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嘉軒筆談,這是我們和你的第一百次相見

這裏是嘉軒筆談,這是我們和你的第一百次相見。


今天,嘉軒筆談第一百期推送正式上線,一百篇爲你精心準備的文章,寫滿我們的堅守,滿載你每次打開微信時的期待。


我們一直竭盡全力,只願不負與你的每一場邂逅。


每當我們深夜廢寢忘食地寫稿子時,每當我們爲編輯文章的版式和標題絞盡腦汁時,想到有讀者可能還會等待着推送,想到也許一篇文章會伴隨讀者度過一個安寧自在或充滿思索的夜晚時,我們的內心就充滿力量。儘管大部分文章都只有一兩百人會看,儘管幾乎毫無盈利,但只要有一個讀者在等待,我們就肯定會堅持寫下去。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意過每期打賞的引導語,“您的閱讀和轉發是嘉軒莫大的動力”,其實每篇原創文章開打賞,並不是想向大家索取費用,嘉軒筆談創辦到今天所有打賞加起來也不會到兩百塊錢。我們是更想把這句話告訴大家,真的,你們的閱讀是嘉軒和其他成員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而能讓更多人看到筆談的文章,是我們發自內心最大的期望。


一百篇文章,嘉軒筆談爲了思維的重量而寫作。


王小波先生以前寫過,比起讓上帝直接灌輸善惡標準的恩惠,自己更願意擁有思考的過程,它也許痛苦,但卻非常必要。從“北電性侵”到“豫章書院”,從“好聲音”的暗淡到軍訓教練的準則,無論是考驗社會良知的事件,還是身邊能接觸到的瑣碎但不空乏的小事,我們都在努力思考,我們希望在輿論導向下每個人都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思考,希望在羣體沉默中大家能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辨識真理與道德的道路是痛苦的,可是正因爲痛苦,我們才能發現生命內在那些閃閃發光的力量。


一百篇文章,嘉軒筆談爲了情感的共鳴而寫作。


其實,嘉軒是一個極度容易被孤獨感吞噬的人,早期有嘗試連載過《寫給龍恩儷的信》,你把這個名字多讀幾遍,就會發現它的讀音和“lonely(孤獨)”一樣。我大多數的文章都是在跟孤獨相處的過程中寫出來的,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努力尋求跟這世間不同生命之間的共鳴,寫作和創建嘉軒筆談,目的都是如此。


在這裏,我可以不像白天一樣和數不清的人談着工作與學習,我只是書寫就夠了,我的喜怒哀樂,自然賦予我們的美感與胸襟,人間歷練送給我的痛苦與深情,我都可以寫給你們看。也許有時能讓你感到情感的共鳴,也許有時會讓你發現這世間其他個體與你絲毫不同的情感,無論如何,我覺得只有真誠地用文字寫下自己最真摯的情感,才能不辜負你每一次閱讀時的期待。


一百篇文章,嘉軒筆談爲了每一個關注了我們的讀者而寫作。


嘉軒筆談不屬於嘉軒,也不屬於筆談工作室,它屬於每一個閱讀過支持過它的讀者。現在讀到這裏的你,就是筆談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大概是上線兩個月的時候,那時我實在扛不住了,整個公號只有我一個人在寫作、編輯、運營,明明已經很努力在寫了了,而閱讀量卻在不斷下降,讀者也在不斷流失。當時我就想,我再寫最後一篇吧,如果這篇閱讀量還到不了一百的話,我乾脆就不做了。結果那篇“今天,你又在朋友圈裏做了一天的“winner”嗎?”寫出來後,得到了很多讀者的支持和鼓勵。還有人在留言裏寫下這篇文章對她的啓發,當時我心裏想,如果就這麼放棄,不僅辜負自己的野心,更辜負了所有支持筆談的讀者:


不能放棄,就算會花費我所有時間和精力 ,我也必須咬牙寫個一年,就算失敗,也得是拼上所有心血後的失敗才行!


直到今天,離嘉軒筆談上線一週年的生日只有四十多天了,我毫不後悔當年的決定,筆談越發成熟了,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有一批不錯的簽約作者,更有上千位支持我們的讀者。有你們在,過去一百期文章裏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分量;和你們一起度過的三百一十五天,每天都能欣賞到人生旅途動人的風光。


我們真誠地祝願,嘉軒筆談能再爲你呈現第二百篇、第三百篇乃至第一千篇文章,祝我們和你還能一起迎接未來的奇蹟,一起書寫屬於我們的故事。


這就是我的故事了,你的呢?如果你覺得曾經讀過筆談上的哪篇文章讓你印象深刻,如果你覺得曾經有哪段時間筆談讓你獲得微薄的啓發和共鳴,都想請你在留言區寫下和筆談之間的故事。不管文字多少,不管語言是否動人,哪怕只是一句加油一顆心的表情,這都是對我們莫大的鼓勵。


截止在週日晚上十二點前,點贊前三名留言我們都將送出一本精心挑選的書,希望今晚打動大家的不只是嘉軒的文字,更有留言區一條條真誠的留言。


一路前行,感謝有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