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酒愛山又愛閒的隱士陶淵明

飲酒(其五)

魏晉 ·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住在人多的地方,卻沒有感覺到車馬喧囂的紛擾,有人問我如何能做到這樣?很簡單,心靜自然涼,自己心裏安靜了,即便住在鬧市也如同住在僻靜的地方。

黃昏時分,酒至微醺,在小院外悠然地採摘半開的菊花,擡頭看到遠處的廬山在晚霞的輝映下峯巒層疊,影影綽綽,峯間霧氣繚繞,飛鳥結伴歸巢,簡直就像一副神韻流動的水墨畫。隱居的真正樂趣,一時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其中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些忙着勾心鬥角、機關算盡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這種閒適自在的!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組詩共20首,不管是抨擊官場的黑暗,還是抒發隱居的樂趣,他都直抒胸臆,“醉”在其中。最有名的這首《飲酒其五》,作于歸田後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如今作爲高考語文必背之篇,被每個中學生熟記於心。陶淵明是隱士,隱士就是陶淵明——他,成了隱士的代名詞,只要一提起”隱居”,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到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在壓力山大的俗世浮光中,每個人心裏都住着一個悠然自得、遺世獨立的陶淵明,只是生活有太多羈絆,做不到如他那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但多少人在身心疲憊之時,總是被那個頭頂草帽、肩扛鋤頭、提着一壺老酒的陶淵明,帶着走進田園,走進桃花源……

陶淵明,晉朝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父親都作過太守,外祖父是東晉名士孟嘉。孟嘉落帽,是外祖父留給世人的一個成語,形容才子名士的才思敏捷,稱揚人被戲弄、奚落後的氣度寬宏,瀟灑儒雅。

俗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陶淵明出生時,魏晉南北朝四分五裂,靠篡位得天下的西晉已滅,漢人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統治着江東的大部分地區,而北方經過“五胡亂華”之後,也進入了十六國混戰時期。生逢亂世,又逢清寒貧苦的沒落宦家,雪上加霜的是8歲喪父,陶淵明跟着母親以種田爲生,過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艱辛生活。幸運的是父親和外公留下了不少藏書,這些書雖然一時半會不能當飯喫,但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無法用金錢衡量。書讀多了,人就有了思想,有了思考。難道一輩子就守着祖上留下來的這幾畝薄田生活嗎?他開始有了不甘心,有了“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生宏願。於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開始“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的遊宦生涯,20歲外出求官,29歲那年終於熬到江州祭酒——一個並無實權的小角色。

頂頭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次子,也就是才女謝道韞的丈夫,仗着老子名氣,不學無術,沒什麼本事,迷信於煉丹畫符,是個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昏庸無能。孫恩叛亂時,本應派兵防守,可他卻說天兵天將會來保護江州城的。妻子謝道韞苦勸無果,只能自己挑選壯丁訓練,帶着女眷抵抗。孫恩輕鬆攻破城門,將王凝之父子亂刀砍死,把敬佩的謝道韞送回了會稽城。好在陶淵明看不慣王凝之的品行,上任僅兩個月就憤而辭職回家了,從而躲過了一劫。

六年之後,江州刺史桓玄起兵進行“清君側”,在家種田的陶淵明覺得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來臨,於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不久他就覺察到桓玄名義上打着清君側,其實是懷着奪權篡位的狼子野心,他義憤填膺。恰好這時母親去世,於是他以回家弔孝的名義果斷辭職離開。

又蹉跎過去了五年。彭城內史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陶淵明又投奔劉裕。但他很快發現劉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際,他辭職改投建威將軍劉敬宣麾下。哪知劉敬宣爲了“明哲保身”,自己辭去職務不幹了。已屆中年的陶淵明只得黯然打道回府。

負重前行的中年,由不得任性。爲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淵明在叔叔的引薦下做了彭澤縣令。“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在公家田地種點莊稼,足夠釀酒喝,何樂而不爲。到任不久,貪官劉雲打着檢查工作的幌子來索賄,陶淵明被通知“備好大禮,穿上盛裝,恭敬候之。”他一聽,怒火中燒:“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索性一轉身回縣衙取出官印,封好,並寫了一篇《歸去來兮》,準備交給上級申請辭職,他說: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飢寒的苦難雖然真切,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爲了溫飽而勉強自己,身心都感到痛苦,這與平生的志願背道而馳。

剛好幾天後,嫁到武昌程家的妹妹去世,去弔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陶淵明當即辭官而去。

