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家會傷人》之:失敗的家庭教育源於父母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武志紅老師的經典書籍《爲何家會傷人》,探討的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在書裏,我們會看到,我們身上的每個優點和缺點,其實都和童年和父母的關係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有些人天生脾氣暴躁易怒,莫名就是處理不好男女關係。

當然,我們看書並不是,爲我們的缺點找一個原生家庭背鍋的理由,而是去尋找當年被忽略的自己,自己去找到接納自己並放過自己的途徑。

很多父母,總覺得爲了孩子簡直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可爲什麼孩子反而成長得讓人失望?

“明明是爲你好”爲什麼變成“孩子不領情”?

其實,所有的家庭失敗教育源頭,都來自於父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01

逼迫孩子好好學習

是父母轉移焦慮的最直接途徑

成人容易焦慮,我們是理解的,畢竟賺錢的速度趕不上花錢的速度,車貸房貸各種壓力扛下來,真的恨不得生出三頭六臂來應對。

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自然就焦慮了。

但父母,怎麼把焦慮傳遞給孩子呢?

最明顯的,就是要求孩子學習好。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男孩,從三年級開始就被他媽逼着上各種興趣班,努力奔着優秀去,別說週末,連上廁所,喫早餐的時間,都必須背幾個單詞,更誇張的是,孩子每天下午放學,媽媽就等着學校門口,用最快的時間把孩子帶到另一個遠距離的培優班,在車上解決晚餐!

這孩子過得是什麼生活呢?早上6點出門,晚上11點睡覺。五年級時就長出了幾根白頭髮,上初中後,白頭髮越來越多,像個小老頭。

這並不是普遍現象,據統計,中國95%的家長,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學習好,考上好大學。

但回過頭來看,孩子爲什麼要學習好,考上好大學又是爲了什麼?

別說孩子,就是很多父母自己也不清楚是爲了什麼?

父母拼盡全力,促進孩子學習優秀,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還經常把自己感動的夠嗆,但實際上,大家注意,這並不是愛孩子,不過是“打着爲孩子好的名義”轉嫁自己的焦慮。

心理學博士徐浩淵博士說:“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扎心了。

因爲我沒考上好大學,因爲我沒過上好生活;

所以你必須替我承擔起讓我光宗耀祖的使命,這是多少父母“愛”孩子的表現。

02

父母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容易讓孩子失去內心的“安全島”

什麼是安全島?對孩子來說,如果能在幼童時代,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心中就有了安全島,孩子纔會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舉個例子,有很多人一遇到困難,就像蝸牛一樣馬上把觸角縮起來,而有些人遇到困難,回家修正一下,又笑臉應對。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內心是否有安全島。

書中,提到一個叫小芸的16歲姑娘,和外婆一起長大,學習挺好的。

有一回右手受傷,錯過手術時間,導致右手沒有知覺,在外打工的媽媽便把她接到身邊醫治了一年多,回學校後學習成績下降,小芸便再也不願意去學校,上課時間總是偷溜去上網,被舅舅發現後,批評了她一頓。

小芸就要死要活,說大家都嫌棄她。

無奈之下,媽媽把她接到身邊上學,一開始,小芸挺認真上課,但很快,她又開始逃學上網,這一次,爸爸把她揍了一頓,父女關係本來就不好,這一揍把小芸揍得更加變本加厲的逃學上網,很快,學校把小芸開除了。

媽媽只好再次把小芸送回老家的學校,一開始,小芸也挺認真,在學校各種活動中還獲得獎勵,但很快,她又故技重施,逃學上網,拒絕接受舅舅的批評。

說學校的人,大家都嫌隙她長得醜,都在笑話她,還常以死亡來威脅家人。

小芸這孩子,是不是很討厭?

父母打工賺錢是爲了給你更好的生活,讓你好好學習是期待你以後能有出息。結果,不管父母怎麼爲小芸調換學校,她就是天天想着上網,還用死威脅父母,一點感恩之心都麼有?

遇到這樣一個令人頭疼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呢?送到戒網癮的學校?

