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世界的五大基礎定律

概述

商業的五大基礎定律:信息對稱,網絡效應,邊際成本,長尾理論及免費!

信息對稱是互聯網改變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而信息不對稱是過去商業中普遍用到的底層定律;

網絡效應是互聯網與生俱來的洪荒之力,讓用戶更有黏性,更忠誠,更有活力;

邊際成本的結構性改變,是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最重要的一個衝擊,理論上,邊際成本可以做到零;

在邊際成本爲0的情況下,滿足需求曲線中個性化的、長尾的部分也有可能成爲被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免費模式裏所有的免費,都是爲了“二段收費”。

1、信息對稱

所謂信息對稱,就是說,在市場條件下,想要實現有效的交易,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必須對稱;

信息如果不對稱,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會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談商業,不得不談到互聯網,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連接帶來距離的縮短,距離縮短帶來了“信息不對稱”的打破,這就是這個貌似技術的工具,帶給商業的最大的價值。

案例:

在過去,消費者是通過商家品牌連鎖經營等手段,來獲取對稱信息;

而如今,互聯網技術的實現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消費者獲得更多選擇。

到美國去出差,喫飯時遇到牛排店和麥當勞,我會選擇麥當勞,難道是我喜歡喫嗎?

其實不是,是因爲牛排店的信息我一無所知,但是麥當勞,只要在全球任何一家店喫過,我就會知道它的口味和品類。

我們爲什麼能接受品牌溢價?

因爲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消費者被好的、壞的、貴的、便宜的、貨真、價實的、以次充好的商品搞得頭昏腦漲,價格溢出的部分就是消費者的保障金,是消費者爲品牌付出的保障金。

但有了口碑,大衆點評後,我可以知道一些喫過的人的評價,這時我就有可能會走進這家牛排店,因爲牛排店也開始信息對稱了,我可以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那新創品牌如何獲得市場認可?

你可以藉助類似於大衆點評、美團、Airbnb、淘寶都擁有用戶點評功能,消費者不僅僅可以看廣告,更可以看到“療效”。

通過評價和推薦平臺,好的產品會被用戶不斷的放大和傳播,進而形成越來越大的規模效應。

互聯網賦予了新創品牌挑戰名牌的機會,只要選擇一個用戶評價的體系或者交易擔保的方式,

哪怕是沒有品牌的真正的好商品,也有可能迅速戰勝有品牌的平庸之作。

從信息對稱的角度上看,數據平臺的作用會愈發突顯,誰率先掌握了用戶數據,誰就可以在用戶需要的時候,更早地將商品推送給需要的用戶身邊,從而提高產品的成交率;

精準化的定投、定推的方式,會大大提高商品的交易量,也滿足了客戶本身的個性化需求。

目前這個時候,物品能聯網,但聯網後的數據處理工作,還是比較初級,還處於物品聯網的初級階段。

個人感覺,在物聯網中,物品聯網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真正充分的條件是物品數據化後的分析、提煉的結果,纔會爲商業提供決策支撐。

對信息不對稱的理解:

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很多暴利行業的產生,會增加渠道成本以及中間成本;

隨着平臺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渠道的優勢會越來越弱。

因爲傳統渠道中大部分是通過中間商,來賺取信息不對稱的利潤,正因爲信息越來越對稱,暴利行業越來越少,傳統行業的利潤也越來越少。這也是傳統行業叫苦連天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目前怎麼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過去,我們通過品牌連鎖經營和擔保交易等等一系列的手段,來解決這個不對稱的問題。

但是今天的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高效率地讓信息對稱的手段,讓創造這些手段的互聯網公司,

以及善於利用這些手段的好產品,有機會以小勝大、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信息對稱是互聯網改變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

目前,信息不對稱行業或行爲有哪些?

1、珠寶、黃金、古玩,玉石行業;專業鑑別門檻、產品再設計等溢價因素的存在,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考究。

2、醫療行業;價格的不透明;

3、證券行業;內幕交易的行爲;

4、房產中介等代理機構;這些代理基本上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賺錢。

5、政府補貼的剋扣問題; 貪污腐敗的問題,都是信息不透明導致的;

6、老年保健品行業;價格的不透明;

7、眼鏡行業;價格的不透明;

8、代購行爲; 國內與國外產品價格不對稱;

9、物流行業; 物品運輸中,司機與物品運輸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10、跨境電商; 跨境電商就是解決國家(地區)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11、網約車;網約車解決了乘客和司機的位置不對稱問題。

這些行爲或行業大都是信息不透明的行業。

2、網絡效應

某種產品對一名用戶的價值,取決於使用這個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在經濟學中,我們把它稱之爲:網絡效應。

用戶越多,越有價值;越有價值,用戶越多;不斷地積累用戶的黏性。

甚至,一旦用戶總數突破一個臨界點之後,會最終進入“贏家通喫”的狀態。

正如著名的投資人克斯裏·迪克森所說:爲工具而來,爲網絡而留。

場景一:微信

微信,使用的人越多,對你就越有價值,當好友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你們之間就形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絡。就算有一天,你打算從微信換到另一個更好用的社交軟件上,也很有可能因爲大部分朋友都在微信上,而不得不回來。

  • 我了個去!我的APP功能這麼好,爲什麼用戶都離我而去啊!
  • 互聯網時代的產品,你忽略一個比功能更重要的東西,就是網絡效應!
  • 產品對用戶的價值,取決於用戶數,在經濟學中稱爲網絡效應。當用戶總數突破臨界點,便會“贏家通喫”。
  • 網絡效應,是互聯網與生居來的洪荒之力。先下手爲強者,有機會贏家通喫。

場景二:線下女裝品牌店

你開了一家線下的服裝店,你的用戶基礎還行不成網絡效應,這時候,你可以試着用“異業聯盟”的方式,建立更大的用戶基礎,構建這個效應。

有一家叫“零時尚”的女裝品牌,孤立他們的每一家門店,和附近的美容院、理髮店、健身房等等建立聯盟關係,讓他們的用戶可以彼此之間享受優惠,消費積分。

聯盟之後,用戶基礎大大增加,網絡效應開始明顯,用戶黏性顯著增強。

場景三:航空公司

國航、深航加入了星空聯盟,東航、南航加入了天合聯盟。

聯盟就是將自家的產品接入到一個大的網絡中,增加用戶的黏性!

