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維的怪圈

上班間隙,我突然問身旁的同事:“三點水加個‘來’字是個什麼字啊?”同事迷惑了半天也沒想出是個什麼字。我又接着問:“那三點水加個‘去’字是個什麼字啊?”這回,同事沒有多想,就堅定地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我故作驚訝地說:“不是吧,‘法律’的‘法’你難道也不認識麼?”同事恍然大悟,這才發現中了我的圈套。

不幸的是,當我用同樣的問題去問身邊的人時,他們幾乎個個都往我設好的圈套裏跳。看來,人常常會被自己的思維慣性給纏住,從而陷入死衚衕裏,怎麼轉也轉不出來。很多時候,當我們站在一個角度看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陷入一個思維怪圈。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固定思維,也許你就會眼界大開。

美國科學家曾經做個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一條小魚和一條鯊魚放在一個大水缸內,並用一塊玻璃將小魚和鯊魚隔開。剛開始,鯊魚朝着小魚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但一次又一次,鯊魚被玻璃擋住,撞得頭破血流。後來,鯊魚乾脆就不動了。科學家們將玻璃悄悄地撤掉,結果,鯊魚儘管飢餓難忍,但卻再也沒有發起進攻,一任小魚在眼前自由地游來游去,以致活活餓死。

二十幾歲的男人,一般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雖然,我們心裏想着,要創新要創新,但是,我們大都卻處在自我限制中。因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才能和經歷,它們使人具備了不同的能力和特點,同時也使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有時,甚至一種思想或情緒,都會把人引向一定的思維方向。就如寓言裏那個丟了斧子的人那樣,當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了斧子時,他發現,鄰居的兒子的一舉一動都像偷斧子的人。但當他在自己的房子裏找到斧子後,卻發現鄰居的兒子的一切舉動都正常無比。這就是思維怪圈帶來的奇特效應。

一種錯誤的但常常被人們當作真理的觀念認爲,一個人能否獲取財富,絕大部分取決於上天賜予的機遇,即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使得許多人認爲自己之所以沒有錢是因爲沒有賺錢的機會,而耽於這種觀念,坐等天上掉餡餅的也不在少數。二十幾歲的男人,在走向創業的道路上,常會遭遇思維的圍追堵截,我們只有及時地跳出這些怪圈,才能豁然開朗,前途一片光明。那麼,我們的大腦常常被什麼困住?我想有以下幾種原因。

1. “別人會怎樣想”的枷鎖

面對失敗,“別人將會有什麼看法呢?”這的確是一種最普遍而且最具自我毀滅性的心理狀態。這種以“別人”爲念的想法是一種強有力的枷鎖。它會傷害你的創造力和人格,把你原有的能力破壞殆盡,使你停滯不前。爲擺脫這種“別人式”的枷鎖,你不妨想一想,“別人”並不是“先知先覺”,他們往往是“事後諸葛亮”。你應該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2. “註定會失敗”的枷鎖

一旦失敗,便將自己初始的動機統統地扼殺。他們不斷重複着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他們因此把自己看得渺小,無法真正地看清自己。要知道,世上絕沒有後悔藥。爲了擺脫 “註定會失敗”的枷鎖,你需要改變思想,換個角度看問題。如同連吃敗仗的曾國藩那樣,不是“屢戰屢敗”,而是“屢敗屢戰”;如同試驗了1000種材料才發明了電的愛迪生那樣,之前的那999次試驗並不是失敗的,而是發現了999種不適合發電的材料;如同那個教育在沙漠中寂寞難耐的女兒那樣,“從窗戶中往外看,你可以看到星星,而非泥淖”……你會發現,當你掙脫思維的枷鎖,左右自己的思維時,你也能成功地左右自己的行動。

