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黑暗陷阱是什麼?——你想要一匹更快的馬,還是一輛汽車?

說明:原文於2016年7月28日發表於雲棲社區:https://yq.aliyun.com/articles/58405


【導語】在DT時代,數據無疑是創新的源泉和重要助力。目前,一種“數據高於一切”的文化,正在慢慢形成。然而,過於依賴數據,讓我們得到的,更可能是一個漸進式的解決方案(一匹更快的馬),而非顛覆式創新(一輛汽車)。這就是數據的另一個黑暗陷阱。

一場基於數據的創新

當年在美國留學那會,我有一個同實驗室的哥們,叫Kunpeng,他曾寫過一篇會議論文:“Voice of Customers(顧客之聲)”[1],其論文的核心工作在於,通過爬蟲程序,把亞馬遜(美國)網站的無數條商品顧客評論和評級數據爬下來,然後通過文本挖掘和類PageRank算法,根據顧客的口碑給商品排名。也就是說,要擺脫賣家對自家商品“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式的吹噓,讓曾經的購買人——顧客來發聲,進而讓後來的顧客能買到更加稱心如意的商品。論文創意不錯,差點得到那界會議的最佳論文(Best Paper Awards)。

Kunpeng寫文章的那會,是在2010年前後,大數據的概念剛剛興起。從其日夜不停的用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高性能集羣爬取數據的陣勢,估計數量也不小。如果按現在大數據的分類,文本數據也該屬於難以分析的非結構化數據(NoSQL)範疇。

Kunpeng的老闆(博士導師)Choudhary教授,基於這個創意,開發了一個網站,供顧客免費使用。試想一下,如果面向亞馬遜的“顧客之聲”,效果不錯,那麼這種模式也很容易推廣到eBay(易貝)、Newegg(新蛋)、BestBuy(百思買)等各大電商。

如果一切都運作不錯的話,顧客買某個商品,首先想到的是,到這個網站查一下商品排名,做到心中有譜,然後再由這個網站,點擊跳轉到對應的電商網站上,如此這般,這個網站的盈利模式就出來的:如果這個網站規模足夠大,它可以成爲衆多電商網站的流量入口之一,我們知道,在互聯網時代,有了流量,就如同站在時代的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國內有家網站,叫做“什麼值得買”。在本質上,這是一個折扣推薦網站,如其口號,“折扣再多,值才重要”。但如果是基於“顧客之聲”,來做網購產品推薦網站,那更符合“什麼值得買”。

就Kunpeng論文的創意而言,無疑是一個基於數據的創新。數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疑是創新的源泉和重要助力。

這也讓我思考,什麼是數據的創新?

什麼是數據創新?

說到“創新”,就不能不提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熊彼特指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究其本質,創新意味着,之前最佳的‘做事方式’,在創新之後,就不再是最佳方式了。”

在哲學層面,創新就是針對物質世界矛盾的再創造。用商業上的話來說,解決了需求問題的痛點,改變消費者從資源中獲得的價值和滿足方式。

2014年2月,馬雲先生在阿里巴巴的一封內部郵件中指出:“我們正在從以控制爲出發點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時代,走向以激活生產力爲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數據技術)時代[3]。

那什麼是生產力呢?生產力是指“人們改造生產活動的能力”。在DT時代,倘若提高生產力,自然少不了創新。而基於數據的創新,少不了三樣東西:

1)數據,你得有DT時代的生產要素,這是建立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和商業模式的基礎。

2)數據思維,你得想着利用數據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用經驗或其它。(3)數據科學家,你得有懂得如何幹活的人。

這三個條件都非常重要,它們是基於數據創新的三根擎天柱,缺一都會導致創新的大廈傾斜或覆滅。

那麼到底什麼是數據創新呢,在本質上,數據創新就是通過數據鬆綁、交換和流通,發掘一種新的洞察,爲客戶創造新價值。沒有洞察,就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沒有創新,就那麼簡單!

別誤會,我說的是,定義就是這麼簡單!

而實現起來,數據創新,可不那麼簡單,不僅如此,還充滿陷阱!

