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關於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侷限性

學習筆記:關於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侷限性

王詠剛,2004年4月19日

自然科學注重實證的研究方法並不一定都能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奏效,這主要是因爲,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簡單的事物,而是複雜的人和人類社會。比方說,自然科學注重實驗的可重複性,可社會科學實驗很難重複——如何找到完全相同的樣本人羣?即便對同一人羣做兩次實驗,做第二次實驗時樣本人羣已經有了前一次實驗的經歷,他們的行爲怎麼可能和第一次實驗時完全相同?

對於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侷限性,S. J. Baran和D. K. Davis給出了四條基本理由。我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四條理由的大意整理了出來(不是翻譯),並把其中與社會科學有關的例子改成了CSDNBLOG上的同仁更爲熟悉的雜誌銷售問題:

1、大多數人類的行爲方式難於度量。我們可以輕易測出水沸騰時的溫度。使用精心設計的、複雜的技術手段,我們甚至可以測出原子的重量或宇宙膨脹的速度。但我們很難準確算出,在某份雜誌的潛在讀者中,究竟有百分之多少購買了本月的雜誌。也許,某位潛在讀者沒有購買本期雜誌的理由僅僅是他的女朋友對他重雜誌而輕愛情的行爲提出了強烈批評。同樣的道理,如果論壇裏某篇文章只有一條跟帖,其中充滿了對帖主的溢美之辭,而另一篇文章後面跟了三百多條批評乃至咒罵的帖子,你能準確說出,哪一篇文章對讀者的吸引力更大,它的吸引力比另一篇大百分之多少嗎?

2、人類行爲過於複雜。我們很難在人類的行爲中找到明確的因果關係。找到使水沸騰的原因,這遠比找到女朋友不理睬你的原因簡單得多。我們可以保證在一定的溫度和大氣壓條件下,水一定會沸騰,但你能保證雜誌廣告在電視臺連續播出30天后,雜誌下個月一定能多銷10萬份嗎?通過調查,我們不難列舉出一些影響雜誌銷量的因素,如讀者收入、行業景氣程度、文章質量、雜誌裝幀、網上相關信息的數量等等,但我們能列出這些因素和雜誌銷量之間的數學關係式嗎?我們能找到改變這些因素並進而提高雜誌銷量的靈丹妙藥嗎?

3、人都有各自的行爲目標,都是自省的(Self-Reflexive,指人們易受自我的影響)。我們很少對已發生的事情做出迴應,但卻經常爲了我們希望或預期發生的事情而主動實施某一行爲。還有,我們經常修正我們的目標,並以非常主觀的方式判斷它們能否實現。只要加熱,水就會沸騰,但水不會擁有關於沸騰的任何思想,不會在加熱過程中因爲厭倦而改變自己的行爲特徵。可是,當讀者走向報亭,選擇他喜歡的雜誌時,他會因爲身邊出現了一個美女而立刻改變自己的購買計劃——買一份《財富》顯然要比買一份《讀者》更能吸引美女的目光。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通過網絡向潛在讀者發放一份調查問卷,你怎麼能保證讀者在填寫調查問卷時不懷有其他目的(如討好雜誌社以換取免費禮品,或痛罵雜誌社以在網上出名)呢?

4、當我們把關於因果關係的基本認識應用到我們自身時,事情有時會變得更加糟糕。例如,在海平面條件下把水加熱到100攝氏度,水一定會沸騰,在這裏,我們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也從不懷疑這種因果關係。但我們自己呢?我們經常一邊看着論壇上網友們的激烈爭論,一邊說:“這些沒腦子的人,與其天天在這裏打口水仗,還不如踏踏實實幹點兒正事兒——算了,我還是發個帖子,教育教育這些憤青吧!”爲什麼我們的行爲(發帖子)和我們的思想(做實事)不一致呢?傳播學裏有一條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定律:我們都認爲自己不會受到媒體或廣告的影響,同時我們又都認爲其他人非常容易受到影響。比如說,我看某份雜誌是因爲我自己的學習需要,而其他人看該雜誌就純屬聽信謠言或者附庸風雅;我說某篇文章好那是因爲我眼光獨到,而其他人說該文章好則是因爲該文的包裝和宣傳迎合了他們的低級趣味。