如何利用網絡效應創業?

如果你打算利用互聯網“網絡效應”的這種神力創業,一定要注意這股力量的兩個特點:

第一,網絡效應會帶來一種特殊的現象,叫:贏家通喫。

用戶越多就越有價值,就會不斷膨脹,一旦突破臨界點,最終會喫掉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第二,因爲贏家通喫的效應,互聯網世界就有了一個基本策略;先下手爲強。

誰能夠最先積累用戶,誰就會最先達到贏家通喫的終點,後面的對手再強大,都幾乎無法超越它。

比如,阿里先下手爲強,做了淘寶,買家和賣家的數量過了臨界點後,形成了跨邊網絡效應,這時雖然騰訊很厲害,但至今無法超越淘寶。

反過來說,騰訊先下手爲強,做了個微信,用戶數量過了臨界點後,形成了單邊網絡效應,這時阿里雖然很厲害,但同樣的道理,至今依然無法超越微信。

也有人把這種利用單邊或者跨邊網絡效應構建的商業模式,叫做:平臺經濟。

網絡效應“聖經”

關於網絡效應的普及,參加如下的網絡效應“聖經”的文章:

網絡效應是一種表面上看起來簡單的複雜現象。

它是企業能否基業常青的關鍵,是在數字世界建立可防禦性的頭號手段。

在覈心商業模式植入了最強類型網絡效應的公司往往能夠取勝,而且是大勝。

自1994年互聯網開始顯山露水以來,網絡效應創造了科技行業70%的價值。

網絡效應基礎

當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會隨着使用增加而變得更有價值時,就發生了網絡效應。

在數字時代,網絡效應是僅剩的四大防禦能力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品牌、植入以及規模。

在這四種能力當中,網絡效應是目前爲止防禦性最強的一種。

過去幾十年來,網絡效應創造了科技行業中的絕大部分價值,因爲科技領域中,許多贏家通喫的公司都是由網絡效應推動的。

網絡效應,已經觸及或即將觸及每一個行業。

然而,並非所有的網絡效果都是相同的,理解網絡效應中的細微差別,對你在自己的產品中構建網絡效應是至關重要的。

不同類型的網絡效應的強度也不同,它們各自的工作方式也不同。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確定了13種不同的網絡效應。它們按強度排列如下:

  • 物理(直接類) (例如:固定電話)
  • 協議(直接類) (例如:以太網)
  • 個人效用(直接類) (例如:iMessage、WhatsApp)
  • 個人(直接類) (例如:Facebook)
  • 市場網絡(直接類) (例如:HoneyBook、AngelList)
  • 市場型(雙邊) (例如:eBay、 Craigslist)
  • 平臺型(雙邊) (例如:Windows、 iOS、 Android)
  • 漸近型市場(雙邊) (例如:Uber、Lyft)
  • 數據網絡效應 (例如:Waze、Yelp!)
  • 技術性能網絡效應 (例如:Bittorrent、Skype)
  • 語言型(社交) (例如:谷歌、施樂)
  • 信念型(社交) (例如:貨幣、宗教)
  • 從衆型(社交) (例如:Slack,Apple)

網絡是如何運作的?

廣義上說,網絡是人或事物相互聯繫的系統。

你幾乎可以在任何複雜的系統中找到網絡:從電網、道路到社交媒體和人腦。

不過,所有類型的網絡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瞭解網絡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於希望建立自己的網絡效應業務的創始人是有幫助的。

|---節點和鏈接

在非常基礎的層次上,網絡是由節點鏈接組成的。

節點是網絡的參與者(消費者、設備、客戶、買家、賣家、經紀人等)。

不同的網絡節點,在同一個網絡中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角色。

同一網絡中的節點在影響因素、影響力、權力和價值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中心節點是在網絡中具有大量鏈接的節點,通常更有價值。

邊緣節點的鏈接相對較少,通常價值較小——如果邊緣節點可以直接連接到幾個強大的節點,則可能會有例外。

節點的價值因網絡而異。

網絡大小可以通過網絡中節點的總數來衡量。

網絡的大小並不能決定網絡的價值,因爲網絡中的活動量可能會有所不同。

鏈接是網絡中節點或節點組之間的連接。

並非網絡中節點之間所有的鏈接都是相等的。鏈接的方向性可能會有所不同。

不同的鏈接強度也會有所不同,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節點之間的耐久性、緊密性和活動性的函數。

|---網絡密度

網絡的密度由其鏈接與節點的比率決定。比率越高,網絡越密集。

通常,網絡密度越高,其網絡效應就越強。鏈接的互連性有助於加強其他節點之間的連接。

如果你是某個人的朋友,他的朋友就能夠和你所有的其他朋友鏈接起來,那麼你的紐帶的力量,可能比孤立的一個節點更強大。

在網絡中,密度通常不是均勻分佈的。

網絡中某些區域的密度可能比網絡中其他的區域高的多(這是導致集羣的原因,將在下面更詳細地描述這一現象)。

在構建產品時,建議注意節點之間是如何形成聯繫的,以便設計產品的時候來提高網絡密度。

尋找你網絡的“白熱化中心”——最密集、最活躍的部分——並把產品特性和語言集中在激活其他用戶的行爲上,讓他們表現得更像那個羣體。

他們的活動將吸引其他節點,這些節點將受到“白熱化”羣體活動的激發,從那裏向外輻射的速度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

