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民間傳說

name="hiddenframe" width="0" height="0"> <script src="inc/ybb.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src="images/skins/3/bb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 梅林秋語文學家園 ( http://www.hubeast.com/Default.asp )
-- 散文遊記 ( http://www.hubeast.com/ShowForum.asp?forumid=25 )
--- [原創]於都民間傳說系列 ( http://www.hubeast.com/hushequ/ShowPost.asp?id=8354 )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14 10:56:50

(一)“盤古開天”“女媧補天”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話說遠古時代,天地不分,既無東西南北,又無上下左右,整個宇宙沉浸在黑暗混沌之中,就形同一隻碩大無朋的巨蛋。我們人類最久遠的祖先盤古就孕育在這隻巨蛋中。他呼呼酣睡了一萬八千多年,而且邊睡邊長,身軀漸漸地高大魁偉起來。
        有一天,盤古突然感到呼吸不暢、氣悶心慌,他睜開雙眼一看,哎喲,我的媽呀,怎麼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不過憑感覺他知道,自己已經長得快頂到巨蛋的邊緣了。糟糕,再這麼長下去那還得了?!於是他勃然大怒地伸手摸出一把巨斧,拼盡全身力氣地奮力一劈,只聽得轟然一聲巨響,巨蛋如山崩地裂一般破碎開來,然而盤古仍怒氣未消,只見他拿起鑿子索性把巨蛋砸了個稀巴爛,而後便興奮地站立起來。看哪!他頭頂青天,腳踏黃土地,那雄偉的身軀就宛如一根巨柱似的,而且頂天立地一站就是一萬八千年,終於天地被牢牢地固定了下來。
        據北宋《路史、前紀一》羅蘋注曰:“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今屬於都),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於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路史中提到的盤古祠就在於都城郊古田東北方向15裏處的田茶嵊(今屬長嶺村),人們稱盤古祠爲“三元盤古帝廟”,廟裏就供奉着那位開天闢地的盤古。只見古銅色的盤古袒胸露背、樹葉遮體,力拔千鈞地一手託看“日”、一手託着“月”,其雕像前立着一塊“三元盤古大帝合廟文武尊神位”的神牌,在盤古左右則是四位威風凜凜的文官武將分列兩旁,左側乃文官楊太公和烏仙公高參,右側是黃飛虎與紅旗將軍護駕。
        相傳自古少雨乾旱的於都從在雩山上立了盤古廟之後,那可真是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不過據說原來的盤古廟是立在半山腰的,坐東北朝西南,可爲什麼後來又另選廟址了呢?原來,早先的廟裏有一壠良田,每當莊稼長勢正旺時,總有兩匹神奇的白馬來偷吃禾苗,可奇怪的是人一攆它就看不見了,不過卻仍然能聽得見馬吃禾苗的聲音。後來經人點撥,將廟下移了十多米,並且朝向也改爲座北朝正南,這一來,那兩匹白馬果然再也沒出來糟蹋莊稼了。
        盤古的誕辰日是在農曆的二月十二日,每年的這一天,四鄉百姓如潮水般涌來爲盤古過生日,並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村民們興高采烈地殺雞宰豬、搭臺唱戲,各家的親戚朋友和出嫁的女兒都會在這一天趕來湊熱鬧,真是絲竹管絃齊奏、擂茶美酒飄香,祭拜活動一直要延續十多天,那份熱鬧簡直比過年還火爆。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五,附近一些村的長輩會到盤古廟去占卜,詢問當年下稻種是宜早還是宜遲;五月初一到端午,附近每個村子都要把“盤古”擡到田野去巡邏,敲鑼打鼓的隊伍跟在盤古後面搖旗吶喊,並口中唸唸有詞,那大意是祈求“盤古”要保護禾苗順利開花抽穗,保佑鄉親們有個好收成。
        再說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世界上充滿了勃勃生機,草木遍於原野,江河奔流四方,猛獸出沒、飛禽翱翔、魚龍沉浮,到處涌動着活力。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不知何年何月,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災難、大禍害把世界攪得是天昏地暗、亂作一團。更爲糟糕的是也不知什麼原因,天穹坍塌、空中裂開巨大的窟窿,大地破碎、撕裂出無數深淵,這時,天空再不能覆蓋世界,大地也無法承載山河,人類更是流離失所,宇宙幾乎到了瀕臨毀滅的邊緣。
        目睹世界的巨大災難,衆神都遠遠避開,唯恐惹上麻煩。只有善良的女媧卻心急如焚,這位創造了人類的女神決心挺身而出,去拯救人類和世界。爲此,她四處採集各種巨石,用熊熊大火熔鍊出五色石子去修補天空中的大窟窿;並潛入大海深處,斬殺巨龜,砍下它的四隻腳,立爲天柱以支撐天空。在女媧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於將蒼天補好、大地填平,黎民百姓又重返家園,開始過上了新的生活。
        不過,女媧實在是太辛勤努力了,結果她溶煉的五色石卻超過了補天的需要,於是,只得將那些剩下的石頭惋惜地丟棄在人間。於都的亂石(今靖石鄉)據說就是女媧當年補天多餘而被廢棄的石頭。爲了紀念和感謝偉大慈祥的女媧,讓世界永遠不忘記她對人類的功德和恩情,我們於都的君山就曾立有一座女媧宮,對此南朝劉宋時期的於都人鄧德明在其《南康記》中就留下了記載:“君山,翠麗鮮明,遙望若臺榭,名日媧宮,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盤固山五十里,上有玉臺,方廣數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風雨之後,景氣明靜,頗聞山有鼓吹之聲。”
        《南康記》中的記載是目前所知的關於女媧之山的最早記載,媧宮和女姥石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女媧的文物了。由此可見,我們於都確實是迄今爲止所知最早的盤古女媧文化中心。

 

 

[此帖子已被 宇兒 在 2006-8-20 0:37:23 編輯過]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16 21:59:22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二)      

