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牛人的跨專業考研經驗(金融專業)【zz】

我的跨專業考研經歷(不好意思,寫得有點長)
走在路上•考研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如是說。面對考研,面對這個大背景,我想這句話真的再合適不過了。考研,幾家歡樂幾家愁。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現在是清華物理系大四學生,成績比較一般,從零開始,跨專業考研,從物理到金融。當然,對於大牛來說,這樣的跨越非常簡單,在零起點的情況下,只要花上四五個月,隨
便突擊一下專業課的知識和數學、英語、政治,就可以輕輕鬆鬆、穩穩當當、遊刃有餘,實現自己角色的轉變,人生之旅就能夠通往一個自己日思夜想夙興夜寐的地方。可是,對我來說則不然。我很弱,本來想交叉到經管,可是直接被拒絕。於是我便選擇了考研這條路。我是一個不太喜歡冒險的人,不願意冒着再來一年的風險,可是如果被逼無奈,我會很堅定地走上那條“不歸路”。 我一直對物理猶豫不決。說實話,我還是喜歡物理的,只是興趣不很濃厚。我約地感覺
到裏面的思想很巧妙,通過這種自然科學的學習,自己的推導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早在高中,我就想像着自己一輩子熱衷於物理學研究,默默工作、不求聞達。可是在大學的學習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難。我的物理成績不算好,而且對很多東西的理解不夠深入;更重要的,我感覺自己沒有天賦,沒有物理學直覺,我並不擅長這方向。我一直信奉這句話:“如果你對你的方向極感興趣有很擅長,那麼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如果並非如此,首先要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如果不能如願,就從事自己非擅長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得起自己;這樣的工作才真正適合自己。”思前想後,我得出結論:我不會在物理學領域取得心目中想象的成功,很有可能這條路荊棘叢生,是我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我開始考慮,是不是該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呢? 我覺得,與其在一個興趣不濃的方向“混”日子,不如徹底解脫,從頭再來。對於自己來說,興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打心眼裏喜歡,學習就變成了一件苦差事,動力定不足。
人生四平八穩固然好,可是波瀾起伏、充滿風險未必不能造就最終的輝煌。
2004年6月中旬,大三的期末考試結束了。大三,我學了很多的課程,把自己三年來的學分績提高了不少,我獲得了保送研究生資格。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努力結果。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非常爛,我曾經表示了絕望。可是,我對生活的定位還算積極。我一向認爲生活還是應該充滿陽光。所以我從大學二年級開始了奮鬥歷程。但是,由於基礎不好,二年級的努力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到了三年級,我開始“賣力氣”。說這句話一點都不過分。以大三第一學期爲例,我每星期做三次家教,每次花掉一個晚上,晚上6點鐘出門,11點半才能回來。另外選了30個學分的課程,還報了4級,6級,英語水平1,水平2考試。
這段時間賺足了自己的生活費,添飽了自己的肚子,同時也賺足了學分。
大三暑假,對我來說是非常困惑的時候。我始終帶着“人生何去何從”的思考,無所事事。整個暑假,我一直在猶豫,到底該學什麼?搞不清問題的我開始從電影和電視劇中尋找答案,整天地沉醉於電影和電視。可是,事實證明, “羅曼蒂克”式的經歷和跌宕起伏的情節,這些只屬於電影世界。 生命不能像平靜的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逝去,總要做點事情,實現自己的價值的,履行自己的責任的。


選擇光華

根據我的瞭解,覺得經濟學很有意思。不過,我也發現金融方向也不錯。最後我選擇了光華的金融。 我選擇光華是一個漫長、矛盾、逐漸權衡的過程,這裏面有很多故事、良多感慨。有慷慨激昂,有事出無奈;有豪情,有怯懦。做出選擇前的那段日子,是我的情感非常豐富的日子,有的時候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作出這個選擇,說起來話就長了。其實選擇金融方向,可以有好幾個不錯的去處,光華是很好的一個選擇,與此同時也有好幾個其他選擇,比如清華經管,北大的經濟學院,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或者人民大學。
我當初很猶豫,不知道該去哪裏好。經過了一番思考我才作了決定。不妨說一下吧。 首先,清華經管。招的人比較少,整個學院只招幾十個人(30個吧),金融方向就更是少得可憐(聽說去年只招了1個人,而且還是迫於外界壓力才肯招的)。而經濟學或者數量經濟學方向招的也不多。而且,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被拒了,就不要死纏不捨了——天涯何處無芳草。而且換個大環境對自己也有好處。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不考清華經管。

其次,說說北大經濟學院。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幾乎就要報名北大經濟學院了,可是我得知:初試只考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且題目有些難度。(當然這個還算好辦)但是,複試的話要考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四門課程。我想,即使進入複試,我肯定也沒有這麼多時間來複習。因爲我以前一點都沒有學過這些課程,要想短時間內學好是非常困難的,進去以後肯定被滅。所以,這個複試辦法對我不利。我最後狠狠心,放棄了經濟學院。
再者,說說經濟研究中心。其實這也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是經濟中心招的人不太多。另外,我對經濟研究中心瞭解也不太多,考慮到初試可以用物理類試卷,也可以用經濟類試卷,這給我很大的矛盾。我是學物理的,如果參加物理類的考試,可能有優勢,但是上了研究生我要把所有的經濟學課程都補上,這是非常繁重的,壓力太大了,另外這種辦法讓我想到了“剜肉補瘡”,“拆東牆補西牆”,未免有些南轅北轍,捨近求遠,緣木求魚。而且我現在想的是離開有所眷戀的物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路,如果通過考物理來達到這個目的,一方面是對物理的玷污,把物理看作一種工具,一種前進的跳板,一種手段,這無異於計量經濟學中的“工具變量”,卸磨殺驢,對於自己的老東家太不夠意思了;另一方面,如果能考上,就說明物理學的還不錯,既然學得不錯幹嘛還要轉行;再者,本來就
“有點意思”,加上幾個月的“眉來眼去”,萬一“日久生情”,那可如何脫身,到時候腳踏兩隻船的日子可不好過呀,心裏面要經歷多少次懺悔才能洗清罪孽,恐怕把《懺悔錄》讀上一千遍都無濟於事。如果選擇經濟類試卷,在物理類試卷的考生中,我可能處於劣勢。所以沒有選擇經濟研究中心。(今年經濟研究中心分數非常高,我覺得自己沒有報考這個地方還算明智。當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專業課內容考得比較簡單。)

另外,我沒有選擇人民大學,是因爲我覺得那裏面競爭也很激烈,考的內容是金融聯考,很多都是主觀題,這對我這樣的理科生,以前沒有學過金融類的人和課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至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題目都是非常宏觀的,比如如何擴大內需,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等等。這種問題看上去挺簡單,平時電視報紙上經常出現這樣的話題,但是真正回答起來並非那麼容易。我覺得自己在回答這類問題方面比起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處於劣勢。而且,從五道口理工學院,轉到五道口男子學院,轉來轉去都沒離開同一個地方,而且

戴的“帽子”也不大好聽呀。 綜合以上考慮,我選擇了光華的金融方向。人的偏好就是這麼奇怪。因爲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金融。我只知道我有一個同學在學習金融,所以我想我也應該學習金融。

專業課複習

到了八月初,暑假小學期開始了,按照教學計劃,我們先要到實驗室去體驗四個星期,看看文獻、做做試驗、找老師討論討論問題、翻譯一篇文章、再寫篇報告。我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準備考研的。當時一邊看physical review, PRL, nature上的文獻,一邊看考研的書。“考研”大舞臺只給了我五個月排練時間。我知道,即便沒有做好準備,也要硬着頭皮上場,然後收穫一大堆臭雞蛋、西紅柿,明年再來。在此之前,沒學過一門金融的課程,當時我連什麼是收益率都不知道,也不知道金融到底是幹什麼的。當時那種感覺就好像從來沒有學習過英語的人,聽說了有一門語言叫做英語,於是就打算把這門語言掌握。
“萬事開頭難。”這話放在我身上,真的太適合了。放棄自己學了三年的東西,本身就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情,雖然學得不怎麼好,可是看着那一本本咬着牙啃下來的教材,參考書,習題集,如數家珍似地在手上摸索,百般割捨不下。在這種心態下,學習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知識,再加上時間倉促,困難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每天既要看考研書,又要思考到底該不該考研,還要看自己的文獻。可以說在考研報名之前,我根本沒有一個答案,我心裏盤算的是:如果看書效果不好,如果覺得自己把握不大,就乾脆保研物理算了,穩穩當當,不用受考研生活的煎熬。在一個保研盛行的大學,考研是最沒有氣氛的,我就是在這種沒有氣氛的“氣氛”中,每天自習,近乎“孤獨”地走在考研路上。 在決定考研以前,我猶豫過好多次。因爲我知道從零開始的難處,也知道所面臨的風險。我是在拿自己的青春作爲賭注,把一年青春壓在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勝算的賭局。當時有人開始考研倒計時,我和幾個同學就開玩笑說:“距離考研還有150天吧?”“不,應該是515天。” 那段時間是痛苦的,我耐着極大的性子看了4個月的專業課——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金融學原理,投資學,公司財務學,貨幣銀行學,保險學,還有一點高級微觀經濟學,一些金融工程。這是什麼概念呢?我自己都不太清楚。反正看的徹底明白是不可能的,那麼多的書只能一目十行,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我也知道,這樣的學習方法太“大躍進”了,可是沒辦法,我總共只有五個半月時間,花在專業課上4個月時間已經是我在時間計算上的失誤了。不過我回想一下,這種安排剛好恰到好處。專業課再少看一點的話,可能連及格都保不住了;而分給其他課程的時間再多一點,不一定能
夠創造分數。


