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告訴你爲什麼叫“ITIL”?

接觸ITIL以來,有一個問題經常縈繞在我的腦海,那就是“ITIL”爲什麼叫“ITIL”?
“ITIL”全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中文譯爲:“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這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爲什麼一個ITSM領域的實踐方法論從名字上面卻看不到一點兒直接的聯繫?相反,一提到“信息技術基礎架構”,估計絕大多數人首先聯想到的是機房、網絡、主機、操作系統、數據庫等信息系統基礎設施,而較難聯想到IT服務管理方面,更毋論其所涉及的服務級別管理,以及其他諸多管理過程中的具體流程。


隨着從事IT領域相關工作的時間的積累,逐漸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各類型組織中的應用實踐需要科學的管理方法論指導,在此方面,個人比較認同“拿來主義”的做法。IT這玩意兒產生於西方,同樣先於我們在西方世界得到廣泛應用,也就使得西方人先於我們對IT的實踐方法論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並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成果,比如Cobit、ISMS(ISO 27000系列)、ITIL/ISO 20000、CMM、BSM等等,而且這些成果幾乎能夠說是可以免費得到的,那我們爲什麼不去學習、瞭解、掌握、應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呢?個人對於動不動就要“摸石頭過河”的說法是相對不屑的,後發有後發的好處,在於有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借鑑,可以少走彎路,可以大步趕上,站在巨人的肩頭我們不但可以看得更遠,還可以走得更快。


學習這些東西有個困難,就是能夠找到的資料英文的較多,中文資料較少,並且翻譯過來之後一些術語名詞晦澀難懂,個人認爲把握、吃準相關概念對於學習這些思想、方法是一個重點,並且也是一個學習的累進過程。往往在一些概念辨析清楚之後,原先不能理解的一些內容撥雲見日,頓開茅塞。因此,也逐漸養成了一個“愛對一些術語名詞較真兒”的習慣,ITIL這個事困擾了我好一段時間,但也沒專門下功夫去研究,最近想做一個關於“信息技術科學實踐方法論”的課件,覺得有必要試着破解一下這個謎題。
首先,我想到的是去查一查“infrastructure”的含義:
Roads, water, electricity, and other basic things that help a country’s people and economy——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2007年1月第一版)
the basic systems and service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a country or an organization, for example buildings, transport, water and power supplies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s——google字典

 

請注意google字典提供英文翻譯,它在例子提到了“infrastructure”不僅包括建築、交通、水和電力供應,還有“administrative systems”,這個可以翻譯爲“管理制度”,當然也可以理解爲“管理系統”等其他近義相關的詞彙。但無論怎麼說,應該可以說英文的“infrastructure”不僅僅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基礎設施”,還包括“管理”方面的內容。那麼“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就也不僅僅是機房、網絡、主機、操作系統、數據庫等信息系統基礎設施,還包括“information technology”方面的管理內容。

 

其次,我想到是去考證一下ITIL的起源,這個詞誕生的環境。
據說ITIL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英國政府有關部門發現IT服務交付的成本過高,IT服務質量普遍不夠理想,於是要求當時的中央計算機和電信局(CCTA,後併入英國商務部—OGC)啓動一個項目建立IT服務管理的流程,旨在通過最佳實踐的方法和線型流程管理基礎架構,提高IT服務的效率,並最終降低成本。這就是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的雛形——政府IT基礎架構管理方法(GITIMM,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這一段文字是從網上搜來的,基本上搜索結果的內容都差不多。
從ITIL的原型——GITIMM的名稱,可以進一步明確ITIL的誕生其實就是基於“管理”的目的。GITIMM的成果具體是什麼我沒有查到,只是說CITIMM的成果基本上構成了ITIL v1.0。ITIL v1.0據說是陸續發佈的42本手冊,涉及26個模塊,但具體書名和哪26個模塊也沒有查到。


個人在此進行了一些推測,估計80年代初英國人在搞GITIMM項目的時候,也許開始也是在圍繞信息系統的基礎設施——比如機房、網絡、服務器等等如何管理起步的,但是隨着項目研究的深入,理論層次也不在不斷提升,最終發現了通過標準的流程方法針對IT服務進行有效的管理纔是根本解決之道,對此,我想如果你也曾用心想過如何對信息系統進行管理,應該能夠體會到這樣一個發展歷程,開始我們都會把重點放在所謂的那些基礎設施的運行操作管理上,但是隨着深入就會發現這條路其實走不遠,也爬不高,反正當我看過基於ITIL v2.0的ISO 20000後深有此感。但是由於項目名稱早已確定了“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想必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了,也就不做改動而繼續沿用了。

 

第三,就是對於“library”——“庫”的解釋了。這個還得從最初的那42本書說起(怎麼像是“四十二章經”?),42本手冊,可是不少啊,再想想“library”最常用的含義是什麼?——圖書館!對了,我認爲答案就在這裏,ITIL最初的意思是說“關於信息技術基礎架構管理的圖書館”,ITIL就像一個這方面的專業圖書館,這裏面有幾十本有關書籍描述不同的模塊,讀者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擇閱讀學習,也許最初英國人還想把這個“圖書館”越做越大,但是逐漸發現太過龐雜繁縟的“圖書館”模式並不利於ITIL的推廣,因此對ITIL v1.0進行了精簡,推出了ITIL v2的八本書。


以上是個人對於ITIL名稱由來的分析,其中不乏推測成分,勿笑,謝謝!

 

本文系原創文章,轉載或在其他場合引用本文觀點請註明引自“ITIL先鋒論壇”,謝謝合作!

 

轉載自: ITIL先鋒論壇 http://www.itilxf.com/thread-2756-1.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