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 數據結構與算法題目集(中文)7-7 六度空間 (30分) 題解


源代碼:https://github.com/yunwei37/myClassNotes
還有不少數據結構和算法相關的筆記以及pta題解哦x


“六度空間”理論又稱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闡述爲:“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空間”理論雖然得到廣泛的認同,並且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但是數十年來,試圖驗證這個理論始終是許多社會學家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這樣的研究具有太大的侷限性和困難。隨着當代人的聯絡主要依賴於電話、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網上即時通信等工具,能夠體現社交網絡關係的一手數據已經逐漸使得“六度空間”理論的驗證成爲可能。

假如給你一個社交網絡圖,請你對每個節點計算符合“六度空間”理論的結點佔結點總數的百分比。

輸入格式:

輸入第1行給出兩個正整數,分別表示社交網絡圖的結點數N(1<N≤10​3​​,表示人數)、邊數M(≤33×N,表示社交關係數)。隨後的M行對應M條邊,每行給出一對正整數,分別是該條邊直接連通的兩個結點的編號(節點從1到N編號)。

輸出格式:

對每個結點輸出與該結點距離不超過6的結點數佔結點總數的百分比,精確到小數點後2位。每個結節點輸出一行,格式爲“結點編號:(空格)百分比%”。

輸入樣例: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輸出樣例: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思路

當時的思路是使用單源無權最短路算法,迭代計算路徑長度,
當出現第一個節點路徑爲7時退出循環,計算經過的節點個數

(現在看起來好蠢…BFS好像挺香的)

#include<stdio.h>
//使用單源無權最短路算法,迭代計算路徑長度,
//當出現第一個節點路徑爲7時退出循環,計算經過的節點個數 
int a[10001][10001] = { 0 };// 
int v[10001] = { 0 };
//visit表和鄰接矩陣 
struct queue {
	int a[10001];
	int first, last;
	int sum;
}q;

void push(int x) {
	if (q.first == 999)
		q.first = 0;
	else q.first++;
	q.a[q.first] = x;
	q.sum++;
}

int pop() {
	int t = q.a[q.last];
	if (q.last == 999)
		q.last = 0;
	else q.last++;
	q.sum--;
	return t;
}
//循環隊列 
int main() {
	int n, m;
	int i, j;
	scanf("%d %d", &n, &m);
	int v1, v2;
	for (i = 0; i < m; ++i) {
		scanf("%d%d", &v1, &v2);
		a[v1][v2] = 1;
		a[v2][v1] = 1;
	}
	int len, now, num;//當前邊數值,作爲訪問標記; 

	for (i = 1; i <= n; ++i){
		//隊列初始化	
		q.sum = 0;
		q.first = 999;
		q.last =0;
		len = 0;
		num = 1;
		push(i);
		for (j = 1; j <= n; ++j)
			v[j] = -1;
		v[i]=0;
		while (1) {
			if (q.sum==0) {
				break;
			}
			now = pop();
			for (j = 1; j <= n; ++j) {
				if (a[now][j] && v[j] == -1) {
					push(j);
					v[j] = v[now]+1;
					if(v[j]==7) break;
					++num;
				}
			}
			if(v[j]==7) break;
		}
		double per = 1.0*num / n * 100;
		printf("%d: %.2f%%\n", i, per);
	}
	return 0;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