大概的順序是這樣的。


經濟學原理
先看了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雖然很磚頭,但是很科普,所以沒必要害怕,花上一個多星期時間,囫圇吞棗,就能知道一個經濟學的大概內容。雖然影影綽綽,但是肯定能對經濟學有個大概印象。就像在路上邂逅一名絕色女子,雖然只是遠遠地看上幾眼,但是隻要用心去看,肯定能留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記憶深刻,印在腦海,久久難以忘懷。天氣很熱,心裏面更熱。不過由於考研還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所以一點都沒有緊張,平時也沒有珍惜時間,八點多鐘起牀,懶洋洋的,有時候在宿舍裏面自習,有的時候到教室自習,生活不算有規律。這段時間經常上網,搜索一下到底哪個學校的金融比較好,哪個地方的經濟學比較好,考研的要求是那些,等等。當時覺得自己還是考金融好一點。因爲經濟學專業都要求宏觀經濟學,而我當時很懼怕這門課程,因爲當初學習馬克思主義
政治經濟學的時候對老師講的貨幣政策、需求、供給等宏觀經濟學概念產生了非常大的恐懼,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這門課程。
由於沒有經濟學和金融學基礎,我覺得:自己最好打一打基礎。雖然考研指定參考書沒有經濟學原理,但是從個人知識儲備角度,以及長遠打算,學習一下經濟學原理知識,還是很有幫助的。它能讓你瞭解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對於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來說,可以說掃清了一些障礙。當然,直接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也沒什麼,換句話說,經濟學原理就內容來說非常簡單,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中全都涉及,而且更加深入,給人的感覺是經濟學原理可學可不學。但是,經濟學原理裏面所涉及的思想,以及這類教材對你所培養的經濟學直覺,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所不能替代的。
但從學習知識的角度考慮,沒必要學習經濟學原理;可是從更深入的層面考慮,還是應該看一看。而且曼昆的書確實很好,言簡意賅。另外,經濟學原理想要學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那麼多的入門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當然如果時間充裕,可以多欣賞幾本,畢竟這些經濟學“通行證”都是深入簡出,道盡了經濟學的實質。另外這也應該是學習金融的“護照”吧,學習金融也需要經濟基礎。如果把考研比作開車旅行,那麼經濟學原理可以說是一小瓶汽油,帶上它有兩個效果:增加了一點負擔;多了一點應急之需。這個問題不是靜態問題,而是動態問題,涉及到時間序列分析哦!這個問題更傾向於“永久收入”問題,而不是單期消費問題。至於如何權衡取捨,還要看自己的偏好。


微觀經濟學
接下來啃Varian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比起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說Varian這本書是磚頭,未免不近人情,畢竟這本書只有6,7百頁。不過論難度,可比經濟學原理上了檔次,雖然在同類的中級微觀教科書中,這本書算是淺顯的,但還是很花時間的。當然,我以前學過這門課,只是學的非常爛,只是沒有在麾下“掛燈籠”,而且事隔一年多,忘得一乾二淨,所以只能從頭再來。這一遍下來斷然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等於重新學了一遍,以前的記憶基本上被抹掉了,只留下幾個可憐巴巴的名詞,感覺好像似曾相識。這本書講解非常仔細,自我感覺是所有中級微觀經濟學中最好的一本。所以極力推薦。另外,一定要看第6版,而不是看中文翻譯版的那本第2版《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因爲第6版的內容比第2版要豐富不少。而且今年專業課的一道博弈論的題目就是第6版上面討論的一個內容,作者對這道博弈論問題的講解非常仔細。而第2版就沒有這個討論。看完這本書,又已經過去一個多星期了。 我看過的微觀經濟學的教材一共只有三本,一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第二本是這本書的中文版,第2版《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三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 Analysis》,3rd edition,不過由於時間很緊,這一本沒有看完,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很多都不懂,什麼庫恩-塔克定理之類。我當時覺得專業課考試不可能考得很難,所以就把前面兩本看了好幾遍,收穫很大。 考慮到微觀佔了專業課分數的一半,我就更不能分心了。與其走馬觀花,像小蜜蜂那樣在萬花叢中穿梭,不如盯在一處,像小蝸牛般紮紮實實地穩紮穩打。這就是有人告誡中文系
的學生:“與其一目十行地看全唐詩,不如踏踏實實背誦幾十首。看得雖多,可是看過後都拋在了腦後,還給了別人;背誦得雖少,可是都是自己的。”
微觀經濟學的教材很多,國內國外的都是如此。可是,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兩三本書足夠了,考試不是比誰看的多,而是比誰理解的深刻。同一個問題,一定要看三個作者的釋才能懂嗎?不一定,只要看一本書就完全能夠明白。當然在此基礎上,可以看看別的作者是如何闡述這個問題的,畢竟思路多一些,對自己開闊眼界,發散思維有好處。 再說說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性。還是拿物理作比喻吧。我們知道,宏觀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原子分子處於微觀世界;宏觀物質處於宏觀世界。當然原子分子還可以再細分。如果沒有微觀的統計力學、量子力學基礎,以及場論,量子電動力學……物理學的大廈恐怕.簡陋的只有幾間地下室。正是有了微觀的基礎,才促進了宏觀領域的發展。一切追根求源,總有其本質,總能順藤摸瓜的。微觀經濟學對於整個經濟學就好比量子力學對於物理學的意義,是基礎的基礎。 當然,正如量子力學受到不少非議一樣,微觀經濟學也受到不少哂笑。比如效用函數的概念就好象薛定諤方程中的psi一樣受到“種族歧視”,被某些人“打入冷宮”,“永不臨幸”。這也算是正常現象。一個人,如果其他人都說他好,那他未必真的好;一門學問,如果任人都說它對,那這門學問未必真的就“爐火純青”,“萬無一失”,“包治百病”。



宏觀經濟學

然後看曼昆的《宏觀經濟學》。我還是貫徹了“一夫一妻制”,只看一本書。曼昆的書的確很“科普”,像我這種“經濟盲”,看這種書最合適不過了,能夠在短時間貫徹“掃盲”政策,爲國家長遠規劃盡一分力嘛!雖然沒有指定這門課程,可是看宏觀經濟學,對於學習貨幣銀行學很有幫助,而且我覺得看書不能主要爲應付考試,再加上當時距離考研還比較遠,所以心想,看看也不算浪費時間,畢竟有所收穫嘛!當時我花了兩個星期看了一遍中文版,看了以後,模模糊糊,感覺很多東西不太理解,而且中文的翻譯太爛了,很多句子讀不懂(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保持自信,堅信是翻譯有問題,而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問題)。所以,一怒之下,我買了一本英文書,和中文的對照着看。這樣又花了一個多星期。相當於前後看了兩遍,覺得已經理解了一些皮毛,至少知道什麼叫做通貨膨脹,什
麼是GDP,心裏那個自豪啊!不過問我什麼是ISLM,還是不太清楚。尤其是長期、中期、短期,以及各種學派的觀點,更是糊里糊塗。不過實在沒有多少時間在這方面耗我只能轉移陣地了。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九月份了。
老實說,宏觀經濟學一點都沒有看明白,尤其是裏面的精髓,一點都不知道。另外,不同學派之間的基本假設、基本分歧、對經濟變量的解釋方法,完全都不懂。甚至,我對短期和長期也沒有搞清楚。我對宏觀經濟學的自學效果有點失望,不過只能靠以後的時間再補充了,眼下的任務是看專業課書籍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暑假開學了。我把物理課都退掉了,選了經管學院的課程——公司財務(2),投資學,證券投資學,貨幣銀行學,保險學。另外還有一門外語課,一門體育課。保險學本來不想選,可是學校有最低學分要求,不選這門課就不夠這個要求,所以只好選了。事後想來,我完全有理由暗自慶幸。因爲光華考的課程我基本都選了,這對於我的專業科考試很有幫助。無形之中,這增加了我的信心。
考研,宏觀地看,就有了戰略思想和眼光。如果是“井底之蛙”般的眼見,自然短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有可能盲目地看書,以爲看得多就好。 “多多益善”,就像宏觀經濟學中的變量決定一樣,是有條件的,一定要搞清楚某個結論的適用範圍。與其在量上下功夫,不如在質上動腦筋。謀求量上的多,無異於在菜市場上討價還價,生怕別人缺斤短兩,最後很有可能被算計,“機關算盡太聰明”,曹雪芹先生早就料到了。謀求質上的提高,纔是根本。現在都講究以質取勝,所以要與時俱進了。考研無外乎那麼多知識點,寫在紙上,費不了多少墨水紙張,看得見摸得着的就那麼一點點。看得再多,無外就這麼一點東西,只不過換了包裝紙,“新瓶裝舊酒”,到底是想買瓶子還是買酒?每個作者都有自
己的講法,但是就知識的角度來講,新鮮的並不多。再者,看書也有時間成本不是?學經濟的還是要懂一點經濟學思維的,考慮一下什麼是機會成本。看一本厚厚的磚頭難道沒有機會成本嗎? 還是應該把時間有效利用起來。左一遍右一遍地看不同的人寫的大同小異的東西,不如仔細回味一下,變成自己的東西;然後有剩餘時間可以投資到別的學科。


投資學

接下來看的是投資學。最初看的是中國人寫的一本投資學,看了一個星期,把基本的概念和理論理解了,比如NPV,CAPM,APT,EMH,看完了以後,我覺得自己的理解還不夠,買了一本Zvi Bodie的Investments,將近1000頁,非常厚,重重的。每天去自習,基本上只帶這一本書,從頭認認真真地讀起,讀了700多頁。我可以說,那段時間是我感覺最累的時候,每天在老館坐着,從早晨8點到晚上10點多,平均每天100頁紙的速度。一天下來,頭暈腦脹。一個星期下來,一個漢字都沒有看過,天天面對着蚯蚓狀的字母。最後一天,我發誓以後再也不這樣幹了。我還是應該培養對母語的熱愛的。而且,打這以後,一看見漢字就特
別親切!可以說,這一個多星期是我看書最認真最刻苦也最肯吃苦的時間。除此以外,從來沒有這麼賣力氣過。因爲當時剛剛決定要考研,所以不顧一切地看書。當時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一定要下苦功夫,所以拼着命地看書。我彷彿在知識的海洋裏徜徉,自由自在。書寫得好,非常優雅;表述非常清晰,容易理解;語言並不複雜,沒有生詞。當然了,整本書還是被我跳出了十幾個錯誤,不過都是小錯,很多隻是字母寫錯。我的印象中,英文書很少有錯,這本書應該是我見到的錯誤最多的了。不過並不影響閱讀,相反,這讓自己注意力更加集中,不放過每一個錯誤。 讀過這本書,我做了一些筆記,積累了很多英文專業課詞彙,同時學到了一些分析方法。

