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開源文化(五)- 精英意識

4  “開源文化”的社會心理基礎之二:精英意識
直到目前,開源文化的建設還沒有在世界範圍內蔚然成風。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建設開源文化是一項宏大的新興事業:因爲建設開源文化是新興的事業,所以開源文化的建設還處於最初的發展階段,就像一個嬰兒,甚至還只是一個胎兒(這是因爲開源文化的建設,現在還更多是一種構想而不是行動);因爲是建設開源文化是宏大的事業,所以開源文化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開源文化建設最需要的人才還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真正的精英,更準確地說,是有着精英意識的年輕人才。
現在的問題是,天下的相關精英還沒有認識到建設開源文化的偉大意義。實際上,正是深刻認識到後面這種情況,才促使本系列文章的撰寫和發佈。
本文認爲,精英意識是建設開源文化最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之一,它對於開源文化建設的價值,實際上並不次於前文所說的利他心理。
4.1  “精英”的含義
精英這個詞彙,其原文是“élite”,這是一個法語詞彙。
從語境來講,“精英”這個詞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一個詞彙,這個詞彙是西方文明發展到現代階段之後纔出現的,在所有人類文明的傳統階段,都沒有和這個詞彙完全對應的詞彙。
當然,這個詞彙,特別是這個詞彙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卻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着漫長的歷史淵源。
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君子”、“豪傑”、“志士”、“大丈夫”、“名流”、“風流人物”,都可以說是“精英”的近義詞。
中國儒家學派的二號大師——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下》曾寫過這樣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段話,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類似“精英”的那種人所能給出的最嚴格的評判標準了。
從西方傳統文化來說,在理論上從現代精英主義(Elitism)奠定了歷史分析基礎的大師是柏拉圖(Plato)。
柏拉圖特別強調先驗論(Apriorism)。先驗論也可以稱爲天賦論,用最形象的話講,就是“無師自通”。
柏拉圖一直認爲,真正的知識只能是先驗的。
有人會說,知識不是老師教的嗎?
如果再認真想一下,就會發現一個關於知識的真相:第一個有知識的人並沒有老師!
實際上,一些宗教的教主就可以說是這種第一個有知識的人,如喬達摩·悉達多(後來創立了佛教而被尊稱爲“釋迦摩尼”)。任何知曉佛教歷史的人,都知道佛教是喬達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索了49天之後,豁然大悟、豁然開朗而創立的。
在柏拉圖看來,全社會中,只有那些天生優秀的少數人,纔可能通過先驗的方式獲得知識。柏拉圖說“,唯有這種知識才配稱爲智慧,而能夠具有這種知識的人按照自然規律總是最少數”。
對比孟子和柏拉圖這兩位東西方大師關於類似“精英”的那種人的界定,可以看出,東方思想家看重的是類似“精英”的那種人的人品,而西方思想家看重的是類似“精英”的那種人的能力。
柏拉圖構建了一個理想國,他嚮往由真正智慧的人士擔任領袖,或者是領袖追求智慧,從而達到“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而爲一”的境界。
限於本文作者的知識,對於西方是否出現過這種境界還難以考證。但是,我國的確曾經在一個特定的時代在特定的地區出現了這種境界,這就是三國時代劉備去世後的蜀國:蜀國由當時最智慧的諸葛亮掌管蜀漢大權。
雖然柏拉圖並沒有創立“精英”這個詞彙,但他已經在理論上將西方對“精英”的理解闡述出來了。
西方現代精英主義學派秉承了柏拉圖的觀點,這一學派的觀點包括4點:
1)精英只能是天生的
要想成爲精英,必須要擁有成爲精英的天賦,如極高的智商,不凡的情商等。
2)精英必然是不凡的
精英必然要與大衆(masses)呈現適當的分離,這種分離可能是出於出身,可以可能是出於教育,最終導致精英與大衆在行爲舉止方面顯示出鮮明的差別。
3)精英應該居於社會上層
既然精英無論是天賦,還是行爲舉止都與大衆不同,精英理所應當要成爲社會的上層。
4)精英應該掌管社會權力
社會的發展,需要精英的知識,因此,精英應該是社會權力的掌管者。
西方現代精英主義學派的第4個觀點,實際上也暗合孟子的看法。在《孟子 滕文公上》曾寫過另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可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主張用真正的精英掌管社會權力。
4.2  東方“精英”觀的優越
如果再剖析一下,可以認爲,東方的“精英”觀還是遠遠超越西方的“精英”觀的。西方的“精英” 觀只強調了能力,而東方的“精英” 觀實際上既強調能力,更強調品格。