|---方向性

圖論是網絡科學的一個方面,在圖論中,節點之間的鏈接可以是有向的,也可以是無向的。

圖是有向的還是無向的取決於網絡節點之間連接的性質。

如果連接是定向的,則意味着一個節點以非往復的方式指向另一個節點。

網絡中節點之間的鏈接方向,由網絡中節點之間的交互流動的方式(如果有的話)決定。

這種交互可以包括金錢、信息、通信以及在節點交互時可以在節點之間傳遞的任何其他東西。

僅由有向鏈接組成的網絡稱爲有向圖,但真正的有向圖很少。

通常,網絡都是有向連接和無向連接的混合體。

理解網絡中鏈接的方向性,並直觀地映射它們,可以更好地設計產品和優化功能。

|---一對一與一對多

網絡中節點之間的關係可以是一對一的,也可以是一對多的。

一對多連接的關鍵屬性是它們是定向鏈接,其中交互流動是單向的。

另一方面,一對一的關係通常在功能上是相互的。所以它們是沒有方向的。互動是雙向的。

具有一對多關係的中心節點,可以將信息傳遞到邊緣節點,而回流的交互通常很小,

甚至不存在(想想明星和他們粉絲之間的關係)。

|---集羣

在現實網絡中,節點的分佈不太可能是均勻的。

它們傾向於聚集或形成比整個網絡更緊密結合的區域性羣體。

當兩個集羣通過一個單獨的鏈接連接,而在其他方面沒有連接並且彼此隔離時,這個鏈接就被稱爲橋樑。

用“集羣系數”衡量的具有較高集羣度的網絡,可以具有裏德定律(Reed’s Law)所描述的非常強大的網絡效應

(下面將對此進行更多描述),裏德定律假設,隨着網絡的增長,網絡的價值呈指數增長。

具有高集羣系數的網絡,在增長的同時會以指數形式增加價值,而具有低集羣系數的網絡,將以較慢的速度增加價值。

雖然並非所有網絡都同樣容易形成集羣,但是有一些策略可以提高網絡中的集羣系數。

|---臨界點

網絡的臨界點,是指網絡產生的價值超過產品本身和競爭產品價值的點。

這可能在不同的時間發生,主要取決於網絡的類型。

例如,像電話這樣的物理直接網絡,在很早就獲得了臨界點。

正如AT&T董事長早在1908年就指出的,“電話——如果線路另一端沒有連接——甚至不是玩具或科學儀器。它是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之一。”

由於一部沒有任何連接的電話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一個連接兩個用戶的電話網絡,本身就有足夠的價值超過一個產品的固有價值。

這與Windows或iOS等平臺網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即使沒有任何程序或應用程序,Windows操作系統的價值也是相當高的。

只有在用戶和開發人員的網絡變得相當大之後,第三方程序的價值加上與其他用戶的互操作性的價值,才超過微軟程序本身的價值。

大多數具有網絡效應的產品,只有達到臨界點,才能充分利用其網絡效應提供的防禦性。

在網絡規模達到臨界點之前,產品仍然非常脆弱,可能對用戶沒有多大價值。

對於這樣的產品來說,挑戰往往是要建立足夠的初始價值,以激勵早期採用者開始使用該產品。

|---網絡“定律”

多年來,各種網絡效應的先驅都試圖模擬網絡的增長,以及網絡如何增加價值的。

他們試圖描述網絡效應的力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每一項新的定律的發現,網絡和網絡增長的價值在過去被嚴重低估了。

這些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它們只是描述不同類型的網絡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網絡的價值的數學概念。

它們之所以被稱爲定律,只是因爲聽起來很酷。

有時候,你可以讓所有這些“定律”的各個方面同時適用於同一個網絡。

薩諾夫定律(Sarnoff’s Law)

大衛·薩諾夫(David Sarnoff)是廣播時代廣播電視業的巨人,1919年至1970年期間,他領導着美國廣播公司。

那幾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網絡之一。

薩諾夫觀察到,他的網絡價值似乎與網絡規模成正比——與N成正比,N是網絡上的用戶總數。

事實證明,薩諾夫對網絡價值的描述最終低估了某些類型的網絡,但它是對廣播網絡最準確的描述。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

梅特卡夫定律指出,通信網絡的價值,與網絡上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N^2,其中N是網絡上的用戶總數)。

這一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80年左右,歸功於以太網標準的發明者之一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

梅特卡夫定律似乎是成立的,因爲網絡上節點之間的鏈接數量以N^2的速度增加,其中N是節點的數量。

雖然最初是用來描述以太網、傳真或電話網絡等通信網絡,但隨着互聯網的到來,它已經演變成了描述社交網絡和市場網絡的定律。

裏德定律

裏德定律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衛·裏德(David P. Reed)於1999年提出的。裏德承認“多種價值與網絡規模成正比增長”,有些價值與網絡規模的平方成正比增長,但他認爲,允許形成集羣的“集羣網絡”(如上所述)的價值比其他網絡的增長更快。

根據裏德的說法,集羣網絡的價值增加了2^N倍,其中N是網絡上節點的總數。

裏德提出用2^N代替N^2的原因,是因爲“支持簡單集羣通信”的網絡中可能的集羣的數量遠遠高於1,所以網絡中的連接總數(網絡密度)不僅僅是節點總數( N^2 )的函數。實際上,它是節點總數加上可能的子集羣的函數,隨着網絡中用戶的增加,它的擴展速度要快得多。

由於大多數在線網絡允許集羣的形成,它們可能至少會像裏德定律所提出的那樣,價值增長的速度比梅特卡夫定律或薩爾夫定律所指出的要快得多。

網絡的屬性

|---不規則

網絡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是不一致的。它們只是在圖表中看起來是這樣的。它們有集羣、熱點和死角。這些反映了現實世界中複雜系統的不規則性。

這方面的例子,有區位差異(例如,城市人和農村人的行爲非常不同)、現實世界中的關係差異(經理與員工的關係不同於同級同事的關係)、規模差異(一家有兩個人的公司會做出不同於一家有30人或500人的決定),以及其他許多方面。

