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寫東西這檔子事,是一件比洗澡更需要坦誠相見的活,它需要把自己、世界、文字都赤裸裸地放出來溝通才行。文字永遠不會背叛人們,也就是說,每當人們難以用文字表達時,那勢必是自己和世界的問題。


這段時間得了“寫作失語症”,我也想辦法庸醫自治,對症下藥,仔細號脈,病根其實不難判斷。面對日益瑣碎的世界,我的內心難以通透,面對那些柳絮般不起眼的瑣事,我卻無能爲力,這正是我心結難平的原因。


癥結已經發現,需儘快開個方子。索性讀本佛經吧,我隨手一摸,從書架上取了本《金剛經》下來。

(嘉軒攝於歸元寺)


翻開書頁,一種禪思從字裏行間洋溢了出來。第十七品,弟子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善男善女如何遠離諸相的干擾而降伏其心,佛回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釋迦牟尼並沒有說要修煉佛法或供奉施善,而是以一種極爲超我的態度闡釋佛法,想要滅絕心中的雜念,度脫一切衆生,實際上要明白,雜念本身是不存在的,就像自己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以佛法追求而不是形式作爲標準,這是大乘佛法極爲奧妙的地方。


很多時候,讀一本佛經就像旅遊途中行過的一處寺廟一樣,看似莊嚴神聖,實際上內涵禪思。我不信佛也不拜佛,可每一次走進佛寺,看着人們幾千年傳下來的信仰寄託,我生命裏的超脫與世俗會彼此和解,好像賦予自身一個重新發現的機會。

(嘉軒攝於龍華寺)

宗教是一種很世俗的哲學,它把那些平常人很難理解的抽象概念藉由神的形象,人類有趣的點也在如此,他們願意窮盡一生去信仰一種宗教,卻不願意花一些時間來了解所信宗教的內核。


在闡述方面,《金剛經》就頗有見地,全篇都是須菩提向釋迦牟尼求經的過程,須菩提以及其他弟子菩薩的領悟,實際上就是讀者在其中的領悟。佛在其中講法,告訴人們跨越外相本身的侷限,超越自我,最終引入本數的大境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實觀。走到最後,除了對於佛法神祕不可見的強調外,《金剛經》本身也有一種與道教“無我境界”的共通。這給我一種感受,人類的最終智慧是共有的,宗教就是不同形式的特色呈現。


總而言之,佛理佛法都是一種精神的境界,我真誠地覺得大家沒有必要對其心懷隔閡,尤其是對生活平穩的年輕讀者而言,一定的知識儲備足以讓你把握自己的內心,你所相信的是什麼?你所想要的又是什麼?有時候多一些認識自己的機會,應該不算是什麼壞事。


最後跟大家閒聊幾句吧,我這篇東西寫的其實很一般,其實我心裏也很清楚,就像歌手有時候會失聲一樣,我也剛好處在一個寫作失語的階段,因爲我沒有存稿,所以最後還是留下來這篇文章。感謝大家能這麼包容我,我會想辦法儘快恢復自己,感激不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