我從最基本的投資環境學起,瞭解到了淨現值,貼現,股票定價,債券定價,風險與收益的關係,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因素理論,套利定價理論,有效市場假說,二項式模型,風險中性定價,期權定價理論,實物期權。從這裏,我真正地學到了金融學的一些知識,這對我後來參加考研有很大幫助。雖然最後沒有發揮出來,但是我堅信,付出就會有回報。 學一本書,最重要的是掌握裏面的重點,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於投資學,我想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風險和收益,投資很大程度上研究二者的權衡取捨。所謂的金融工具就是在權衡風險與收益中得到運用。風險的降低是以犧牲收益爲代價的。 除了風險與收益這條主線,最重要的幾個概念就是:NPV, discounting, stock, bond, portfolio. 最重要的理論包括portfolio theory, CAPM, APT, EMH, B-S. 學習中還要比較一下所學過的理論,模型,概念。比如CML vs. SML vs. SCL; 比如CAPM, APT,B-S的基本假設,以及這些假設之間的區別,以及那些假設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
的,那些假設可以去掉,那些假設可以改進,等等。 當然有機會還可以看看經典的文獻,你會爲Sharpe, Ross, Markowitz, Black-Scholes喝
彩的,他們的論文中體現的金融思想非常豐富,而且富有想象力。 投資學中很多東西,如果細細想來,都是很有思想。這讓你感到非常震撼。金融市場上的
東西初看起來是那麼的複雜,風險與收益是那麼的不可捉摸,感覺就像一片混亂,沒有任何規律。可是經過整理和研究,這些複雜的東西竟然能夠形成非常清晰的圖像,真的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掐指算一算,自己花在投資學上的時間不多,我看中文書大概四五天,然後看了一個星期的英文書,之後就是開學第6周左右到第15周每星期去上一次課,做了六七次老師佈置的作業。除此之外就沒看過了。如果換算成小時,大概有200個小時左右吧。事實證明,我的投資學學得很爛,很多概念、理論的本質東西都不懂,只是模模糊糊地記住了幾個公式和一
些推導思路。 投資學看了兩本書,一本中文,一本英文。這兩本書都是好朋友。從學習知識的角度看,基本夠用;從學習投資思想以及深邃深遠的角度看,可能不夠。就像品味“深巷明朝賣杏花”,如果認爲這只是作者的一種猜測,感覺古人真有雅緻,算是“勉強”能夠欣賞,對於入門來說,應該算說得過去了;如果能夠讀出一種苦味,好比“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那纔是學出了味道。不過,我只是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就好象有人談讀《阿Q正傳》,每一次感悟都與前面的有所不同,越來感悟越深。要想得到真諦,還需要
思索。投資學裏面的東西的確耐人尋味。

公司財務

看完了投資學,我就轉戰公司財務學。我選了經管學院的這門課,叫做公司財務2。也就是說,上一個學期已經開過公司財務1這門課了。我選這門課也很提心吊膽,心想:萬一掛了怎麼辦?可是,我轉念又一想:如果這門課都過不了,我還考研幹什麼?所以,義無反顧,果斷地選了這門課。事實證明,雖然前面落下了很多內容,可是拼搏一下,很快就跟上了老師的進度,而且我覺得自己的表現不錯,最後這門課成績班上第一名,還是很自豪的。畢竟自己不容易嘛!不過我第一節課沒有去,還在老館看投資學呢。第二節課我要去的時候,老師講的東西我已經有點消化不良了,所以沒辦法,只好去去買教材和參考書。我先看Stephen Ross的Corporate finance,fifth edition。英文的。不過,前面看的英文太
多了,所以實在看不下去,所以去海淀圖書城買了一本中文的。然後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這本書寫的真好,所以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欣賞。真的,後來有時間,我又看了看英文的書,裏面一個錯誤都沒有!我真的十分感慨。這樣的書纔是真正對讀者負責,讀者纔敢相信書上的公式、圖表、推導。而有些中國人的書,錯誤真的太多,連最終的公式都是錯的,弄得你自己都不敢確定,只好找另外的書來參考。這種情況是最無奈的。老師指定的教材是Brealey,and Myers,7th edition.我沒捨得買第七版,因爲要118塊錢,即使在海淀圖書城,最多也只能打7折,而且還要和老闆費半天口舌,所以,我買了一本第六版,英文的,只花了60塊。這個時候,時間已經很緊了。因爲我算計了一下,還要看貨幣銀行學、金融工程(指定了一本教材,但是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最後非常無奈地放棄,因爲實在沒有時間。這一點後面還會講到。),所以時間不等人,只好又去海淀圖書城買了一本中文的,這一次也不嫌貴了,所謂飢不擇食,慌不擇路嘛原價好像是118塊,好說歹說讓老闆打了7折,然後興沖沖地回來。 我還記得當時正在六教自習,看那本英文的書。但是感覺看的速度太慢,而且不如看中文的理解更深刻,所以馬上衝了出去,騎車到海淀圖書城買了這本書。我還掐了一下時間,
剛好用了一個小時!買回來以後,我就匆匆地看這本中文書,翻譯的還不錯,裏面的錯誤比較少,而且翻譯的風格和原著差不多,所以我看起來特別起勁。那本書和Stephen Ross的《公司理財》,是我見到的金融類教材中翻譯的比較不錯的,講解非常詳細準確。讀這樣的書,真的就是一種享受,你會捨不得放下書本,不停地看,直到10點半下自習的時候。我就不斷地對照中英文的Principles of coporate finance,認真地把與老師講的相關的內容看了最少兩遍(中英文各兩遍)(當然,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這本書英文版的有
1000多頁!我想我大概看了700頁的樣子。還有一些內容感覺考研不大可能涉及,所以只是瀏覽了一遍)。這四本公司財務的書,中英文各兩本,相互對照,是我看的時間最長的。大概從9月中下旬開始一直到11月下旬期末考試(這門課程期末考試比較早,老師也是非常認真,盡職盡責,這一點令當時很多選課學生都很感動。)我在這門課上花的時間最多,也最零散,持續了將近兩個月,有時間就看一點,沒時間就不看;想看就看一點,不想看就不看。公司財務方面的幾本書,我沒有給自己任何的強制性要求,?熱綬且柑熘誑賜暌槐櫓唷N沂鍬樸頻匭郎停拖癯筷刂形眥扮勻坡皆誶嗖
菀酪賴男÷罰目跎疋揮玫P氖裁矗ǖ鋇鶻諦奶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
ance Brealey, Myers。這本書是公司財務課的指定教材,所以看得最認真,再加上老師講
課用英語,作業用英語回答,提問也要用英語,考試也要用英語,所以把英文書和中文書都前前後後看了好幾遍。這本書涉及的內容非常多,還包括了很多投資學的東西另外本書很幽默,輕鬆愉快之中就學到了好多東西。比如“佈雷利-邁爾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以及對這些定理的闡述,還有書上的小注,都很有意思。另外書的結尾還總結了金融學最重要的理論以及重要的open questions,使得你對整個金融學的框架有了更好的瞭解。學習了一本書,最有收穫的應該是合上書,自己思索一下書中內容,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
系,總結出自己的東西,加上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學懂。當然非常遺憾的是,期末考試以後我就沒有再看公司財務,而且直道考研前幾天,一直沒怎麼看過,只是偶爾遇到什麼不懂的地方,翻翻看看。其他的情況下,這幾本書都被我放到了書架上。事實證明這樣做是非常不好的,而且專業課有兩道公司財務原理的題目,我已經?撕枚啵荒芷咀拋約旱撓∠蠛一卮鵒艘恍芯醴淺2緩謾6椅一辜塹玫詼撈餑
糠淺5募虻ィ涫禱壞焦靜莆衿諛┛際砸鄖埃飧鎏餑考蛑筆切〔艘壞墒塹攪絲佳
械氖焙潁乙丫艘恍┗靖拍睿災荒芰偈貝油房紀頻脊劍玫嫋肆揭持劍
筆閉媸怯紙糉龐趾蠡凇?
Brealey, Myers的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涉及投資學的絕大部分內容,這一本書看下來,相當於是兩門課——投資加上公司財務。經管的這門課程開了兩個學期,都沒有把這本書完全講完,可想而知其內容有多豐富了。能夠有機會看這本書,我感到很幸運。能夠選修這門課,我的考研之路也算是有了一個驛站,能夠在課上聽老師的講解,同時休息一下緊張的神經。 我覺得神經就像彈簧一樣,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超過彈性形變的範圍。在考研這
種大強度之下,外力太大,如果長期繃着這根神經,即便神經是鋼筋作的,不崬鐗狡@?極限,出現勞損、裂痕,最後即時修補過來,也會有創傷;所以不如把這根彈簧撤下來,歇息一下。就像座鐘一樣,隨着時間推移,慢慢停下來找淮喂ぃ茸瘧鶉嗽偕弦淮畏?條,這是很好的休息方法。不懂得休息,那麼慢慢考研之旅將變得無比枯燥、苦悶,就像
梵高,雖然偉大,但生前卻不懂得欣賞自己,不懂得節約自己,非要割下自己的耳朵,還要用火槍瞄準自己的翩翩大腹。


貨幣銀行學

看公司財務的同時我也在看Frederic Mishkin的貨幣銀行學。不過坦率地說,這門課沒有很認真地學,書也沒有認真地看,看得非常倉促,基本概念也不是很清楚。我買了一本中文的和一本英文的,對照着看,但是由於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不是很好,所以看起來有點吃力。而且Frederic Mishkin的書比較厚,不是非常系統,前後的章節聯繫並不是很緊密,而且太過宏觀,理論推導之類非常少,要理解記憶的概念非常多,所以學起來當吃力,看了一遍以後,沒過幾天,就忘得差不多了。貨幣銀行學我只是零零散散地看的,每個星期看兩次左右,每次4個小時左右,加在一起看了2個月,到11月底。公司財務期末考試以
後我拼着命地看了幾天貨幣銀行學,然後就進入了12月份。
我不知道貨幣銀行學哪部分比較重要,也不知道可能會出什麼樣的題目,心裏面像是無底洞,一片深淵般令人毛骨悚然。我只好漫無目的地看那本厚厚的貨幣金融學教材。按照內容來說,無外乎金融體系,貨幣概念,中央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貨幣政策,利率決定,利率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匯率決定,金融市場等內容,但是要想學得紮實,可不是“吃吃豆芽”的事情。張飛吃豆芽,算是小菜一碟;我要是吃起來,可能就消化不良了。


小結

從重要性來看:
微觀經濟學最重要,從它佔一半的分數就可以知道了。權重是硬道理。
投資學和公司財務並重。(博迪和默頓還寫了一本《金融學》,是個很好的入門教材。不過如果看了投資學和公司財務就不必看這本書了。如果說的客觀一點,還是打個比方吧。《金融學》之於投資學和公司財務,就相當於《經濟學原理》之於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處理方法因人而異吧。)
再有就是貨幣銀行和金融工程。如果前面的都掌握了,這兩部分不看都沒問題。(噓!注意這個結論的假設。)

