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VII) 人生五大问题

以前写了一些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看法,最近在看《人生五大问题》一书,感觉好书不过是把读者长期思考为没有付诸笔端的内容记录下来,获得共鸣。此书系傅雷早期的译作,读着语言有些晦涩,一些话反复推敲,方明白原意。利用周末时间研读,简单记述感想。

原书作者系法国作家莫罗阿,此人谙熟历史以及文学作品,对人性和历史发展潮流有深刻的见解。所谈五个问题依次递进,分别是:婚姻、家庭、友谊、政治经济、幸福。几个问题的讨论相互交织,相互映证。

所谈的背景大约是二十世纪,此时工业化社会已走向成熟,开始显弊端的时机。莫氏认为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重重,并演化成大战。其中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曾经在封建时代得以相安的家庭纽带以及传统的职业操守被工业化破坏导致的。而人类社会又没有演化出于当前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继而演化成为不可深重的矛盾。

《人生五大问题》中,莫氏认为的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有婚姻产生的家庭,以及各个家庭由于友谊而互相联系,继而靠着政治经济制度构成的有机体。最终在最后一节讨论幸福在哪里。

婚姻

美满的婚姻甚至可以不需要爱情。对于婚姻,需要双方的克制和容忍。

男人无法理解女人,就像女人无法理解男人一样。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是天生的行动者,对抽象的概念非常的痴迷,并富有创造性。例如宗教、学派、主义、科学。而女人是天生的现实主义,女人能够使男人回顾现实,而不陷入狂热的抽象概念的争斗中。
    女性常显得比同龄男性“成熟”,缘由在于女人对现实生活远比男人要专注的多。《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中,柯景腾可以为无意义的目标去打斗,即使能伤自己亦在所不惜。沈佳宜却无法理解,认为是幼稚的举动。双方矛盾的本质原因在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而导致无法理解。就像百年孤独中的乌尔苏拉把沉迷炼金术的何塞拉回家庭生活一样,女人避免了男人陷入一种抽象的争端中。只有男人的社会将会重演希腊文明的惨剧,走向专制与毁灭。总之,女人会避免男人把创造出的东西毁灭掉。

爱情带来快乐,婚姻带来人生。莫氏原话:最美的爱情,分析起来只是无数细微的冲突,与永远靠着忠诚的媾和。婚姻我想也是如此,在最初的激情过后,夫妻之间保持一种友谊以代替爱情。要有着对人类缺点的容忍和克制,才能将婚姻变成彼此的安乐窝。

      家庭

       家庭是一个回顾本我的地方。所有的家庭成员在回到家之后,终于可以摆脱商人、教师等角色,而成为一个人存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往往缺少相互的宽容。而家庭中往往存在隐秘的不足为人道的秘密。

       手足之情来说并非完美。每个孩子的可爱程度不一样,夫妻必然有所偏向。长子往往因为后续的弟妹诞生而带来心理上的落差,而甚至诅咒新生命。圣经中该隐杀弟便是兄弟相煎的寓言。

       对于女人来说,性和母爱是两个重要的情感。中年丧夫的失落和孤独,往往将两种感情交织赋予幼子,儿子成家后,常使得媳妇心生妒意。而对于母女来说,貌美的母亲常因女儿逐渐成年美丽而嫉妒,如果母亲处理不好这种情感,将会演化成为张爱玲的《心经》中的悲剧。

家庭中,父爱常带有恨铁不成钢的期望,但矛盾的是父权又使得父亲无法将自身的权利交付于儿子,常常导致父子间的抗争。此时,母子常能结成同盟,并成为世界上有可能最完美的关系。而父亲和女儿可能走向合作,女儿常常能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幼女是其得力的秘书,而晚晴李鸿章的长女(即张爱玲的奶奶)是李中堂的得力助手,甚至因为不舍,而导致屈嫁张佩纶。

       家庭中的长者常因自己年轻时犯过错误,而说教年轻人。长者的说教无疑冬日的太阳,光明却不能带来温暖。心智上的成熟必定与身体的老去相伴。人正是在不断的痛苦中成长,长者的说教是无法替代这个过程。

       青年人的思想是理想主义化的,而家庭的束缚导致青年人无法获得家庭的认可。因为家庭的本质是将人回归本源,是平凡化的。列夫托尔斯泰虽然有写作上的天才但依然为其妻子因不谙家务而取笑,而林肯与老妻的不睦可谓众人皆知。

       由于家庭的平凡化倾向,导致青年人在年轻时远离家庭。在社会上经受理想和现实的失落后,最终又会走向家庭。并在家庭中,脱去社会赋予的角色,享受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友谊