你需要認識到這些異常之處,找到網絡中的“白熱化中心”,在將你的注意力擴展到更廣泛的網絡之前,先關注它,來建立網絡效應。

|---真實身份、假名與匿名

許多具有網絡效應的公司,要求用戶創建網絡中其他節點可見的個人資料。

具有與節點真實身份相關聯的個人資料的網絡——例如你的真實個人姓名或真實公司名稱——通常比具有假名的個人資料的網絡更有效地構建網絡效應。

西方世界最大、最成功的三大社交網絡——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也是第一批大規模成功提供真實身份資料的社交網絡,這並非巧合(儘管Twitter確實允許使用假名,但人們使用的身份通常與其真實身份相關聯,例如“@ realDonaldTrump”)。在實名制被接受之前推出的數百個社交網絡最終全部消亡了。

在信任和聲譽促進交易流動性的雙邊市場和平臺網絡效應業務中,真實身份也很重要。

有一點需要注意:在涉及到加密或政府間諜工作的一些應用中,匿名是網絡的必要特徵。

然而,這種網絡通常在短時間內崩潰有三個原因:

第一,當網絡的匿名性遭到破壞並且對系統的信任終結;

第二,節點之間傳輸的內容由於匿名,免費搭車者將網絡拖垮而變得質量太低;

第三,當世界其他地方和各種部門(例如政府)介入時,匿名網絡變得不可接受。

讓我們明確一點,以電報爲例,當用戶的信息被加密時,他們使用它是因爲它允許他們連接到真實的身份,而不是匿名的人。

隱私不同於匿名。

|---不對稱性

這個術語主要與市場有關,無論市場是1、2、3邊的還是N邊的。在幾乎每個市場中,一個或一種類型的節點比另一個更難獲得。

在某些情況下,市場更難的一面是需求面——買家。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設法吸引願意付錢的人(買家),供應商(賣家)就會很快出現,而且不會付出太多的努力。我們稱之爲“需求側市場”。

Fiverr和UpWork就是集中精力尋找需求、依靠供給的例子。Lending Club就是另一個例子。他們集中精力尋找資金需求(借款人),貸款人自己出面爲借款人提供資金。

在某些情況下,更難的一面是供應,一旦供應方變得強勁,需求方用戶就會有機地被市場吸引。我們稱之爲“供應側市場”。

例如,Uber和Lyft將大部分預算用於司機獲取——也就是供應方。

同樣,OpenTable也不得不慢慢獲取餐廳,供應方一個接一個,直到七年後,它積累了足夠的供應來吸引需求(人們希望預訂餐廳)。

當然,在一些市場上,你會發現雙方都難以吸引。這讓事情變得非常困難。

市場中的另一個不對稱,涉及一個側面或一種節點內部的不對稱。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的供給或需求都是平等的。

通常,在網絡中,某些節點會被證明是更有價值的,有時比其他節點價值高出1000倍。

在市場中尋找這些不同的不對稱,並優先考慮哪種需求或供應最能吸引第一、第二和第三種需求。然後集中精力發展策略,先破解最高價值目標。

不對稱性恰恰也是企業的護城河。不對稱性的存在,恰恰也是商業獲利的一個基礎的條件。

因爲信息的不對稱,那率先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企業或人員,往往會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同構與異構網絡

同構網絡,是指網絡中所有節點具有相同功能的網絡。

一個用戶在執行的基本功能上可以與下一個用戶交互。

例如,在固定電話網絡中,每個節點(電話)可以執行與其他節點基本相同的功能,人們傾向於出於相同的原因獲得電話。電信網絡通常是同構的。

異構網絡是指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按功能和效用分類的節點的網絡。

在Honeybook市場網絡上,活動策劃人的行爲與攝影師不同,攝影師的行爲與花店老闆不同。

eBay上的買家節點與賣家節點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漸進網絡效應

漸近網絡效應是收益遞減的網絡效應。

回想一下網絡效應的基本定義:

隨着產品使用量的增長,它對每個用戶的價值也在增長。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在網絡增長的某一點之後,網絡效應可能開始減弱。

漸進網絡的增長,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就不再惠及現有用戶了。

Uber就是一個例子,因爲在大約4分鐘的等待時間之後,Uber的乘客就不再從司機數量的增加中受益了。

隨着需求方價值增長趨近於零,更多供應的價值也接近於零。

例如,許多數據網絡效應是漸進的。

數據集達到一定大小後,隨着數據集的增長,算法不再有意義地改進。

大多數數據網絡效應都受到此屬性的影響。

像Waze這樣的公司最有效地避免了這種情況,因爲這種服務需要實時數據,這些數據必須由數千甚至數萬個節點不斷更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同邊網絡效應

