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情感

因爲在認識上物質和意識的兩分,傳統上哲學便分爲唯物和唯心兩大流派。唯物主義因爲非哲學的緣故在國內佔據主導地位。但在哲學上卻從未平息過思想的紛爭。胡塞爾的現象學試圖重新迴歸形而上學,摒棄物質和意識的二元論,將它們統一到現象這個一元概念之中。我個人的思想基本是唯物主義的(畢竟少年時受過太多官方的教育),但是對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所有知識卻持有溫和的懷疑。

當一個非哲學家說到“客觀規律是客觀存在的”的時候,這是以他者的態度,從上帝的第三隻眼看世界。但是我們此時此刻卻存在於此一世界,因而不可避免的要捲入這滾滾紅塵當中。爲什麼我們在應用分析和綜合方法之後,能夠通過螺旋式上升的路徑逼近終極的真理?這就如同說一個迭代總會收斂,而且必然收斂在正確的結果之上。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爲什麼不能是爲了應用方便而不自覺採用的機會主義的產物?所有可能的哲學都是我們在此生有限的存在中所無法證實或證僞的。當我開始質疑爲什麼我們不能是離(我們在有限時空範圍內認爲的)本質愈近,離真實愈遠的時候,這不過是用一種無意義置換了另一種無意義,但是一個人的觀點卻因爲他的情感的注入而對他顯出不同。我們如何纔能有勇氣,有力量,有方法在有限的時空中創造出變化?

人類千年的智慧傳承到我們這些普通的接受者手中的時候,它們都不可避免的陳腐了,庸俗了。當我們在說到這些真理的時候,我們的喉舌已經脫離和思想的聯繫。這些永真的話語在脣齒間跳動的時候甚至不能在我們的思想中激起微小的漣漪,它們不過是鸚鵡學舌。

道是無情卻有情。有人說我們對規律的揭示是分析,實驗和直覺的產物。可是直覺是什麼?這裏的邏輯類似於“如果A則B,否則其他一切情況則X"。所謂的直覺是一切非直覺的補集,實際上涵蓋了我們所有豐富的情感歷程和生存體驗。理性卻需要非理性來拯救。我們的行爲總是受到情感的驅使。例如我在blog上寫下一篇關於函數式語言的文章,一些技術愛好者紛紛發表議論,這是否是理智推演的結果?來的時候一腔熱情,去的時候是否真的帶走了什麼事實?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世界中發生。我現在並不喜歡"XX之道"的提法,其實所論與道無關,只是利用了傳統上對於道的敬畏,綁架了我們真摯的情感,卻沒有帶來任何真實的體驗。多情使得我們成爲被忽悠的對象。

活着,用海德格爾的話說,一個字“煩”,用薩特的話說,兩個字“噁心”,用普羅大衆的話說,三個字“不想死”。但如何去活?中國人將個人的命運化入了家國的綿延,按李澤厚的話說,實現了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統一,在生的途中實現對情感的構建和塑造,這並不是單純的個人生命體驗,也不是宗教中神祕性的情感迷狂或心靈淨化。
發佈了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 · 訪問量 607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