,再用收斂思維。利用發散思維想到所有要素先進行羅列。而後利用收斂思維進行歸納或演繹以實驗歸類。

常用的歸納邏輯順序包括

時間邏輯順序:就是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

結構邏輯順序:“整體與部分”的邏輯關係

重要性邏輯順序  :按照重要性排序

演繹的邏輯順序:

概括:大前提——小前提——對應結論

具體:現狀/問題——原因分析——行動對策

自上而下選用框架

從上面提煉框架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最終我們都會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來形成一個框架。而對於新手而言、正是因爲不知不明所以纔要去學習這種系統思考的方法。所以即使在羅列要點階段腦暴的很充分,恐怕在形成框架階段亂了章法,或者要事先去借鑑其他的框架才能讓這個過程繼續下去。因此對於初學者來說先了解一些框架的要點原理,再借用此去完善自己的思維邏輯,會更有效率。

自上而下提煉框架如何進行

自上而下選用框架的步驟

下面進入各種框架福利階段:

1)黃金圈法則:問題/現狀-原因-對策

黃金圈法則

2)二維矩陣(波士頓矩陣)

波士頓矩陣還可以推導到所有可做四象限分類的應用場景(例如緊急與重要性;人才的德才矩陣;人際溝通風格矩陣)

波士頓矩陣

3)PCDA(Plan,Do,Check,Action)

PDCA

4)PEST(Politics政治、Economic經濟、Society社會、Technology技術)

PEST

5)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

SWOT

6)4P營銷理論(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4P

7)除了上述形成方法論的框架外,不要忘記最爲普遍也是在上一節中提到的歸納邏輯順序:時間、結構、重要性

有了以上框架的加持,無論是以正向還是逆向的思維來分析問題,都可以事半功倍。

在梳理完框架和要點後要如何去執行呢。此時進入到我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第三個階段

Step3:明晰關鍵

在這裏,作者只強調了一個法則:80/20法則(帕累托法則、二八定律)

實際執行中需要考慮到需求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且關鍵的少數可以產生主要的影響和結果。藉此我們確定執行過程中的優先級和重點。

Step4:高效執行

確定要事情的優先級後、剩下的就是做好計劃,高效執行了。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藉助甘特圖

甘特圖示例

Step5:檢查調整

隨着時間進程出現問題後及時檢查調整,進入下一個PDCA的循環

More:假設思考

上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中,我們是基於一般推論法來進行開展的。也就是在分析問題階段,我們有足夠的信息來幫助我們去做一些判斷,從而逐步理清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從而去採取行動。而在現實過程中有時我們並不能夠得到足夠多的信息。例如面對一個新生兒,他突然哭泣(已經界定問題),爲什麼呢?他沒有辦法告訴你,此時你是不是開始想一系列的可能性了,餓了,尿溼了,還是被貓突然嚇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進入了假設思考法了。

一般推論法從問題發生的源頭尋求解答,先收集和分析資料,在加以歸納逐步求解。

假設思考法先預設一個或者幾個可能性最高的結論,再以資料或實驗加以驗證,逐步修正。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方向性問題:

- 一般推論發從問題到結論,從問題出發,順向推導,一步到位

- 假設思考法從結論到問題,從結論出發,假設驗證,逐步到位

那假設思考適用哪些場景呢?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受於條件限制無法定位到有效的問題外,在其他如時間不充足,目前手頭資料不全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假設思考法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

假設思考5步法

假設思考5步法

在這種思路下最重要的環節‘建立假設’階段的假設建立也並非空穴來風,往往也需要基於框架去做一個合理的假設。例如目前公司的產品銷量不佳,是否可以根據有限的資料做一個假設產品的價格不合理(此時的假設是基於4P框架來定的),而價格不合理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假設目前的價格偏高(此時的假設基於邏輯結構來定)

在驗證假設階段,往往只能證僞。對於由假設所導致的結果,要結合實際達成的效果和經驗來判斷下一步該如何做出調整了。因此假設思考法常常被管理諮詢顧問和中高層所採用。

做出了方案且有成效,接下來就是需要向別人展示了。在說清楚方面,我們來看看作者從系統思維的角度給我們什麼樣的建議。

自上而下地表達

‘講三點’快速拉昇水平

爲什麼建議講三點呢?

1) 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表明人的記憶存在神奇的7±2效應,即人類大腦在努力記憶的情況下,準確的短時記憶數量也只在5~9之間波動。圍欄讓人在一般狀態下準確接收你傳遞的信息,一次性傳遞的要點最好保持在3個左右(2~5)。由此,我們在做演示文檔PPT時,一頁的要點最好不宜過多,否則會給人造成不想看也看不懂的負面效應。

2)表達‘講三點’的好處:可以真正提升表達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從結論說起’明確目標

金字塔結構,結論先行。

圖表化展示

結合自己的所聞所見,有圖自然比文字更有滲透力和影響力。不要小瞧形象思維~

附本文的思維導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