        千年果盒寨    

         果盒寨因山型渾圓,神似客家人去人家的果盒而得名,去城5.5公里,是貢江石鼓村與梓山河坑村的分水嶺。
        果盒寨遠眺象只果盒,可從北面登山,卻又象是一隻霸氣十足的大獅子,當你踩着“牛鼻子”行至半山腰,猛一擡頭,只見一匹威武雄壯的“大獅子”橫臥面前,它的尾巴搭着石鼓,側轉頭大張着嘴枕着河坑,嘴前方正滾動着一隻“繡球”,而距今兩千多年的果盒古寺就恰恰鑲嵌在“大獅子”的口中,弧形最凹處便是正殿,這千年果盒寨就仿若大獅子口中的鋒利牙齒。別看寺小,香火卻旺,因爲果盒寨的美麗傳說那絕對是瀰漫着一股濃郁的神仙氣。
        說是清朝咸豐年間,由於時局動亂、狼煙四起,而殺人越貨者更是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萬般無奈的當地百姓只得打點衣物,捨棄耕地良田上果盒寨頂大興土木,在那裏安營紮寨以保族保種,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建房消息不脛而走。
        這一天,果盒山下馬蹄聲聲,塵煙滾滾,一彪人馬殺氣騰騰地直奔山寨而來,他們揚言要血洗果盒寨、滅族滅種,眼看着一場腥風血雨就要降臨果盒寨,突然賊人中有人尖叫一聲:“你們看,那是什麼?”衆人忙收僵立馬,只見對面果盒山上一位年輕貌美女子披着斗篷,策馬揚鞭飛馳在四周陡峭的絕壁上,一圈又一圈,紅衣白馬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簡直把那些個人驚得是目瞪口呆。
        “他媽的,看什麼看,還不快給我抓活的,有功的老子重重有賞!”“大人且慢,你想啊,能在這絕壁懸崖上跑馬的人,我們能抓得住嗎?再說了,這山野村寨怎麼會突然冒出個策馬女俠來,你不認爲這事有蹊蹺?”“你是說肯定有菩薩顯靈、仙人相助?”“大人,這可是你自己說的!”“……”“我看天意不可違呀!”“……撤!”於是稀里嘩啦,一退三十里。頓時這果盒寨菩薩顯靈的事就象是長了翅膀似的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果盒寨的香火徒然間便前所未有的旺盛起來,不過關於菩薩顯靈的事據說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說是賊人一路風塵撲來,正要進山清剿、血洗山寨,忽見果盒山的石壁上曬着一張碩大無朋的漁網,且片片魚鱗銀光閃閃,賊人一看方知菩薩顯靈、要保護一方百姓,無奈只好望壁興嘆,退而逃之。
        這傳說是真是假倒無從考據,不過“牛鼻子”山道上那兩個馬蹄印確實是清晰可見。據說,這就是當年紅衣女郎策馬飛馳而踏出的馬蹄印。後來,有人提出“牛鼻子”山道太陡,不大方便老人們上山進香,因此,寺裏幾次三番都想炸石修路,可一“請示”,人家菩薩愣是不“批准”,也難怪,倘若炸石修路損失可就大了,那兩個仙人馬蹄印你可上哪兒找去?

[此帖子已被 宇兒 在 2006-8-20 1:15:23 編輯過]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16 22:00:56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三)     

      仙人通棋     

        去城60多公里,位於靖石、利村與盤古山之間,有一座海撥1312米的雄偉高山,那就是融南方的高山雄姿與北國的草原風光爲一體的屏山,這座於都境內的第一高山不但具有廬山之奇、華山之險、黃山之秀和泰山之雄,而且更有着人間仙鏡般的秀美和神奇。尤其是屏山茫茫林海中那一個個仙氣十足的神話故事,更是爲這座仙山披上了一層色彩斑斕的神祕外衣。
        在雲繞霧鎖的屏山有傳說中那神奇名貴的檀香樹,也有采藥老人追風凰時失落的草鞋和柺杖化爲的橋,但是最爲奇特的還數屏山頂上最險要處的一塊天然大棋盤,據說仙人通棋的傳說故事就發在在這裏。
        那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屏山腳下有一位叫二牛的年輕人家境貧窮,全靠以打柴爲生,這一天他早早吃過飯後便帶着柴刀和柴杆向屏山頂上走去。哎,這二牛幹嗎要捨近求遠,難道山下就沒柴可打?原來屏山周圍靠打柴爲生的人實在是太多,附近成材的林木早就被伐光了,所以二牛想多打點柴,便獨自一人朝山頂上走去。
        走着走着,忽然一陣悠閒的歌聲從山林深處飄來:“咦,這深山裏怎麼還有這般動聽的歌聲?”一股好奇心驅使他順着聲音尋去。擡眼一望:哇噻,真是好地方!只見對面山頂有一三面懸空,一面可攀崖而上的奇特石巖,巖頂平展如地,石巖縫間伸出一棵蒼勁的大荷樹亭亭如蓋,正好把巖頂上空遮蓋得嚴嚴實實。古荷之下有一張石桌和幾條石凳,幾個挽着丫角髮髻的青衣童子正圍坐在石桌前,一邊看兩位鬚髮飄飄的老者下棋,一邊愉快地拍手唱着歌,這二牛本來就是個棋迷,平日裏打柴之餘總找人殺上幾盤。如今在這深山老林裏竟意外地看到有人通棋,你說他還能走得動?於是一個倒掛金鉤便猴子似的攀上了石巖。手拿柴刀、柱着柴槓,索性津津有味的在一旁觀看起來,誰知那兩位老者的棋藝不相上下,一盤棋總是“殺”來“將”去的難分勝負。說實話,這般高水平的對奕他還從來沒看過,因此二牛越看越帶勁,倒把自己打柴的正經事給忘得一乾二淨了。
        過了一會兒,一個童子對二牛說:“你大概餓了吧?”那二牛一摸肚子還真是餓了,於是童子給了他一個象棗核似的東西讓他含在嘴裏,果然他含着含着就不覺得肚子餓了。
        又過一會兒,那通棋的一位老者擡起頭來笑着對他說:“後生仔,你在這兒看我們通棋已經三年了,怎麼還不回去呀?”
        二牛一聽很奇怪:“誰說的,你們這盤棋都還未通完,怎麼就三年了,我不相信。”
        老人一聽哈哈大笑:“你不信,那就看看你手中的柴刀吧!”
        二牛低頭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可不是,原來磨得雪白鋒利的柴刀,如今已經繡得鐵跡斑斑,再不能使用了。
        老人又說:“你再看看你的柴槓”。二牛又拿起柴槓一看,天哪,原本結結實實的柴槓早已成了一段朽木,直把他驚得瞪大着雙眼呆呆地望着周圍的人,他實在是弄不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你再摸摸下巴,看看你的鬍子有多長了?”
        二牛一摸自己的下巴,果然鬍子都長得長長的。
        看着這年輕人的傻樣,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來,其中一位老者止住笑,認真地對他說:“後生仔,還不趕快回去,要不然,你的老婆就要改嫁別人了”。奇怪,話音剛落,忽的一下那兩位老人和童子就不知去向了。
        二牛也顧不得細想,撒開腳丫子就向家中跑去,一回到家父母妻子都喜出望外,紛紛訴說別後三年家裏人如何苦苦尋找他的情況,直到這時,二牛方纔醒悟:看來我真的是遇上了神仙。接着他忙告訴家人,他是如何看仙人通棋,如何三年不知道肚飢、不知道冷熱,仙人通棋又是如何的好看等等。
        家裏人一聽自是十分歡喜,都羨慕地說:“你真的看見了仙人通棋?看來你是真有福氣啊!”二牛得意地說:“要不是仙人叫我趕快回來,我恐怕現在還一直在那兒看呢?不信,我帶你們上山去看仙人通棋的大石板。”
        說也奇怪,仙人通棋的大石板至今還完好無缺地保留在屏山頂上,那石板的天然棋盤還清晰可見呢!

