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真的沒用嗎?這樣做,讀一本書比你花幾千塊上培訓班收穫還大

文|餘小魚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餘秋雨說: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着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這段話旨在說明讀書的重要性,並從側面告訴我們,想要擺脫平庸,讀書是唯一的途徑,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其實,關於讀書的重要性,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網上不還流傳過一個段子麼:當你發現你的對手在讀書,你的仇人在磨刀,隔壁老王在練腰,你就要注意了!

但知道歸知道,依然有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一年到頭看得書也不少,當時激情萬丈,覺得自己馬上就要飛黃騰達了,可是幾天一過就忘了個精光。人,還是老樣子。

爲什麼會這樣呢?

拆書幫創始人趙周表示,這是因爲缺少學習力,很多人根本不會讀書。他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一個有效的讀書方法——便籤學習法,使用這個方法讀一本書比你花幾千塊錢上培訓班收穫還大。今天小魚就和你一起聊聊“便籤學習法”。

一、什麼是便籤學習法?

所謂便籤學習法,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利用便籤進行讀書學習。這個“便籤”沒啥特別的,日常工作使用的便籤就可以啦。

使用便籤學習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聚焦於書中知識的內化和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

畢竟,現在的我們已經過了讀書考試的年紀,每天擠時間看書,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學以致用,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幫助,能看到實打實的進步。

關於這一點,小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掌握了便籤學習法,想不進步都難啊!

二、使用便籤學習法,在讀書的時候需要準備哪些工具?

⒈3種不同顏色的可以粘貼的便籤紙,掌心大小爲佳。如下圖:

便籤學習法

爲什麼要用3種不同的顏色呢?是因爲讀書時我們要用來做3類筆記(I、A1、A2):

第一類拆解(I):指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讀過的信息。

第二類拆解(A1):指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類拆解(A2):指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這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想好再寫,內容儘量控制在一張便籤之內,如果文字實在多,也可以多加一張便籤。

⒉一組多色指示標籤。

指示標籤的作用相當於升級版書籤,用於提醒自己哪幾頁貼過便籤。

3.一支筆

這個根據個人喜好啦,什麼筆都可以,用着順手就行。

三、便籤學習法的具體操作是怎樣的?

1.便籤學習法拆解的標準與誤區。

I便籤:重述知識的標準

①詮釋:基本用自己的語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語句。

②準確:對原文相關知識點解讀準確。

③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煉。

④致用:將原文知識點總結或加工成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常見誤區:附會舊知

啥意思呢?就是剛翻過一本書,覺得自己老早以前就知道了,內容沒啥新穎的。這個時候你就要警惕了,自己可能在用舊知識附會新知了。而且事實表明,越是自認爲聰明和博學的人,越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也許你會說:原文講的就是這個,我總不能無中生有。也許確實如此,但仍然有問題:你爲什麼要挑選這麼一段全無心意的原文去貼標籤呢?這本書的內容那麼多,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打動你嗎?

因此,在寫I便籤時,我們要注意自己是否在附會舊知。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供參考:

A1便籤:內化知識的標準

①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認知。

②故事:相關敘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夠清晰地體現出起因和結果。

③對應:和原文或I便籤的關鍵信息有明確的對應,讓你寫出的經驗成爲其貼切的案例。

④反思:無論想到的是成功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能幫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經驗,也加深了對原文信息的認知。

常見誤區:泛泛而談。

怎麼區分自己不是泛泛而談呢?有的人習慣在A1便籤上寫”總是”“經常”“好多”這樣的詞彙,而不是用“有一次,怎樣……”這樣的句式,像這種情況就是在泛泛而談,沒有提到具體經驗。

這裏記住一點,凡是沒有具體時間、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談。它們在本質上應該算I,是論述,而非敘事;是認知,而非經驗。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供參考:

A2便籤:應用知識的標準。

①目標:是否規劃了目標?目標是否符合SMART法則(即明確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結果導向的和明確的截止期限)?

