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內心確定,應對外部不確定


且慢投資孟巖推薦了譚校長對《原則》的解讀,順藤摸瓜追過去,發現果然比自己讀有趣多了。

他借鑑書中思想,從內外部和確定性兩個維度,將世界劃分爲四個象限。

  • 象限1:外部不確定,內部不確定。兩個不確定的相遇,我稱之爲混沌。在混沌中,一切都是不可測的。
  • 象限2:外部確定,內部不確定。如一輪牛市來了,外部各種跡象都很確定。但是你內心懷疑猶豫,最終可能錯過了機會。
  • 象限3:外部確定,內部確定。這種情況當然是很理想的,可惜現實世界中基本不會遇到這麼確定的情況,所以像童話一般。
  • 象限4:外部不確定,內部確定。是我們面臨真實世界時唯一正確的方式。正因爲外部世界,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需要內部的確定性去應對。這個就是“人爲市場立法”的過程。就是通常說的,不管你來什麼,我都有一套方法去應對,這個時候你就能夠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按照自己的規則走出一條相對有確定性的路。所謂“以不變應萬變”。

這種劃分在博弈論中得到了支持,著名的“一報還一報”策略就是用固定的打法來對付各種不確定情況,仿真證實了該策略是所有策略中最有效的。推廣到現實世界,我們每天遇到不同的人,處理突發狀況,不管外部世界多麼不確定,我們都要建立自己內部的確定性,去應對外部。

達利歐建立整套原則系統的過程,其實就是他不斷增加內部確定性的過程。長期來看,保護我們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規則。比如按時上班,規律飲食,投資紀律,這些或是強加,或是自發的規則,才讓工作生活變得井然有序。

又想起了那句老話“限制產生力量,自由導向滅亡”,以規則作爲限制,實現內部的確定,抵抗外部的變化。如果內部是完全自由的,意味着充滿不確定性,以不確定性來應對不去確定性,有點像“瞎貓去撞死耗子”了。羅胖也曾經說過,確定性也能夠讓其他人產生穩定的預期,讓人覺得靠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