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科院研究生的畢業出路問題

轉載自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581320

這篇文章是《求學●考研》向我約稿的專題文章,策劃編輯希望我能夠面向廣大在讀的本科生談談中國研究生的畢業出路問題,但由於專業限制,我只能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談談科學院這邊部分專業的研究生畢業情況。
 
原本我打算寫一篇大概1萬字左右的文章,把這些年我聽過見過的發生在研究生畢業找工作這個環節的許多事情、許多現象都串在一起寫出來,然後加上自己的評論。但由於約稿的時間有些緊,我最後只寫出了其中的一半。所以如果文中哪一部分稍有偏頗,那很可能是因爲我沒有把問題的另一面說出來,大夥多包涵吧。
 
下文是原稿,正式出版稿件會略有修改。

說說中科院研究生的畢業出路問題
 
文/吳寶俊

又是一個夏天,高年級的研究生格外忙碌,有人延期,有人答辯,有人出國,有人工作,每個人都有心事,大家偶爾湊在一起,聊得都是何去何從的問題。我注意到有不少低年級的研究生和尚處在大學階段的年輕朋友也很關注研究生的畢業去向問題,所以在這篇文章裏以過來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科學院研究生的畢業情況,以供大家參考。
 
研究生的畢業去向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每個專業的情況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我只能站在自己專業的角度進行評論,所談及的也只是個人的感受和看法,文中如涉及一些統計數據,一切都應以官方公佈的數據爲準。
 
中國科學院是官辦科研機構,包括遍佈全國各地的一百多個研究所,招收和培養研究生的目的主要是爲了培養科學家,或者說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一線人員,所以科學院最主要的研究生培養學制是直博,通過5-7年的彈性學制直接向研究生授予博士學位。只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在科學院各所中所佔比例較小。以我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爲例,每年招收的研究生共有140人左右,但其中只有大約十分之一是碩士研究生,其餘全部是博士研究生。因而在這裏我主要談一談科學院畢業博士的工作狀況,目前的潮流趨勢以及面臨的困惑和挑戰。
 
一、科學院畢業的博士生,大部分會繼續做博士後,其中出國繼續深造是目前最大的趨勢。
 
據我個人觀察,科學院物理類專業每年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中,超過半數會選擇繼續做博士後。在學術水平相對較高的研究所(例如物理所,高能所,理論所),這個比例可能會達到70%甚至更高,其中大部分會選擇直接出國做博士後,而在國內做博士後的畢業生中則有大約一半會在第一期博士後出站以後出國做第二期博士後。畢業生出國做博士後所選擇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其它專業,諸如化學,生物等,情況也差不多(生物類出國的比例也許更高)。
 
這一部分出國的畢業生,基本上可以認爲是科學院培養出的水平最高,讀博期間工作最出色,發表文章最優秀的畢業生。國內最優秀的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出國做博士後,可以說是目前的大趨勢。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們國家培養出的優秀人才,爲什麼在畢業後不選擇留下爲祖國服務,而是向其它國家流失?這是否說明我們的年輕人普遍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對國家無責任感,忘恩負義,同時也說明我們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所缺失呢?
 
對這個問題我認爲應從實際出發理性看待,不宜上綱上線。國內最好的學生出國做博士後,既有專業上的要求,也有現實中的無奈,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必然結果。
 
1、先說說爲什麼研究生在拿到博士學位後還得做博士後。
 
儘管博士學位是全世界各國教育體系中共同認定的最高學術水平和資質認證,但今天的科學研究工作已與百年前完全不同。過去一個研究生拿到博士學位,便意味着他完成了獨立從事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學術積累,能夠獨自承擔科研任務併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甚至還有可能意味着他的水平已經達到業內專家的程度。因而在幾十年前,擁有一個博士學位,便可以保證一個人在大學或科研院所找到一份穩定的教職。
 
但是,在科學已經得到極大發展的今天,攻讀一個博士學位對成爲所在領域的專家而言遠遠不夠,讀博幾年的學術積累很多時候也並不足以支撐一個年輕人獨立科研。由於全世界所有國家對科研工作的極大重視,以及和平時期世界教育水平的極大提高,博士不再是鳳毛麟角,高學歷人才間的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現在,僅擁有一個博士學位,對於在大學或科研院所找到一份教職而言遠遠不夠,年輕人還必須得做出高質量的科研工作,依照學術慣例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從而證明他具有比其他博士更高的學術水平,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所以此時,“博士後”,作爲拿到博士學位後的特殊階段,由於其可以作爲學術積累的後續階段,更因爲它可以爲博士做出高質量科研工作提供一個緩衝時間,已經成爲現代以學術爲職業的年輕人在拿到博士學位後的不二選擇。
 