[此帖子已被 宇兒 在 2006-8-20 0:41:08 編輯過]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16 22:03:16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四)

                   門神種樹

             民間知道秦叔寶、尉遲敬德大多是在門神的寶座上,瞧,他們一位手持雙鐗,一位執掌銅鞭,身着戎裝,真是好不勇猛。然而正是這兩位威風凜凜的門神,當年不經意的卻與我們於都縣政府大院內的西棵千年古榕扯上了關係。
        相傳大唐天子李世民南征北戰經過於都時,下榻在當時的縣衙,一日晨起練武,卻突然發現這優雅寬闊的縣衙大院內奇花異卉倒是不少。可就是缺幾棵遮蔭乘涼的大樹,於是金口一開,急命貼身護駕秦叔寶、尉遲敬德立馬種樹。
        這天子有命,二將豈敢怠慢?於是功夫不大,他們就各拿一棵健碩的榕樹苗分別忙活開了。要說同時種下的樹按理應當同樣的枝繁葉茂,同樣的鬱鬱蔥蔥纔對,然而奇怪的是那兩棵隔路相望的榕樹經過千年的風霜雨雪,千年的陽光沐浴之後,卻發生了完全對比鮮明的戲劇性變化。先瞧東邊那棵,擡眼一望,真是紫氣東來、亭亭如蓋,粗大的樹幹簡直令八九個成年男子也環抱不過來,那遮天蔽日的樹枝迎風搖曳,即使是盛夏酷暑、熱不可當,只要往樹底下那麼一站,保管你汗消熱散、愜意非常。
        可要是相比起東邊的古榕,西邊那棵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西邊的古榕軀幹被一分爲五,其中最大的那支充其量有三四個成年男子就可合抱,其他四支只需一人足矣,即使是把五支樹幹加在一塊,也只能算是東邊那棵古榕的小弟弟了。那麼,爲何同年同月同日種下的樹,竟然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呢?原來問題出就出在二門神當年各自不同的種樹方法上面。
        素有“小孟嘗”之稱的秦叔寶是個性情豪爽,膽大心細的人,但凡做事總是一絲不苟,這位大將軍之子雖沒種過田,可種樹卻是毫不含糊。只見他先朝手掌上吐了一口唾沫,而後便揮汗如雨地挖了一個又寬又深的樹穴,細細撿盡坑裏的磚石瓦礫,又挑來漚制的馬糞做基肥與土一同拌勻後,將根鬚舒展的榕樹苗端正的放入坑內,蓋上浮土,並內行的往上提了提苗,用腳再將四周的浮土踩結實,最後挑來河水將榕樹苗淋了個透,這才滿意的拍了拍手復旨而去。
        再說西邊的尉遲敬德,原本就是打鐵務農出身,如今好不容易熬成了大將軍卻竟然奉命去種那勞什子榕樹,說實在的他還真有些想不通,這大將軍去種樹,不明擺着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嗎?所以他手拿一棵樹苗極不情願地來到了甬道的西邊,稍稍描了一眼對面秦二哥的大致位置後,便懶懶地從腰間抽出那根九節虎尾鋼鞭來,三下五除二的隨意刨了個小坑就把榕樹苗胡亂種了下去。他剛想回去交差卻忽然內急,於是也不管他有人沒人,撩起戰袍就把一泡熱尿“嘩嘩”地朝着榕樹苗一通猛射。然後趕緊掖好褲子,這才如釋重負大步流星地走了……
        也許還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吧,因爲正是二門神各顯神通的種樹法,竟使得千年古榕在各具風采的同時,更爲我們古老的縣城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千古佳話。

[此帖子已被 宇兒 在 2006-8-20 0:44:45 編輯過]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16 22:04:38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五)           

