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BAT大佬同臺對話,決定了雲計算市場今天的格局

2010年3月28日,深圳五洲賓館,BAT的三位大佬就雲計算展開了一次交鋒。

當時,坐在臺上的百度CEO李彥宏說,雲計算的理念已經產生了很多年,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同臺的騰訊CEO馬化騰也比較謹慎,說“雲計算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可能到了阿凡達時代纔有可能。”臺下的馬雲則唱起了反調,“我們公司對雲計算是充滿信心和希望。”

這次交鋒發生之時,阿里雲剛剛成立沒幾個月,處在非常早期的摸索階段。當時,阿里雲幾乎是要從零開始研發一套全新的雲計算操作系統,能否成功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但是,馬雲似乎洞察了未來。

後來的事情可能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阿里雲在一條沒有對手的賽道上肆意狂奔,待到騰訊和百度反應過來時,已經接近拿下中國一半雲計算市場份額,並躋身全球前三,跟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全球科技巨頭展開全球性競爭。

日前,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接受財新網採訪時,就發生在2010年的那一幕發表評論。張維迎認爲,今天的市場格局源於三位傑出企業家對於雲計算認知不同,馬雲相對其他兩位更有想象力。

某種程度上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釋。但更爲接近本質的回答應該是:馬雲領導的阿里巴巴比其他企業更早遇到了數字時代的挑戰,並且從實踐中探索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時代選擇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但中國互聯網卻因爲電商崛起迎來一波發展浪潮。最明顯的便是淘寶網、支付寶用戶規模猛增,直接導致阿里的數據處理能力被壓榨到了極限。

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阿里服務器的使用率都會飆升到 98%,離爆棚就差2個百分點。

爲了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阿里巴巴決定自主研發一套“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擺脫“IOE”對於業務的掣肘。如今,“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單集羣能夠調度10萬臺服務器,根據業務需求進行彈性伸縮,併成功支撐雙11等極端業務場景。

10年之前,如果說用戶暴漲只是少數科技企業會遇到的問題,但放在消費者已經數字化的今天,這種情況已經非常普遍。一場秒殺,一場直播,數萬人甚至幾十上百萬人的瞬間涌入,已經成爲很多企業業務的常態。

吉利汽車就經歷過這樣的遭遇。2015年,吉利汽車想搞一次新車上市直播活動,雖然精心準備,但直播一開始就宕機了,原因是人太多了,幾十萬人涌進來,流量遠遠超出預期。隨後,吉利汽車跟阿里雲達成合作,擁有了自己開啓類似“雙11”活動的能力,隨時可以進行各類秒殺活動。現在,吉利還將“模擬碰撞測試”等核心業務流程遷移到了雲上。

今天,其實不止吉利汽車,大部分中國企業都開始遇到阿里巴巴當年的問題。幸運的是,今天的企業已經不需要再走那麼多彎路,因爲阿里巴巴把過去多年處理這些問題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通過雲計算的方式開放出來了。

過去10多年,阿里先於社會遇到互聯網時代挑戰,從而構建了下一代企業所需的數字化技術和範式。今天,這些能力正通過阿里雲成爲全社會的能力。通過上雲,企業可以擁有跟阿里巴巴一樣強大的基礎設施。

中臺實踐

一個世紀前,石油是驅動整個社會前進的動力。但是在這個數字時代,數據成爲了最有價值的資源。如何在數據時代創新?阿里巴巴同樣進行了超前的實踐。

不同於其他雲計算廠商,阿里雲在打造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的時候,還同時進行着一項創新——打造飛天大數據處理平臺。而正是基於這個大數據的處理平臺,阿里構建了強大的中臺能力,併成爲公司快速創新的引擎。

阿里中臺的雛形要追溯到2008年內部啓動的“五彩石”項目。當時這個項目的核心訴求就是將淘寶與天貓在數據和業務層面完全打通。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啓動中臺戰略,通過構建強大的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以快速應變數字時代。

通過將產品與數據沉澱到中臺上,實現企業數據在線和統一,不同業務團隊的創新需求,可以重複利用中臺上的產品以及數據能力,避免了重複“造輪子”,從而能夠快速推動業務上線。

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聚划算。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利用中臺的能力,從提出到上線只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此後,釘釘、飛豬、口碑等創新業務都從中臺孕育而來。現在中臺已經成爲阿里保持高效創新的堅實底盤。

同樣,這樣的方法論和技術,也已經通過阿里雲輸出給外部客戶,產生着巨大的社會價值。在浙江,政府通過打造統一的數據中臺,爲老百姓提供“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中石化只花了3個月就搭建起工業電商網站易派客,總交易額達到2276億;波司登基於中臺,實現了對全國3000多家門店的庫存和銷售情況實時監控……

全面上雲

管理大師拉姆·查蘭曾經表示,一個企業要想基業常青,要想持續下去,你的變化不能低於外部變化的速度,你必須要跟上,甚至要引領這種變革。

在7月底舉辦的阿里雲峯會上海站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提出“全面上雲拐點到來”的斷言。這是阿里又一次對於未來的預判。

“全面上雲是時代必然,今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張建鋒表示,雲計算作爲一項新興技術,經歷過去10年的發展,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雲、大數據、AIoT和移動化技術引領時代。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最近發佈的《全球雲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雲上的IT基礎設施佔比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爲市場主導者。

阿里雲作爲全球前三的雲廠商,當然能夠預判到這個拐點的來臨。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張建鋒就透露,預計一兩年內阿里巴巴100%的業務將全部“上雲”。換句話說,阿里在預判這個趨勢之前,內部早已經開始了實踐。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標誌性企業,用創新的技術引領社會變革。二十世紀初,福特公司用汽車技術大面積替代了馬車,讓人類社會的交通發生了質的飛躍;八十年代,微軟用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替代了DOS,讓人機互動變得簡單易懂。

10年前,因爲預見到中國企業發展需要計算能力,阿里打造了阿里雲;4年前,因爲預見到中國企業需要基於數據展開快速創新,阿里打造了獨特的中臺;今天,因爲預見到上雲對於企業創新能力的巨大釋放,阿里決定帶領中國企業一起全面上雲。

歡迎添加 luochaozhuli (備註:進羣)分享交流。

關注羅超頻道(luochaotmt),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