這就是說,好的社會科學理論大都是在突破上述四種侷限性的基礎上取得成功的。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470

<script src="http://writeblog.csdn.net/PromoteIcon.aspx?Id=470"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點擊此處收藏本文]   發表於 2004年04月19日 5:26 PM
href="http://blog.csdn.net/wangyonggang/Services/Pingback.aspx" rel="pingback"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function hide(){showComment();}</script>
style="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px;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IDTH: 156px; PADDING-TOP: 0px;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HEIGHT: 22px" src="http://blog.csdn.net/search_iframe.html"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document.write("pv.aspx?id=24");</script>

 

 
Solstice 發表於2004-04-19 6:35 PM  IP: 207.46.71.*
科學不是萬能的,也不能保證正確。甚至可以說“凡是能稱爲科學的,必然有可能出錯”。科學理論都有適用條件,如果一套理論永遠是正確的,那一定不是科學理論。什麼事都往“科學”上靠,本身就不是科學的態度。

 
jiangtao 發表於2004-04-19 6:42 PM  IP: 218.247.132.*
科學也在努力:統計學還有一些新經濟學模型也針對這些侷限性,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比如不確定性或者行爲複雜性,當你的樣本足夠的時候,檢測時間足夠的時候,可以屏蔽掉哪些偶發因素和小概率事件的影響;

 
malin 發表於2004-04-20 10:29 PM  IP: 221.217.50.*
我覺得這個世界精確的無以附加,如果覺得某個事物"模糊",只能怪自己對這個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還不夠.例子很多,不舉了,如果對這個命題有疑問可以和大家探討.
所以王先生的話題可以轉化爲:"爲什麼人對自己的社會性認識的這麼少."這樣,又有了一個新問題,這個"少"是和誰對應的,王sir的文章裏是把人對自身社會性認識的"少"同人對自然科學認識的"多"相對應的.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比對社會科學多這個假設顯然是文章命題的大前提,但這是怎麼得出來的呢?

 
王詠剛 發表於2004-04-21 6:27 PM  IP: 218.244.255.*
澄清一下,我寫的這個是筆記,不是我個人的原創。而且,我的話題以及被我引用的話題都不能轉化爲“爲什麼人對自己的社會性認識的這麼少”。
“模糊”有時候和我們的理解能力無關。混沌、測不準等理論就是在承認模糊的前提下形成完整的科學框架的。承認這個世界精確得無以復加的觀點也並一定能被所有科學家接受。
我個人的觀點和jiangtao先生一致,還是我在筆記中說的那句話,“好的社會科學理論大都是在突破上述四種侷限性的基礎上取得成功的”,所謂“突破”侷限性,當然是要先“承認”再“突破”了。

 
王詠剛 發表於2004-04-21 6:32 PM  IP: 218.244.255.*
據我所知,社會科學也是科學,而且是相當嚴謹的科學。

“什麼事都往‘科學’上靠,本身就不是科學的態度”,這個說法讓我想起了方舟子提到過的“反科學傳播中心”。

不過我覺得我們都沒有必要妄下結論,如果我們想知道社會科學到底是什麼樣的,親身研究和實踐纔是最好的方法。

 
leonard 發表於2004-09-28 1:18 PM  IP: 222.33.36.*
"世界精確的無以附加,malin"
我覺得你的觀點和王先生談的這個問題不是在同一個範疇內的,"世界精確的無以附加“這句話,以我現在的知識結構來說是接受的。但我想說的是對任何問題的研究解決都要在一個“度”的前提下,無論什麼問題,只有先給定了一個“度”才能談如何去做。做軟件談的需求,就是對度的細劃。
我們可能會驚歎於一部國外懸疑片中精心設計的一場謀殺。我覺得那就是設計的有深度,超過了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我們的想象力所能及的深度。國外的技術爲什麼領先於我們,還是人家有足夠的耐心去研究那個深度,相比之下我們就顯得太浮躁和急功近利。抱歉。撤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