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Cloud首席产品布道师:AIOps不是DevOps的下一代 | 视频

近年来,将软件开发流程迁移到云上成为开发领域的一大趋势。随之而来地,人们会关心,和本地开发方式相比,云上开发能为企业带来哪些益处?能否保证安全、可信?未来它还将与AI技术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 QCon 2019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海站)上,InfoQ 有幸采访到了华为云 DevCloud 首席产品布道师&资深产品经理刘恒,了解了当前DevOps的发展现状与华为云DevCloud的规划部署。以下是视频采访的全部内容,为方便读者查看,视频下方文字为主要采访内容。

InfoQ: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在华为云负责的工作以及所在团队的情况。
刘恒:我在华为云负责软件开发服务,管理协同域的若干个云服务,担任DevCloud的产品经理,兼华为云DevCloud首席产品布道师。我的个人经历比较特殊,我在华为是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做起的,有五到六年的时间经历了整个集团在工程方法、敏捷、DevOps生命周期管理等研发变革,目前在华为云也负责一线的作战团队。我现在所在的部门是应用平台部,我们的使命是希望在云上为客户提供从开发、运维、监控到商业变现的,全生命周期、端到端的产品和服务。

InfoQ: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进行云端开发,华为云DevCloud主要提供了哪些服务?
刘恒:说到华为云DevCloud提供了哪些服务,首先要阐述一下,华为云DevCloud服务是怎么来的。华为的研发场景特别复杂,有to B和to C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在华为内部,没有所谓的“研发鄙视链”。有使用瀑布的、敏捷的、DevOps的,各种都有。多年来,华为在工具或研发效能上有一个理念,就是不应该让研发人员从事低价值、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华为一直很重视研发装备、工具建设。DevCloud来自于华为内部将近30年的研发实践、工程方法的对外云化的孵化。秉承这个实践,我们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念。第一,我们希望是一站式的,希望我们的客户和华为内部的研发员工一样,开箱即用,不需要自己做配置、做集成,直接使用就可以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有网络,有一个终端,就能够使用这些工具服务。第二,我们特别强调安全和可信,因为软件不可信,最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就不可信。基于这两个基础的产品逻辑,DevCloud就提供了从项目管理、需求规划、缺陷管理,到构建、编译、发布,部署全生命周期的软件服务。

InfoQ: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开展DevOps的建设,华为云DevCloud主要面向哪些客户?
刘恒:我们认为DevOps最适合以线上提供软件的企业。因为他们自己做开发、运维。DevOps最早的理念和实践也是来自于国外顶尖的互联网企业。但是,这并不代表传统的线下交付软件企业就不适合使用DevOps。DevOps本身有很多理念,包括小步快跑、持续交付、持续反馈、持续改进,追求极致的自动化,解放程序员的重复性工作,以及追求Build-In的质量保障。这些实践其实和是否有运维没有关系,在Alpha环境、Beta环境、类生产环境里,你都可以使用DevOps这种理念,这是我们对DevOps的理解。

另外,从DevCloud的用户来看,我们的用户遍布各行各业,因为DevCloud不仅仅是为了DevOps这种研发模式准备的,它既可以适用于传统的研发模式,也可以适用于敏捷,或只适用于Dev等等。从我们的产品定位和最终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客户包含了互联网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软件外包厂商,还有一些政企客户,所以各个行业都可以应用我们的实践。

InfoQ:理想的DevOps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技术栈,在技术选型时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刘恒:首先,DevOps本身强调的是Dev和Ops的无缝衔接。如果是在技术平台,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从Dev到Ops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否则就只是一个单点的工具或服务。其次,因为一些大型企业下发的采购合同需要标书认证,标书认证后会有合同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客户除了关注一站式之外,还关注能不能很好地兼容老的应用,以及能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从老的应用迁移到新的应用架构上去。比如现在很流行微服务,但是微服务的架构实际上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如果让DevOps平台只支持微服务,这样会将很多企业拒之以门外。总结下来,一站式、覆盖DevOps全生命周期、端到端;在服务上具有足够的兼容性,这两点是任何企业在选型DevOps平台值得考虑的两点。

InfoQ:和其他云服务相比,华为云DevCloud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刘恒:第一个竞争力是端到端、一站式、开箱即用,但这个优势目前正在逐渐消失,因为很多厂商也开始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以前很多厂商进行单点的服务,后来他们意识到,对客户而言,自身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和技术,去把这些服务拼装起来,因为他们的要求是把需求尽快变现成可运行的软件。

第二个竞争力是以外促内,以内强外。我们部门不仅负责对外的云服务的DevOps工具链,还承担着华为内部8万多名研发人员的研发工具和装备。我们会把华为内部的一些探索孵化到云上,相当于先有8万用户试用。等有价值了,我们再孵化到外部。同时,我们也会把外部的一些好的实践同步到内部。

第三个竞争力是可信。在这方面,今年,华为云发布了关于可信的白皮书。现在很多企业对于把自己的应用、数据托管在云上依然存在疑虑,因为这还是一个过程。按目前的统计,我们通过了50多个可信方面的国际认证,大概每年会接受一百家从海外到国内的安全认证评测,我们现在大概参与了四百家国际标准组织、开源社区。从云上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整个服务是可信的,我们让用户更信赖在云上开发。