政治和數學複習

剛進入12月份的時候是我最矛盾的時候。
首先,我在時間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從8月份到12月初,我的政治、英語一個字沒有看過,數學只是看了陳文登的書大概五六十頁的樣子,只看了極限、導數,連一元積分都沒開始看。而我的專業課也還沒有看好。一是,沒有做過題目,這是不太好的。雖然懂了道理以後,不用做題也差不多,可是畢竟有風險。其次,我的貨幣銀行看的效果很糟糕,可以說合上課本以後,什麼都不知道。裏面的東西根本就不是理解性的東西,而記憶的東西。我的時間有限,不可能用來記憶,只能用來理解。再次,金融工程還沒有看。而且我買了那本書——約翰•赫爾的《期權、期貨和其它衍生品》,曾經翻了翻,覺得公式
推導很多,而且挺複雜,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知道自己肯定沒有時間看這本書了,很是無奈。我想,專業課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拖了四個月。這個統一戰線太長了,不能再繼續下去。
於是,我果斷地作出瞭如下決定:
(1)放棄英語,在臨近考研的時候做幾套模擬題,除此以外英語類的考研書一概不沾。英語方面,我只買了一本英語單詞的書,可惜沒怎麼看過。所以,我有好多生詞不認識。但是我不害怕,因爲英語考的不是生詞,而是理解和應用。我對英語還是很自信的,70分肯定是沒問題的。而這對我來說基本上夠用了。我之所以自信,有很多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騙;另外,我平時看了不少英文書籍,雖然對考研沒有直接用處,但
總還是有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2)不能再看專業課了。至於期末考試,到時候臨時應付應付就算了,畢竟期末考試和考研題目不同,期末考試即使分數高,考研專業課分數也不一定高。所以考前突擊兩天就算“對得起”期末考試成績了。這個決定其實也是很冒險的。因爲這一個多月的時間,給了我足夠的理由把學的專業課忘掉,當然也給了我足夠的時間把它們忘掉。假如出了一道題目,那可就慘不忍賭了。好在最後基本上沒涉及這方面的內容,算是撿了一個大便宜。考研以前我一直提心吊膽,還是偷空瀏覽了一下這些東西,但是一頭霧水,越看心越慌,所以只好作罷,聽天由命。假如我的時間再充裕一點,我肯定不會這樣魯莽行事,鋌而走險。我在考場上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近乎提筆忘字,足以說明決策上的失誤。
(3)開始看數學和政治。時間分配大概是這樣的:上午看政治,下午看數學,晚上看政治。沒辦法,只能這樣大強度地轟炸了。我放棄了所有的專業課,也放棄了英語,每天只看政治和數學這兩門。事實證明這是非常苦的,每天看完書,腦袋裏面都有點疼,暈暈乎乎的。可是,我堅持下來了。這段時間,除了7個小時左右的睡覺,以及吃飯,就是看書。 直到現在我還後悔自己花在數學、政治、英語上的時間太少,總共不到一個半月吧。(元旦的時候我感冒發燒,折騰了一個星期。當然這段時間也是非常難受。一方面眼睜睜看着時間流逝,自己無心看書;另一方面不5爻砸掛燈低皆號堋N疑降諞淮胃呱?39度6,生平第一次打點滴。另外,爲了寫課程作業、準備期末考試,花掉了好幾天的時間
。)
在我發燒以前,上午晚上看政治,下午做數學題。在我發燒以後,1月10號左右開始,兩種方案搭配着進行:(1)上午看政治,下午做數學題,晚上政治,回到宿舍每隔一天熬夜一次,熬夜做一套英語模擬題;(2)上午看數學,下午和晚上看政治。總之,最後這一個多月裏,我每天花在數學上4個小時左右,花在政治上8個小時左右。前後我把任汝芬的序列1看了三遍左右,序列2的選擇題做了兩遍,馬哲的選擇題做了三遍(不是看)。大題沒怎麼看。最後還剩幾天的時候,在數學上做了陳文登的8套模擬題,經典400題作了7套題目(其中我專門破例花了一個下午一個晚上做了4套!當時真是怒了,怎麼做都要錯一大堆,基本上在100分上下徘徊,最低的時候80多分,最高的時候也只有120分。尤其是中值定理,基本上做不出來,還有二重積分,每次都出錯。所以一怒之下,我拼着命地做了4套題,直到最高的一次得到了130多分。雖然不算高,但是總算能夠安慰自己的心靈了。)另外還做了03,04年的真題。總體看來,很多題目只能得到90分-100分之間,只有那麼兩三次表現稍微好一點,能夠得到120分以上。主要是自己看得太少,一個多月,每天4個小時,總共能有多少時間?而且我是看題目,而不是做題目,所以做起題目來錯誤百出,總是馬虎。最後被打擊的一點信心都沒有了;而政治,還是拼命地看書,做序列2上的題目。時間真是太緊張了。直到考研前兩天,我的序列2上的題目才基本上作了
一遍,又回過頭來看了一遍,不過假如讓我再做的話,還是要錯很多很多。真的,距離考研還有兩三天的時候,我用上面的題目對自己測試了一下,單選題正確率不足70%,多選題正確率不足50%。當時真是心驚膽戰,怎麼算計怎麼覺得自己要栽在政治上。那段時間我經常嘆氣,埋怨自己爲什麼提前不把時間規劃好,爲什麼不分給數學、政治、英更多的時間。 還剩一個禮拜考研的時候,我轉戰老館。在那裏,和同學複印了兩份輔導班的材料。然後就寄希望於這兩份材料能夠押到題。因爲那個時候別人都在背問答題,只有我還在看書,還在分析什麼叫做資本有機構成什麼叫做資本技術構成什麼叫做資本價值構成;還在分析三個代表的核心是什麼,關鍵是什麼,本質是什麼。可想而知,這種水平怎麼能夠應付考研呢?所以當時真的急了。沒辦法,我知道還是要踏踏實實地看書的,做題,尤其是模擬題,或者背誦一些長篇大論,都是非常不現實的。我當時這樣爲自己打算:(1)只看短小精悍的論斷,類似十三大是在1987年,三個代表關鍵是與時俱進,本質上執政爲民,核心是堅持黨的先進性,什麼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之類這樣的話,其他的諸如和平崛起,可持續發展,中美關係,中蘇關係一概不看。當然我後悔了,考研涉及到了一些這些東西,讓我不知如何下筆。不過我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我的決策是最冷靜的最切合實際的。(2)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部分一概不看。雖然佔10分,但是由於時間有限,而且投資太大,收入太小,所以放棄。(3)全力保住選擇題,至於大題,用自己的話表達算
了,沒必要背誦標準答案之類的精練的語句。所以我沒有看過大題。 最後一個多月是我收穫最大的一段時間,我把這段時間幾乎完全給了數學、政治。其餘的
嘛,準備期末考試用了三四天,病了一個星期(雖然臥牀時間比較長,但是還是看了一點政治。這段時間沒看數學,因爲腦細胞明顯不夠用,看一小會兒就會頭疼。看政治還好一點。),做了幾套英語模擬題,平均70多分。 當時我最害怕的就是政治不及格。因爲從當時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及
格。我沒有背過任何概念,而是在“瀏覽”。因此,所有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只能做到“眼熟”,可是心裏一點都沒數。最後兩個星期,周圍的人都在背誦大題,什麼20天20題之類,可是我還在慢慢地看任汝棼的序列1。我最初打算把序列1看上四五遍,然後把序列2上的所有題目都做上兩遍,可是實在沒有那麼多時間。最後執行情況是:序列1看了三遍(世界經濟與政治沒有看),序列2上的選擇題做了2遍。但是錯誤率非常高。我在臨考試前兩三天還在作選擇題,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單選題錯誤率很高,達到40%,多選題錯誤率達到50%;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概論單選多選錯誤率都不到30%。我當時想:按照這種成績怎麼可能及格呢?所以害怕得不得了。最後幾天的複習真的很盲目了,雖然天天看政治,可是沒看的東西太多了,都不知道看什麼好了。

這裏不妨列一下我的數學和政治參考書。

數學:
1. 陳文燈 《2005數學考研複習指南》 11月份同學多買了一本送給了我,然後一直放在書架上,偶爾看看。12月份纔開始正式看。不過線性代數和概率統計沒怎麼看,我只是把所學課本看了一遍,覺得比較簡單,就沒怎麼看。數學還是要看自己的平時積累的,如果平時用得比較多,理解也還不錯的話,真的不用花太多時間。
2. 陳文燈 《模擬題10套》 都作了,是在12月初左右買的,但是那時候還沒怎麼複習數學,所以翻開一看,基本上是天書。我每看幾天《複習指南》就把這份模擬題拿出來看幾眼,檢測一下自己的複習效果和複習進度,生怕自己進度太慢,看不完;也害怕自己看的效果不好。看了一段時間,大概距離考研一個月,《複習指南》還沒看完,我就實在忍不住了,準備牛刀小試,露露鋒芒,開始做這份模擬題。沒想到平均分只有110分左右。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打擊。
3. 《經典400題 數學三》 考研前一個多星期買的,做了7套,巨受打擊,平均分100左右。很差勁。不過我考研時候的表現還是說得過去的,達到了140。
4. 《一元微積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多元微積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浙江大學出版社
7. 《線性代數與解析幾何》清華大學出版社
這幾本書,掂在手上,重重的。這是知識的重量啊!
我不喜歡做太多的題目,相反,讓我看看書倒是可以。而且,只要把書看好,內容理解了
,做起題來就非常順手,不用搞題海戰術,身心疲憊。考研數學涉及的內容並不多,比起
大學期間學過的所有數學知識來,連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如果大學期間對數學的掌握還
不錯的話,就不必爲數學傷腦筋。

政治:

1. 任汝芬 《序列1》
2. 《序列2》
3. 《序列3》
4. 啓航的一份模擬題,5套。最後三四天,和同學一起復印的,簡單看了兩遍。
政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說法,而且大同小異,所以只要看一個人的就完全可以了。我選擇這三本書,是同學推薦的。所以就鎖定了這幾本書。由於從12月份纔開始看政治,時間比較緊,所以主要時間是拼命看《序列1》,看了三四遍,到最後做了《序列2》的單選和多選,至於大題,比如辨析和分析題,我的想法是:凡是參考書上能夠找到的題目,肯定不會在考研試卷中涉及,所以我放心大膽地放棄了這部分內容。其實政治主要按照要點計分,用自己的話表達,和用標準語言表達,差別不會太大。(個人看法。) 我花在政治上的時間中,90%都用來看《序列1》,剩下看了一點《序列2》《序列3》。

考前我對自己的政治分數憂慮不已,不過考後,我感慨道:三本書,足夠了。只要看的遍書足夠多,就一點問題都沒有。 要對自己有信心啊!