3.“爲時太晚”的枷鎖

許多失敗者相信自己太晚了,已無法挽回,無法再創業了,因此對未來完全妥協,對生活變得逆來順受。比如前面提到的“29歲現象”裏的男人們,他們被“30而立”的思維枷鎖困住,覺得自己29歲依然一事無成就覺得人生從此灰暗,或者做生意虧了本就認爲無法東山再起。爲了擺脫這種“爲時太晚”的枷鎖,你可以多觀察那些在社會生活中的活躍人物,而不去理會“年齡的限制”,並下定決心,不斷奮鬥。

4. “過去錯誤”的枷鎖

如果你過去有過一次失敗的戀愛經歷,你是否就從此拒絕真愛的降臨呢?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如果你有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你是否從此不再創業了呢?對每一位有志之士來說,他都必須對過去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讓他得以再求突破,再創佳績。前面說過,二十幾歲是經歷失敗的黃金時期,二十幾歲的男人,一定要掙脫“過去錯誤”的枷鎖,從而讓及變得更成熟、穩重。

人是思維的動物,很多時候,一些思維的慣性會讓你走進人生的死衚衕。只有掙脫這些思維枷鎖,跳出這些思維怪圈,你才能一身輕鬆地去奮鬥,向着你的目標甩開步子,勇往直前。


女人——這是男人事業上的絆腳石。愛上一個女人,又要做一番事業,這很難,既要避免阻礙又要隨心所欲地愛一個女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結婚。……這好比背上有包袱,卻要騰出手來工作,惟一辦法就是把包袱綁在背上,這就是結了婚。我結了婚,有了這樣的機會。我的雙手一下子騰出來了。但要是不結婚而揹着這樣的包袱,你的一雙手不滕不出來,你就什麼事也幹不了。 ———— 列夫托爾斯泰

今天在書上看到這麼一句話:
男人在沒事業之前 有了女人 那事業99%將會一事無成。
男人在有了事業之後 纔有了女人 那事業99%成功



30歲上下的男人在找工作時,千萬不要關注太多眼前的東西,要學會放眼未來,專注未來,避免陷入短視的誤區。只有找對你一生的工作,才能在賺取生存資本的同時,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未來的藍圖也會在工作中明朗起來。就像射擊運動員一樣,關注的永遠只有一個靶心,30上下的男人必須清楚,找工作就是讓我們尋找適合我們的行業,而不是今天要賺取多少錢。只要能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爲將來的創業做好準備,便是最大、最好的回報。志存高遠的30歲男人,一定要明白:工作不只是掙錢,而是掙未來。工作不僅意味着生存,更意味着發展。做“鳳尾”,還是做“雞頭”“你要做雞頭,還是鳳尾?”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有人回答:“做鳳尾,因爲鳳尾可以向鳳頭學到很多東西。”又有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他們的回答是:“雞頭可以決定一隻雞的生活方式,而鳳尾不過是高級附庸。”

  大學畢業後,李震分在一所機關,每天從8:30到5:30百無聊賴閒坐,一張報紙從頭到尾從尾到頭地看,只有午飯點哪家公司的盒飯和飯後打撲克牌是一天生活的高潮。辦公室裏的老人一律被尊稱爲某老師,老男人和老女人談的都是兒子老伴和菜場故事,李震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上頭又沒人,文憑和知識在這裏當然不敵伶俐和察言觀色。李震心高氣傲,從來就沒有滿足過現狀。看到某家業餘大學招聘,李震應聘成功。但是,現在許多教師都手握碩士文憑,而且整天待在夜校裏他也有些受不了。

  後來,經過別人的介紹,他又跳進了一家外企。雖然新的工作讓李震眼前一亮,可惜在那個競爭激烈的環境裏,他僅僅只是一個大部分時間被忽略的“鳳尾”而已。只有在朋友和同事羨慕的眼光裏才獲得些許安慰。因爲他們介紹李震時必提他的公司。公司成了他的招牌,雖然公司裏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還有個叫李震的人。李震在公司讓別人差來呼去,身心俱疲,即使有出國的機會,輪到他也是別人不願意去的東南亞。本來十分優秀的他,只覺得壓力鋪天蓋地,自卑自責時時襲擊着他,令他幾乎要得憂鬱症。

