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崛起的兩年裏,低調的微信在做什麼?

微信跟阿里巴巴一樣,有一套接力跑模式,每一個核心業務都有幾年的增長動力:公衆號、紅包+支付、小程序……2017年推出小程序後,微信給人一種一直停留在小修小補的感覺。最近,外界感受到微信節奏變快了,依然是小變化,但將它們積累在一起,我們能夠看到,微信小修小補只是表象。

微信成了一款真正的瀏覽器

先是微信7.0.5小版本中,浮窗功能支持了5個,浮窗對象不只是公衆號文章,同時支持網頁、文件、收藏和小程序。有人說,這表明微信成了操作系統——多任務處理是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浮窗就是多任務處理。我覺得這有些誇大其詞了。OS就是OS,微信就是微信。

微信這一功能的本質是成爲“多標籤瀏覽器”,一個浮窗相當於瀏覽器的一個網頁標籤,“多標籤”是當年360、世界之窗、Chrome等瀏覽器碾壓IE的核心功能之一,用戶在微信看站內外內容更方便。

微信的“收藏”功能本質是瀏覽器的“書籤/收藏夾”,“頁面內查找”是瀏覽器的“查找”。瀏覽器的標配功能,微信只缺一個了,就是“歷史記錄”,應該遲早會上。

大家應該能夠感受到,手機瀏覽器的日漸式微,以及背後WAP內容生態的沒落。內容要麼在微信、頭條、百度這樣的超級App上;要麼在原生App裏,手機瀏覽器都轉型成信息流平臺,而在全球範圍內,Chrome依然很強勁。

微信對整個中文互聯網內容生態的影響可見一斑。

每一個微信號都是一個網站

微信7.0.5小版本中還有一個變化是公衆號詳情頁:自定義菜單出現在了詳情頁面,不需要關注就可使用公衆號菜單中的功能,不需要點擊“歷史文章”菜單就會自動加載文章且與發佈樣式相同,進入每個公衆號詳情頁面的體驗,跟進入一個WAP網站或者App更像了。

微信公衆號的轉載樣式發生了變化。

一個自媒體朋友說,新的轉載樣式對原創不友好,吸粉能力變弱了——原來的原創賬號鏈接在尾部,讀者看完文章順手關注,現在放在開頭,看完文章覺得好,再回到開篇關注,路徑變長了,轉化率低了。

確實,羅超頻道最近寫的文章都被不少大號轉載,增粉不再明顯。問題是,公衆號爲什麼這樣做呢?答案是:鼓勵賬號更多轉載,而不只是成爲原創者與死忠粉的連接,給文摘號更多空間本質也是加速內容的流動,微信希望內容生態更具活力。

微信成了一個真正的搜索引擎

公衆號詳情頁的“搜索”菜單,可對公衆號歷史內容進行搜索——這個功能早在2017年4月在歷史消息中就上線了,但現在變得更顯眼,每個微信號擁有一個“號內搜索”,就跟站內搜索一樣。很多公衆號已運營超過5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的內容,搜索需求日盛。

跟2017年成立搜索應用部時相比,現在微信已成爲全能搜索引擎。

搜索子頻道有公衆號、小程序、文章、朋友圈、視頻、百科、音樂、讀書、表情、問答,其中視頻搜索對象是騰訊視頻,百科是搜狗百科,問答搜索對象有知乎甚至有百度經驗。

搜索首頁智能聚合不同內容,除了微信站內內容外,還有來自微信戰略合作伙伴搜狗的網頁內容,此外還有翻譯、物品等子類目來自不同第三方,結果都是結構化的。

搜索功能變得更細化,比如搜索文章可以按照發布時間/閱讀量排序,也可以在最近讀過/已關注過/朋友分享過裏面篩選。

搜索結果頁面可以看到“有幾個好友看過”這樣的參考值,這是微信獨有的能力。

說微信幹掉百度太誇張,但不可否認,微信成了一個“成熟的搜索引擎”。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商業化?搜索離錢很近,百度、淘寶、微博,搜索商業化都做得很好。微信搜索用戶習慣養成,功能變得完善,內容變得豐富,構建起了搜索變現的基礎。

公衆號生態進入深水區

微信公衆號的改版不只是詳情頁,微信後臺最近上線了一個備受內容創業者關注的功能:“常讀用戶”。這是一個數據分析功能,號主可在後臺查詢常讀用戶年齡、性別、城市、終端等畫像數據,進而在內容創作和運營上有的放矢。“常讀用戶”就是那些在“訂閱號消息列表頂部’常讀訂閱號’橫欄常駐你的公衆號的用戶”,即死忠粉。