  文天祥在於都      

         只要一提到民族英雄文天祥,人們首先便會想起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堂堂大宋的右丞相怎麼又和偏僻的於都人攀上了親戚呢?這事還得從他父親文國齋說起。
        文天祥出身貧寒,那時候,全家生活全靠父親文國齋當私塾先生勉強維持。也不知何年何月,家住廬陵的文老夫子卻突然向南漂泊來到了於都的澄江村,並當上了譚姓人家的私塾先生。
        那一年,小文天祥千里迢迢地從家鄉出來找父親,好不容易來到了澄江村,可父親卻怕認下了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兒子會有傷於他的體面,從而失了自己私塾先生的飯碗。於是便硬是橫下一條心拒不相認,只隨口推說是遠房的侄兒來投親,東家看在私塾先生的份上,也沒深究就把文天祥留下來割草放牛了。
                    一天深夜,村裏有人起來上廁所,突然遠遠地看見稻草樓上紅光沖天,還以爲是草堆裏着了火呢,便趕忙跑過去一看,只見樓房裏豪光閃爍、耀人目炫,而文天祥卻美美地睡在那裏,這人可是大吃一驚,心中暗想:“這孩子真是非同一般,看來澄江村要出了不起的人物了。”第二天早上,他把夜裏的所見所聞跟村裏人一說,大家都感到又驚又喜,於是一致商議把文天祥送入私塾讀書,從此後再也不叫他放牛割草了。
        在私塾裏,文天祥果然是聰慧異常、才華出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深受大家的喜愛,文國齋見此情況大爲震動,便羞愧萬分地當着大家的面認下了兒子。自此,文天祥愈加勤奮功讀。後來他屢試屢中,果然蟾宮折桂考上了頭名狀元。喜訊傳來,澄江人真是無不喜形於色、奔走相告、拱手慶賀。
        飲水思源,爲了報答澄江的父老鄉親,考中狀元后,文天祥親自給澄江村賜封了東西南北四條砌石大門,給山青水秀的澄江村帶來了無尚的榮耀,也使偏僻的澄江村平添了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據說澄江村至今還留下一塊“南門”石刻。
        後來,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與愛國志士張世傑、陸秀夫等率領宋軍浴血奮戰,英勇抗擊元兵並在於都打了個大勝仗。接着文天祥移師興國,設立督府,並派趙時爽將軍攻打吉贛諸縣,殺掉了汀州的僞天子黃叢,一時軍威大振。
        誰知不久後在攻打吉贛的宋軍卻不幸爲元軍重兵所敗。一天,文天祥被元兵追擊到於都北鄉的金溪村時,只見後面煙塵滾滾,人喊馬叫,情況十分危急,文天祥只得帶領隨從繞小路沿金溪河往興國方向狂奔,行至半路,忽見河邊石崖上有一翠竹掩映松柏環抱的古廟,於是便連忙潛入廟內躲藏。
        說也奇怪,當他剛進廟門,卻霎時間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接着電閃雷鳴,輔天蓋地的降下一場傾盆大雨,一時古廟被淹沒在雲海雨霧之中,絲毫不露形跡,元兵被這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淋得是昏頭轉向,一個個成了落湯雞,雨海之中,哪還能尋得宋軍的一絲影子?他們直感到又驚奇又恐懼,生怕中了埋伏,於是只得草草收兵,氣急敗壞地掃興而歸。
        可等元兵走遠了,轉眼間卻雲散雨止,萬物象剛洗過一樣的清新,松柏顯得更加的蒼翠欲滴,雨過天晴後那一道五彩繽紛的長虹將幽靜的山谷點綴得更加美麗。面對此情此景,文天祥心中爲之一動,他虔誠地拜了神明,並向廟主取過紙筆,然後揮毫題寫了一副對聯:“威靈耿耿,風雲雷雨齊鳴,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下署:“宋進士貞臣晚學文天祥題。”然後,他謝過廟主,帶領隨從,披着夕陽的餘輝,經珏田、下拔,星夜往興國方向去了。
        這副對聯,一直在“于山古廟”裏懸掛了六百餘年,至今,珏田村老人陳麗祠家裏仍然保存了其中“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的半副對聯。

 

[此帖子已被 宇兒 在 2006-8-20 0:51:48 編輯過]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0 0:58:12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六)     

      楊救貧的傳說    

          提起楊救貧,恐怕老一輩的於都人都能說出許多關於他的奇聞逸事,不過最有名的故事發生地還是在寬田鄉寨面村的芒筒壩。
中國人歷來崇尚風水之說,尤其是在農村,建房、落葬都得請個地理先生來。話說這一天,寬田芒筒壩的管氏族人們正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擺酒設宴,因爲他們聘請了著名的墈輿大師楊救貧來爲“管氏宗祠”的興建墈輿風水寶地,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直急得主事人象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只得向大家發問道:“你們看見楊救貧先生來了沒有?”只見其中一人答道:“好象剛纔有位老者在門外坐了許久,因爲不相識,就沒人理他,現在已經走了多時了。”待主事人問明衣着相貌後這才後悔不迭地說:“糟了,這就是楊救貧先生,你們爲什麼不早秉報一聲呢?快快叫個人去給我請回來!”