數據時代的創新陷阱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下面就講兩個:

故事1:當年(1979年),抓住了街頭卡拉OK攜帶不便的時代痛點,日本索尼公司發明了隨身聽(Walkman),一時風靡全球(如圖2所示)。後來,伴隨科技的進步,索尼公司依據“顧客之聲”——即來自用戶的反饋數據,讓“隨身聽”價格越來越便宜,重量也越來越輕巧。然而,1998年前後,整個世界已經悄然迎來MP3。

5e6a6452e769c95618574de089c78a80bee661a1

圖2  索尼公司的隨身聽(圖片來源:互聯網)

故事2:自2000年起,諾基亞開始涉足手機業務,憑藉其在通信領域的紮實功底,一步步穩紮穩打,先後擊敗摩托羅拉、愛利信等大廠,2003至2006年達到事業高峯,其手機市場佔有率一度超過全球份額的70%以上。

然而,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距2006年不久的將來,2013年9月2日,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任公司CEO的Stephen Elop在其最後一次的新聞發佈會上,說了一句讓所有人感慨不已的話:“我們並沒做錯什麼,但不知爲什麼,我們輸了(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說罷,在場的諾基亞骨幹不禁潸然淚下!(如圖3所示)

ffc510393c1e0a8151506fab582b61f69195baa2

圖2 諾基亞總裁在其最後一次發佈會上淚流(圖片來源:互聯網)

不相信眼淚。有此果,必有其因。

目前就職於Havas Media Tom Goodwin,曾是諾基亞的前員工,前不久(2016714日)就在Forbes發表一篇文章[4],談及大數據的黑暗面時,就以諾基亞爲例,說明了諾基亞失敗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有很多,姑且權當一家之言吧)。

其實早2005年,在iPhone推出之前,觸屏手機已經步入諾基亞預研的視野。但根據客戶反饋的數據,結論是可怕的。比如說,有人就覺得,屏幕太大,會不會容易弄髒啊?也有人覺得,觸摸屏手機的待機時間只有一兩天,這是無法忍受的。而吐槽得最厲害的卻是,這個看似脆弱的屏幕,萬一落地打破了,怎麼辦?

怎麼辦?不辦唄!

根據Goodwin說法,諾基亞基於“顧客之聲”反饋的數據,沒有繼續在觸摸屏手機(智能手機)上的研發發力,而選擇了繼續改良其市場份額依然很大、利潤依然頗豐的2G手機,從而錯失了觸摸屏手機市場先機。

後來,蘋果的iPod和iPhone驚豔面世,在某種程度上,幾乎分別革了索尼(在隨身聽方面)和諾基亞(在智能手機方面)的命。

顛覆式創新之父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指出[6],公司沿着產品性能提升的軌跡前進,把市場規模當做成功的衡量標準,這類創新屬於持續性創新(sustained innovation)。所有持續性創新的理念,都是立足當前市場,沿着既有軌跡,讓產品持續改良。比如說,讓飛機飛得更遠,讓計算機運算得更快,讓手機續航能力更長等等,這都屬於持續性創新。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Negroponte)在其作《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中[5],把此類持續性創新思想,定性爲漸進主義(或稱改良主義),稱它們是創新的最大敵人(或許尼葛洛龐帝所言的創新,是指顛覆式創新)。

誠然,有了(大)數據,的確讓我們的實驗速度加快了,的確也爲我們發現更多線索提供了助力。更多的數據,本應該醞釀出更多的創新成果。然而,創新的靈感,智慧的花火,卻往往存在於數據之外。

對於創新,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不管你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

類似的還有,亨利·福特(Henry Ford,福特汽車公司的創立者)曾說:“如果當年我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56f8a19f538848ab5cf90b044abcc67a03c6e8e9

圖3   亨利·福特的名言

有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信念和勇氣,來覆蓋諸如單純的“顧客之聲”式的反饋數據。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就是這個論點的最好論據之一。多年來持續不斷地改進Mac,推出劃時代的iPod、iPhone及iPad等驚豔產品,靠得不是用戶反饋,而是喬布斯的超凡直覺。當記者問及喬布斯在推出iPad之前,有無做過市場調研,他的那個著名答案,霸氣十足:“沒做任何市場調用,消費者沒有義務去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但客觀來講,創新並不僅僅是聰明人腦子的靈光一閃,而更多的是多方的高度協同。也就是,目前所有的創新,如果想成氣候,必須協同創新,構成創新池。比如說,iPod之所以在當時能成爲劃時代的產品,它不僅僅在硬件上、用戶體驗上創新,它還在數據(數字音樂)利用上創新。

事實上,在iPod大賣之前,喬布斯已說服五大唱片公司,向蘋果提供數字音樂的銷售權,成就了支撐iPod運轉的音樂數據庫——iTunes——它徹底改變了用戶獲取音樂的方式。於是,iPod+ iTunes,一個顛覆式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在此模式下,唱片公司、藝術家、用戶和蘋果等四方均盈利,形成一個創新多贏的局面。