同邊網絡效應是發生在多邊(雙邊或N邊網絡)同一邊的直接網絡效應。

同邊網絡效應是指隨着同側用戶的增加,同邊用戶的價值發生變化。

例如,Uber實際上具有負面的同邊網絡效應或擁塞效應。

這是因爲在任何給定的時間,更多的乘客意味着更高的價格點或更長的等待時間。

司機也是如此——Uber司機越多,其他司機的競爭就越激烈。

不過,同邊網絡效應也可能是積極的。

對於Windows用戶來說,情況就是這樣,因爲文件兼容性,Windows用戶可以從添加新的Windows用戶中獲益。

兩個Windows用戶可以輕鬆地在他們之間共享文件,並且可以共享文件的人數隨着使用同一平臺的人數的增加而增加。

|---橫向網絡效應

橫向網絡效應是指在一個具有多邊的網絡中,由互補商品或服務產生的直接網絡效應。

與間接網絡效應不同,橫向網絡效應具體是指通過將用戶添加到網絡的另一邊,使網絡的一邊用戶的價值直接增加。

再以Uber爲例,它有很大的積極的橫向網絡效應,因爲每個額外的司機都直接爲乘客這一邊的所有用戶增加價值(直到某一點),反之亦然。

|---間接網絡效應

當一個網絡的價值,由於一種類型的節點直接受益於另一種類型的節點,而不是直接受益於同一類型的其他節點而增加時,就會產生間接的網絡效應。

同邊的節點會間接相互受益,因爲它們增加了網絡另一邊互補用戶使用網絡的激勵,這反過來又使同邊的所有節點受益。

例如,在eBay這樣的雙邊市場上,新賣家的加入並不會直接惠及其他賣家。

事實上,另一個賣家只是意味着所有其他eBay賣家的競爭更加激烈。

然而,由於商品庫存的擴大使整個市場對買家更具吸引力,由於潛在客戶的增加,更多的賣家最終間接惠及其他賣家。

對於每一個新賣家來說,網絡的價值都有一個強大的間接增長。

微軟Windows等操作系統平臺是間接網絡效應的又一個很好例子。

新的Windows開發人員不會直接惠及其他開發人員。

然而,隨着Windows程序庫的擴大,Windows用戶的數量將會增加。

更多的Windows用戶對所有開發人員都有利,因爲這增加了他們程序的潛在客戶羣體。

|---負面網絡效應

在某些情況下,更多的網絡使用或更大的網絡規模實際上會降低網絡的價值,從而導致負面的網絡效應。

負面的網絡效應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發生:網絡擁塞(增加使用量)和網絡污染(增大規模)。

最常見的網絡擁堵例子是道路交通。

高峯時,路上每多開一輛車,城市的道路網絡就會對其他司機造成更大的堵塞(即價值更低)。

類似的擁塞可能發生在電信網絡中,儘管在線網絡更少。

然而,網絡污染在網絡上更爲普遍。

例如,你的社交網絡在Facebook上增長的越廣,你的Facebook NewsFeed就會受到越多的污染。

網絡有可能同時產生消極和積極的網絡效應。

Twitter和Facebook是兩個最好的例子,因爲Twitter和Facebook的Feed都是展示你網絡中人們的信息,但是如果人太多,Feed就可能會被污染。

對於創始人來說,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他們可以構建產品特性,以儘可能減少負面網絡效應,同時培養正面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的構建與維護

|---多人與單人模式

這些術語通常用於遊戲行業。現在,我們用它們來討論網絡效應業務,因爲它們突出了一個重要的區別。

單人產品可以單獨幫助用戶,可以在沒有其他用戶的情況下使用。用戶單獨從產品/服務中獲得價值。

例如,在亞馬遜購買一些東西,但是其他人在亞馬遜上買東西,對用戶來說是沒有價值的。

用戶購買單人的產品,主要是基於其直接提供的價值,這種價值往往是線性的。

所有的負擔都會落在你身上,讓你的產品對你的客戶越來越有價值。

大多數SaaS公司都是這樣,比如WorkDay或Oracle。

相比之下,“多人”產品讓它們的用戶感受到了產品其他用戶的存在和影響,但是沒有其他用戶很難發揮作用。

多人產品讓用戶可以通過他們的行爲來增加彼此的價值。

產品可以同時具有單人價值和多人價值。

例如,HoneyBook有一個工具,可以讓活動規劃者爲他們的客戶提出更好的建議。

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餐飲經營者和花店加入HoneyBook網絡,活動策劃人從開始累積的專業網絡和N邊網絡中受益。

公司也很有可能在單人產品中添加多人模式,甚至將產品從單人切換到多人模式。

例如,亞馬遜在評論中增加了多人模式體驗,讓過去的購買者爲未來的購買者提供價值。

他們還增加了一個第三方市場,成千上萬的賣家加入其中,開始爲買家增加價值。

根據2017年年度報告,亞馬遜的Marketplace在銷售總量中首次佔到50 %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我們不建議直接建立單人模式的業務。它們傾向於線性增長,並容易被競爭拖垮。

|---轉換成本

轉換成本是指,當你從一種產品切換到另一種不兼容的產品時所產生的時間、精力或金錢成本。

當轉換成本較高時,往往會造成客戶鎖定,這種情況下,客戶更傾向於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與同一個供應商保持聯繫。

轉換成本與公司的防禦性有關,也與產品兼容性有很大關係。

防禦性強的公司通常能夠負擔得起使其產品與競爭對手不兼容的費用,從而產生高昂的轉換成本。

想想蘋果。購買蘋果產品(如MacBook ),會爲不兼容的產品帶來大量轉換成本。

如果你買了MacBook,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擁有一個Android會很費力氣,因爲將手機上的信息同步到電腦上很難,你必須使用不同的日曆應用程序等等。

當你在iTunes上購買歌曲、電影或書籍時,使用Spotify、Hulu或Kindle的切換成本很高,因爲這些都不兼容,你的東西將分散在不兼容的服務中。

所有這一切,都爲蘋果的消費者創造了一種鎖定效應,他們不得不購買從Airpods到蘋果電視的所有東西,以保持他們電子設備的兼容性。

網絡效應進一步增加了這樣的轉換成本。

不僅從兼容性的角度來看,切換產品的成本很高,而且當產品具有網絡效應時,轉換成本在羣體和個人層面上都有所增加。

例如,在Craigslist這樣的雙邊市場上,作爲一個羣體,公寓租賃者的轉換成本很高,因爲除非尋求公寓的人都和租賃者同時搬到新市場,否則租賃者離開的成本太高,令人望而卻步。因此,就成了市場的兩邊相互鎖定的情況。

|---雞與蛋的問題(冷啓動問題)

“雞還是蛋”問題是指到達臨界點,來觸發正反饋迴路的問題。

如果網絡上的人能爲其他用戶創造大部分價值,那你如何讓第一個用戶加入?

