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之書》讀後感1

這本書是作者的隨筆,類似於我們平時靈感突發,記在紙上,預備今後補充完整的短段內容。我也有很多這樣的短句,也沒有事後補充完整,當再度翻開這些句子時,它們已經失去了當時初寫時的鮮活,而後來的心境,也捉摸不透當時寫下這些句子的意願,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我其實挺奇怪羣裏的年輕學生會分享這本書作爲共度書物,讀完第一章時,滿腦子想的是辛棄疾的一首詩:“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本書並不適合閱歷清淺的讀者讀,因爲他們尚不懂得生活爲何物,讀了這本書,會以爲生活就是這種冷漠,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

這本書我尚未讀完,確切來說,是聽完。本書適合用一種蒼老的聲音來讀,讀作者的心聲,讀他這一輩子的人生閱歷。我聽了前六章,感覺到一個人漫步在昏昏暗暗的旁晚,陽光不會再度出現,他將在其中永遠永遠的踱步下去。世人的紛紛鬧鬧與他無關,他只存在於自己的世界。沒有活力,一邊對自然景觀充滿熱情,一邊又對生活充滿排斥。

對工作沒有熱情。書中不止一次提到枯燥無味的工作,提到自己的老闆,提到自己在借與貸的天平中失衡。恰好,我以前也做過會計,而今失去了工作。現在的我,無比渴望擁有一份工作,工作本身不僅僅是工作,也是一種生活。在借與貸的小小天平裏,有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可是,你擁有的,你並不珍惜,你把它認爲那是對你的束縛,對你的剝削。可正是這份工作,才換來了麪包,換來了棉被,在寒冷的冬天不至於被凍死,在飢餓的早晨可以有口溫暖的飯喫。

前一陣子有個綜藝《中餐廳》,黃曉明因爲態度問題頻上微博熱搜,我也同樣認爲是他本身性格有問題。直到蘇有朋作爲嘉賓來到中餐廳,他擦桌子,擺桌子,忙裏忙外,眼睛裏有光芒也有工作。黃曉明激動的跟他說,感謝他的到來,感覺有了最佳搭檔。這恐怕是一種順心如意的感覺,凡事不必說,自有人做好。黃曉明可以不用事事盯,因爲有了主動尋找不足之處的夥伴。

看完這個片段後,我對自己曾經的工作態度有了深深的反思,我曾以爲自己態度是端正的,如今想來,當初的態度也不過是,領導拿鞭子一揮,我滿心抱怨的不情願往前走。領導不揮鞭,我就窩在原處一動不動。

自己淪落到如此地步,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作所爲,哪怕旁人看不見,時間都以將一切寫進歷史。

書中作者有一段關於死亡的描述。“我想知道被稱作死亡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我說的並不是我無法去理解的死亡之謎,而是生命終結時認得身體感受。”讀到此處,感覺作者在物質上已經死亡,他遊蕩在阿爾塞納爾大街上的只是靈魂。

他無法感受到人世間無意義的熱鬧。他可能也會不理解,在寒冷的冬日,我會牽着被裹成棉球一樣的娃娃去圍觀旁人的婚禮。爲鞭炮的轟然炸裂而嬉笑不已。這是生活,無意義,但熱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