考場征戰

第一天考試基本順利。
英語有點難,不過70分應該不成問題了。政治比較簡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從考場出來我就想,及格肯定沒問題了。我當時真是非常開心,心花怒放。(看,就這麼點兒出息!)我不住地讚歎“功夫不負有心人”,其實,我覺得自己運氣真的很好,碰上了這麼簡單的題目。(當然這個簡單是相對的。)
考研第一天結束的晚上,我開始溫習了一點專業課的東西,主要是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或者認爲非常重要值得再看一看的內容——比如說博弈論的納什均衡(純策略,混合策略),Stackelberg, Cournot, Bertrand均衡,寡頭,資本結構,期權等。事實證明非常有效。
第二天專業課一道20分的博弈論的題目就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6th edition中討論的內容。連數字都沒變!書上討論得非常詳細,我認真地推導了一遍,因此第二天在考場上真是開心得不得了,很快就算出來了。算是幫了我一個大忙。因爲做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還有30多分鐘就要交卷了,前面還有兩道大題沒做,我非常着急。幸虧這個題目非常簡單,我飛快地做了出來,然後就去做前面剩下的題目。這道題是我感到最順利的一道題目,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一道題目能順利地做出來。
第二天上了考場。考數學的時候,有點緊張。而且由於自己平時做題比較少,所以考場上十分忙亂。勉強把題目做完,然後匆匆看了幾眼,就交卷了。臨交卷的時候,我瞟到了一處錯誤,把n寫成了1/n,當時我一下子心都涼了。出考場的時候,我又發現自己錯了一道題目。這下我一點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真是像泄了氣的皮球。我在家樂福裏面轉來轉去,(回學校太遠了,就到家樂福轉悠。畢竟外面太冷。)一點心情都沒有。心裏不住地盤算,如果再來一點錯誤,就徹底沒戲了。 下午考專業課,很不在狀態。由於很多專業課知識都是在1個多月以前看的,所以忘了好多。好幾道題目不會做,只能亂寫一氣。考完了,我估計了一下,覺得自己很有可能不及格。因此垂頭喪氣,平生最失意的時候恐怕就是那個時候了,自己可能要埋葬另一年的青春啊!(當然最後成績出來發現剛好及格。真是一身冷汗。)
我的學習成績很普通,所以在準備考研的時候困難重重。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自己緊張兮兮的情形。我主要擔心兩個問題:(1)政治不能及格。爲了保住及格成績,我在最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慷慨地每天拿出8個小時給政治,而剩下的4個小時很摳門地給了數學。當然這也是我數學失誤的原因。(2)專業課不能及格。儘管看了4個月的專業課,但是仍然很沒有把握,十分擔心。
這就是我準備考研的大概過程。至於一些具體細節,有機會再寫了。


我的書單

考研後收拾自己的專業課參考書,發現自己雖然看的書不多,但是卻意氣用事地買了好多書。(可以說,我家教所賺得的積蓄全都耗光了,花了大概2k吧)不妨列一下(括號裏面的星號表示極力推薦,星號越多,表示個人認爲越好):
1.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Gregory Mankiw 機械工業出版社(*****)
2. 經濟學原理 曼昆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Economics Stiglitz(*****)
4.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aul Samuelson(*****)
5. Macroeconomics Paul Samuelson(*****)

6.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6th edition Varian(*****)

7. 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 第二版 範裏安(****有的地方翻譯不好。)
8. Microeconomics Analysis 3rd edition Varian(****)
9. 微觀經濟理論 瓦里安 第三版(***翻譯得比較糟糕。)
10. Microeconomic Theory Mas-Collel(****)
11. 微觀經濟學十八講 平新喬(據說“考光華必看”,可是我沒怎麼看過。我覺得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 by Varian足夠了。如果想再深入一點,可以看看Microeconomics Analysis, by Varian。)
12. Macroeconomics Michael Parkin(***)
13. 宏觀經濟學 麥克•帕金(***)
14. 宏觀經濟學 曼昆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翻譯得不太好)
15. Macroeconomics Gregory Mankiw(*****)
16. Macroeconomics Dornbusch(*****)
17. 宏觀經濟學 多恩布什(*****)
18. Macroeconomics Blanchard(*****)

19. 金融學 博迪,莫頓(*****)
20. Finance Zvi Bodie and Robert C. Merton(*****)

21. Investments Zvi Bodie(*****)
22. 投資學 博迪(*****)
23. Investments William Sharpe(*****)
24. 投資學 威廉•夏普(*****)
25. 證券投資學 曹鳳岐

26. 貨幣銀行學 米什金(*****)
27.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Frederic Mishkin(*
****)
28. 貨幣銀行學 武康平
29. 貨幣銀行學 姚長輝

30. 公司理財 羅斯(*****)
31. Corporate finance Stephen Ross(*****)
32. 公司財務原理 佈雷利, 邁爾斯(*****)
33.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Brealey, Myers(*****)
34. Essenti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inches(***)
35. 財務管理學 劉力
36. Financial Market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Grinblatt(*****)

37.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Kieso(*****)
38. 會計學教程 徐渝青

39. Futures,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s John Hull(*****)
40. 期權期貨和其它衍生品 張陶偉譯
41. 國際金融 張陶偉
42. International finance Levi (*****)
43.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Madura(****)
44.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Rose (****)
45.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Frederic Mishkin

46. 保險學原理 孫祁祥
47. 風險管理與保險 Scott E. Harrington
48.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rthur Williams, Jr

49. 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 Walter Enders (Wiley series in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50.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Woodridge(*****)
51. Econometric analysis (*****)
這些書摞在一起是肯定要倒掉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買這麼多的書。不過現在看來,我終於明白了,這些書所有權是我的,但是使用權是我的同學。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終於覺得自己有點“價值”了——恐怕是自己的書有價值,不過我還是可以沾沾光的。不亦樂乎!

