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交換技術及其設備的詳細解說

以太網交換技術及其設備的詳細解說 2009 http://www.365master.com/network/2/jingyanjiqiao/2009/0111/53484.shtml 在二層交換網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採用IEEE 802.3標準的以太網(Ethernet)。目前,全世界的局域網90%以上是採用以太網技術組網的。隨着以太網技術的發展,該技術已經進入接入網和城域網領域。在本講中,筆者提出了以太網交換技術中存在虛電路的新觀點。 1 以太網的分類 以太網的特點是多個數據終端共享傳輸總線。以太網按其總線的傳輸速率可劃分爲10 Mbit/s以太網、100 Mbit/s以太網、1 000 Mbit/s(吉比特)以太網以及10 Gbit/s以太網等;以太網按其總線的傳輸介質可劃分爲同軸電纜以太網、雙絞線以太網以及光纖(多模、單模)以太網。 2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CSMA/CD)協議 共享式以太網的核心思想是多個主機共享公共傳輸通道。在電話通信中採用了時分、頻分或碼分等方法,使多個用戶終端共享公共傳輸通道。但在數據通信中,數據是突發性的,若佔用固定時隙、頻段或信道進行數據通信,會造成資源上的浪費。 若多個主機共享公共傳輸通道(總線)而不採取任何措施,必然會產生碰撞與衝突。CSMA/CD協議正是爲解決多個主機爭用公共傳輸通道而制定的。 (1)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   每個以太網幀(MAC幀)均有源主機和宿主機的物理地址(MAC地址)。當網上某臺主機要發送MAC幀時,應先監聽信道。如果信道空閒,則發送;如果發現信道上有載波(指基帶信號),則不發送,等信道空閒時立即發送或延遲一個隨機時間再發送,從而大大減少碰撞的次數。 (2) 碰撞檢測(CD) 對於碰撞檢測,在一般情況下,當總線上的信號擺動超過正常值時,即認爲發生衝突。這種檢測方法容易出錯,因爲信號在線路上傳播時存在衰耗,當兩個主機相距很遠時,另一臺主機的信號到達時已經很弱,與本地主機發送的信號疊加時,達不到衝突檢測的幅度,就會出錯。爲此,IEEE 802?郾3標準中限制了線纜的長度。目前,應用較多的衝突檢測方法是主機的發送器把數據發送到線纜上,該主機的接收機又把數據接收回來,然後與發送數據相比,判別是否一致。若一致,則無衝突發生;若不一致,則表示有衝突發生。 3 MAC幀格式 每一幀以7個字節的前導碼開始,前導碼爲“1010”交替碼,其作用是使目的主機接收器時鐘與源主機發送器時鐘同步。緊接着是幀開始分界符字節“10101011”,用於指示幀的開始。 幀包括兩個地址: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目的地址最高位如爲“0”,則表示普通地址;如爲“1”,則表示組地址。地址的次高位用於區分是局部地址還是全局地址。局部地址由局部網絡管理者分配,離開這個局部網,該地址就毫無意義。全局地址由IEEE統一分配,以保證全世界沒有兩個主機具有相同的全局地址。允許大約有7×1013個全局地址。全局地址可用於全球性的MAC幀尋址。數據域長度給出數據域中存在多少個字節的數據,其值爲0~1 500。數據域長度爲“0”是合法的,但太短的幀在傳送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主機檢測到衝突時,便停止發送,這時一部分數據已經發送到線纜上,而目的主機卻無法簡單區分這是正確幀還是垃圾幀。爲此,IEEE規定:正確長度必須大於64字節,如果小於64字節,那麼必須用填充字段填充到幀的最小長度。 4 以太網的互聯 根據OSI 7層模型,以太網可以在低3層和高3層上互聯。實現互聯的網元設備有中繼器、集線器、網橋、路由器、交換機和網關。 4.1 中繼器 中繼器工作在OSI 7層模型的物理層。因爲數字脈衝信號經過一定距離的傳輸後,會產生衰耗和波形失真,在接收端引起誤碼。中繼器的作用是再生(均衡放大、整形)通過網絡傳輸的數據信號,擴展局域網的範圍。 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對高層協議是完全透明的。用中繼器相聯的兩個網絡,對鏈路層而言相當於一個網絡,中繼器僅起到擴展距離的作用,而不能提供隔離和擴展有效帶寬的作用。 4.2 集線器(Hub) 集線器就像一個星型結構的多端口轉發器,每個端口都具有發送與接收數據的能力。當某個端口收到連在該端口上的主機發來的數據時,就轉發至其它端口。在數據轉發之前,每個端口都對它進行再生、整形,並重新定時。 集線器可以互相串聯,形成多級星型結構,但相隔最遠的兩個主機受最大傳輸延時的限制,因此只能串聯幾級。