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被我們厭倦的圈子,正是對我們最好的保護

在地球的諸多生命體中,人類這種生物以極強的聚居性出名,其中圈子現象是聚居特性的突出表現之一,這一現象尤其較多的出現在亞洲東部地區。以交換謀利的人類有商業圈,以學術研究謀生的族羣有學術圈,從事傳遞消息製造消息的人羣有媒體圈。即使拋開覓食方式,人類仍有根據其血緣、求學、居住、娛樂等重要信息構建了親戚圈、同學圈、生活圈、娛樂圈。就算有人妄想脫離社會足不出戶,不經意打開手機,他的朋友圈仍會把他帶入圈子世界之中。


北島寫過一首經典的現代詩《生活》,全詩只有一個字“網”,這一個字極爲凝練了概括了人類生存的狀況,我們都生活在這種線性纏亂的空間之中,圈子就算這關係網的一種意象,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也無法逃脫。

我們開始厭煩,開始想和過去的圈子告別

 

每天起牀,背起書包上學碰到晨練的鄰居,在一成不變的小攤那買早點,路上碰到時常看到的熟人,走進班裏看見幾年不變的同學,上課了,一模一樣的老師拿着十幾年都不會變的教材講起他自己早已爛熟於心的課文,下課了,永遠是跟那幾個玩的好的人聊那些一直不換的話題——韓國哪個歐巴又去參軍了?NBA這季的總冠軍是誰?鳴人和佐助又學了什麼大招?中午吃飯那家麻辣燙的老闆都和你熟的不行,喊你大侄子和你聊他那不成器的兒子。晚上回家,父母又聊起同樣的話題同樣的人,然後突然和你說一句:“大學畢業後,你就到你那個叔叔的公司上班吧。”


比起單調不變的作業,單調不變的圈子更讓人覺得可怕,不只是圈子本身,還有圈子束縛下過去現在未來不會有太大變化的生活,這些都讓你忍不住想告別這個熟悉的地方。


於是,數之不盡和我抱着一樣想法的人離開了家鄉,以高考爲跳板,跳去了完全不一樣的城市。


在這裏我們獲得了全新的生活,沒有一個熟人嶄新的圈子,新的同學新的舍友,還有無數有共同興趣的人,在這裏,我們每一步都是全新的道路,再也不用擔心會在路上錯過什麼熟人,我們高興着,恨不得和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可是生活又開了一個常開的玩笑,當你很不容易追尋到什麼東西,你會發現嚮往的東西沒那麼珍惜,而逝去的東西也沒那麼糟。


也許被我們厭倦的圈子,是對我們最好的保護


上帝賜給你的每一朵玫瑰,都藏着扎人的尖刺,人生如此。新的朋友就意味着新的精力去維護,意味着會碰到很多你傷害你感情的人,也意味着新的圈子的形成。也許很多人都幻想高山流水那般簡單的感情。可實際上,失去了圈子的幫助,你將需要在和朋友感情的維持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卻不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就像一旦大學裏的部門換屆、就業後的更換崗位,離開了圈子,與那些和你志同道合的人見面的機會,再想維持關係就格外困難。


過去的圈子同樣無法割捨,那些心煩的親戚,在血脈裏有着和你相同的血液;平常聒噪的鄰居,也許他不起眼的一次上門提醒會給你莫大的幫助;覺得厭倦的同學圈,他們偶爾的聚會是你幾年寶貴記憶最好的承載;包括我毫不喜歡的微信朋友圈,它的轉發機制是推廣我公衆號必須的方式。


放眼多少年以後,我們同樣希望能帶着自己的孩子去見那些朋友,我們同樣希望孩子能生活在自己能影響的圈子裏。如果孩子也想曾經的自己一樣去了圈子涉及不到的地方,那我們也只會如同父母一樣的擔憂。我們總是說我們這代獨生子女孤獨,可是,我們這些獨生子的父母也同樣和我們一樣孤獨吧。

誰都可以選擇圈子,但誰都不能拒絕圈子


我們都有資格組建屬於自己的圈子,走到更廣大的世界,像路飛踏上航海尋找夥伴一樣,努力去尋找那些志同道合的同伴,尋找那些真正“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但是,那些成長過程中曾經認識的朋友、那些與生居來或機緣巧合的圈子,同樣值得我們去愛護。有時候,在人生這條河流中,源頭的分量遠比遠方更重。


同樣,在生活中,是否選擇告別舊的環境建立新的圈子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你看那羣星多璀璨,可身邊這顆小樹同樣也有它獨一無二的風景。從北京來湘潭上學的同學並不比從長沙來湘潭上學的同學優越,你有你的遠帆,我有我的歸舟,出於家庭、資源、感情、性格等考慮,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規劃,找到並愛惜最適合自己的圈子纔是最稱心的人生。


人生得意盡歡的不多,竹林七賢活得算是瀟灑的了,在魏晉那種污濁的大環境裏,他們拒絕了很多不喜歡的圈子,在七人的竹林縱酒言歡,豈不快哉。圈子作爲一種文化是我們所有人無法逃避的,愛惜它,在圈子裏活好自己,讓它成爲興之所致而不是疲倦負擔,這樣活着也算夠味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