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各國基礎教育質量的九個結論

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提出影響各國基礎教育質量的九個結論:

第一,學生成績在國家內部的差異大於國家之間的差異。真正影響教育質量的是國內的教育體制、教育配置、課程、學生個體等等,教師和教育管理者要將目光聚焦在自己所面對的教育羣體上,引起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一些很具體的環節上。

第二,對學生進行分流,並不能在整體上提高成績,反而會加速兩極分化,增加了對差生的淘汰。我們現在一直在實踐的理科實驗班、特色班等等吸引學生和家長的舉措,或許從一開始就將一部分學生淘汰出局了。相關的結論在一些歐洲國家也得到了證實。

第三,競爭性較強的教育體制(如普遍使用入學考試來選拔學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種較高的技能水平,但學生表現出來的焦慮水平較高,內部的動機低,對學校的歸屬感低,不喜歡學習。學校主要教的是考試,沒有爲他們作爲成年人的生活做好準備,對終生學習的態度和情感有負面影響,受害者是學生。

第四,教學時間和作業時間的增多並不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簡單辦法。更多的教學時間並不一定帶來學生更好的學習成績。教與學的實際效果可能比教學時間更重要。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推進爲提高教學有效性而開展的項目研究,並給予經費的支撐。——zw教學有效性研究

第五,學校的自主權與學生的成績成正相關。包括聘用教師的權利、預算分配的權利、課程的設置以及內容安排等等。相關關係不是因果關係,但這種相關是值得關注的。在區縣層面,要允許學校做一些他們認爲有意義的事情,給學校放權很重要。但放權要和管理的能力建設同步進行,不能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第六,學校的基礎設置和教育資源對學校的學習成績沒有太大的影響。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結論,帶給我們很多思考。比如:資源充足的學校怎樣有效的利用資源?怎樣讓教師更好的準備?怎樣讓學生把這些資源和設施用在學習上而不是其它方面?給我們的啓示是:教育設備和資源的升級換代到真正落在學生質量的提升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七,重點關注學習動機,特別是閱讀動機的潛在影響。應該讓學生體會到閱讀可以給他帶來好處,從而激發他喜歡閱讀師生關係、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影響

第八,自信心和焦慮水平對學生的成績影響更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並對學習過程不感到焦慮,更有可能獲得好成績。這個結論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效。教育是否爲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降低學生的焦慮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第九,重點關注學生動機態度的個體差異。分析顯示,在學生的動機、情緒和行爲方面,學校內部學生間的差異要大於學校間的差異。從政府的層面,要思考相關教育措施的出臺是否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培訓的角度看,如何讓教師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也是需要繼續努力的。

    上述九個方面的結論告訴我們,教育質量評價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政策、學校管理、價值取向、學生個體、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等。絕不像考試那樣簡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