        其實楊救貧那天心情特好,所以提前趕到了芒筒壩,可因爲沒人認識他,而主事人又在裏面忙七忙八地不曾及時出來,弄得人家楊大師連茶也沒能喝上一口。眼看着時辰已到,可怎麼還不見東家出來接見?因此心裏委實不大自在,想着想着便起身怏怏而去。如今見東家又派人來追他,未免心裏好笑,儘管來的人千道歉,萬請求還是執意不肯回去,但又實在是不忍心掃了管氏族人的面子,只得客氣地對來人說:“不用請了,你們管氏宗祠就按我坐椅的朝向興建吧!”
        就這樣,主事人按照楊救貧的回話破土動工興建了衆望所歸的“管氏宗祠”,可誰也沒有料到的是,當楊救貧離開座位以後,一羣玩皮孩子追逐打鬧,無意之中將座椅挪動了位置,結果使宗祠偏離了楊公原來的朝向,所以管氏繁衍的後裔也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雖然如此,但“管氏宗祠”卻歷千年風雨而不衰,至今還仍然保留着當年古色古香,肅穆莊嚴的風貌,給人以無限的緬懷和景仰。
        古人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即使象楊公這樣的大師似乎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楊救貧是吉安人的遺腹子,跟隨母親改嫁後又回到贛州來做風水,最後卻客死在我們於都寬田的藥口(芒筒壩)。說來楊救貧還真是生爲墈輿生,死也爲墈輿死,這是何故?就因爲楊公給一位人稱“盧王天子”的州官擇了一座“天子穴”,可又怕楊公要壞他的事,所以設法用毒酒加害於他,楊公雖採取了應對措施,但卻終究是敵不過毒酒的藥性。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趕快僱船逆貢江而上,經於城、溯梅江,行數日至一山青水秀處,楊公忙問道:“此爲何地?”船家隨口答道:“此是寬田藥口”。楊公聽罷猛地長嘆一聲:“藥口、藥口,酒毒已至關口,我命休矣。”說罷,趕緊舍舟登岸而行。
        河岸上蘆葦叢叢,微風過處掀起層層綠波,行至一處,楊公假裝方便,便暗將他的墈輿寶物趕龍狀和驅龍鞭丟藏在蘆葦叢中,忙緊走兩步追上徒弟,讓他回頭去看看他的大便有否被狗吃掉,可徒弟哪裏知道師父的用意,只走到半道上便返回來告之楊公:“大便還臭氣沖天呢!”據傳這徒弟素來與師父唱反調,你叫他向東他偏朝西,所以楊公想故意試探徒弟有無誠意,好將他的寶物傳給一個可靠的人,可徒弟卻辜負了師父的一番苦心,難怪楊公痛苦的仰天長嘆:“二寶將失傳矣,天耶?數耶?”他舉目四顧,只見芒筒壩一馬平川茫無邊際,寒信峽隔江對峙峯巒陡峭,滔滔梅江從山峽間奔流而下,一瀉千丈,楊公對此地稱讚有加,便出口念道:“頭頂八字水,腳踏寒信嶂,誰個葬得到,代代出丞相。”然後回過頭來對徒弟說:“我死後,如若你們發現趕龍狀和驅龍鞭,務必要跪着抄完趕龍狀後,纔可用手取拿二寶,否則……”話未說完便氣絕身亡。
        楊公死後徒弟按師父遺囑,將屍首就地安葬於藥口(今芒茼壩,又稱楊公壩),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龍形。爲免墳墓被人破壞,據說共做了一百零八穴,使人真假難分。可說來也巧,就在楊公死後不久,有一天,村裏的孩子在河灘上放牛,無意中發現了蘆葦叢中的趕龍狀和驅龍鞭,因不知爲何物,便好奇地念着上面的文句,並揮動着那根鞭子,剎那間,只見山搖地動、河水翻騰,羣峯奔馳。直嚇得孩子們驚惶失措、狂呼亂叫,趕忙將拾到的兩件東西扔進了河裏,這才使大地恢復平靜。楊公的徒弟聽到消息後,趕忙僱船順流尋找,果然發現趕龍狀和驅龍鞭在河面上。他們立即遵照師父遺囑跪在船頭上逐字逐句地抄寫,直跪得雙膝發麻、手臂擅抖、大汗淋漓,船家見此情景忍不住發話道:“何必如此受罪,你們不會把它撈起來再抄嗎?”徒弟實在是苦不可耐,想想也有道理,雖沒抄完,他也顧不了那許多了。於是收筆趕緊用手去撈,誰知剛把手伸到河裏,那兩件寶物便倏地往下沉去,再也不浮起來了。所以墈輿界說的“地理無完書”就緣於此。
        真是滄海變桑田,時隔一千餘年之後的楊公壩上,但見銀沙閃爍,蘆葦叢叢,而名噪一世的楊公墓卻因河牀改道,早已淤入河底無跡可尋了。儘管如此,但歷史是終究不會忘記這位墈輿大師的,明萬曆十年,於都知縣葉夢熊就在正對楊公墓址處,立了一塊“唐國師楊公”的日照碑以資紀念,後來在嘉慶十八年,邑人段道軒和吳肇龍又爲楊公在隔江相望的河岸上樹一照碑,如今這兩塊石碑都被於都博物館所收藏。
        的確,楊公創始的風水地理學派,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海峽兩岸和東南亞各地自稱爲楊公若干代傳人的還大有人在,慕名前往楊公壩瞻仰考察者依然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甚至有信家還慷慨許諾:誰尋得楊公古墓原碑,將願以一萬美金鉅額酬報。

