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爲聖賢,便爲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曾國藩作爲中國歷史上被稱爲半個聖人的人,其很多思想和語言受到了很多國人的追捧。曾國藩在他的《曾胡治兵語錄治心》中有這麼一句話“不爲聖賢,便爲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對於這句話我們當作何理解呢?

此聯亦並非曾氏原創,最初出自曾氏早年的恩師,清代理學大家太常寺卿唐鑑(字鏡海,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一年,這位鏡海先生以一本自著的《畿輔水利》及親筆楷書條幅:“不爲聖賢,則爲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善化唐鑑。”相贈。曾氏對其書及此聯都極爲推崇,並將此聯懸掛於居室之中。之後,在其日記中,將其聯略作改動。遂成“不爲聖賢,便爲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的嘉言(見右圖),後被收入梁啓超所輯的《曾文正公嘉言鈔》。乍看上聯的確似乎絕對至極,乃至荒謬。其實此聯表明的是曾國藩破釜沉舟的堅決態度,不流於俗的雄心壯志:“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只有做聖賢一條路可走,否則便墮落爲禽獸!千百年來爲人稱道和引用。同時也正是抱着這種不爲聖賢,便爲禽獸的志向,曾國藩得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家子弟一躍成爲名垂青史的封疆大吏,成就了其非凡人生和千秋功業。

不爲聖賢,便爲禽獸

一個人要是沒有追求聖賢的心,那麼他便與禽獸無異。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其人雖然資質中等,但是卻立志爲聖賢,並重視自我修煉,廣交師友,切磋學問,抱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信念,以一個書生的身份,統兵作戰,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撲滅了太平天國起義。而後因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但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能夠審時度勢,自剪羽翼,最終得以全身而退。

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不爲聖賢,便爲禽獸,這是曾國藩爲了表達自己成聖的決心,而不是說不當聖賢就是禽獸。下聯“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則透露了曾國藩脫凡俗生涯的意境,面對追求,如閒庭信步,又如踏青雲遊,不爲世俗所惑,不爲塵事所動,這種心境!

這和《大學》中所說的止於至善異曲同工,我們的生命絕不可以有一點點苟且,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也就是說人生不要只想着收穫而忘記耕耘,只要好好努力,做好當下的事情,將來一定會有足夠的回報。

縱觀曾氏一生,以治國平天下爲己任,內聖外王,內聖則格致誠正,外王則修齊治平。曾國藩用世之大智慧,立志、修身,爲學,齊家,爲官,識人用人,平治天下,其身上所體現出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真正是“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