我們來看看心理專家的解讀:

小芸這孩子太可憐了,如果不是網癮,她或許會採取更極端的方式傷害自己。

首先,父母從未給過小芸安全島。

小芸是二胎超生的孩子,爸爸重男輕女,小芸一出生就被送到外公家,或許大人有各種苦衷,但對孩子來說,她失去與父母的鏈接,“我被父母嫌棄”就等於“我會被所有人嫌棄”,所以她很在意外人對她的看法。

其次,沒有和父母建立安全島的小芸,退而求其次把“學習好”當做安全島。

媽媽每次回去看她,關心的總是她的成績,小芸也一直認爲“我學習好媽媽纔會愛我”,所以當小芸成績下降時,她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

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能全身心接納她,告訴她:“我們愛你,你學習不好我們也依舊愛你。我們把姐姐留在身邊,把你送到外婆家,確實是需要和你道歉。”

很大可能就能幫助小芸,儘可能快的迴歸正常軌道。

遺憾的是,沒有人理解小芸的內心,她只能再次自己尋找安全島——網絡。

在網上,有人能夠無條件的傾聽她,接納她所有的想法與抱怨。

隨着頻繁轉校,小芸被拋棄的念頭就越來越深,自然就越來越沉溺於網絡這個安全島,遺憾的是,父母和家人卻認爲是網絡帶壞了孩子,其實是做父母的,沒有看見自己的孩子,更下意識的把自己所有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有些焦慮,連成人都無法承受;

有些問題,又怎麼能期待孩子一夜之間長大解決?!

03

父母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會讓孩子認爲“我是家裏的守護者”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這種經歷?每次夫妻吵架的時候,孩子總是會出現一些狀況?

比如生病,或者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阻止父母?

父母的焦慮有很多種體現,很多時候,我摸並未意識到這對孩子有什麼傷害,但實際上,孩子看在眼裏,常會產生一種錯覺,這事肯定是因我而起,肯定是因爲我做錯了。

帶着這種心理的孩子,會更努力的讓自己優秀起來。

但如果一個孩子不再是傻樂的孩子,當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超過年齡本身,傷害就來了。

書中提到一個孩子,特別愛考試,上癮似的。

孩子總是要求自己考全市第一,而且拼命到什麼地步,考上好高中後的那個暑假,全天在家努力學習,他說自己要快鳥先飛,先把高一的知識預習好,以保證自己在新學期獲得好成績。

孩子爸爸很高興,這孩子多努力呀。

媽媽覺察到不對勁,看着孩子日漸消瘦的身體和過於亢奮的精神,終於把他帶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髮現:

1、孩子在傢什麼都不需要做,唯一的任務就是取得好成績,有了好成績就有各種獎勵;

2、更嚴重的是,孩子的好成績是維持家的重要支柱。

爸爸媽媽的關係不好,經常吵架,還鬧離婚,只有孩子成績好,爸媽就會非常開心,消停一會,一旦孩子成績原地踏步或者倒退,父母的關係就會隨之惡化。

當一個孩子過度承擔父母的焦慮,把自己上升到守護家庭的高度,會產生什麼危害?

心理醫生表示:“如果孩子這樣發展下去,他最後一定會患上偏執型人格障礙,成績將成爲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這個支柱一旦坍塌,他就有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

我想,每一對父母,在迎接孩子到來的時候,都是歡心雀躍的,都曾經默默許願,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只是,在社會巨大壓力的裹挾之下,不自覺的把自身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可一旦孩子跨過年齡,接收到成人的焦慮,不匹配的心理壓力,本身就意味着傷害。

父母的“爲你好”往往就變成了“逼死你”。

心理專家曾奇峯說,父母分三種:

第一種,無論你做什麼,父母都批評你;

第二種,無論你做什麼,父母都忽視你;

第三種,無論你做什麼,父母都鼓勵你。

當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後一種。身爲父母,焦慮請一定自己扛,看見孩子的需求,鼓勵孩子過好他的童年,不需要什麼科學育兒的大道理,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就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