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VII) 人生五大問題

以前寫了一些對人生、政治、愛情的看法,最近在看《人生五大問題》一書,感覺好書不過是把讀者長期思考爲沒有付諸筆端的內容記錄下來,獲得共鳴。此書系傅雷早期的譯作,讀着語言有些晦澀,一些話反覆推敲,方明白原意。利用週末時間研讀,簡單記述感想。

原書作者系法國作家莫羅阿,此人諳熟歷史以及文學作品,對人性和歷史發展潮流有深刻的見解。所談五個問題依次遞進,分別是:婚姻、家庭、友誼、政治經濟、幸福。幾個問題的討論相互交織,相互映證。

所談的背景大約是二十世紀,此時工業化社會已走向成熟,開始顯弊端的時機。莫氏認爲當前的各種社會矛盾重重,並演化成大戰。其中根本原因是由於生產方式的變革,導致曾經在封建時代得以相安的家庭紐帶以及傳統的職業操守被工業化破壞導致的。而人類社會又沒有演化出於當前生產力相匹配的制度,繼而演化成爲不可深重的矛盾。

《人生五大問題》中,莫氏認爲的組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是有婚姻產生的家庭,以及各個家庭由於友誼而互相聯繫,繼而靠着政治經濟制度構成的有機體。最終在最後一節討論幸福在哪裏。

婚姻

美滿的婚姻甚至可以不需要愛情。對於婚姻,需要雙方的剋制和容忍。

男人無法理解女人,就像女人無法理解男人一樣。對於男人來說,他們是天生的行動者,對抽象的概念非常的癡迷,並富有創造性。例如宗教、學派、主義、科學。而女人是天生的現實主義,女人能夠使男人回顧現實,而不陷入狂熱的抽象概念的爭鬥中。
    女性常顯得比同齡男性“成熟”,緣由在於女人對現實生活遠比男人要專注的多。《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中,柯景騰可以爲無意義的目標去打鬥,即使能傷自己亦在所不惜。沈佳宜卻無法理解,認爲是幼稚的舉動。雙方矛盾的本質原因在於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而導致無法理解。就像百年孤獨中的烏爾蘇拉把沉迷鍊金術的何塞拉回家庭生活一樣,女人避免了男人陷入一種抽象的爭端中。只有男人的社會將會重演希臘文明的慘劇,走向專制與毀滅。總之,女人會避免男人把創造出的東西毀滅掉。

愛情帶來快樂,婚姻帶來人生。莫氏原話:最美的愛情,分析起來只是無數細微的衝突,與永遠靠着忠誠的媾和。婚姻我想也是如此,在最初的激情過後,夫妻之間保持一種友誼以代替愛情。要有着對人類缺點的容忍和剋制,才能將婚姻變成彼此的安樂窩。

      家庭

       家庭是一個回顧本我的地方。所有的家庭成員在回到家之後,終於可以擺脫商人、教師等角色,而成爲一個人存在。對於家庭成員來說,往往缺少相互的寬容。而家庭中往往存在隱祕的不足爲人道的祕密。

       手足之情來說並非完美。每個孩子的可愛程度不一樣,夫妻必然有所偏向。長子往往因爲後續的弟妹誕生而帶來心理上的落差,而甚至詛咒新生命。聖經中該隱殺弟便是兄弟相煎的寓言。

       對於女人來說,性和母愛是兩個重要的情感。中年喪夫的失落和孤獨,往往將兩種感情交織賦予幼子,兒子成家後,常使得媳婦心生妒意。而對於母女來說,貌美的母親常因女兒逐漸成年美麗而嫉妒,如果母親處理不好這種情感,將會演化成爲張愛玲的《心經》中的悲劇。

家庭中,父愛常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期望,但矛盾的是父權又使得父親無法將自身的權利交付於兒子,常常導致父子間的抗爭。此時,母子常能結成同盟,併成爲世界上有可能最完美的關係。而父親和女兒可能走向合作,女兒常常能成爲父親的得力助手。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幼女是其得力的祕書,而晚晴李鴻章的長女(即張愛玲的奶奶)是李中堂的得力助手,甚至因爲不捨,而導致屈嫁張佩綸。

       家庭中的長者常因自己年輕時犯過錯誤,而說教年輕人。長者的說教無疑冬日的太陽,光明卻不能帶來溫暖。心智上的成熟必定與身體的老去相伴。人正是在不斷的痛苦中成長,長者的說教是無法替代這個過程。

       青年人的思想是理想主義化的,而家庭的束縛導致青年人無法獲得家庭的認可。因爲家庭的本質是將人迴歸本源,是平凡化的。列夫托爾斯泰雖然有寫作上的天才但依然爲其妻子因不諳家務而取笑,而林肯與老妻的不睦可謂衆人皆知。