通俗的講,一個人在讀博士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術積累,所以他不一定在那幾年間就做出高質量的工作,發表優秀的論文,因而他在拿到博士學位後,並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就得到一份在大學工作的職位。大學也不會僅僅因爲他擁有一個博士學位就給他提供一個位置,他必須得有成績證明自己纔可以。
 
此時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如果他在博士畢業後沒能找到一份大學的職位,就得回家待業,他的生計也就成了問題,此時他便有可能被迫轉行,科研之路也便無法繼續。
 
博士後制度的設立,正填補了這一空窗期。當他拿到博士學位,卻還沒有做出足夠高質量的工作,無法滿足申請大學職位的條件時,他就可以選擇去做博士後,利用這段緩衝時間努力工作,爭取做出驕傲的成績,出站後便可順利過渡到大學工作。
 
2、人在求學時,要不斷尋找更有利於提高自身水平的環境,逐步拓寬自己的視野。做博士後也一樣。
 
當下年輕人選擇出國,並不侷限於博士後階段,在讀研究生,讀本科,甚至讀高中階段直接出國,都已形成一個大的潮流和趨勢。其本質原因在於我國目前的教育水平尚沒有達到世界一流,而隨着改革開放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在百姓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國門也逐步打開,出國變得相對容易,因而具備足夠經濟實力和學習能力的學生選擇出國,到教育水平更高的發達國家求學,對學生個人的發展而言也便成爲非常有利的選擇。
 
從個體的角度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人站在個人發展的立場上做出對自身有利的選擇,這是無可厚非的事。而從集體的角度講,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我們自身教育水平沒有達到世界一流的時候,讓年輕人去具有更高水平的地方求學,對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也有積極作用。
 
至於出國求學的年輕人將來是否會選擇回國效力,這不單是個人志向的選擇,還涉及到國內的大環境是否有利於人才的發展,所以我們應站在尊重個人意志的立場上,以通過改變環境來吸引人才的方式處理問題,對願意回來的人要厚待,對不願意選擇回來的人也抱有寬容,無須批判。

二、在就業問題上,土鱉博士處境有些尷尬。
 
前面我提到了科學院畢業的物理專業博士中大部分會選擇出國,並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年輕人出國的動機。但有另外一個十分現實卻又非常重要的因素沒有提及,那就是在就業問題上土鱉博士的尷尬處境(土鱉相對於海龜,指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並獲取學位的畢業生)。
 
在科學院或國內大學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之所以選擇出國做博士後,除個人發展的動機之外,還因爲以當下的局勢,他們憑藉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授予的博士學位,在國內大學求職存在一定的困難。
 
由於目前國門開放程度很高,人才市場流通順暢,國內畢業的博士在尋找大學或科研院所教職時面臨來自歸國人才的激烈競爭。不幸的是,在這競爭中,處於人才需求方的國內所有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都清一色將橄欖枝拋給了海龜。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中國各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網頁上查閱人才招聘啓事,你幾乎在每一個學校的教職招聘啓事中都能找到類似這樣的話:具有海外留學經歷者優先錄取。
 
甚至有不少國內大學招聘人才時將海外求學經歷當作一個“必要條件”,不具備海外留學經歷的國產博士將自動被排除在外。
 
而在具體待遇上,國內大學對待土鱉和海龜也有差別。現實生活中,兩個年齡,發表文章數目和質量相同的年輕人申請國內同一所大學的職位,其中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那個如果能直接申請到副教授的職位的話,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可能只能申請到講師的職位。初始級別就要低一級。
 
我個人認爲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對待本土畢業博士和海歸博士問題上的不同態度是一種對國內畢業的博士的歧視。這種歧視源於國內大學在評定人才水平問題上價值觀錯亂。當我們的大學要招收研究生時,萬分希望最優秀的學生能夠留下讀書,同時我們也使出渾身解數來爭取最優質的生源,喊出要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承諾讓年輕人接受最優質的教育,期許給他們一個光明且美好的未來。然而當這些學生完成幾年學業,要應聘我們大學的一個職位時,我們卻又默認這些學生一定不是最好的,他們的水平一定比那些出國求學的學生差。這是中國高校對自身教育能力缺乏自信的表現,但最後吃虧埋單的則是學生。
 
從這個角度講,我呼籲國內的大學對自己培養出的博士給予一定程度的寬容和保護。這道理類似於國家對民族企業的保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本國企業在面對來自國外成熟制度和體系中成長起來的企業時處於劣勢,此時就需要國家對民族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方能保證我們自己的企業不被沖垮。在某種意義上,教育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任由本土博士經受來自海歸的衝擊,在待遇問題上不能把一碗水端平,讓他們備受冷漠,其結果必然是優質生源的大規模流失,中國本土的高等教育也便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招不到好學生—>培養不出好學生—>學生出路無法保障—>招不到好學生……
 
當然,呼籲歸呼籲,歷史的潮流無法改變,個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大形勢如此,年輕人力單勢薄,很多時候只能隨波逐流,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國內的研究生在拿到博士學位後還要繼續出國求學,在國內做過一期甚至兩期博士後之後,還要拼命往外跑,其背後的辛酸與苦惱。
 
三、研究生畢業,不留在學校當教授,出去找工作行不行?
 