西方文明實際上有一個潛意識,他們潛意識中認爲,精英的品格和能力是天然匹配的,因此,他們認爲,能力超凡的人,自然就品格出衆。
這種潛意識是人類剛剛步入文明階段普遍形成的潛意識,但我國先哲卻早就看出了這其中的內在風險,這一點上說,東方文明是優越於西方文明的。
最能反映東方“精英”觀的文學鉅著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部鉅著的偉大意義之一,就在於它深刻地揭示了東方的“精英”觀。
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4個人物,恰好形象地反映了能力和品格的完全背離。
看智慧,曹操和諸葛亮都是擁有頂級智慧的人物,但前者“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後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論武功,呂布和關羽都是擁有頂級武功的名將,但前者是“三姓家奴”,而後者“忠義千秋”。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的經歷,真是無比形象地闡述了孟子“大丈夫”的學說。實際上,關羽在我國的影響比諸葛亮好要深遠。
人們在關羽失敗的時候,常把原因歸結爲其自傲,《三國演義》用一句話就形象地刻畫了關羽的自傲“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從謙虛和驕傲的視角來分析關羽的人格,自然可以得出關羽自傲的結論。而如果轉換思維視角,就可以說,關羽的這種品格看起來是自傲,更是一種“精英意識”
4.3  “精英意識”的含義
中國經濟學家汪丁丁教授對於“精英”和“精英意識”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我這裏就借鑑汪丁丁教授關於“精英意識”的一些觀點。
汪丁丁教授認爲,簡單而言,精英是外在的“身份”,精英意識則是內在的“品質”。身份的基礎可以是任何一類外在於心靈但受到社會成員普遍尊重的社會學特徵——財富、權勢、名望。這些社會學特徵之所以普遍受到尊重,是因爲在穩態社會裏,它們統計性地或多或少反映了普遍受到尊重的內在品質。
汪丁丁教授深刻地指出,外在身份與內在品質之間的這一顯著關係在非穩態社會裏往往失效。中國轉型期社會恰好就是這樣的非穩態社會,在這裏,精英的內在品質不僅被弱化,甚至比平均品質還要低劣。
這種現象在網絡上已經顯現出來了,網絡上把“教授”稱爲“叫獸”。
汪丁丁教授認爲“精英意識”有兩點內涵:
1)對重要性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公共問題的敏感性;
2)在足夠廣泛的公共領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時必須具備的表達能力和道德勇氣。
在汪丁丁教授看來,“精英意識”的第一項特徵意味着,首先,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必須與公共利益相關而不是僅僅與私人利益相關,其次,感受者必須有足夠敏感的心靈,最後,這樣的心靈,在與公共利益相關的重要問題上保持足夠敏感性的同時,還必須有機會與重要問題相遇——所謂“歷史機遇”。
汪丁丁教授已經看出,我國“精英”似乎比西方“精英”更幸運,因爲我國正經歷着“千年未有之變局”。問題只在於我國“精英”是否能夠對公共利益保持足夠的敏感性。
在汪丁丁教授看來,“精英意識”的第二項特徵意味着更復雜的事情。首先,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必須同時具有私人意義,否則就難以產生激情,從而缺乏表達這一重要性的衝動。其次,這種表達的激情必須足夠強烈,從而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可在足夠大的公共範圍內被表達出來。因爲,當範圍足夠廣泛時,這樣的表達往往需要勇氣。
汪丁丁教授認爲“精英意識”才能表達真正的精英的內心世界。他的立場是:只有具備精英意識的人,纔可能履行精英的社會職能。
4.4  “精英意識”對於開源文化的價值
借用汪丁丁教授關於“精英意識”的觀點,本文可以簡單說明一下“精英意識”對於開源文化的價值。
軟件已經成爲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利器,特別是對於我國這種大國來說,不可能永遠完全依靠西方設計的軟件。軟件發展對於我國,已經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公共問題”,振興我國軟件已經成爲歷史賦予我國軟件相關人才的“歷史機遇”。
振興我國軟件,已經不僅僅是與“私人利益”相關,甚至可以說,西方已經形成了軟件的霸權,我國再走西方以私有軟件爲主的道路,可能已經被徹底堵死了。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開源軟件即使不是唯一的發展道路,也是備選的發展道路之一。而發展開源軟件,首先要建設開源文化,缺乏開源文化的開源軟件,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
開發軟件需要“必須同時具有私人意義,否則就難以產生激情,從而缺乏表達這一重要性的衝動”。激情肯定是開發軟件的基本品質,沒有激情的軟件人才,肯定是難以開發出有價值的軟件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