幾點問題

1,經濟學原理。本想不看這本書,但是想了想,反正也不太難,乾脆挑挑揀揀看上幾眼。看了以後感覺自己受益匪淺,基本指導了經濟學,尤其是宏觀部分大概研究的是什麼內容。這對自己還是很有幫助的,起碼不會迷失方向。對經濟學能有個一知半解,這一直是我以前的打算,即使是沒打算考研,我也這麼想的,只是平時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專門花時間去學這些跟自己的專業幾乎格格不入的東西。我也初步體會到,經濟學的一些理論令人感到振奮,當然看了這本書,也產生了很多謎團。很多的道理感覺想不清楚,甚至前後混亂。這些困難只好留到後來解決。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發現一些問題總是好事情。問題
不斷地解決的過程就是自己不斷進步的過程。
2,宏觀經濟學。這本書我是猶豫再三才下定決心好好看上一遍的。當時看了一下大概的基本書目,覺得如果要學貨幣銀行學,最好學一些宏觀經濟學的知識,否則有的東西學起來不知所云。於是,買了一本中文書賣命地看起來。但是一邊看一邊我就發現,這本書的翻譯真的太濫,很多東西讀了好幾遍都不知道說的什麼意思,句子的表達也不符合自己的習慣,尤其是有很多長句,有的句子定語非常長,真是讓人憤怒!我想這對我學習經濟學非常不利,肯定要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果斷地跑到書店買了一本英文書。呵呵,英文書我可是看了不少,所以拿起這樣一本厚書(其實只有500多頁,這在經濟類教科書中算是小弟弟了),一點不感到爲難。當然,看英文書比看中文書速度上稍微慢了一點,但是理解起
來並沒有多大難度,而且自己可以仔細體會作者寫每一句話的意圖。這樣讀書感覺真好,感覺就像與作者交流,受益很大。總的來看,我現在已經養成了看英文書的習慣。我覺得翻譯本添加了翻譯者的揣測,而且有的翻譯者水平不高,或者不太負責,所以這樣翻譯過來的書,並不一定比直接讀原版的書要好。而且讀書不在乎速度,而在乎理解。尤其重
要的是體會書中的經濟思想,推導過程。現在手頭已經有了不少英文書籍,我正在學習欣賞這些書,希望從中能夠真正學到什麼。
3,高級微觀。本來我也打算好好學習高級微觀經濟學,但是能力有限。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範裏安的微觀經濟分析,還借了一本馬斯克萊爾的微觀經濟理論,但是裏面的內容有難度,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加上時間有限,這種書看多了對自己考研不利。當然,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多開闊一下視野對自己有好處,不過看這些書,往往迷迷糊糊,有的時候實在看不出複雜的數學推導有什麼意義,有的東西乾脆就看不懂。所以,一方面影響情緒,一方面打擊自信心,另外,由於腦細胞有限,看完這樣的複雜東西,再看其他的書籍就顯得力不從心,動不動打哈欠,犯困,心不在焉。所以,經過一番權衡,就沒再看高級微觀經濟學。
4,微觀經濟學十八講。據說這本書是光華考研必看,而且bbs上很多人都說這本書很不錯,對考研很有幫助。但是我看了一下,這本書裏面用到了太多的數學知識,數學推導太多,經濟學意義基本上被忽略掉了,只剩下乾巴巴的數學推導。個人認爲,學習微觀經濟學最好掌握裏面的思想,至於數學,這是工具,在準備考研的時候沒有必要爲了學習微觀經濟學就去死摳裏面的數學。其實這些數學也並非多麼高深,只是用在經濟學裏面,由於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體會二者結合的妙處,有的時候完全不懂爲什麼要如此引入數學工具。其實,無論從本科學習還是考研都用不到這麼複雜的數學推導。還不如多看看基本的理論,以及裏面基本的方法,感悟一下經濟學思想,提高自己的經濟學直覺。另外,這本書對自己的自信心也有所打擊,再加上自己時間不足,沒功夫花很多時間在微觀經濟學上,
所以只好放棄了這本大家都說必看的書。
5,專業課習題。我不喜歡做題,而是喜歡看書。這麼長時間學習物理的經驗也告訴我,做題只是對所學知識的檢驗,說的崇高一點,算是對已學知識的修修補補;所得不好聽一點,無非是練練手,把一些理論顛來倒去的折騰,像是煎荷包蛋一樣。所以如果做得太多,荷包蛋就不叫荷包蛋,而叫“糊包蛋”了。知識學得差不多了以後,題目做起來就基本上順手了;即使不能順上,也能上手。再加上自己本來就沒什麼時間做題——看書都還來不及呢,何暇做題哉?兀的不是罔煞苦心浪費時間也麼哥?時間不足的話,看書就足夠了。而且說不定出的題就是書上討論的內容,比如這次的微觀經濟學中的博弈論題目。不過如果有時間,還是要練練手。其實只要在看好書內容的基礎上“牛刀小試”一下,就足夠了
。題目是無窮的,知識是有限的;題目是變化的,知識是不變的,要以不變應萬變。知識爲重,做題次之。
6,英語。這是我的遺憾,也是我的痛。自我感覺高中時英語學得還不錯,可是進入大學就忽視了英語學習,因此大學時完全是吃高中的老本,就像地下的石油,不斷地開採,而不能創造出來,則必然會有枯竭的時候。由於考研時間比較緊,我根本抽不出來時間看英語,於是無可奈何,放棄了英語。其實真的很捨不得。我知道這樣做肯定沒法指望英語得到一個比較高的分數,對於自己會有不利的一面。可是,英語這東西確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提高的。與其花大量時間提高英語成績,不如多花時間看專業課。畢竟我要保證自己能夠專業課及格。而這對我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沒能把英語提高的一定的高度來重視它,這是我的最大遺憾。大學生活可以說是多彩的,也是忙碌的,但是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專業課上,或者上網方面,忽視了英語。作爲一門語言,重要的是能夠用它進行交流,可是現
在讓我即興說上幾句問候的話都說不上來。
7,數學。哎,這是大一的心痛,永遠的創傷。數學是我進入大學後遭受的巨大打擊和恥辱。本科四年從來沒有收到過這等奇恥大辱。沒想到栽在了數學上。好在後來我保持了頭腦清醒,一步步補償了前面的不足。大一是我永遠的痛,每一點痛苦我都銘記在心。那段時間幾乎事事不稱意,遇到了很多困難。心理受到了很大打擊,當然另一方面來講也鍛鍊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願意再來一次大一那樣的生活,我將勇敢地站起來,面對一切困難。我想,經歷了那段比較痛苦,比較揪心的經歷,我變得成熟了。懂得了面對困難,懂得了珍惜每一次機會。我深切地感到,機會轉瞬即逝,不好好爭取,就只能眼睜睜看着它的離去。其實本來並沒有那麼多的痛苦,只是自己沒有進行認真的反思,任憑事態發展所致。一切的悲劇都有其根源,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自身的原因。我們可以尋求客觀原因,可以找出好多好多這樣的因素,但是追根究底,只能在源頭,只能是自己的錯。所以擺脫一切困難最主要的靠自己。而自己是最靠的住的。帶着對數學的一絲恐懼,我義無反顧地參加了考研。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在短短的一個半月裏,我要全力拚數學和政治兩門課程,兩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這兩門課,對那些事先早有準備的人,到12月份恐怕早就胸有成竹了,而對我來說,一切纔剛剛開始。所以每一分鐘對我來說都是那麼的寶貴,容不得浪費。而且越到後來,距離考研越近,時間越寶貴。尤其到了最後我更是不敢絲毫大意,抓緊每一分鐘時間。因爲知道最後一天我還沒有多少把握,還在拼命地看書做題。我有太多的東西沒有看,自己看的東西太少,做的題更是少得可憐。我甚至還沒來的及開始鍛鍊自己做題仔細謹慎的習慣,仍然像平時
那樣沒有任何顧忌,到最後考場上,手忙腳亂,這才悔恨不已。確實,這麼短的時間,每天只有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看書學,這樣看了一個多月,只能算是臨陣磨槍,我連當初的課本都沒有看完,上面的題目更是一道都沒有看,考研的書籍只有可憐巴巴的1本複習指南,還沒看完這本“唯一稻草”,就匆匆做了17套模擬題,然後匆匆上陣,很多題目還沒來得
及見識一下。



特別感受

對於考研,我有幾點特別的感受。
1, 提心吊膽。這一點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不過我覺得說的還不夠淋漓盡致。我的擔心有好幾處:(1)時間沒有安排好,前面看專業課的時候,覺得時間多得很,以沒有真正抓緊時間,時不時地我還出去和同學腐敗腐敗,我還去了湖南一趟,那次還挺爽的,不過卻爲以後買下了伏筆。早直到後來如此的緊張我肯定不會花這麼多的時間去幹與學習沒有多少關係的事情。(2)我對自己的身體擔心。因爲在考研以前我的身體狀況非常好,一年到頭都不會感冒一次,這主要與我平時游泳、跑步鍛鍊有關。但是考研那段時間,我放棄了幾乎所有的體育活動,只是每個星期打一次乒乓球,除此之外,天天埋頭在教室裏看書,所以終於在元旦的時候盯不住了,高燒了一場。(3)爲考研失利擔心。這一點自然不必
說了。
2, 假如再多給我一兩個月的時間就好了。如果那樣的話我就會準備得很充分了。可惜這
是不可能的了。要知道,7月份的時候我把我弟弟接了過來,玩了兩個多星期。然後我們一起回家呆了幾天。我真正的準備考研就是在我從家裏回來後。我先是思考要不要考研,猶豫了一段時間決定先看看書,走着瞧。
3, 猶豫。考研過程中,我一直在猶豫。我的這次考研經歷挺冒險的。尤其是在數學、政治、英語的處理上,我想應該有戰術上的失誤。所以,每當做出一個決定,尤其是放棄某門課程,放棄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會做心理鬥爭。有的時候相當激烈。當然,最爲激烈的還是要不要考研。爲此,我一點都學不下去,我找同學聊天,還去了一趟心理諮詢中心。我還記得心理諮詢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有的時候你的行動是對你的將要採取什麼決策的最好回答。”因爲那個時候我正在看專業課的書,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所以我想了一想,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考慮,決定要考研。後來放棄金融工程的時候,我也很爲難。不過,實在是時間有限,爲了更好地利用時間,降低風險,我放棄了那本厚厚的數學推導比較複雜
的書。 這條路是我自己選擇的,所以我要承擔所有的風險。事實證明,我在考研過程中,基本堅持了自己的方向,雖然遇到不少困難,但是沒有放棄。如果我考研成功,應該是上帝對我的毅力的一種獎勵吧。

信心
這是一個很不好說的題目,也最容易產生歧義。“信心”,如果把它當作一個物理量的話,那更傾向於是個廣延量,而不是強度量。而且,這個物理量有它的取值範圍。取值過高,就不再是信心,而變成了另外一個量“驕傲”;如果取值太低,也將不再叫做信心,而叫做另外一個物理量“懦弱”。 還是保持一定的信心,不然,就沒有了考研的意義。如果覺得自己不能靠上,幹嗎還要費心勞神地與那麼多人競爭,分一杯羹呢? 但是不要太過自信。否則容易自我感覺良好,學習起來會覺得這些東西並不難,不用怎麼看就能明白。這是非常危險的。

毅力
考研,與其說是腦力活動,不如說是體力活動。當然這有點誇張,不過卻道出了考研的真實一面。在我看來,考研就是每天早晨8點起牀晚上12點到1點睡覺,每天兩頓飯或者也可以是三頓飯,其餘的時間就是坐在自習教室,端起書本,看書、演算、做筆記、思考、比較。由於耐心是有限的,難免會產生煩躁情緒,這是很正常的。有的時候,看的東西比較複雜,自己不能理解;或者自己沒有休息好,看書效率不高,容易走神;或者看得時間太長,頭暈腦脹,大腦彷彿飽和,不能再“溶解”新的知識;或者連續征戰一段時間,處在疲勞期,有些腦力不支。這些都會導致自己煩躁不安,不想再學下去。於是,很有可能合上書本,往桌子上一摔,長嘆一口氣:“不想學了,考研真沒勁。”或者“下輩子一定保研,再也不考研了!”或者“今年考不上的話明年也不考了!” 這個時候,是真正考驗自己的時候。忘了是哪位偉人說過:“態度決定一切。”沒錯,如果天天持這種態度,那麼這個研究別考了,這個舞臺最終肯定不屬於你。在這個時候,可
以略微放鬆一下,然後再投入奮鬥;也可以要咬牙堅持,說不定很快就能進入狀態。這兩種辦法我都試過,如果其中一個不行就換另外一個方法,總之一定要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太悲觀。 要有毅力。在最困難的時候,絕對不能泄氣。而且考研這個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堅決不能動搖,否則前面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調節
心態調節很重要。哪有幾個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有時候,不免牢騷兩句不公平之類,大有蒲松齡先生在《聊齋志異》所表達的那樣:“頻
居康了之間,則鬚髮之條條可醜;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古今痛苦之人,卞和唯爾;顛倒逸羣之物,伯樂伊誰?” 當然,訴苦算是一種,不過還是要訴諸外物比較好。 比如看看電影,看幾場比賽。當然,肥皂劇之類就不必了,太牽腸掛肚,而且往往很吊胃口,上鉤就麻煩了。 我在疲憊不堪的時候,就看看自己感興趣的文學類書籍(我的箱子裏有好多啊!有時候都不得不感嘆自己敗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麼在自己孤立無助的時候,潦倒頹廢的時
候,可以發出求救信號。這時,往往能夠躲到一個避風港灣,養精蓄銳,重整旗鼓。粗略算來,其實看的東西還是不少的。不妨列舉一些。
1. 《唐詩三百首》只是看了絕句部分,讀了很多遍。背誦了幾首,很有收穫。
2. 李敖《北京法源寺》。我被譚嗣同深深感動了。“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詩我苦苦吟誦了上百遍,已經滾瓜爛熟了。
3. 《竇娥冤》很受感動。高中課本節選的內容,應該是這本書裏面語言最好的部分了,不過當初學的時候搞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4. 《西廂記》早在讀《紅樓夢》的時候,就知道黛玉和寶玉一起讀“這種不正經的書”,果然是本好的不能再好的“不正經的書”。
5. 《牡丹亭》黛玉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讓我對這本書充滿幻想。語言很好。“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讓人不禁要感慨“年來年去是何年”。再想一想黛玉葬花,無意中聽戲的情節,“怎是一個情字了得”。
6. 《笑林廣記》還算不錯的笑話書,高中的時候有同學看,我也聽了幾則笑話。自己耐心地看了一遍,發現很多笑話都已經“toooooooooold”。
7. 《成語故事》有點幼稚,不過看看也好。考研的時候,這種書都算好書。可以說是救命稻草了。有時候在圖書館仔細膩了,看見別人拿着報紙,心裏癢癢的。
8. 《讀者》很長時間了,一本都沒有缺過,必買。我是《讀者》的讀者,忠誠的讀者。很不錯,好多文章都能引起你的共鳴。
9. 《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西苑詩》雖然我不懂書法,但是看看這些東西也很受陶醉。練了幾天字,不過沒什麼長進。周圍的同學見我光顧練字,不去自習,都問我是不是不準備考研了。哎,有些興趣可能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休閒一下也好,只是不能太過頭。
10. 《紅樓夢》這本書看了好幾遍了,百看不厭。考研的時候,有時間也要翻一翻。自以爲這本書是四大名著中最好的。
11. 《桃花扇》寫得也很好,不過只看了一點點。從我讀的感覺來看,覺得比起《西廂記》來,這本書有點差距。不過已經非常好了,很喜歡。以前看電視劇《秦淮河》(大概是這個名字),對四大名妓的經歷、結局都感慨不已。不過電視劇好像篡改了很多內容。
不得不承認,在考研這樣的疲憊狀態,這樣的書的吸引力,比起任何的考研書都大。所以我雖然名義上用這些書調節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不要太累,不過確實做得有點過頭。經常是整個晚上整個晚上的看這樣的書。比如《西廂記》《讀者》《牡丹亭》之類,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頭暈眼花。 我說這些的目的只在於:懂得休息。蠻幹是不行的,光靠激情是不行的,方法重要。必要的時候,喘口氣,總結總結前面的複習方法、進度、感受、效果。
另外,我爲自己準備一個備忘錄,每天干了什麼,大概寫下來。遇到不順心的事兒,記錄下來;浪費了多少時間,記下來;效果如何,記下來;對前面的複習有什麼建議,以及後面應該吸取哪些教訓,都詳細地記錄下來;短期計劃,如每個星期的計劃,長期計劃,如每個月的計劃,也要制定一下,避免盲目。必要的時候,爲了考驗自己的毅力,給自己下達一些指標、任務,一定要完成,這也是很能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的。 平時累得要命的時候寫寫日記,放鬆一下;尤其是心情不好處於低谷,就更是一個好辦法。寫日記的過程就相當於訴苦的過程,傾訴之後,就可以長舒一口氣。