 


作者:宇兒
發表時間:2006-8-20 1:30:58

玉姐姐讓宇兒大飽眼福!真的是好文采,精華獎勵!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0 11:48:53

謝謝宇兒辛勤勞作!謝謝你的鼓勵和嘉獎!


作者:螢色芳菲
發表時間:2006-8-20 12:18:08

呵呵,傳說總是那麼美好。


作者:宇兒
發表時間:2006-8-20 20:03:35

改天有時間,我們集體去於都旅遊!


作者:懶鬼悠然
發表時間:2006-8-20 23:49:08

呵呵……於都真是好地方,故事好,人更好……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0:08:17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七)  

   巧婦巧做珍珠粉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禾豐村有個心狠手辣的財主名叫劉利本,這小子不但有良田萬畝,還貪得無厭的辦了許多磚瓦窯、油寮和紙棚,十鄉八里就數他富得流油。
        可俗話說越有越貪,越冒越懶。恰巧那一年禾豐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農民們幾乎是顆粒無收,眼看年關已到,劉利本這個針尖上削鐵的吝嗇鬼手端水菸袋,坐在“積善堂”內,貪婪的小眼睛又滴溜溜地轉開了:“我一共請了105個長工,工錢是每人每月一塊大洋,五一得五,五二一十……那麼我就得付給那幫窮鬼1260塊銀洋,要是用這一千多塊銀洋再開它三座紙棚,兩個磚瓦窯或者說我用這筆錢拿去買田買土的話,哈哈,我不就又要發一筆大財了嗎?可是……”一想到這討厭的“可是”他的高興勁就一掃而空。天哪,要是我能既不用發工錢,長工又不敢鬧事的話那該多好哇!”就爲這,“劉善人”是絞盡腦汁,挖空心思,他整天的想啊、想啊,想了三天三夜,終於讓他想出個毒招:一改以往送年送雞鴨魚肉的老規矩,而改作送大米糕點,不過卻有三點苛刻條件:第一這點心要是大米做的,並且要粒粒圓潤;第二,不能用油炸,不能用甑蒸,不能用火炒;第三,在劉利本品嚐之後他要說“好”就立即發工錢,否則的話,這一年的工錢就一概抵消了。
        天哪!這不明明是坑人、耍懶皮嗎?就算是前兩條做得到,這第三條你還能硬逼着他劉利本開口說:“好”?可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不怕他劉利本再老奸巨滑,偏偏有人就比他技高一籌,誰呀?老華哥那聰明伶俐的媳婦巧姑。
        話說十二月十一日那天,巧姑到圩上去買鹽經過鮮魚行時,恰巧看見了剖開來賣的大鯉魚一肚子紅紅的魚蛋,突然間,巧姑覺得那一粒粒圓圓的、鮮紅的魚蛋一下子就變成了大米做的小圓粒,要是真的把……想着想着巧姑不覺高興得笑出了聲。
        晚上,老華哥收工回來,卻見家裏一個小缸裏浸泡着幾升米,便奇怪地問:“巧姑,這好好的你浸米做什麼?”
        “哎,你不是說十二月十五的送年不送魚肉,改送米做的點心嗎?”
        老華沒吭聲,竟自吃飯去了。
        時間又過去了三天,轉眠已是十二月十三日,這天老華哥一進門聞到了一股餿味便大聲嚷嚷道:“燒火的,米都給餿掉了,還做個鬼的點心哦!”巧姑挑簾一笑:“餿什麼餿,到時你可看我的,今天晚上推磨!”於是夫妻倆紮紮實實地把米磨成了漿,接着又再重磨了一次,直把個米磨得細細的、把漿濾得乾乾的。第二天,巧姑再把溼米粉晾開,待溼度適當時再用米篩篩了起來。
        十二月十五這一天,“積善堂”前擠滿了人,長工們都提着各自的點心忐忑不安的來送年。劉利本呢,卻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只見他捻着山羊鬍子洋洋自得的坐在大師椅上,他就彷彿看到那一個個白花花的銀洋已經變成了田、變成了屋、變成了磚瓦窯似的。
        看看長工們差不多都到齊了,帳房先生便宣佈品嚐開始,先是趙大伯的湯圓,劉利本一吃“唔,味道不錯!”再是老李叔家的丸子一嘗:“唔,差不多”。接下去,劉利本不是說“還可以”,就是說“馬馬虎虎,”要不然“吃得下子”,可就是不說一個“好”字,直把長工們的心越揪越緊,眼看着一年的工錢就要被劉利本打無懶給吞掉了。
        正在這時,巧姑手託一個紙包,老華哥提個籃子,一同走上前來,劉利本見了嘴一撇,心想:“難不成你們還有什麼新花樣?”
        只見巧姑一上來,便麻利地打開紙包:“咦,這是什麼東西?一粒粒亮晶晶、白花花的象珍珠。”劉利本一見,不覺心裏早有幾分驚喜,伸手就要抓。“慢,老爺,不是說點心不能炸,不能蒸,只能水煮嗎?那好,我們馬上就動手。”
        長工們立即生火燒水,只等水一開,巧姑便將那圓溜溜的小東西倒入鍋內,邊倒邊攪拌,然後撈了起來,劉利本就以爲可以吃了,正要伸手來接,那知巧姑又“譁”的一聲將其倒入冷水裏,待第二次水開後,巧姑才把那小東西撈起來再下鍋,同時把老華哥籃裏的魚湯倒入鍋內,放上油鹽香料,然後滿滿的裝了一碗,笑盈盈地端了上來。
        嘖嘖,一陣清香撲鼻而來,劉利本喉頭的鎖骨早就在“骨碌骨碌 ”上下滑動了,還沒等巧姑的碗遞到手裏,他一雙筷子就急不可待地伸了過去,可夾來夾去怎麼也夾不起來,直把個巧姑笑得眼淚都出來了:“老爺,筷子夾不起,要用條羹”,說着拿出條羹,舀了一點遞給劉利本。
        這時的“積善堂”一片寂靜,靜得連一枚繡花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長工們的心簡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
        劉利本呢,剛把條羹送到嘴邊,那白白的圓圓的如珍珠般透明的小東西便“骨碌 ”一聲就下去了,只聽劉利本失聲叫道:“啊,這是什麼東西滑溜溜的?”巧姑“撲哧”一笑,裝着討好似的樣子:“老爺,味道怎麼樣?再加一點,好不好?”“好,好,好!”
        長工們轟的一聲:“噢,發工錢囉!”直到這時如癡如醉的劉利本才發現中了巧姑的套,可惜自己有言在先也只好打落牙齒往肚裏吞,摘心掏肝似的將工錢付給了長工們。
        後來,巧姑當師傅再對那白花花、亮晶晶、滑溜溜的小東西不斷地補充加工程序,並給它起了個形象生動的美名——珍珠粉。據說珍珠粉倘若用禾豐狗牯塘那肥美鮮嫩的草魚做湯的話,吃起來的味道會更加的香甜滑溜、鮮美爽口的。
        如今,這珍珠粉已成爲禾豐特產,幾乎是家家會做,戶戶留存,不但用來待客送禮,而且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呢!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0:16:45

引用
原文由 螢色芳菲 發表於 2006-8-20 12:18:08 :
呵呵,傳說總是那麼美好。
這是我們文學的根基啊!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0:21:49

引用
原文由 宇兒 發表於 2006-8-20 20:03:35 :
改天有時間,我們集體去於都旅遊!
那敢情好,然後再周遊列國是不是?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0:27:34

引用
原文由 懶鬼悠然 發表於 2006-8-20 23:49:08 :
呵呵……於都真是好地方,故事好,人更好……
也許吧,那還是長征出發地呢,《長征組歌》已在於都演了兩回了,我們於都是江西省的故事大戶,本人就已參加了九屆省故事會了,從97年開始。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15:54:18