這對於雙邊市場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因爲有兩種類型的用戶——買家和賣家(或者開發商和用戶),只用一種到位,另一種纔有動力加入。

Kickstarting雙邊網絡需要給一邊或另一邊的用戶某種初始值,這與網絡另一邊在那裏產生的互補值無關。

我們總結了至少19種具體的策略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其中有幾項涉及創建一個單人模式的產品,即使沒有網絡也能爲市場的一邊提供價值。

另一些則涉及到用補償吸引市場的一邊,如現金等。完整的列表後續將會發布出來。

|---多租戶

當同時參與競爭網絡的成本較低或沒有成本時,就會出現“多租戶”現象。

這在社交網絡中相當普遍。人們經常將他們的照片同時分享到多個平臺( 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 )。

這在市場網絡上也很常見;市場兩邊的許多人經常同時使用Uber和Lyft,eBay和Craigslist,Etsy和亞馬遜Marketplace。

多租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網絡的防禦能力,減輕網絡效應。

最終,更大的網絡將獲勝,因爲它將對潛在的新客戶具有更高的知名度,更有可能保留現有客戶,即使這些客戶偶爾會有多租戶。

因爲網絡越大,選擇的數量就會越多,人們只會在不滿的時候求助於競爭的網絡,或者作爲對更大網絡所提供價值的補充。

例如,使用Snap stories的人可以使用Instagram stories來吸引不同的受衆。

隨着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同時使用一種服務和增加對另一種服務的使用,並從兩種服務共享的廣泛“stories”類別中看到更大的價值,使用一種服務可能有助於加強和增加對另一種服務的使用。

eBay或亞馬遜的消費者可能會特別關注Etsy的古董產品,雖然這是一種多租戶的情況,但使用一種會加強另一種,因爲消費者在網上購買的商品種類越多,他們在網上購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去中介化

去中介化主要適用於市場和市場網絡。

當用戶最初通過市場或市場網絡產品進行連接後,從產品上取消未來的交易並直接進行交易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爲防止去中介化,你可以提供工具、聲譽、保險、合規、銷售線索和其他獎勵。

如果你的市場受到這個問題的挑戰,你可以嘗試做很多事情。但是,有些網絡永遠都無法克服這個問題。

|---用戶留存

留存指的是,用戶返回使用產品的頻率,這可能會對網絡效果產生很大影響。

如果你的留存率很低,那麼即使你的用戶羣體增加了,也很難捕捉到任何類型的網絡效應,因爲你的產品的總體使用量不會增加,你將失去防禦地位。

在早期,Facebook擁有極高的留存率。註冊它的人一直在使用它,所以網絡的價值越來越大,因爲如果你比你的朋友加入得晚,他們仍在使用它的可能性很大,你會從加入中獲得價值。

如果留存率低,那麼如果你加入的太晚,你就會錯過這個趨勢,你就不太可能堅持下去。

沒有有效留存的網絡,網絡效應會很弱,較弱的網絡效應導致較低的留存率。

請記住,網絡效應不是來自網絡的大小,而是來自整個用戶羣體的使用。這就是爲什麼擴大網絡規模是不夠的,還必須注重增加使用量。

相關概念

|---幾何(指數/非線性)增長與線性增長

沒有病毒效應和網絡效應的公司往往會產生線性的增長。

線性增長可以產生一個業務,但不能產生我們都在尋找的那種高影響、激動人心的增長。我們都想要綠色的增長曲線。

創始人應該推動自己和團隊實現幾何增長,並且能夠測量和了解從線性增長到幾何增長的差異。

網絡效應公司一旦達到臨界點,通常會表現出這種幾何增長。

|---病毒效應與病毒性

病毒效應不同於網絡效應,但許多人都會把兩者弄混。

當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產品時,網絡效應會增加產品的價值。

使用具有網絡效果的產品的人越多,每個現有用戶從產品中獲得的效用就越大,所以他們切換到競爭對手的可能性就越小。

網絡效應是關於留存和防禦的。

病毒效應的目的是讓新用戶使用你的產品。

當現有用戶免費爲你帶來更多的用戶時,一個產品就可以說是病毒式的。具有病毒效應的產品或服務具有“病毒係數”,即每個用戶帶來的新用戶數量。

例如,如果一個普通的Facebook用戶在早期邀請了足夠多的朋友,讓他們的兩個朋友在一定的時間內加入,我們會說,當時Facebook的病毒係數是2。這意味着每天免費加入的新用戶將呈指數級增長。

病毒效應和網絡效應之間的混淆源於這樣一個事實:

第一,它們都是正向反饋循環,第二,在過去的十五年裏,它們經常一起出現在一些著名的公司裏。比如Facebook、Twitter和WhatsApp等。

不過,由於我們自己在十多家公司創造了病毒效應,足以吸引1000多萬用戶,我們可以證明,在產品上製造病毒效應要比製造具有網絡效應的產品容易。更重要的是,內置網絡的產品天然有更多的元素來構建病毒效應。

許多產品可以在沒有網絡效應的情況下產生病毒效應。僅僅因爲一個產品是病毒式的,並不意味着每個新用戶都會使產品更有價值和更具防禦性。病毒效應有助於推動Facebook達到目前的位置,因爲Facebook也有網絡效應。然而,病毒式傳播並沒有使JibJab、Buzzfeed或紅杉支持的QuizUp (籌得2700萬美元並倒閉)變得更具防禦性或有價值。它們的成功只是曇花一現。

反之亦然。具有網絡效應的產品,不一定具有病毒效應。B2B市場可以很容易地使用付費廣告來吸引買家和賣家,並建立一個沒有病毒的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一家公司可以在一個城市部署數以千計的物聯網設備,創建一個網狀網絡。

例如,你可以在谷歌上購買廣告,將賣家和買家都推向B2B市場,並建立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但仍然沒有病毒性。或者,你可以花錢,在一個城市中部署上千個物聯網設備,創建網狀網絡,由於網絡密度的原因,這些設備的性能比任何其他設備都要好得多,沒有競爭對手能夠匹敵,除非它們也在自己的網狀網絡中部署上千個節點。

瞭解網絡效應和病毒效應的差異,對於正確制定策略很重要,特別是考慮到人們經常混淆它們。要記住,僅僅因爲你有病毒效應並不意味着你有網絡效應,反之亦然。

|---“平臺業務模式”(不太有用的術語)