感想

考研過程中,我寫了不少感想。有的充滿自信,有的踟躕不已。不妨列舉兩三個。


1.風雨無阻(有了考研打算)
暑假快開學了,一直沒回家看看。真是愧對那首走紅的《常回家看看》。帶着對家的僅存的一絲眷戀,懷着對不知道人生軌跡朝向何處運動的感慨,我懵懵懂懂回去了一趟,沒有目標。先是在同學家裏住了兩天,然後匆匆回家。在家裏只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起來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回想起來真是讓家裏人心寒——翅膀硬了就不顧家了! 我回家的時候揣着一個問題——今後的路怎麼走:是過豬一樣的生活(保研),還是狗一樣的生活(工作),還是豬狗不如的生活(考研)?
我從家裏回來的時候又揣了一個問題——是生活選擇你還是你選擇生活? 進退兩難,不知道何去何從。 人生一旦到了叉路口,就不敢掏出硬幣輕易一擲。於是,冥思苦想,上下求索,求天問地,以期正果。 沒有目標的生活是苦惱的、無奈的,好像離羣索居,沒有依靠,孤獨寂寥。 投石問路之後,終於決定做那豬狗不如的生活了。這就是人生啊!輪迴之後,彷彿又過上了高三的日子! “心若在,夢就在”,劉歡如是唱到。 “拿出勇氣爲了理想飛奔”,《三個火槍手》給人震撼。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真是義無反顧! “讓自己對得起美麗寓言,天降我在天地之間,總有故事讓後人看” 看透了的人生也就不足神祕了,看破了的紅塵也就不值得鞍前馬後尾隨。人總有點追求的,總該付出點責任,拿出點勇氣,幹一點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與其嗟嘆,不如實幹;與其追悔,不如敢爲;與其膽怯,不如壯烈! 堅持下去,哪有失敗?失敗往往源於猶豫,往往由於自暴自棄。 於是,也像陳勝吳廣那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般的慷慨,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一路無話,從容獨行。箇中冷暖,刻在心中。 見過湍流的水橫於眼前,幾欲退縮;看過美麗的虹掛於長空,一腔豪情。 艱難苦恨,見得多了,也就不足掛齒,相反變得十分可愛親切。路上總該有風景的,哪怕在可怕的沙漠,一路走過,那風沙最終也變得可愛。
風雨無阻!


2.令人緊張的倒計時牌(還剩兩個月)
還有六十多天就該考研了,心裏緊張得不得了,學習效率不夠高,而且經常不想學習。要命的是還要上十五個學分的課程,很花時間。 感覺上時間被各種課程打散了。還有兩天一門課就要結束了,正在準在期末考試。說實話,心裏還沒有底,因爲很多東西沒有系統地看過,學過得東西忘了很多。 經常有一種六神無主地感覺。不知道該幹什麼好。數學還沒怎麼開始,連專業課都還沒看完,怎麼忍心“喜新厭舊”。和別人相比,真是相形見絀啊!估計沒有多少人到現在爲止
數學、政治基本沒有看過。一想起來心裏就緊張得不得了。最近吃飯吃不香,睡覺也睡不着,經常翻來覆去地想來想去。時間好緊張啊。我感覺自己就像被束縛在了一根皮筋上。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遙想當年高考的時候,離考試兩個月基本上感覺不用再看什麼東西了,就準備着上戰場了。與之相比,真是天上人間啊。 基本上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好久沒有和老同學聯繫過了。眼看着周圍同學都自有了着落,而自己仍然苦苦奮戰,而且勝負難料,心裏就難免不是滋味。 真的是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前段時間還一直去做家教,現在想起來真是有點後怕。爲了那麼一點生活費確實有點得不償失。 我的專業課感覺還是有差距,不懂的東西、沒學過的東西太多太多,一眼望去,都是生疏
的專業名詞,生疏的理論,這怎麼不叫人望而生畏?記得兩三個月以前還很放鬆,還按部就班慢慢的看着專業課,而且一點不考慮政治英語數學。到現在可不行了,形勢緊迫,不加油真的熬不過去這道門檻。我面臨的競爭是殘酷的,而且應該是史無前例的殘酷。我感覺自己註定要失敗似的,但是又不敢去想。真的,失敗的滋味並不好受,而且失敗之後還不知道該去幹什麼——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啊!
我選擇的就是這樣的緊張生活,我別無選擇,我只能繼續走下去,這是擺在我前面的唯一一條路,我必須走好。 我還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並對此堅信不疑。真的。我們班上有同學,基礎很不好,但是通過努力,僅僅是一年拼命的努力,就飛速趕了上來,現在超過了所有的同學,成績非常好,令老師非常讚歎!這樣的人是好的榜樣,是身邊的榜樣,一定不能錯過。榜樣的力量,如果恰當地運用的話,是無窮的。就像長跑一樣,跟着前面的人,不管他跑多快你都緊緊跟着,到最後你的成績一定非常好,超過你的歷史最好水平。 失敗與成功就差一步,那就是努力。沒有努力哪來的收穫呢?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已經走到今天這個地方,並非偶然;而剩下的路不能停下來,還應該繼續下去。奮鬥是個過程,如果奮鬥停止了,那麼墮落就開始了。人不該把自的大好年華、花樣年華荒廢掉。就像非常肥沃的土地,不能隨便荒廢。要趁這好時機,辛勤播種除
草,精心照料,爭取可喜的收穫。 也許你的目的並非收穫,但是這個過程沒有浪費,所以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到達收穫這個長期耕耘的過程中,你得到的更多,這也是一種收穫,遠大於收穫季節你所收穫的那些地裏的果實。
真正的收穫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這個過程中你所受到的鍛鍊,這是非常難得的。
也許你面臨着很大的困難,但是你應該清楚,世界上有人面臨比你更大的困難。既然他們能夠解決困難,自己爲什麼就不行呢?
成功說容易容易,說難也很難,關鍵在於你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很有道理。重視它,不斷耕耘,才能取得金秋的果實;如果一味幻想,或者不知道努力,漫無目的、東碰西撞,很難成功,只能是曲曲折折沒有規律沒有目的地作者布朗運動,很難到達終點。

寫到這裏,心裏放鬆了許多。是的,我是在發泄,這一點我不得不承認。在這段特殊時期
,自己遇到的麻煩真的很多,超過了自己的想象。以前我做出考研決定的時候還是比較倉促的,而且沒有考慮到可能遇到的困難。白手起家,更改自己的路標——完成從物理到金融的轉軌。我那個時候雖然信心不足,但是由於距離考試時間比較遠,所以一點不緊張,甚至經常出去玩,除去和同學一起吃飯,而且還出遠門去了幾千里之外的湖南一趟。
時間很會捉弄人,趁着你不注意,它的發條突然飛速前進,轉眼轉了很多圈。眼看自己定的鬧鐘就要響了,天該亮了,而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包裹都沒有打好,不知道怎麼上路。

我的心理素質受到了空前的考驗。畢竟再來一年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看着周圍的同學都推研的推研,畢業的畢業,工作的工作,都有了將來的路可走,而自己還要獨自奮鬥,真的是辛酸。 每當心裏難受的時候,就想起《西遊記後傳》的主題歌,真的與自己的心靈產生共振,所以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 “穿過窗前的燈和窗外月,心忽明忽暗,酒過該醒了天該亮了,再掙脫糾纏。”現在我的
心情就可以說是忽明忽暗,前景也是忽明忽暗,所以想到自己將來的路,就有些迷茫。現在天馬上就要亮了,我要在天亮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我要的是天亮之間的那段準備,一切有條不紊。我要打好包袱,一件不落。我要做好一切準備,全副武裝。 當然我知道,這不是隨便說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需要的是行動,是堅毅的果敢的行動,加之艱苦卓絕的條件之下的不懈奮鬥。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容不得自己後悔。而且後悔是不明智的。沿着路走下去纔是希望。