自立秋到冬天,縣令只幹了八十天,42歲的陶淵明經歷了五次仕途的追逐,最終仰天大笑出門去,從此徹底拋棄了濟世蒼生夢想,“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把自己的肉身和靈魂安頓在田園。

歸隱之初,陶淵明的小日子倒也滋潤,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他喜愛菊花,宅邊院前遍植菊花;他喜愛柳樹,希望五個兒子有着如同柳樹一樣旺盛的生命力,茁壯成長,長成又帥又有氣質的風流才子,就在門前栽了五棵柳樹,自稱“五柳先生”;他喜愛喝酒,無論貴賤朋友來訪,只要家中有酒,他必定陪客一醉方休。喝多了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自便。”不客套,不拘禮,不把任何人當外人。

躬耕勞作雖然辛苦,但能自由自在地爬山、寫詩、喝酒,再也不受官場上的約束,不用趨炎附勢討好任何人。江州刺史王弘崇拜陶淵明,有天主動上門拜訪,他不喜歡與官員交往,便稱病不見。王弘派人偵察,得知陶淵明第二天要去廬山遊玩,就叫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等人抱着酒在半道上攔住他。

陶淵明的軟肋被成功掐住。一看到有酒,他就邁不動腳步了,幾個人在路邊的涼亭裏痛飲了一天,忘記了登山。見陶淵明有腳疾,卻沒有鞋,王弘馬上讓隨從量陶淵明的腳,給他編了一雙鞋。面對王弘這樣的權貴,陶淵明談笑自若,絲毫沒有趨附權貴的卑微之態。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每天到南山下開荒種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之餘到菊園聞聞花香,看看書,教育教育孩子,告訴他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希望他們能夠勤奮學習: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詩酒花茶相伴,在柴米油鹽裏捕捉快樂,歲月如此靜好。

可惜人生的路上總有風雨和坑窪。由於缺乏農耕技巧、農事經驗,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官吏桓道濟看着一代大詩人種地那麼艱辛,卻收穫微薄,生活窘迫,便帶着錢和美酒來慰問他,說如今天下昌明,還是出仕爲國效力吧。陶淵明一聽“昌明”就非常生氣:“當朝皇帝劉裕是靠殘忍的手段得到皇位的,天下哪有什麼昌明?”他把桓道濟帶來的錢和美酒全部扔到屋外,義正言辭地說“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意思是我寧可忍受飢寒也不去做不該做的事情。

屋漏偏逢連夜雨。408年夏天,陶淵明那“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焚燬一空,此後家境更是捉襟見肘。爲了養家餬口,陶淵明不得不加大開荒面積,付出更多苦力。如逢年成好,他家尚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果不幸遇到旱澇水災,一家則陷入“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的困境。他在《責子》中說: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老夫我有五個兒子,沒有一個喜歡讀書。阿舒已經十六歲了,論懶惰,無人能相比。阿宣快十五歲了,還是無心學習。阿雍、阿端雙胞胎十三歲了,連數6和7都不會。通兒快九歲了,每天只知道找梨子和板栗喫。天命既然如此,五個兒子不是懶就是傻,我還是喝酒吧,喝酒吧!

既討厭做官,又不擅長種莊稼,加上每日醉生夢死的嗜酒,陶淵明的一生註定要過得窮酸潦倒。到了晚年,生活更是難以爲繼了,最後可能是把宅地給賣了,全家寄居在船上,主要靠乞討和借貸生活,生活已近絕境,他在《有會而作》一詩中寫道: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從小家裏就窮,老了更是經常捱餓。粗食淡飯有喫的就好,哪敢奢求山珍海味!但他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朝廷的徵召,堅決不再踏入官場,只是堅持寫詩,流連田園。老朋友顏延之出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時,找他喝酒。臨別,顏延之留下兩萬錢接濟老友生活,陶淵明當即把錢全部存到酒家,以便隨時有酒喝。對他而言,人活着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喝酒了,肉身需要酒,靈魂更離不開酒。

悠然閒適的田園生活可以醉生夢死,卻不得不面臨現實生活的窘迫。桃花源,那纔是他夢裏的理想世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桃花源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桃花源裏,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紛擾爭鬥;桃花源裏,安寧和睦,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桃花源,一個若有若無的仙境,成了理想世界的代名詞,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文人苦苦追尋的精神皈依。

有人說,只有沉浸在愛或者痛苦中才能成爲詩人。陶淵明的一生似乎只忙於在苦難中掙扎,沒有精力經營愛情,也或許愛情詩是他的短板,很少寫,但也並非完全空白。

倒冠落珮,毫不留戀五斗米的俸祿,陶淵明一心只想過“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的逍遙生活,然而事與願違,生活總是有那麼多不如意。妻子陳氏是母親做主給他娶的,那是一個憨厚朴實的農家女兒,與他青梅竹馬,兩人感情深厚。可惜陳氏二十五歲時因難產而死,陶淵明悲痛萬分,望着遠處的廬山,他的眼淚簌簌落下。陶淵明曾寫下了一篇《閒情賦》:

願在衣而爲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願在裳而爲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願在發而爲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

願在眉而爲黛,隨瞻視以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

願在莞而爲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

願在絲而爲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牀前!