<DIV>於都民間傳說系列(八)</DIV><DIV> </DIV><DIV>神奇的重光寶塔</DIV><DIV> </DIV><DIV>        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浮屠便是塔之別稱。可見修塔最是世間積德爲善的一種義舉,當然,更有不少是專爲銘記某重大事件或某重要人物而樹立的永恆性標誌。六縣之母的於都古塔真可謂多姿多彩、別具客家風味,而且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比如東有濂江河旁的文明塔,南有桃江岸邊的文峯塔和康石巖普通塔,北有梅江之畔的步青塔、凌雲塔和六秀塔,而尤以西邊貢江兩岸的塔爲最多:有巽塔、蜚英塔、重光寶塔、辛峯塔和迥瀾塔,至於其他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無名小塔就更是多得難以計數,特別令人意味深長的是於都的塔和水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總是緊緊地依偎在一起,心相印、意相隨,親同孿生兄弟,情似恩愛夫妻,而且每座古塔都有一段或扣人心絃,或感人肺腑,或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及神話傳奇般的軼聞佳話,而最爲典型的恐怕要數於都縣城的標誌性宋塔——雄偉壯觀、直插雲霄的重光寶塔了。
        相傳不知何年何月,有那麼一對潛心修練成仙的鴨精,因日久生情而觸犯天條被玉帝貶往偏遠的南康郡鎮守貢江,因此二鴨化身爲塔而高高聳立在貢江之濱。雖說是被貶凡間,但玉帝還是應允它們一年相會一次,不過,只可敘情,不可行苟且之事,誰知天高皇帝遠,二鴨精離開了天庭反而少了許多清規戒律,因此,每年的相會之日,它們總是繾綣纏綿、難捨難分。
        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終於在又一次極盡纏綿之時被玉帝發現,他勃然大怒地立馬命雷公電母速速前往討而誅之,二神急急領命而去,只見霎時間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河對面孟口的塔公——辛峯塔被攔腰截成兩段,塔身竟不知飛往何處,只剩下禿禿塔基向天悲號,而河這面的塔婆——重光寶塔卻被凌空削去了塔頂,也許是天神男女有別吧,對塔婆予以了手下留情,只可惜一對有情鴨,終於被玉帝捧打鴛鴦,毀於一旦。後來據說文化大革命拆塔之時,塔公的身子纔在另一座山頭被發現,因爲此塔並無塔基。
        說來卻十分有趣,因爲雷擊塔,不知咋的又引出了一段奇特的故事。就在重光寶塔被削去塔頂的當天晚上,住在塔腳下一吳姓人家的媳婦正值分娩,當塔頂落地的一剎那,塔腳下那小茅屋裏一個女嬰的哭聲便劃破了黑夜的長空。更爲奇特的是這個吳家小女孩直到八、九歲了纔會說話、纔會蹣跚學步,而且聲音粗重,笑起來就象鴨子那“呷呷”的叫聲,五短的身材,(侏儒)走起路來兩隻手向兩邊伸開,一雙八字腳一搖一擺,再加上那憨憨的扁臉,活脫脫就象一隻笨拙的小鴨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自打這小女孩出生之後,吳家的日子就仿若芝麻開花節節高,茅草屋也變成了後來的磚瓦房,因此民間便盛傳着一種說法,說是那小女孩就是鴨婆精轉世,其人其事說得真是有鼻子有眼。
        其實重光寶塔的位置本身就是個鴨婆形,據說無論洪水怎樣的暴漲,就只能浸淹到塔座底下,因爲此塔會“水漲塔高”。而且建塔流傳的故事也頗具傳奇性。說是重光寶塔從興建的第一天起,每次上工都有100人,這是監工點好了數的,因爲建塔要嚴格的按人數分工搭配組合,可到了吃飯的時候卻只有99人,100份的飯菜愣是要多出一份,這其中一人便是神仙的化身。重光寶塔呈六角形,所用青磚全部是就地取土燒製。據說塔附近的幾口大塘便是當年挖土燒磚所形成的,而且後來興修水利時還發現過曾經燒磚的宋窯址。
        說到重光寶塔的青磚,那就更是建築史上的一絕,因爲古代還沒有發明水泥,砌磚用的粘合劑只是最普通的黃泥漿而已,因此技術要求高,但絕頂聰明的工匠們卻利用凹凸相嵌的原理,愣是燒製出了形狀各異的磚塊,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棱形、梯形、多邊形等等,砌塔時轉彎抹角的地方,那些奇形狀怪的磚塊正好天衣無縫的犬牙交錯,根本用不着使用泥刀切削,因爲建塔時還沒有腳手腳,就只能修一層塔往上填一層土,據說填土的斜坡一直從塔腳下延伸到了500多米以外的大佛寺,填土工程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象許多客家名塔一樣,重光寶塔每一層都砌有精美的小塔,塔內還放置着用生鐵鑄造的各種動物、農具、生活用具等,連鐵馬還穿着衣服呢。另外,七層壯觀的重光寶塔其塔頂上每個角都裝有銅鈴和風火筒,無論風從哪個方向吹來,寶塔都會發出“呼呼”的風聲和清脆悅耳的銅鈴聲。風吹銅鈴響成了重光寶塔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難怪60年代初期,蘇聯專家在參觀了這座近60米高的雄偉寶塔之後欽佩不已,曾懇切要求能否爲他們的國家建一座一模一樣的寶塔,於此塔之精美和神奇便可想而知。
        今日重建重光寶塔,真是於都人民之大幸。重光重光,永放光芒!
</DIV><DIV> </DIV><DIV>今特撰聯以示慶賀:</DIV><DIV> </DIV><DIV>三省要衝通都大邑獅嶺洞天響北宋風鈴
菩提樹下先知驅迷霧
六縣之母客屬搖籃聖園福地繞三寶清音
淨修林裏高僧悟真經
</DIV><DIV> </DIV><DIV>貢江繞獅嶺灌嬰築壘越千年鵬舉激揚文字
八大賦詩旺神都江城如畫物華天寶佛光照福田
于山聳羅巖廉溪說蓮耀百代右相澎湃心潮
救貧擇吉惠聖地前程似錦人傑地靈寶塔更重光
</DIV><DIV> </DIV><DIV>一)資料來源:古代神話傳說
      劉龍生《盤古山女媧山考》
      曾長生盤古祠傳說
</DIV><DIV>(二)資料提供者:梓山河坑歐陽羅恩(68歲)、鍾稱福(38歲)</DIV><DIV>(三)本故事根據鍾元榮蒐集整理的《仙人通棋》改編</DIV><DIV>(四)本文根據子羽的《於都逸事拾遺——千年古榕》縮寫而成</DIV><DIV>(五)此文根據高嵐的《文天祥的傳說》作的改動。 
(六)本文根據王學偉《楊救貧的傳說》縮寫而成
</DIV><DIV>(七)本故事根據曾喬鋒蒐集、劉輝壁整理的《珍珠粉的故事》縮寫改編。</DIV><DIV>(八)神話傳說提供者:貢江鎮蔬菜場二隊吳來喜等
      相關參考資料:高嵐先生所著《於都古塔漫記》
</DIV><DIV> </DIV><DIV>
 
</DIV>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16:05:18

於都民間傳說系列(八)