當連接的主機數過多時,總線負載很重,衝突將頻頻發生,導致網絡利用率下降。 與中繼器一樣,集線器工作在OSI 7層模型的物理層,不能提供隔離作用,相當於一個多端口的中繼器。 4.3 網橋   網橋工作在OSI 7層模型的鏈路層(MAC層)。當一個以太網幀通過網橋時,網橋檢查該幀的源和目的MAC地址。如果這兩個地址分別屬於不同的網絡,則網橋將該MAC幀轉發到另一個網絡上,反之不轉發。所以,網橋具有過濾與轉發MAC幀的功能,能起到網絡間的隔離作用。對共享型網絡而言,網絡間的隔離意味着提高了網絡的有效帶寬。 網橋最簡單的形式是連接兩個局域網的兩端口網橋。在多個局域網互聯時,爲不降低網絡的有效帶寬,可以採用多端口網橋或以太網交換機。但採用這些工作在鏈路層的設備聯網,存在以下缺點: (1) 多端口網橋或以太網交換機只有簡單的路由表,當某一端口收到一個數據包,若設備根據其目的地址找不到對應的輸出端口時,即對所有端口廣播這個包,當網絡較大時易引起廣播風暴; (2) 多端口網橋或以太網交換機無鏈路層協議轉換功能,因此不能做到不同協議網絡的互聯,例如以太網與X.25、FR、N-ISDN和ATM等網絡的互聯。 4.4 路由器 在路由器中存放有龐大而複雜的路由表,並能根據網絡拓撲、負荷的改變及時維護該路由表。當路由器找不到某一端口輸入的數據包對應的輸出端口時,即刪除該包。因爲路由器廢除了廣播機制,所以可以抑制廣播風暴。 4.5 網關 網關工作在OSI 7層模型的高3層,即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網關用於兩個完全不同網絡的互聯,其特點是具有高層協議的轉換功能。網關最典型的應用是IP電話網關。IP電話網關將時分複用的64 kbit/s編碼話音和No?郾7共路信令轉換爲IP包,送入Internet進行傳輸,從而使PSTN和Internet兩個完全不同的網絡可以互聯互通。 5 以太網交換機   5.1 以太網交換機的基本原理 大型網絡爲了提高網絡的效率,需要將網絡在鏈路層上進行分段,以提高網絡的有效帶寬。對於小型網絡,可以利用網橋對網絡進行分段;對於大型網絡,往往採用以太網交換機對網絡進行分段,即利用以太網交換機將一個共享型以太網分割成若干個網段。分段後的網絡稱爲交換型以太網。在交換型以太網中,工作在每一網段中的主機對介質的爭用仍採用CSMA/CD機制,而聯接各網段的交換機則採用路由機制。若某一共享型以太網帶寬爲M,共帶有N臺主機,則每臺主機平均帶寬爲M/N。若在該網內引入一臺8端口的以太網交換機,將該網分割爲8個網段,則每一網段帶寬仍爲M,而總帶寬則拓寬至8M。 目前,大中型以太網中引入了多臺交換機的級聯工作方式。處在用戶級的交換機一般可做到1個端口接1臺主機,則該主機可享用所連接端口的全部帶寬,無需競爭網絡資源。 在以太網中引入交換機將網絡分段後,是否能使網絡容量無限擴大?答案是否定的。因爲在以太網交換機中對MAC幀的尋址採用了廣播方式,網絡太大時易引起廣播風暴。這就需要有路由器對網絡在網絡層上進行分段。路由器將計算機網分割成若干個子網,從而縮小了其底層以太網的廣播域,抑制了廣播風暴。 5.2 以太網交換機的路由方式   當該交換機中的某一個端口接收到一個MAC幀時,交換機的首要任務是根據該MAC幀的目的地址尋找輸出端口,然後向該輸出端口轉發這個MAC幀。通常情況下,在以太網交換機中存有一張路由表,該表根據所接收MAC幀的目的地址,爲每個MAC幀選擇輸出端口。 (1) 固定路由 固定路由是指交換機有一張人工配置的路由表,表上標明各端口及其所對應的目的地址。固定路由雖然不失爲一種路由方式,但如果網絡規模過大,則配置路由表將變成一項很繁重的工作,再加上交換機所處的網絡經常會變更網絡配置或增刪主機,網絡管理員很難使路由表及時更新來適應拓撲結構的變化。 (2) 自學習路由   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通過自學習方法來建立一張動態路由表,以自動適應網絡拓撲結構的變化。該動態路由表可在人工建立的路由表的基礎上,通過自學習過程不斷修改而得到。 所謂自學習,即是根據到達每一端口MAC幀的源地址來建立或刷新路由表。假設交換機從X端口收到一個MAC幀,檢查該MAC幀的源地址爲A地址,則說明凡是目的地址爲A地址的MAC幀,應該通過X端口轉發。從X端口收到源地址爲A地址的MAC幀後,交換機控制部分檢查路由表。若路由表中目的地址一項無A地址,則在X端口對應的目的地址項中增加A地址內容;若表中目的地址一項有A地址,但其對應端口爲Y端口,則需修改路由表。由上可見,以太網交換機利用廣播幀和自學習的方法來建立路由表,一旦配置好路由表,後續的以太幀根據目的MAC地址(未使用標記)和路由表選擇路由,從而形成一條從源主機到目的 主機的虛電路。
發佈了4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 · 訪問量 1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