願在晝而爲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

願在夜而爲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願在竹而爲扇,含悽飆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

願在木而爲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蕩氣迴腸的“愛情十願”,成爲癡情少年們的代言。愛她,就化身爲她的衣領、她的腰帶、她的髮油,化身爲她描眉的粉、她身下的席、她腳上的鞋……

在陶淵明的一生詩作中,這是唯一一篇表達愛情的作品,至於這位佳人是有真實的原型?說法各異。淵明故里柴桑小城至今流傳着一段傳說。

陶淵明喪妻續娶翟氏後,在一個桃花盛開的麗日,酒後午睡,他夢見自己到桃花園去玩。微風習習,片片桃花飄落在碧綠的草地上,他數着地上的桃花瓣兒走着、走着,忽然看見前面有個女子,背影很像陳氏。他緊走幾步,她也緊走幾步;他慢慢走,她也慢慢走。就這麼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後一閃,那女子折身進了一間房裏,他也忙躡手躡腳跟了進去,頓時柔情滿懷,忙去抱起她。這一抱,正在午休的翟氏驚呼坐起。陶淵明頓然從夢境中驚醒,原來不是陳氏而是翟氏,不禁羞愧萬分。翟氏以爲他醉酒未醒,於是扶他端坐,倒來一杯熱茶,又取來七絃琴彈唱,爲他調解心情。悠揚的旋律深深打動了陶淵明,他雙頰掛滿了淚水,揮筆寫下《閒情賦》。

此後,陶淵明一思念陳氏,便到曠無一人的溪邊獨飲,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有一次醉後,他從身上掏出《閒情賦》來,大呼前妻芳名。翟氏發現,對他百般安慰。幾天後,翟氏親自寫了陳氏的靈位,在堂屋中央豎起,一日三朝供奉。陶淵明的心中充滿了感激和內疚,這位比自己小一輪的女子,她是懂事的,懂他的。他抱着翟氏熱淚滿面:“天下知我者唯夫人也!”並當即掏出《閒情賦》投入火盆。好在翟氏早就預料到,會有他把此詩銷燬的這麼一天,所以早已抄下,這篇千古佳作才得以留世。

從此兩人倍加恩愛,一粥一飯,且共從容。《晉書》這樣記載:“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當彭澤縣令的時候,陶淵明得到了一百畝公田的豐厚待遇,他喜不自勝,計劃來年春天全部種上高粱,因爲高粱可以釀酒。想到“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心裏美滋滋的。可是,翟氏一改平日體貼溫順,堅決反對。酒不能當飯喫,全家老小不能喝西北風,她要種粳稻。二人爭執一番,結果各讓一步,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粳稻。

但是,兩個月後,因陶淵明“不願五斗米折腰”事件辭職回鄉,一百畝公田也就沒影了,高粱和粳稻的籌劃成了一場笑談。

歸隱後20多年,一草一木走心,低吟淺酌至情,陶淵明創作頗豐,他開創了田園詩一體,被稱爲“隱逸詩人之宗”,很多作品被當作是“爲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親自爲他編集、作序、作傳,編爲《陶淵明集》。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

427年,在飢餓病痛中,陶淵明身體支撐不住了。他在清醒時給自己寫了《擬輓歌辭》三首。《其一》中“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兒女朋友悲傷痛哭,而我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其二》中“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新酒已釀好,可我再也嘗不到了;《其三》中“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人死了有什麼可說的呢,不過是最後和山陵同化爲泥土而已。冬天,陶淵明去世,享年63歲。臨死之前,他神色平靜,嘴裏喃喃念着自己的《形影神贈答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爲他寫下《陶徵士誄》,褒揚了他一生的品格和氣節,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諡號。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廬山西麓九江縣城沙河街東北隅。

如歐陽修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閒”,歷代詩人對陶淵明的評價都很高。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視爲知己;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爲知己……

詩能遣興,酒可寬心。一杯酒,一首詩,一方田,一個人,浮世清歡,流年安然。願你心中住着陶淵明,願你心中有處桃花源, 願你心中有夢,心中有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