這中間,自然少不了數據(音樂)扮演的濃墨重彩的作用,但對於蘋果公司而言,數據(音樂)只是其協同創新的衆多“刀槍棍棒”兵器中的一種,而真正能“攻城略地”的,還在於使用它們的勇士——喬布斯的眼界和信念上在當下,不論是身處所謂的“大數據時代”,還是馬雲先生所言的“DT時代”,一種“數據高於一切”的文化,正在慢慢形成。而這種文化,在某些時候,正吞噬着顛覆式創新的潛能。因爲依賴歷史數據,讓我們讓行爲目標,有“據”可查,從而讓我們得到的,更可能是一個基於歷史數據的、漸進式的改良方案。在這種漸進主義氛圍下,讓使我們厭惡風險,接納平庸,而顛覆式創新則顯得困難重重。

這就是數據的另一個黑暗陷阱。

相比於前篇文章“數據的黑暗陷阱是什麼(一)提到的數據陷阱,這道陷阱顯得更加“溫柔”,這是因爲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阻礙顛覆式創新的到來。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已提到,“一個人要做出一個與其它人迥異的結論可以找到相的數據來支撐自己”。

這同樣也給漸進主義者很多數據方面的支持,比如說,目前的改良方案,還有穩定的利潤流、不小的市場份額等,沒有必要大改革啊,這種“綏靖”的數據文化,更加強化了改良主義的溫牀,冰封了顛覆式創新的萌芽。

於是,等來的結局,可能不是改良產品帶來的更大市場佔有率,而是由他人主導的一場顛覆式的創新,局時就會誤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跳出陷阱,發揮數據外部性

基於數據的創新,宏觀來說,可分爲兩類:(1)1到N(N是有限數)。這就是一種改良主義創新,本質上就是基於數據的反饋的做大做強。在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N之所以爲有限數,就是因爲這條路有陷阱,很可能走着走着,就會被人革了命(這裏反面的教訓,就有前文提到的索尼和諾基亞)。被誰革了命?那就是第二種創新:(2)0到1。這就是顛覆式創新,這種創新很難,不僅要有從無到有、“道生一”的智慧,還要有足夠的眼界和勇氣(有些創新,即使你看到了,卻不一定有去做的信心和勇氣,特別是在現有商業模式還很好用時,尤其如此)。這裏正面的案例,有阿里的螞蟻金服。

事實上,針對數據的這兩類創新,我們都需要!

但所有的數據公司,都需要有一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大數據世界觀。如果身處第一類創新,切不可忘第二類創新,它纔是一個數據公司,打造“百年老店”的持久驅動力。

如果想跳出第一類漸進式創新的陷阱,就要調動想象力,發揮數據的外部性

我們知道,大數據的最本質意義就是連接。連接什麼呢?就是要連接一個個數據孤島,把它們從隔水相望,變得阡陌交通,然後利用它們的外部性,交叉融合,產生遠遠大於簡單加和的巨大價值!

比如說,前文提到的Kunpeng的那個數據創新案例,如果僅僅是從顧客的反饋數據,來不斷改良產品,就屬於第一類創新。但如果把若干個電商網站的客戶評論數據都彙集在一起,打通評價環節,就可以完成從“從0到1”的昇華和蛻變——做成一個依靠顧客口碑的“什麼值得買”網站。

再比如說,阿里巴巴擁有海量支付數據,如果僅僅用作確保賣家和買家交易的可靠度,那麼就不會有螞蟻金服的存在。阿里就是把買賣雙方積累的信用數據,外聯到小額信貸額數據上,從而完成了“從0到1”的華麗轉身。

還比如,我們可以利用移動通訊基站定位數據,優化城市交通設計;利用淘寶銷售數據的外部性,研判經濟走勢(即淘寶CPI);利用微博上的關注關係和內容信息,來做購物推薦和廣告推送等等。

對此,針對數據創新,大數據專家周濤教授總結得很好[7]:“企業需要跳出自身業務的陷阱,發散甚至散漫地思考這些數據可能的重大社會經濟價值,否則一些容易開採出來的價值很快就會挖掘殆盡。”

事實上,利用數據的外部性,正是顛覆式創新的源泉。這就好比拿到了一塊金磚,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它的壘牆功能,而錯過了黃金作爲貨幣流通的更大價值,那豈不是太可惜了?!

【參考文獻】

[1] Zhang K, Narayanan R, Choudhary A. Voice of the customers: mining online customer reviews for product feature-based ranking[C].Conference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2010:11-11.

[2] 熊彼特(), 鄒建平().熊波特:經濟發展理論[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06

[3]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09

[4] Tom Goodwin. The Dark Side of Big Data. Forbes. 2016-07-14

[5] (美)克里斯坦森, 胡建橋(譯). 創新者的窘境[M]. 中信出版社, 2010.

[6] 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譯). 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7]周濤.爲數據而生——大數據創新實踐[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5



作者簡介:張玉宏,著有《品味大數據》一書,[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