近十年隨着中國高校的擴招,每年畢業的研究生數目龐大,但中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並沒有那麼多職位讓每一個博士都留下來當教授,蘿蔔多坑少,總有人得離開。作爲一個年輕人,如果你沒有足夠優秀到獲得博士畢業直接留校的特殊待遇,也不願意做博士後或者爲了出國拼了小命,那麼你只好離開學術界,到社會上找一份工作。
 
也有另一種更普遍的情況是,學生在讀書期間慢慢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並不在科學研究工作,真正適合自己的並不是當教授這個行業,那麼他也將面臨在畢業後走向社會的人生選擇。
 
於是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我們讀研究生,拿碩士或博士學位,卻在畢業後不再走研究道路,而是另外找其他工作,行不行?合適不合適?划算不划算?
 
很多外人可能會覺得,一個人讀了二十年書,都讀到碩士博士了,結果卻離開自己的專業去社會上找其他工作,太可惜太浪費。但在我看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特長不同,每個專業的就業情況也有差別,當一個人發覺自己在專業行當裏過得不舒服,或者發現自己有更佳的興趣時,離開是最好的選擇。否則硬着頭皮做下去,不開心不快樂還沒有成就感,沒什麼意思。年輕人在這個問題上最好更多遵從個人的感受,儘量少考慮外人的看法,否則會活着太累,壓力山大,精神不健康。
 
對於科學院來說,儘管培養研究生的主要目的在於扶植新一代科學家,物理所要培養的也是物理學家,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髮展多樣性的態度也是包容,而不是忌諱。科學院不會因爲一個研究生不願意將來繼續做科研就徹底放棄對學生的培養,我相信大學也一樣。
 
而對於學生而言,也不是說一個人不願意做科學家,研究生就會白讀。讀研究生的目的是做研究,但所謂的學術積累並不簡簡單單是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包括科學思維能力的鍛鍊,語言水平的訓練以及各種專業或非專業技能的培養。這些培養即便對將來打算走上社會的學生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通俗的講,一個科學院物理專業的學生,他在讀研期間看的文獻,聽的報告,寫的文章,大多是英文文章,就算將來他不打算做科學家,他的英語水平也絕不會差到哪裏去,將來走上社會,去外企、國企、或民企找一份有優厚報酬的職位也不是多麼困難的事。
 
物理所每年畢業的博士中,去政府部門做公務員,去國內知名企業,或去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的學生也不罕見。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同時也十分實際的大容器,它不會輕易的因爲你專業不對口就完全把你排除在外,只要你有能力,就一定會有出路。一切都取決於你個人。
 
至於研究生學歷和學位,只要是真實的,就絕不會是一張廢紙,絕不會是擺設,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
 
從這個角度講,我最後給年輕朋友的建議可以總結爲以下幾點:
 
1、世事多變,前路未知。但不管你將來會走怎樣的人生道路,在年輕時選擇多深造,多讀幾年書,這對你個人而言絕不會是一件壞事。
 
2、你生活在當下,做人生選擇時就必須考慮現在這個時代的特徵,今天的出國留學熱,其背後是有一定的理性原因的,希望你在瞭解現實,看到這些理性因素的同時,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情況做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選擇。
 
3、有條件,能出國深造,那是最好的。但是,出國不是必須的,特別在當你自身和家庭條件不具備支持出國的各種條件時,也不要勉強。讓父母爲了你能出國讀書而砸鍋賣鐵,把你自己的光明前途建立在犧牲親人生活的基礎之上,這是最大的不孝。
 
4、近年來國內高校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有不少學生在本科畢業時沒能馬上出國,所以選擇了在國內讀研,同時申請國外的學校,一旦申請成功,馬上退學,撕毀培養協議走人。儘管這種方式對學生個人而言沒有太大的利益損失,但是我極爲不推薦。因爲這種行爲影響的是一個年輕人心靈的健康,這種影響是隱性的,常常被人所忽略,但累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人品問題。一個人一旦人品出了問題,就算再牛也是白瞎。
 
5、現實的講,在國內讀研,有優點也有劣勢,你自身會有發展,也會面臨一些困惑。但這個世界相信強者,只要你肯努力,未來一定不是夢。加油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