  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在招聘,一談兩方都覺得非常合適。這家公司領導看了他的履歷露出驚喜神色,原來這家小廟還沒見過他這樣的大佛呢!倍受冷遇的李震感動萬分。其實小公司業務穩定,收益也不錯。李震見過大場面,這家公司的同仁和客戶,他來對付綽綽有餘,不久即成爲大家最推崇的人。從“鳳尾”到“雞頭”,李震終於找到了合適自己的位置。而且,已經30多歲的他也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私人辦公室和祕書。李震在這裏神清氣爽,做“雞頭”的感覺真的很好!事實就是如此,一隻雞雖然渺小,但五臟俱全,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做“鳳尾”,很容易被人忽視,沒有人正眼瞧你,做“雞頭”卻能擁有獨立的“雞格”,擁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因此,那些在找工作時一味尋找大公司大企業的年輕人在決定之前,一定要考慮好自己的真實目的,別到時候跳來跳去,不僅增加無謂的苦惱,也會影響自己的發展。對於沒有特殊優勢的年輕人來說,大公司一般主要人員基本上都齊全了,而且對員工的要求也非常之高。

這樣的公司已經進入成熟期,它只會讓員工去適應它,使員工喪失很多創新和發展的機會。所以,很多人一旦進入這樣的公司,做久了“鳳尾”,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雞頭”往往處於保護別人的角色,而“鳳尾”則是被保護對象。久而久之,“雞頭”自然培養出了自己強有力的競爭能力,而“鳳尾”則養成了不求進取的惰性。然而,做一名出色的“雞頭”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作爲“一雞之頭”,就必須對整羣雞的生存和發展全權負責。由於雞的體質差,“雞頭”必然承受更多的艱苦,特別處於“雞雛”階段,“雞頭”更要處處小心,時時呵護“雞族”成員。不只爲老闆工作,更是爲自己工作據統計表明,在上班族中約有40%的人因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在爲誰工作而得不到提升和發展。

  總是上司安排一樣就做一樣,不安排自己也樂得清閒。從來不去主動思考什麼是工作?在爲誰工作?自己到底想在工作中得到什麼?一個炎熱的夏天,一羣工人正在建築工地工作,這時候一輛豪華轎車緩緩開過來停在他們身邊。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從車裏走了出來,對着一個工人說:“姜健!真的是你嗎?”工人回答說:“哈哈,是我啊!沒想到我們還能再次見面啊!”於是,這位工人就和年輕人聊了起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年輕人才和工人握手告別。望着遠去的汽車,別的工人都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了,有的人問:“姜健,這人是誰啊?看你們聊得那麼好!”“他是咱們建築公司的一個副總經理!

  10多年前我們一塊進入這家公司做工人的。“姜健解釋道。”什麼?他那時候和你一起做工人?“很多人都感到吃驚。其中一個人開玩笑地問:”你們都做工人,可爲什麼人家成了副總經理,而你卻和我們在一起做苦力啊?“”唉!我那時候是爲了工資而來,是在給老闆幹活,但人家卻爲了學到更多東西而來,是在給自己幹活啊!當初,人家總是在工作之餘自學建築知識,還對各種建築進行詳細的預算,最終在所有的建築工人中脫穎而出,成爲了公司的高層領導!“姜健無比惆悵地解釋道。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年輕人本來具備豐富的知識和不錯的能力,卻因爲他們總是抱着”自己只不過是在爲老闆打工“的想法,得過且過地混日子,從而錯失了寶貴的良機,直到退休的那一天都沒有任何成就和建樹。對於這類人,我們經常會聽到他們說這樣的話:”上司還沒告訴我下一步怎麼做呢“、”我現在無事可做“……在他們心目中,自己沒必要給自己找活幹,僅僅爲老闆幹事而已,犯不着那麼賣力,而且少做事少犯錯也同樣是他們的職場鐵律。

發佈了6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1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