②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具體行動步驟如何?行動人是誰?在哪裏?行動何時開始?頻率如何?

③關聯: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籤的方法?

④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動他人做到的嗎?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嗎?行動顯性化嗎?

常見誤區:決心氾濫或感慨萬千。

不得不承認,慣於表決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長髮感慨的人往往把感動當成行動,還誤以爲自己的領悟力很強。

怎樣辨析寫在A2上的文字是發表感慨,還是規劃應用呢?就用上面的4個標準來衡量——目標、行動、關聯和可控。若不符合這些標準,趕快撕掉,重新寫一張A2便籤。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供參考:

⒉便籤學習法拆解的具體步驟。

第1步,選擇書目,確定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決具體的問題,並能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2步,要求自己用較快的速度閱讀,遇到書中的理論、建議、觀點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時,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對我有多重要?如果這些只是在原書的知識體系中很重要,而對我現在並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張便籤。如果對我重要或有用,就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第3步,在I便籤上,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相關信息,也可以是總結自己得到的啓發、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貼在相應的書頁。

第4步,針對書中的某個信息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的經歷,是否聽說或者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寫在一張A1便籤上,貼到I便籤旁邊。

第5步,規劃今後如何應用。儘量先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寫下達到目標應實施的行動,寫在一張A2便籤上,也貼在書頁上。

第6步,在貼了便籤的書頁旁,貼一張指示標籤。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7步,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的A2便籤拿出來貼在冰箱或牆上,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3.你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成功的經驗可以作爲A1的內容嗎?

當然可以。你想起自己從前做得不錯的某件事,現在終於明白了是哪些原因促使你做得不錯,這也是很好的反思經驗,這樣下次你便能刻意的複製和移植成功。

遇到“雞湯”怎麼辦?

用I便籤可以很好的辨別雞湯文。如果你發現無論怎麼重述,寫出的都是衆所周知的信息,比如“成功都是從失敗中爬出來的”“永遠不拋棄、不放棄”。那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一篇包裝出來的雞湯文,味道鮮美但言之無物。

真正的改變還是很難?

首先,對自己寬容一點兒,成長原本就是很難的,而且養成新習慣都有波動期。這裏提供幾個小建議:

■反思目標定得是否合理,具體行動是否可以優化。

■找同伴監督打卡。

■用新習慣代替舊習慣。比如,睡前看書半小時代替刷手機。

■自己做不到就去教別人。在教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成長。

不讀完找不到閱讀拆頁?

雖然拆書的理念是:不必讀完全書,能用上一點兒就值百倍書價。但是並不是說一定不能讀完,如果你覺得只有讀完全部內容才能進行拆解,那也是可以的,自己習慣就好。

便籤法的適用邊界?

使用便籤法的前提是,你要確認你在讀的這本書上的知識是確鑿無誤的。

這就要求我們對知識進行內化和應用之前,要挑一本好書,知識本身正確,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準確,然後才能放心的實施A1和A2步驟。

如何挑選到好書呢?一是權威人士推薦,二是可以看書評,比如去豆瓣看看評分。這是小魚常用的方法。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這個便籤學習法5分鐘就可以掌握,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改變卻是超乎想象的。

最後,小魚再告訴你一個訓練便籤思維的方法,用手機微信就能做到。比如,當你在公衆號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不要直接轉發,可以問問自己: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轉發嗎?我能補充點自己的相關經驗嗎?我能加上一個自己的應用或行動嗎?

只要能想到或加上一點自己的東西,那你就得到了鍛鍊。如果對着手機想5分鐘還是想不到,那就放棄轉發吧,說明這篇文章跟你的關係沒那麼大。同時,這5分鐘也沒有浪費,在這期間你的大腦得到了高效練習,對應I、A1、A2的思維肌肉也得到了強化訓練。

參考書籍《這樣讀書就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