       由於家庭的平凡化傾向,導致青年人在年輕時遠離家庭。在社會上經受理想和現實的失落後,最終又會走向家庭。並在家庭中,脫去社會賦予的角色,享受作爲一個人的存在。

     友誼

       在婚姻中,男女由於天性的不同都很難獲得精神上溝通。夫妻可能同牀異夢,丈夫甚至發現不了妻子因爲苦悶孤獨的呻吟。婚後,女人可能重新恢復因婚姻而中斷的閨蜜之情。女人之間的友誼很可能是一種同謀關係,與男人或者社會制度相對抗。而男人之間的友誼是行動家的共同目標所帶來的互相賞識和欽佩的情感。

       有了友誼,使得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夫妻、家庭之間有了連接,就像細胞之間的神經一樣,構成了社會的有機體。

      政治

       工業化帶來了物資富饒,但是仍然路有凍死骨。我們懂得生產,卻不懂得分配。

       好的政權應該有三個要素:執行力,尊重私人的生活,擁有根據實際更新的機能;滿足這三重理想的制度首先在英國誕生,因爲能夠同時顧及法律和個人的幸福,而長治久安。同時,在民衆憤懣時又有出氣的活塞。其中參議與衆議兩院兼顧精英意志和平民精神,在衆多的平民對制度心生怨憤時候,可以有所反映。

       同時,缺乏對私人生活關懷的政府,將導致社會中重要的基本組成細胞:婚姻、家庭等的解體,導致人羣求諸於集體的力量,以替代家庭的角色,而往往導致走向瘋狂。在文革時期就有類似的慘劇發生,紅衛兵的瘋狂,夫妻互相揭發,父子劃清界限等,人人自危而陷入瘋狂,一個缺乏對社會賴以維繫的本能有充分認識的制度會導致組織的瘋狂和混亂。改革一降,由公社制度改爲家庭承包制度,很難說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改良,還是尊重社會基本細胞本能的迴歸。

       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家之間有制度的互相借鑑。制度的借鑑常最終混合着其民族的本性,如拿破崙和路易十六都難以迴避專政與獨裁,而馬克思主義在俄國不免受到其根深蒂固由蒙古以降就帶來的東方式官僚化的影響。而在德國,希特勒重建第三帝國的意志很難說不帶有曾經羅馬時代的精神。

黑格爾認爲人類社會是隨着自由和專制相互交替而演進的。在民衆要幹一件大事的時候,即希望強有力的政府和領導者帶領他們去完成;而事情完成之後,民衆又會期望獲得他們曾經拋棄的東西:自由。

黃永玉一文《世界長大了,我他媽也老了》中戲謔:

“我養了很多狗,其中一隻叫民主,一隻叫科學。科學的川東獵犬滿院跑,民主,因爲好鬥、愛咬同類,關進了籠裏。名字並不重要,但是對於民主和科學的態度,我是有看法的。民主和科學是五四運動時期提出來的口號,今天來看,所有進程中發生的問題,就是個科學問題,民主只是某一個階段一種政策的表現形式而已。”

所謂民主和專制無非一種歷史階段性現象,人類的歷史是兩者的交替的輪迴,而在輪迴中,社會不斷的演進。不要期望政府來解決遼遠的未來。政府的職能在於解決眼前的問題,準備最近的將來,而不是未來抽象的概念。

 幸福在哪裏?

幸福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幸福感是我們期望長久擁有的精神狀態。幸福並不是由外界產生,依賴外界產生的幸福往往最終獲得失落。猶如寓言中迷戀強權的人最終受命運捉弄,而對親人拔刀相向。

莫氏建議獲得幸福的幾個祕訣:

1)    避免對過去做深長的深思;即不要懊悔過去;

2)    精神的歡樂在於行動之中;不要沉迷於抽象的思考,而付諸於行動。因爲當事物靜止時,常會導致人的看法是片面的。只有在行動時,隨着事物的變化和互相關聯,能夠人獲得全面的認知,不再走向孤立和絕對。

3)    選擇努力方向一致的環境,或者對你的行爲表示關心的環境。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羣和組織,獲得認可。

4)    不憂慮遙遠的無可預料的災禍以自苦,即不要杞人憂天。

5)    當你幸福時,切勿喪失使你幸福的美德。

幸福並不是一味的舒適,並非快感的追求,也不是懶惰。有時幸福是承受一種痛苦來暫時忘記另一種內心更深的痛苦。所以每個人的幸福的方式都不同。

人生是跌宕的,困苦重重,猶如幸福是由苦難和鬥爭形成,只是這些苦難鬥爭都將被希望拯救,猶如在人間,潘多拉魔盒開啓,邪惡苦難釋放之後的剩餘饋贈即是希望。

 

後記

在討論上述的問題時,莫氏常引經據典,如詩歌、戲劇、神話、寓言等,特別是長篇小說。莫氏認爲讀小說的一大益處是當讀者發現小說中與其相符的人物時,會有所共鳴,並覺得自己不再是孤獨的了。我深切同意此觀點。其實諸多小說家通過了人物的設定,已然把自己的所想所得表達,遠勝於說教。從閱讀小說中,即汲取了對人生、社會的理解和看法。書中,莫氏感慨托爾斯泰書中的主人公援助了不知多少青年,使他們渡過難關。最近讀的幾部小說,讓我亦有同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