InfoQ:最近几年,华为在AI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无论是从芯片到开发平台,再到算子级,到开发工具,全栈、全场景AI设施等,华为云在这里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刘恒:AI现在在风口浪尖上,算力、算据、算法,三者缺一不可。为了让AI更好地落地,华为云首先会为大家提供强大的算力,用户不需要购买任何芯片、板卡和服务器,只需要按需购买服务。这背后有整个华为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算力是可以消峰去谷、弹性可伸缩、按需的。很多企业进行AI计算时,不可能时刻处于波峰,那么,在不需要大算力的时候,企业可以释放,从而降低成本。一旦需要大算力的时候,企业可以快速购买,我们又可以马上供给强大的算力。现在许多企业最先受困于AI应用的算力,但算力越强大,科研成果才能更快地得到反馈,甚至实现产业落地。在算据上,华为虽然不控数据,但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数据清洗、标签、计算,使算据的加工处理更加高效。在算法上,华为也提供了和芯片、计算紧密配合的AI框架,类似于Tensorflow,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通用的算法问题。除此之外,我们最近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解决了算力、算法、算据的问题后,其实还不够,因为AI应用只是某个领域的应用,要真正地把AI融入到整个生产或业务应用中,AI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华为现在在云上也提供了业务应用和AI应用之间的连接、协同开发,可以让AI更快地实现价值变现。

InfoQ:您觉得AIOps会是DevOps的下一步吗?
刘恒:我觉得AIDevOps可能是DevOps的下一代,但是为什么现在业界不提AIDev,只提AIOps?因为相对而言,Ops领域比较容易通过一些模式、标签,计算,形成一些可以让机器执行的东西。因为Ops领域有大量的脚本、一些固有的模式,它可以被机器学习。所以,AIOps首先应运而生。但是AIOps不是DevOps的下一代,它只是加速了原先DevOps的一些理念、方法更快落地、更高地自动化。为什么业界不去碰AIDev呢?因为目前为止,AI依然无法进入高智力的开发领域。通俗地讲,让AI写代码、编程目前依然没有看到曙光。所以我们觉得AIOps,只是帮助DevOps更好地落地的一种理念。

这里面又引出一个新的话题,华为一直在密切跟踪整个业界的发展。我们认为DevOps本身并不是一个跨代的软件工程方法,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从大概上世纪60年代兴起,软件危机爆发后,第一代的软件工程是以敏捷、CMM这种借鉴硬件制造业的方法论,希望把原先的手工作坊,变成一个可复制、可管理的模式,这是第一代软件工程方法,以瀑布为代表。第二代软件工程方法是以敏捷为代表的。实际上,DevOps是敏捷从Dev向Ops的延伸,DevOps在我们的视野里只是2.5代,远没有达到敏捷的历史地位。现在来看,我们认为第二代软件工程的下一代是可信的软件工程方法。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最大的风险是物连入到网络之后,物和物之间、物和人之间会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会不会对人、对社会、对我们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有些智能设备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立法,比如欧盟的GDPR。全行业意识到,当万物互联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软件可不可信,我们的产品可不可信,会有极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认为,下一代软件工程方法是在学习借鉴敏捷、DevOps理念之后,进一步让软件更加可信,这是我们的判断。

InfoQ:现在华为是5G时代的引领者,5G对云服务的影响是什么?
刘恒:5G现在是一个热词,但在我们的视野里,5G就是一项简单的通讯技术。初一看,5G和云服务之间没有任何的直接关系,但是所有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逻辑链。第一,5G的技术特征是非常大的带宽,非常低的时延,这是它最本质的两个特点。它会配合IoT、AI,以及云计算的技术,加速万物互联的落地,而万物互联可以驱动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颠覆现有商业模式。华为云计算准备的就是迎接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

在数字化转型上,华为云要做哪些事?第一,这么多年来,华为的任何产品一直都是遵循两个逻辑,一是要为社会提供计算的能力,二是做连接。不论做运营商的5G,还是做云计算,本质上,我们都离不开这两个范围。在计算上,我们会继续提供更大的算力,会加强AI方面的发展;在连接上,我们要做的比计算更多。我们通过在华为云上的IoT管理服务,把传感器的数据连接起来,保证物的连接。同时还要做好物和应用的连接,我们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形成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应用。这是我们要做的,连接物、连接应用,但还不够,我们还要连接应用和应用。因为很多传统企业有很多比较旧的应用系统,比如ERP、CIM、采购、物流等,系统非常复杂,我们需要把数字化的应用和传统应用连接起来。把应用连接起来以后,可能还不够,因为未来产业链会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我们还需要把开发者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开发者发挥他们的一些创造。所以,我们希望连接人、连接物、连接应用、连接多个应用,并且连接开发者,这可能就是华为云在面向数字化转型要做的几件事情。当然,不管是提供计算,还是提供连接,华为云还有一个使命,就是一定要做到可信的云。

InfoQ:您在这次QCon上比较关心的议题是什么?
刘恒:我比较关注的是云原生应用方面的一些实践。因为传统的企业上云,走向云原生应用始终有门槛,虽然各行业各企业,包括华为都在努力消除这个门槛,但这依然是一条比较难的路。另外,我比较关注的是行业应用,因为互联网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之后,我们现在的一些软件技术或方法,要更多地为传统企业或具有行业属性的应用赋能,我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专家介绍:
刘恒,华为云DevCloud首席产品布道师&资深产品经理。在华为工作了14年,先后从事产品研发、研发变革、产品管理的工作,积累了toCarrierB(运营商企业)到toB(泛企业)的跨产业产品经验。同时主导参与多个华为集团级的研发变革规划,经历华为从CMM到敏捷到云服务DevOps的转型,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分享的主题被内外部誉为“双手沾满泥的精品分享”。近年来,作为云服务产品经理,负责华为云DevCloud多个云服务的产品规划、设计、运营、经营。同时作为首席产品布道师,足迹覆盖国内,广泛接触客户,对ToB的商业模式、研发交付模式和产品思维有着接地气的深刻理解。

更多国内外一线技术大咖分享请持续关注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访问官网与技术大咖面对面交流实践心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