這是一個新近的術語,可以用來理解許多類型具有網絡效應的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培育外部網絡和促進連接手段而不是生產手段來擴大規模。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想法。不過,我們覺得這個術語融合了太多的概念,在試圖梳理這些公司真正運作的重要因素時,並不是很有用。我們更傾向於打破13種不同的網絡效應和網絡的許多屬性。我們還保留網絡效應業務的術語“平臺”,如MS OS、iOS或其他註冊實體在其上建立業務的平臺產品。

|---強化

理解網絡效應的重要一點是,一旦你有了一個網絡效應,在它的基礎上建立所有其他防禦性就容易多了,包括其他的網絡效應。這種“強化效應”常常被創始人忽視,尤其是當他們專注於增長的時候。

不斷尋找和推出新的防禦措施很重要,因爲它們相輔相成:你做的工作越多,它們各自的效率就越高(不過,一次做得太多可能會分散業務重點)。

|---規模效應

規模和網絡效應一樣,是數字時代的重要防禦手段。

規模效應常常與網絡效應混淆,因爲隨着用戶的增加,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都變得更強。

然而,它們的工作方式卻截然不同。

理解規模的最好方法是,隨着經營良好的公司變得越來越大,它們的單位生產成本變得越來越便宜。

隨着規模效應開始發揮作用,具有規模優勢的公司會成爲客戶最明顯的數學選擇。

換句話說,用戶越多意味着數量越大,意味着供應商的價格越便宜,成本優勢就越明顯,意味着廣告的轉化率越高,使得廣告比競爭對手更加有效,等等。

隨着規模的擴大,你會變得很有優勢。這一概念在學術文獻中被稱爲“規模經濟”。

簡言之,單位生產成本變得更便宜。

亞馬遜是科技界領先的規模效應公司(現在他們正在添加網絡效應……小心)。

|---品牌

品牌是一種強大的防禦力,但它與網絡效應有着根本的不同。

就像規模一樣,你的品牌防禦力與你產品的成長和使用相關,所以很容易混淆品牌和網絡效應。

當人們知道你是誰,知道你在做什麼,品牌就會出現。一個成熟的品牌認同伴隨着心理轉換成本。

人們不太可能從你的品牌轉向未知或知名度較低的品牌,因爲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會默認選擇熟悉的品牌。

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避免未知。當你得到品牌認可時,人們會熟悉你是誰和你做什麼。這給了你競爭優勢。

品牌防禦性在當今注意力經濟中非常重要,甚至負面的品牌意識也能幫助你的業務更具防禦性(在一定限度內)。

|---嵌入

嵌入是通過將你的產品直接集成到客戶操作中來實現的,這樣客戶在不付出大量時間、精力或兩者兼顧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替換掉你的產品的。換句話說,作爲用戶採用過程的一部分,嵌入直接增加了轉換成本。

嵌入可以與網絡效果配合發揮作用,使你的業務更具防禦性,但它們是獨立的概念。

嵌入的例子包括Workday、Oracle或SAP,正如這些例子所示,當客戶是組織而不是個人時,嵌入更普遍(很難嵌入到個人生活的“操作”中)。儘管如此,B2C產品也確實存在嵌入——想想谷歌drive或iCal吧。

原文鏈接:https://www.nfx.com/post/network-effects-bible

3、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在經濟學中,它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比如你開發一套ERP系統,初始的時候,你的邊際成本會很高,但是做好後,複製此係統的邊際成本幾乎爲0。

一個APP做出來,服務1萬人的成本和服務100萬人的成本差不多;而且規模越大,收入越高,但邊際成本趨向於零。

所以,那些靠販賣時間和勞力作爲唯一收入來源的,他們的邊際成本就非常的高——今天有活兒幹就有收入,明天沒活兒幹就要喫土;你今天付出的努力,無法讓明天的自己受益。

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反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情,有沒有對未來產生持久深遠的影響。

如果沒有,我們可能正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哪怕我們每天都看上去忙碌無比。

場景一:

實體店與電商平臺

蘇寧的門店,只能服務半徑20公里的用戶,想要服務更多用戶,就只能在20公里外再開家店。把單店的運營成本,攤薄在“新增加”的每次銷售上的邊際成本上,可能會很低,但一定不爲零。所以,每個單店是否盈利,非常重要。

但京東不同。它理論上可以覆蓋全中國,甚至覆蓋全世界。京東商城前期投入巨大,一直不賺錢,但是因爲京東商城所能覆蓋的用戶數,理論是無上限的,所以邊際成本幾乎爲0,9000萬用戶不賺錢,那1.2億呢?1.5億呢?總有一個數字,最終會讓京東賺錢。從那一天開始,京東每賣一樣商品,“新增加”的成本幾乎爲零。

這個“新增加”的成本,就是“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多”生產或者每“多”賣一件產品,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加。

例如,微軟的操作系統投入巨大,但每多生產一份拷貝光盤的邊際成本幾乎爲零。

互聯網對邊際成本的改變

邊際成本的結構性改變,是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最重要的一個衝擊——互聯網帶來的用戶規模理論無上限,“邊際成本”幾乎爲零,給傳統企業帶來了成本上的結構性衝擊。

1、京東商城前期投入巨大,但它可以服務的用戶理論無上限,當過了一個臨界點之後,當用戶量達到一定規模,銷售收益能夠覆蓋固定成本的那一天開始,京東每賣一樣商品,他的邊際成本,幾乎爲零。而傳統企業,由於覆蓋的用戶規模所限,很難有這個“臨界點”出現。

2、中國郵政的電報,是按字算錢,非常貴。後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通過大規模光纖的鋪設,連通了全中國,雖然固定投入巨大,但是邊際成本很低,每條短信只要1毛錢。但是騰訊公司,在電信、移動的數據網絡基礎上,又推出了微信,邊際成本幾乎爲零,聊天免費。

3、互聯網產品爲什麼可以免費,是因爲隨着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邊際成本幾乎可以爲零。周鴻禕能以免費殺毒軟件革了整個行業的命。一款軟件,成本比如10萬元,我的用戶數爲100人時,相當於每個人要付1000元,而用戶漲到100萬人時,每人只要付1角錢,是不是就相當於免費了啊。基於此理念,360以一個殺毒小白的身份切入,最終成爲了該行業的巨鱷。

