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1

正面管教的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1981年由美國簡.尼爾森發展成了正面管教理論,並出版。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常見的三種管教方式有嚴厲型、嬌縱型、正面管教。選擇不同方法的父母或老師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嚴厲型(過度控制)——這些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定,如果你違反了規定,你就要受到懲罰。孩子不會參與到決策過程中,沒有自由。

嬌縱型(沒有限制)——我們沒有規則,我相信我們會愛對方,並且會幸福,我相信你以後也會選擇自己的規則。孩子有自由但沒有規矩。

正面管教型(和善而堅定)——我們一起來指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我們還要共同決定在遇到問題時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當我必須獨自做出決定時,我會和善而堅定,維護你的尊嚴,給予你尊重。

 

對於正面管教來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們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當孩子們學着做一名對家庭、班級、社會有貢獻的成員時,他們就會成爲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這是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長期效果。這裏,我們可以歸納如下:

                  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1. 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 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 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內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 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 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 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 對自己在生活中的能量或影響力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 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爲後果
  7. 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很多人是不知道什麼是和善而堅定,認爲兩者不能並存。我們假設孩子和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裏去。有人可能會反駁說,那不等於放過他了?我們來分析一下。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但是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走開,就是你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而且這也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學會“積極的暫停”。你總可以稍後再找孩子談,這時雙方的態度都緩和下來,更有助於解決問題。你稍後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寶貝,很抱歉你生這麼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接受你剛纔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你能夠做到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它辦法。然後,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對你我都尊重的解決方法上”當你和孩子都平靜下來的時候,最好讓孩子預先知道你接下來會做什麼。

   值得強調的是,大多數的父母認爲在生氣時就要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期選擇只有戰或者逃,根本無法理性的解決問題。

  孩子通常會遵守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但如果孩子違反的了規則時,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比如:

 ※等下就輪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互相尊重時再繼續談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要做不要說(比如,平靜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該怎麼做)

 ※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當孩子在商店發脾氣時)我們現在要離開商店,待會(明天)再來

 

注意我們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了孩子。

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記住,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下面的“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它能營造出一種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氣氛。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1.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覈實你的理解是正確的
  2.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爲,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是,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爲,效果會更好。
  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 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出現這種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打成共識。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 – 承認(recognize) ——啊哈,我犯了一個錯

2 -  和好 (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 解決 (resolve) ——讓我們來一起解決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