神奇的重光寶塔        

        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浮屠便是塔之別稱。可見修塔最是世間積德爲善的一種義舉,當然,更有不少是專爲銘記某重大事件或某重要人物而樹立的永恆性標誌。六縣之母的於都古塔真可謂多姿多彩、別具客家風味,而且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比如東有濂江河旁的文明塔,南有桃江岸邊的文峯塔和康石巖普通塔,北有梅江之畔的步青塔、凌雲塔和六秀塔,而尤以西邊貢江兩岸的塔爲最多:有巽塔、蜚英塔、重光寶塔、辛峯塔和迥瀾塔,至於其他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無名小塔就更是多得難以計數,特別令人意味深長的是於都的塔和水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總是緊緊地依偎在一起,心相印、意相隨,親同孿生兄弟,情似恩愛夫妻,而且每座古塔都有一段或扣人心絃,或感人肺腑,或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及神話傳奇般的軼聞佳話,而最爲典型的恐怕要數於都縣城的標誌性宋塔——雄偉壯觀、直插雲霄的重光寶塔了。
        相傳不知何年何月,有那麼一對潛心修練成仙的鴨精,因日久生情而觸犯天條被玉帝貶往偏遠的南康郡鎮守貢江,因此二鴨化身爲塔而高高聳立在貢江之濱。雖說是被貶凡間,但玉帝還是應允它們一年相會一次,不過,只可敘情,不可行苟且之事,誰知天高皇帝遠,二鴨精離開了天庭反而少了許多清規戒律,因此,每年的相會之日,它們總是繾綣纏綿、難捨難分。
        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終於在又一次極盡纏綿之時被玉帝發現,他勃然大怒地立馬命雷公電母速速前往討而誅之,二神急急領命而去,只見霎時間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河對面孟口的塔公——辛峯塔被攔腰截成兩段,塔身竟不知飛往何處,只剩下禿禿塔基向天悲號,而河這面的塔婆——重光寶塔卻被凌空削去了塔頂,也許是天神男女有別吧,對塔婆予以了手下留情,只可惜一對有情鴨,終於被玉帝捧打鴛鴦,毀於一旦。後來據說文化大革命拆塔之時,塔公的身子纔在另一座山頭被發現,因爲此塔並無塔基。
        說來卻十分有趣,因爲雷擊塔,不知咋的又引出了一段奇特的故事。就在重光寶塔被削去塔頂的當天晚上,住在塔腳下一吳姓人家的媳婦正值分娩,當塔頂落地的一剎那,塔腳下那小茅屋裏一個女嬰的哭聲便劃破了黑夜的長空。更爲奇特的是這個吳家小女孩直到八、九歲了纔會說話、纔會蹣跚學步,而且聲音粗重,笑起來就象鴨子那“呷呷”的叫聲,五短的身材,(侏儒)走起路來兩隻手向兩邊伸開,一雙八字腳一搖一擺,再加上那憨憨的扁臉,活脫脫就象一隻笨拙的小鴨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自打這小女孩出生之後,吳家的日子就仿若芝麻開花節節高,茅草屋也變成了後來的磚瓦房,因此民間便盛傳着一種說法,說是那小女孩就是鴨婆精轉世,其人其事說得真是有鼻子有眼。
        其實重光寶塔的位置本身就是個鴨婆形,據說無論洪水怎樣的暴漲,就只能浸淹到塔座底下,因爲此塔會“水漲塔高”。而且建塔流傳的故事也頗具傳奇性。說是重光寶塔從興建的第一天起,每次上工都有100人,這是監工點好了數的,因爲建塔要嚴格的按人數分工搭配組合,可到了吃飯的時候卻只有99人,100份的飯菜愣是要多出一份,這其中一人便是神仙的化身。重光寶塔呈六角形,所用青磚全部是就地取土燒製。據說塔附近的幾口大塘便是當年挖土燒磚所形成的,而且後來興修水利時還發現過曾經燒磚的宋窯址。
        說到重光寶塔的青磚,那就更是建築史上的一絕,因爲古代還沒有發明水泥,砌磚用的粘合劑只是最普通的黃泥漿而已,因此技術要求高,但絕頂聰明的工匠們卻利用凹凸相嵌的原理,愣是燒製出了形狀各異的磚塊,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棱形、梯形、多邊形等等,砌塔時轉彎抹角的地方,那些奇形狀怪的磚塊正好天衣無縫的犬牙交錯,根本用不着使用泥刀切削,因爲建塔時還沒有腳手腳,就只能修一層塔往上填一層土,據說填土的斜坡一直從塔腳下延伸到了500多米以外的大佛寺,填土工程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象許多客家名塔一樣,重光寶塔每一層都砌有精美的小塔,塔內還放置着用生鐵鑄造的各種動物、農具、生活用具等,連鐵馬還穿着衣服呢。另外,七層壯觀的重光寶塔其塔頂上每個角都裝有銅鈴和風火筒,無論風從哪個方向吹來,寶塔都會發出“呼呼”的風聲和清脆悅耳的銅鈴聲。風吹銅鈴響成了重光寶塔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難怪60年代初期,蘇聯專家在參觀了這座近60米高的雄偉寶塔之後欽佩不已,曾懇切要求能否爲他們的國家建一座一模一樣的寶塔,於此塔之精美和神奇便可想而知。
        今日重建重光寶塔,真是於都人民之大幸。重光重光,永放光芒!

今特撰聯以示慶賀:

三省要衝通都大邑獅嶺洞天響北宋風鈴
菩提樹下先知驅迷霧
六縣之母客屬搖籃聖園福地繞三寶清音
淨修林裏高僧悟真經                     

貢江繞獅嶺灌嬰築壘越千年鵬舉激揚文字
八大賦詩旺神都江城如畫物華天寶佛光照福田
于山聳羅巖廉溪說蓮耀百代右相澎湃心潮
救貧擇吉惠聖地前程似錦人傑地靈寶塔更重光

一)資料來源:古代神話傳說
      劉龍生《盤古山女媧山考》
      曾長生盤古祠傳說                           
(二)資料提供者:梓山河坑歐陽羅恩(68歲)、鍾稱福(38歲)                                              (三)本故事根據鍾元榮蒐集整理的《仙人通棋》改編                                                (四)本文根據子羽的《於都逸事拾遺——千年古榕》縮寫而成                                               
(五)此文根據高嵐的《文天祥的傳說》作的改動。 
(六)本文根據王學偉《楊救貧的傳說》縮寫而成     
(七)本故事根據曾喬鋒蒐集、劉輝壁整理的《珍珠粉的故事》縮寫改編。                                    (八)神話傳說提供者:貢江鎮蔬菜場二隊吳來喜等
      相關參考資料:高嵐先生所著《於都古塔漫記》

 

 


作者:玉壺冰
發表時間:2006-8-21 16:14:31

兩位斑竹:系列告一段落,拜託整理一下,刪除(七)(八)兩個不好的帖,還有第八的最後“資料來源”,能不能移動整齊?謝謝!辛苦二位了




Copyright (C) 2005-2006梅林秋語 All Rights Reserve.
Powered by BBSxp 5.12/Licence © 1998-2004
Script Execution Time:546ms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bbsxpbottom()</script>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