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文章

文壇盛事,第十屆矛盾文學獎揭曉,拜讀五位獲獎作者此次創作體會,各有新意,然,他們其中有一點體會是一致的——深入生活。

回望樑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每部小說都寫得那麼生動感人,引人入勝,蕩氣迴腸,有些片段讓人落淚。捉摸之,無不是作者深入生活,用心觀察,潛心創作的結果。

五篇體會都不長,千把字,讀罷回味無窮。突然,我想起了兩則巧對對聯的故事來。

從前,有個王秀才看見小女孩啃鴨頭,邊啃邊說:“爸爸,太鹹了。”秀才觸景生情,寫出上聯:“丫頭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

下聯怎麼對呢?百思不得對上,突然,他想出了出榜招對主意,對上者有酬。

一天,李秀才來訪,忽聽院子裏傳來孩童嘻笑聲,尋聲望去,一羣頑童正在用石頭打樹上的桐子,打落後,笑着去搶,秀才靈機一動,出口念道:“童子擊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王秀才拍案叫絕:“對得好,對得好!”“你是怎麼對得如此好呢?李秀才說:“我只不過是觸景生情,感慨地說了一句罷了。”

另一個故事呢?某先生有事外出,怕學生惹是生非,就佈置了難度較大的作業題——對對兒。

上聯是:風吹豆角豆角與豆角鬥角

學生苦思冥想,不得要領,一節課過去了,還是對不上。罷了,調皮的學生呼啦跑去後山溪流洗澡玩耍,洗耍中,有個學生忽有所得,唸叨:“水衝石頭石頭與石頭實頭。”

“實”用作動詞,北方方言以石頭撞地爲“實頭”。

先生回來,看到下聯,大喜過望。

蘇軾點評王安石詩的故事也在腦海浮出:一次,蘇軾拜訪王安石,適逢主人外出,蘇軾靜候,忽然發現書桌上王安石親筆未完稿的“詠菊”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蘇軾年輕氣盛譏笑“拗丞相”無知:晚秋菊花能耐秋霜,即使老來枯爛,也不落瓣,哪來的黃花遍地金呢?於是揮毫續作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此後不久,蘇軾因政事被貶湖北黃州,後花園有許多菊花,重九過後,一連颳了幾天大風,花園竟然菊花落瓣滿地鋪金的景象,這才意識到自己對王安石的譏笑原來是錯誤的。

作家孫謙身有體會地說:“如果沒有大量的生活積累,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作家應該像春蠶咀嚼桑葉那樣去咀嚼生活,這樣才能吐出像真絲一樣美麗真實的好作品。”

實踐證明,生活是創作的源動力,人的才華來源於生活,只要肯下功夫,多留心周圍的人和事,就能寫出好文章來。

作家趙樹理說:“有了生活,就有了主題和人物。”不過,這個“有”,值得玩味與研究,說透了就是感知生活的廣度、深度、新穎、精純。感知生活,是寫作的第一道鐵門檻,有志於寫作的人是必須用心地跨越的,否則,往後的一切雲雲,都將成爲空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