不能輕言放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其實在事情的結果出來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能夠成功,人人都有希望的可能,只不過是概率大小問題。 說實話我心裏是害怕的,我害怕自己失敗,怕到時候自己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從小到大,經歷過的失敗也不少,但都不是很打擊人的那種小的失敗,有的一笑而過,有
的雖然傷心鬱悶,但也是很快就忘記了。所以到了現在如果讓我說說自己過去有那些失敗,回憶不起來有多少,大部分都隨着時間飛逝了。但是這次肯定不同。這次的失敗肯定是自己遭受的一次重創。我想到時候如果真的失敗了一定要找個地方痛快地大哭一場,然後破釜沉舟,東山再起。 我不敢想失敗後的情況,我有點膽怯。 可是人人都要面對失敗或者失敗的可能性。儘管有的時候壓力很大。
是的,現在我很有壓力感,幾乎有點喘不過氣來。我被時間和功課壓得受不了,眼下還有那麼多的資料、書籍要看,還有那麼多的題目要做,真的是不容喘息。
我還有那麼多的期末考試,很多門課程我都沒有多大的把握,所以有些害怕。我不知道自己如何去面對這樣的事實。我不知道到了期末這種情況會演變成什麼樣子,我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應付,也不知道到時候自己能不能闖過這一難關。考研是人生的重要經歷,它和高考有所不同,尤其對於我這種跨專業起步又晚的人。
喜歡在晚上看書,周圍靜悄悄的,外面一片黑黝黝的夜色。在黯淡的夜色的襯托下,燈光顯得那麼的明亮柔和,那種氣氛是溫馨的。 我時常想,只有在夜裏自己的思維纔是屬於自己的,自己才能真正幹自己的事情,而且效率非常的高。夜裏的時候一片安靜,好像整個空間都是屬於你的,你不必去在意什麼。你所要做的就是在書的海洋裏儘量遨遊。那種感覺真的是美妙。然後一覺到天亮。 是的,一覺到天亮,正如歌中唱的:
一覺到天亮/我們感謝那一片沙灘/路變寬廣/我們感謝那一顆四面八方的太陽/什麼都別想…… 那種感覺真的很好,很有收穫感,雖然可能自己的收穫未必就很大。選擇黑夜裏靜靜地看書,慢慢複習,爭分奪秒,真的是一件很讓人心頭振動的事情。想起來真的有種溫馨的感覺。世界上真的很難再找到這樣一種環境,讓自己如此的清醒了。 每當自己充滿信心,每當自己爲自己鼓勁的時候,心頭總是一熱。我自己爲自己感動了。

時下已經是入冬了,天氣幹坼。餘下的六十天是拼耐力的時候。
考驗不光光是腦力勞動,還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啊!
行動該開始了。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我,則是“面朝考研,冬冷花開”。 能夠經歷考驗,能夠受到砥礪,我想,我也算是一個幸福的人吧。


3.時間是有重量的(還剩兩個星期)
還有十四天了,好緊張啊!從元旦一直到現在都在感冒——感冒的好嚴重啊,中間還發燒了兩天,燒到了39.6度。當時糊塗的什麼都不記得了,只知道看到水銀柱長長的,指在一個很高的位置:真懸!心臟每分鐘跳107次,醫生直衝我喊:“跳這麼快,還不如死了的好!”我心中暗暗叫苦——我都不着急,你急什麼呀!
其實本想元旦過後就大幹一場的,來一場翻身仗,以此定勝負,破釜沉舟。沒想到身體先垮掉了——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現在好了,一下子浪費掉好幾天——這些都是寶貴的流油的時間,隨便擠一擠,就可以流出好多鮮血——浪費的都是心血啊!準備了這麼久,不就是要在最後的時候加加油,努力衝刺一把嗎? 鎮靜!還是有時間的,還是有餘地的,關鍵看自己要穩住。穩定,心平氣和,在這個時候非常重要。只有穩住,才能頭腦清醒,提高效率。 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拼一拼,肯定行的。
周圍同學期末考試都已經快要結束了,有的都已經準備行囊回家了,生活真是滋潤。俺們這種豬狗不如的生活就沒有這麼得意了。整天提心吊膽,受着折磨。每天做題錯一大堆,心靈要承受巨大的打擊——現在的心靈非常脆弱非常疲憊,最怕的就是打擊! 加油啊,每一分鐘都不要讓它浪費,每做一道題目,都仔細地思考,讓時間花得有價值有意義,同時給自己一份自信心,讓自己穩重地複習,心靜如水。 現在一定要心無旁騖,不能再考慮其他的雜事了,一切都要如明鏡如止水,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要有心靈上的起伏,爭取把心態調整到最好的作戰狀態。 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剩下的時間越來越珍貴。要像人生就剩下十四天那樣的心態來學習來對待生活,這樣一定會有效率,一定會積極投入,一定會覺得學習樂趣無窮。在這有限的時間裏,要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哪怕現實中它令人無比的痛苦。說實話,高強度的學習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不管是多麼容易多麼有趣的學問,都是如此。可是,想想自己的夢想,想想自己的奮鬥歷程,就絕對不應該放棄,就一定要繼續走下去。 前面是光明的,越來越平坦,路越來越寬敞,希望越來越多,理想越來越多,果實越來越多,收穫也越來越多,甜蜜也越來越多——多麼碩果累累的路,讓人想起來就振奮不已!

現在的日子裏,先要忘記寒假是怎麼回事,忘記春節,忘記同學聚會,忘記那種放假的自由,考完研的心靈的解放和自由,已經長時間壓抑的突然消失……
已經適應這種每天看書的日子了,這種生活,我希望,繼續伴隨我,因爲這樣的生活真充實,收穫頗豐,心靈每一分鐘都能受到振顫,都能有收穫知識的喜悅。
我有些後悔,在我前面的三年大學生活中,沒有能夠真正的珍惜時間,而是無所事事地逛當掉了三年,這令我後悔。 人生短暫,要學的卻無限。 有很多事情,看起來很無聊,很普通,平時甚至都不屑去想不屑去實現;但是細細想來確
實很有意義很不平凡的——比如讀書。是的,這是我們經常忽略的。捫心自問,自己三年多來真正讀了幾本書?基本上是那些專業課課本,其他的一概沒有翻過,所以課外知識仍然是高中的子集,而且是真子集——三年多來肯定忘記了不少——比如英語單詞、地理歷史知識,還有以前認識的幾個音樂符號現在全都忘光了。 無奈啊,自己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沒有廣泛涉獵的願望,所以自己只是逐漸枯萎了。

我時常在想,一個人難道僅僅學習一點專業知識就夠了嗎?這樣的人生完整嗎?想到這些問題自己就很慚愧。 忘卻這些對已經失去的歲月的嗟嘆,回到目不忍視的現實吧。畢竟,這纔是我出發點,是我不得不面對的地方。
時間到底有沒有重量?我終於想明白了。餘秋雨寫過《三十年的重量》,讀着這篇讓人無限感慨的文章,我曾陷入很深的思考。我曾經以爲自己的青春沒有重量,以爲自己的時間沒有重量,從現在看來,我錯了。我分明感到了時間的重量,甸甸的。尤其是最後的倒計時。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但是它們的重量卻越來越大,讓我大氣都不敢出一下。很久都沒有體會到時間的意義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大談“生命的意義”,並讓保爾•柯察金
賦予它深刻內涵,可是我沒有領悟到,真的很可惜。
書也看了,題也做了,課也上了,夜也熬了。
資料買了,錢包癟了,時間花了,娛樂舍了。
不再上網,不再聊天,不再灌水,不再牢騷。
不談朋友,不講戀愛,不搞暗戀,不想風月。
不思忖什麼風花雪月,不去尋什麼傾城傾國。不計較什麼男女比例,不在意什麼恐龍鴕鳥

忘卻了陳年往事,拋棄了舊日輝煌,捨棄了平生所愛,擱淺了夢裏思念。
有的是書,缺的是錢;多的是煩,少的是甜。
斷的是情,連的是夢;真的是假,假的是真。
醒的是苦,夢的是恨;悲的是己,嘆的是人。
感的是路,憂的是心;憐的是命,惜的是身。
愛所愛,恨所恨,感所感,思所思,念所念,想所想,奔所奔。
一切過去的,都化作了沉沒成本,對於未來沒有任何參考意義;我能做的,就是重新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演繹最優表現。 我的生活我的夢,我的希望我去種。
路指遠方,繼續前行!



結語

我想,像我這樣成績並不好的人都能夠在大三結束大四快開學的時候臨時決定參加1月份的考研,前後只經歷了五個多月的時間,最後算是勉強取得成功,那麼對於那些成績很出衆的同學,如果也希望考研,是不是更能夠堅定信心呢?
當然,任何人都要自己作出決定,不能被別人的話語所左右。所以,看了我寫的這個東西
,希望不要被我的話所左右。我寫的只是我的經歷,對別人只有參考的作用(未必有參考
價值)。
美國詩人艾略特寫過這樣一首詩: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s,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我想,認清起點和終點,認清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起點就是終點,終點就是起點”。所以我們不應該停止尋索,一切的尋索都是新的開始,同時也意味着某些事情的結束。一番輪迴,認識必將更加深刻,理解也將越來越深。我們都在路上,沒有終點。我們也在解讀生活,沒有最終結局。
生活永遠都是剛剛開始,一切都是新的,我們永遠都只是在路上,我們永遠都在尋索。考研是辛苦的歷程,時間越倉促,就越辛苦。我要真心祝願所有的考研的同學,最後能夠實
現自己的夢想。
2005-4-20日




以上是我的經歷和感慨,不敢算作是經驗。如果裏面某句話對某些人有一點點提示作用,那麼我就算是沒有白費自己的腦細胞,沒有浪費電腦的內存,也算對得起寫這篇文章花的電費,和眼睛磨損費了。用經濟學術語,就算收益大於成本。
邂逅 “光華人”,讓我認清了自己的方向。我沒有爲這個網站做過什麼(連水都沒有灌過),所以感到很慚愧。所以,第一次發表有主題的帖子,算是一個開始吧。希望這點“微薄之舉”能夠爲她做點貢獻。我也儘量在以後爲“光華人”作出自己的努力。
最後留下聯繫方式,歡迎“走在考研路上”的人和我聯繫。
[email protected]  


發佈了5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 · 訪問量 2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