運用

場景一:Uber、Airbnb VS 傳統出租車公司、傳統酒店

Uber 增加一輛車和一名司機的成本,Airbnb 增加一間新的出租屋的成本,都基本爲零。但是,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和傳統的酒店,就不一樣了。

場景二:線上講座 VS 線下講座

如果選擇開一家線下商學院,一堂課如果有100人報名,酒店成本、人員成本、差旅成本、老師的時間成本,導致每新增一個學員的“邊際成本”會非常高,所以收費也必然會很高。

可是,利用互聯網平臺,讓每一個線上課堂訂閱的邊際成本幾乎爲零,因爲“邊際成本”爲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用很少的錢,聽原來很貴的線下課程。

每個行業都可以認真梳理一下每一件商品的生產、銷售的邊際成本,看看互聯網是否能把它降爲零。

如果可以,你將有機會通過極大降低邊際成本,挑戰傳統經營模式,並獲得巨大收益。

互聯網行業邊際成本可以做到幾乎爲零,傳統行業最終也可以。

當然,傳統行業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互聯網思維。

例如,出租車司機這個職業在未來就要消失了,打車軟件加無人駕駛會把這個行業的邊際成本降到很低,司機工資就是被砍掉的成本。

“網絡效應”必然要求投資人敢於“先下手爲強”,允許互聯網初創企業通過大把燒錢,甚至補貼用戶,在市場競爭的初期,儘快獲得大量用戶,形成網絡效應,最後“贏者通喫”。

而邊際成本解釋了,爲什麼投資人有信心。只要做到行業老大,最終一定能賺錢。

而互聯網企業,把產品放在雲端,讓人付費後下載或購買,邊際成本基本爲0,這是極大的差別。

餓了麼這些原來看來就是個幫別人送外賣的公司,爲什麼會成爲獨角獸。

這類公司解決了傳統餐飲業長久以來面臨的翻檯率的問題。

要想增加營業額,就要投資開新店。但餓了麼等企業的出現,打破了翻檯率的限制,使飯店、餐館在不增開新店的前提下,增加了市場覆蓋面積,大大降低了邊際成本。

4、長尾理論

所謂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衆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也就是說,企業的銷售量不在於傳統需求曲線上那個代表“暢銷商品”的頭部,而是那條代表“冷門商品”經常爲人遺忘的長尾。

因爲邊際成本不爲0,所以必須通過20%的暢銷品來賺取80%的利潤,是典型的二八法則;

但互聯網的出現將邊際成本降到了0,從而實現了長尾理論,佔用了長尾市場。

“長尾理論”被認爲是對傳統的“二八定律”的徹底叛逆。

與20/80定律不同是,長尾理論中“尾巴”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經營者不應該只關注頭部的作用。

長尾理論與二八原則,並無高下之分,不能說那種方式更好,而是看場景。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企業規模化地滿足人們個性需要成爲了一種可能。

無論是暢銷款還是冷門產品,99%的場頻都有機會被進行銷售,

那些原本冷門的,位於需求曲線中長尾部分的產品,因此可以鹹魚翻身,成爲被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長尾理論的成立,有三個前提:

1、沒有陳列成本,導致邊際成本幾乎將爲0;

2、打破地域限制,小需求能被收集成爲大需求;

3、個性化可以被規模化的滿足;

小企業如何應用長尾理論,建議兩點:

1、藉助大平臺,做小衆爆款的產品;

2、藉助多團隊,做快速個性;

5、免費

免費經濟學,最早是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

他是《長尾理論》和《免費》兩本書的作者,雷軍將這兩本書成爲互聯網的理論基礎。

在克里斯看來,免費,是指將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轉移,比如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

免費的真正精髓,其實是一個“二段收費”:

第一段,是某些企業先用錢,購買了你的注意力,你的朋友圈關係,你未來的需求等;

第二段,你再拿着這些錢,去購買“免費”的產品。

這就是常說的,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

所謂免費,是將免費產品的成本轉移。天下無免費午餐,所有“免費”都是“二段收費”。

運用場景:

場景一:交叉補貼

如果你想得到的是他以後持續的重複購買,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產品的基座免費。

比如說免費的剃鬚刀架,免費的租用專業的打印機,這些所謂的免費就是,

你用錢購買他以後買耗材的可能性;

他再用錢買了你的刀架、你的打印機;

飲水機免費,礦泉水你自己掏錢買;

零元旅遊套餐(旅遊不要錢,但要大量買買買);

參觀花生免費,酒水收費;

超市低價或換購、促銷行爲同樣是如此。

場景二:先免後收

如果你得到的是他高端的購買需求,那你就可以把低端的產品免費。

比如視頻網站把基本服務免費,但你想同步收看最新的影視劇目請付費。

大部分雲服務基礎服務免費,但你的東西不夠放了,更大的空間請付費。

閱讀片斷免費,閱讀全文收費。

帶廣告免費,去廣告收費。

低端的MP3免費,高質量的MP3收費。

blog註冊免費,加個V收費。

淘寶註冊免費,店鋪升級,直通車廣告收費;

場景三:三方市場

如果你想得到的是他的注意力,行爲習慣,人際關係,那你就可以把你對他的一部分產品免費。

比如:你把微信公衆的文章免費,他在公衆號做廣告向第三方收費。

俱樂部給女士免費,向男士收費;

博物館,孩子免費,大人收費;

杭州西湖周邊景區風景免費,餐飲、住宿收費,同樣帶來了杭州的財政稅收;

二胎免費,孩子長大了,買房買車,收費;

總結:

免費就是將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轉移,所有的免費都是二段收費。

首先有人用錢買走了你的一些東西,然後你再用這個錢去買你想要的商品。

實踐這個免費的商業模式呢,記住三點,交叉補貼,先免後收和三方市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