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水(2)

        不食黃連,不知蜜甜;不居高山,不知水貴。

        再沒有比缺水給老家人造成的困難讓人刻骨銘心。在我的記憶裏,很早很早的時候,大人們推水挑水的情景終生難忘...

        那時候老家人都依山而居,村周圍民衆聚集的地方依勢挖有三個小池塘,南坡邊喚做“雪窖”,西窪地叫“西窪池”,村口西靠坡邊叫“懷池”。後來在上級政府支持下村中間修了大池叫“新池”,村東邊地勢低的地方修了“東池”,東池的水都是下雨天村裏的流水彙集到一起,不能飲用,只能天旱時用來種莊稼,記憶中每到春忙下種時節,東池邊人擔車推,熙熙攘攘。因爲水爭先恐後,像打仗一般。

        我家住在南坡邊,房子後面就是“雪窖”,之所以稱作“雪窖”,可能也寄託着村民樸實的願望“用之不盡的雪水之窖”吧!“雪窖”原來全靠雨水蓄積,天旱了經常沒水,就只能去“新池”擔水推水。“新池”離我家很遠,回來又全是上坡路,路面都是青石鋪成,日久天長表面磨的光光滑滑。每次擔水,壯年人都得休息好幾次,害怕水潑出桶外,擔水總是小心翼翼,走的扭扭捏捏,戰戰兢兢。推水更是辛苦,有牲口拉車還好點,倘若全有人來拉,一遭下來,精疲力盡,推車的腰痠背痛腿哆嗦,拉的人肩膀勒的皮開肉綻,幾天好不了。小時候就怕“雪窖”沒水,八九歲時就學着挑水,只因長的個子低力氣小,只能半桶半桶挑,那個累呀!也從此落下了左肩高右肩低的根子...

    紅旗渠通水後,村裏二級排灌站小渠溝繞山腰把大小池塘連在了一起,紅旗渠裏有水時,趕緊抽滿各個池塘。那時候人們沒啥收入,全靠地裏莊稼過日子,糧食對各村各莊都很重要,水便由此更加珍貴。

        紅旗渠走到我們村,上不得山,繞着嶺頭坡緩緩而北去。可能相對於村裏小渠溝她壯闊無比,人們親切地稱她“老渠”。老渠水太珍貴,往往上游的村子都把水截用了,能流到我們這裏時水已經很小了,常常老渠也乾涸着,令村民望渠生嘆! 大渠無水小渠幹!每每老渠缺水,“雪窖”“懷池”“西窪池”便是無水時。記憶中“新池”很少露底,自然生長了好多大魚,每每閒時,便有閒人拿了釣杆,搬個小凳,沿池邊潮溼處挖幾條蚯蚓,揪成幾段,穿在魚鉤上,扔進池水裏,引得那大魚小魚啄啄不休,孩童們大呼小叫,上躥下跳,忙的不亦樂乎!釣魚人一會兒嚴肅,一會兒開懷。釣的人看的人都顧不上吃飯,一天的快樂時光悄然而過。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