這一改版對個公衆號生態短期內不會有直接影響,但長期來看,表明公衆號運營走向精細化。分層分級、數據驅動、重度運營成新的方向。

不少人都在說,公衆號活躍度下滑,但更多用戶在微信上停留更多時間是不爭事實,真正的問題是爭奪用戶注意力的內容更多了,公衆號變多了、短視頻變多了、小程序變多了,因此,微信公衆號平均打開率從幾年前的10%降低到現在的3%左右。競爭越激烈,越PK真實力,號主要脫穎而出,就要PK內容和運營。公衆號近期各種新功能,下半年應該還會有更多大招。

近兩年微信打贏的部分勝仗器

今天“晚點LatePost”推了一篇文章:《騰訊微視:向前一步是悲壯,向後一步是絕望》,主題是“微視進展慢,騰訊很着急”,或許這是事實。

文中,一位騰訊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羣)人士對《財經》記者說:

“從字節跳動崛起以來,騰訊幾乎沒有打過一場勝仗,內部真的太渴望贏一次了,如果現在就放棄,士氣肯定會備受打擊。”

我覺得這個說法值得商榷。“晚點LatePost”的採訪對象來自於PCG,進展慢了點,士氣不振是自然。但騰訊真的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嗎?騰訊視頻、騰訊音樂和微信都不會同意。

字節跳動真正崛起是在2017年。2016年底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PingWest做了一個專訪,對象是張一鳴、王興和程維,從這個時候開始,“TMD”這個說法出現了,當時美團、滴滴的人對這個說法是不屑的,他們認爲頭條跟自己不是一個量級,現在,事實擺在這裏。

2017年到2018年是TMD崛起的關鍵兩年,微信在做什麼呢?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上線。2018年11月,同樣是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宣佈,截至2018年11月微信小程序日活達2億;字節跳動副總裁張輔評同一時間宣佈,抖音國內日活突破2億。字節跳動有抖音,騰訊有微信小程序,同時日活2億,誰的想象空間更大?每個人有自己的答案。歡迎到羅超頻道(luochaotmt)後臺留言。

2017年,微信成立搜索應用部,由微信技術總監周顥(Harvey Zhou)負責並直接向張小龍彙報,兩年後,微信搜索這事兒成了。這個業務正是張一鳴的心頭好,最近“晚點”報道,張一鳴在內部講話說:“如果沒有搜索場景的拓展和優質內容,頭條的增長空間可能只剩4000萬DAU”。這兩年,微信搜索場景搭建完畢,也基於公衆號和小程序構建了一個足以與WEB和App內容生態抗衡的內容體系,欣欣向榮。張一鳴想要的,微信都有。

字節跳動崛起的兩年之間,微信內容生態已大不同。

你能說騰訊一仗都沒贏嗎?

爲什麼微信對短視頻“不上心”?

短視頻對騰訊而言,終究只是局部戰爭,微視只是嫡系部隊之一。

微信纔是壓艙石。對於短視頻和信息流,微信有自己的看法,張小龍說過“你們都在談信息流,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所謂有信息流。”短視頻微信小動作不斷,但更多是從用戶需求出發,而不是競爭。年初上線“視頻動態”,不瘟不火;微信7.0.5增加朋友圈視頻自動播放功能和圖片合成視頻功能;打開微信“看一看”明顯感受到短視頻內容變多了許多;微信曾調撥朋友圈資源給微視導流,但也僅限於此。

短視頻微信能不能成?現在不好說,短視頻只是內容的一種,對微信而言不是關鍵戰場。微信成功的業務都是像老火靚湯一樣“文火慢燉”燉出來的。就像微信這兩年改版,看上去都是小修小補,沒出什麼震動的功能,但回頭看,我們會發現搜索、公衆號以及許多基礎功能跟兩年前比,已有雲泥之別。說得更大一點,這叫水滴石穿。短視頻這事兒,微信如果能成,大概率是類似路徑。換言之,不要期待微信會出一個震撼的一夜爆發的功能,微信是潤物細無聲。

而且,騰訊的短視頻佈局不是如此脆弱。騰訊手握半張王牌——快手,快手與抖音一時之間難分高下。這幾天有傳言稱騰訊在推動快手與微視的合併,快手迴應讓大家不信謠不傳謠,騰訊未迴應。

可以確定的是,騰訊將短視頻跟搜索、電商一樣“將半條命交出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短視頻是內容的一種,內容是騰訊的核心,騰訊沒有將內容業務交出去的先例。既然如此,在短視頻上,騰訊是不可能棄牌的——換牌變陣、調整打法、改變節奏,倒是有相當的可能。不用懷疑的是,在騰訊的短視頻戰役中,微信一定會扮演關鍵角色。

歡迎添加 luochaozhuli (備註:進羣)分享交流。

關注羅超頻道(luochaotmt),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