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跨平臺火熱、小程序混戰

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極致性能和體驗成爲了各大互聯網公司比拼的主戰場,用戶時長爭奪戰逐漸白熱化;跨平臺技術持續火爆,巨頭紛紛佈局小程序,2019 年又是 5G 商用元年,移動生態有哪些看點?我們採訪了愛奇藝高級技術總監陳杉,結合今年的一些所見所聞,跟大家聊聊移動新生態的那些事兒。

IT 圈子總是有很多新概念冷不丁就冒出來,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造出“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這個詞組的,緊接着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移動互聯網已進入下半場”作爲一個標準句式,出現在各種文章裏,至於作者本人是否真的理解它的含義,還是隻是覺得以這樣的句子爲自己的文章開頭十分的洋氣,也不得而知。

有上纔有下,下半場的結束意味着上半場的“涼涼”,但是兩個半場具體怎麼劃分的?是否有重大時刻?發生了什麼標誌性事件?似乎鮮有人說得清楚。但互聯網企業之間確實存在着一種“焦慮”——流量天花板已至,人口紅利接近尾聲。

QuestMobile 發佈的《中國移動互聯網 2019 半年大報告》數據顯示,2018 年全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規模淨增 4607 萬,而 2019 年這一增長趨勢逐步放緩, 2019 年第二季度移動互聯網用戶淨減 200 萬,中國移動互聯網月度活用戶規模觸頂 11. 4 億。

如果我們談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那一定是從產品和用戶的角度去判斷的。靠產品模式先發優勢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用戶數量的持續增長面臨着巨大考驗,但數據顯示,用戶總使用時長仍在持續增長,同比增速保持在 20% 左右,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爭奪戰也逐漸把目標從增量轉移到存量,從用戶數量轉移到用戶時長。

用戶時長爭奪戰尤爲激烈。從用戶時長佔比上看,今年上半年,騰訊系、百度系下降,騰訊佔比從 45.9% 下降至 42.3%、百度從 7.5% 降至 6.3%;阿里系、字節跳動繫上漲,字節跳動系從 10.3% 增至 11.7%、阿里系從 10% 增至 10.1%。BATT 之外,用戶時長佔比激增了 3.3%。

對技術而言,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分界,但可以肯定的是,產品重心的遷移會推動技術越做越深,追求極致體驗和性能。

跨平臺是否是個僞命題?

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中被提得最多的兩個詞,應該就是跨平臺和小程序了。小程序更多是一種商業模式,講的是生態,技術上並沒有太多的新意。而以目前的環境和技術而言,跨平臺始終是把雙刃劍。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對這兩者的一些現狀進行探討。

人類是一種“懶惰”的生物,總是會想方設法做技術演進減少自己的工作,比如把重複性工作交給機器處理,讓人工智能自己學習,還想要“一次編寫,處處運行”,當然,我們這裏說的不是 Java,而是跨平臺。

在理想的場景下,跨平臺應用能夠基於一個代碼庫運行與多個操作系統,看起來很美好,但是現實卻不那麼理想。

在許多人都忙着嘗試跨平臺開發的時候,有人從跨平臺跑了回來。

近日,Dropbox 工程師近日在其官方博客分享了自己的跨平臺經歷——放棄在其 iOS 和 Android 端之間共用同一套代碼的策略,回到使用各自平臺的原生語言進行開發的模式(事件回溯)。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很無奈,共享代碼的隱藏開銷其實很高,比如開發和維護的成本,最終比寫兩次代碼更昂貴。

所以,跨平臺也不是適合所有人,平臺特性帶來的差異化處理成本是不可忽略的。

跨平臺的初衷都是爲了節約開發維護成本,適合快速起步,但發展到一定程度,當成本已經不是主要考慮,體驗變成了最大的瓶頸的時候,這個時候跨平臺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爲了某個體驗,可能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包括人才尋找,人力投入等等。

如果從 Dropbox 的逃離就斷言說跨平臺是個僞命題,也是不合適的。具體還是要看場景,跨平臺和原生開發各有所長。現在一個超級 App 裏面基本各種技術都用到了,比如核心頁面用原生開發,次級頁面可以用 React Native,變化頻繁的活動頁面用 H5,第三方應用使用小程序,小遊戲等等。

既然提到跨平臺,就不得不說動態化了。動態化即是 App 的動態更新能力,不發佈版本直接升級。在國內,程序員與產品經理之間的大部分矛盾,都是從“需求”開始的。動態化的目的就在於快速解決萬變的業務需求,熱修復,提升 App 的靈活性 。

跨平臺和動態化是兩個概念,但又互有交集。比如 C++ 和 Flutter 是跨平臺,但不具有動態化能力,Web,React Native,Weex,小程序,小遊戲這種都屬於跨平臺 + 動態化。