       在婚姻中,男女由于天性的不同都很难获得精神上沟通。夫妻可能同床异梦,丈夫甚至发现不了妻子因为苦闷孤独的呻吟。婚后,女人可能重新恢复因婚姻而中断的闺蜜之情。女人之间的友谊很可能是一种同谋关系,与男人或者社会制度相对抗。而男人之间的友谊是行动家的共同目标所带来的互相赏识和钦佩的情感。

       有了友谊,使得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夫妻、家庭之间有了连接,就像细胞之间的神经一样,构成了社会的有机体。

      政治

       工业化带来了物资富饶,但是仍然路有冻死骨。我们懂得生产,却不懂得分配。

       好的政权应该有三个要素:执行力,尊重私人的生活,拥有根据实际更新的机能;满足这三重理想的制度首先在英国诞生,因为能够同时顾及法律和个人的幸福,而长治久安。同时,在民众愤懑时又有出气的活塞。其中参议与众议两院兼顾精英意志和平民精神,在众多的平民对制度心生怨愤时候,可以有所反映。

       同时,缺乏对私人生活关怀的政府,将导致社会中重要的基本组成细胞:婚姻、家庭等的解体,导致人群求诸于集体的力量,以替代家庭的角色,而往往导致走向疯狂。在文革时期就有类似的惨剧发生,红卫兵的疯狂,夫妻互相揭发,父子划清界限等,人人自危而陷入疯狂,一个缺乏对社会赖以维系的本能有充分认识的制度会导致组织的疯狂和混乱。改革一降,由公社制度改为家庭承包制度,很难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改良,还是尊重社会基本细胞本能的回归。

       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之间有制度的互相借鉴。制度的借鉴常最终混合着其民族的本性,如拿破仑和路易十六都难以回避专政与独裁,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不免受到其根深蒂固由蒙古以降就带来的东方式官僚化的影响。而在德国,希特勒重建第三帝国的意志很难说不带有曾经罗马时代的精神。

黑格尔认为人类社会是随着自由和专制相互交替而演进的。在民众要干一件大事的时候,即希望强有力的政府和领导者带领他们去完成;而事情完成之后,民众又会期望获得他们曾经抛弃的东西:自由。

黄永玉一文《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中戏谑:

“我养了很多狗,其中一只叫民主,一只叫科学。科学的川东猎犬满院跑,民主,因为好斗、爱咬同类,关进了笼里。名字并不重要,但是对于民主和科学的态度,我是有看法的。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时期提出来的口号,今天来看,所有进程中发生的问题,就是个科学问题,民主只是某一个阶段一种政策的表现形式而已。”

所谓民主和专制无非一种历史阶段性现象,人类的历史是两者的交替的轮回,而在轮回中,社会不断的演进。不要期望政府来解决辽远的未来。政府的职能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准备最近的将来,而不是未来抽象的概念。

 幸福在哪里?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幸福感是我们期望长久拥有的精神状态。幸福并不是由外界产生,依赖外界产生的幸福往往最终获得失落。犹如寓言中迷恋强权的人最终受命运捉弄,而对亲人拔刀相向。

莫氏建议获得幸福的几个秘诀:

1)    避免对过去做深长的深思;即不要懊悔过去;

2)    精神的欢乐在于行动之中;不要沉迷于抽象的思考,而付诸于行动。因为当事物静止时,常会导致人的看法是片面的。只有在行动时,随着事物的变化和互相关联,能够人获得全面的认知,不再走向孤立和绝对。

3)    选择努力方向一致的环境,或者对你的行为表示关心的环境。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和组织,获得认可。

4)    不忧虑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以自苦,即不要杞人忧天。

5)    当你幸福时,切勿丧失使你幸福的美德。

幸福并不是一味的舒适,并非快感的追求,也不是懒惰。有时幸福是承受一种痛苦来暂时忘记另一种内心更深的痛苦。所以每个人的幸福的方式都不同。

人生是跌宕的,困苦重重,犹如幸福是由苦难和斗争形成,只是这些苦难斗争都将被希望拯救,犹如在人间,潘多拉魔盒开启,邪恶苦难释放之后的剩余馈赠即是希望。

 

后记

在讨论上述的问题时,莫氏常引经据典,如诗歌、戏剧、神话、寓言等,特别是长篇小说。莫氏认为读小说的一大益处是当读者发现小说中与其相符的人物时,会有所共鸣,并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独的了。我深切同意此观点。其实诸多小说家通过了人物的设定,已然把自己的所想所得表达,远胜于说教。从阅读小说中,即汲取了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和看法。书中,莫氏感慨托尔斯泰书中的主人公援助了不知多少青年,使他们渡过难关。最近读的几部小说,让我亦有同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