不過,跨平臺動態化面前有一座“蘋果山”。是的,蘋果不允許有動態更新能力。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2017 年蘋果揮刀熱修復的事件。當時,很多 iOS 紛紛表示收到了蘋果的警告郵件,大體意思是其 App 違規使用一些動態技術,應用在審覈之後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功能,責令限時整改。衆所周知,蘋果的審覈週期很長,限制又很多,但是國內應用開發的一大特徵就是,需求變化特別快,所以……這是個矛盾點。

聽說最近 Flutter 火爆到不行,接下來,我們就嘮嘮跨平臺框架。

現在應用得比較多的跨平臺框架是 H5(包含小程序,小遊戲),React Native,Weex,Flutter。據瞭解,除了後兩種,愛奇藝都有在用。

React Native 是雙端開發,能動態更新,不用發版更靈活,但是性能差一些,還有各種的小坑需要填。

對於傳說中性能直逼原生的新一代的跨平臺解決方案 Flutter,還暫時不好做結論,可以保持密切關注。如果無法完全替代安卓 iOS 原生開發 混合開發帶來的包大小影響也不可忽視。

另外,還有今日頭條的開源跨平臺框架 Lynx,官方稱這個跨平臺框架相對 React Native 有更近一步的原生體驗,將使用的 Web 開發框架的效率與原生體驗做了更深層次的結合,擁有更接近原生的體驗。也可以觀察一下。

小程序混戰,從移動端打到 PC 端

現在我們說說小程序。

雖然超級 App 的流量紅利到了天花板,但小程序仍有機會。發佈初期遇冷的小程序,在 2018 年巨頭紛紛下場之後,終於在 2019 年走上快車道。

2019 年,百度智能小程序日活已達 1.5 億,覆蓋了 200 多個垂直行業。而在微信小程序裏,MAU 超過 500 萬的小程序數量由 2018 年 6 月的 133 個,增至 2019 年 6 月的 180 個,MAU 超過 100 萬的,則已經達到 883 個。截止到今年 1 月 28 日,支付寶小程序應用數已經達到 12 萬,總用戶數突破 5 億,日活躍用戶數突破 2.3 億。

隨着字節跳動小程序的推出,小程序混戰再次升級……騰訊系小程序的優勢在於社交,阿里系在於商業和生活,頭條系依靠着娛樂生態,而百度背後則是搜索,而像愛奇藝等視頻平臺則上線了小遊戲平臺,探索影視內容與小程序小遊戲的生態結合之道,相信以後小程序的差異化和特色化會更加明顯。

那麼,小程序的出現對超級 App 的意義,是搶奪,還是補充?答案當然是補充。超級 App 搭小程序平臺,是爲了解決信息孤島問題,補充自己的生態,或許以後小程序會成爲超級 APP 的“標配”。如果非要比,還不如來比一比小程序和快應用。小程序的出現,最難受的還是應用商店。如果想要的內容和功能都能從超級 App 這邊獲得了,那還下載新的應用幹嘛?

爲了跟小程序擂臺對打,華爲、小米、OPPO、vivo 等 9 大手機廠商成立了快應用聯盟,推出了快應用這一基於硬件平臺共同推出的新型應用生態。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即點即用,享受原生應用的性能體驗。快應用也可以看成 App 的補充,它的概念雖然與小程序不一樣,但都是大家對未來移動互聯網的探索。

8 月初,有媒體報道,微信正在測試“PC 端支持打開小程序”能力,用戶在微信 PC 端聊天場景中收到的小程序消息可以直接打開,且界面與手機端保持一致。7 月份,360 發佈了 PC 端的小程序——360 小程序,該小程序搭載 360 安全瀏覽器,爲用戶提供 PC 桌面版即開即用的輕應用體驗。

小程序的戰爭,是否將從移動端燃燒到 PC 端?我們拭目以待。

2019 年是 5G 商業化元年,萬物互聯時代漸漸走近,它將給移動生態帶來怎樣的變化?還有很多驚喜等我們去挖掘……

採訪嘉賓: 陳杉,2015 年加入愛奇藝,現任愛奇藝高級技術總監,負責愛奇藝 APP 移動架構和 Android 開發團隊,關注移動前端開發工程化建設,APP 的性能體驗優化,推動落地多種創新的動態化技術助力業務快速發展,致力於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近期在愛奇藝負責小程序小遊戲業務,探索影視內容與小程序小遊戲的生態結合之道。加入愛奇藝前就職於美滿電子科技,負責 Google TV 項目的開發。

陳杉老師擔任了 QCon 上海 2019 “移動新生態新技術”專題的出品人,該專題關注小程序,小遊戲技術,以及跨 APP 框架和 5G 背景下的新技術創新和嘗試,點擊瞭解詳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