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父母前進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父母前進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文/Gloria



大家看過《超級育兒師》嗎?

一檔專門解決頑劣孩子的節目,裏面的育兒師是個戴着眼鏡的胖胖的專家。

她就是本文的作者蘭海。

欄目裏,不管是愛打人的孩子,粘人粘到把媽媽逼瘋的孩子,不喫飯不睡覺的孩子,在蘭海的建議下,都能奇蹟般的變好。

也因此,我對這本書特別期待,希望它能成爲一本育兒寶典,裏面清晰的列出一二三,我只需要照着做就好,誰曾想,這本書不認真看,根本無法接納其中的精神,某種程度上,這是蘭海的“工作日記”,記錄的是她創辦上頻教育機構過程中,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

雖然都是故事,但你必須深入思考,才能領會到蘭海的教育目的。

甚至在一開始,蘭海展現出來的完全不像一個育兒專家,在父母的印象中,育兒專家不應該是親和,溫柔,善解人意的嗎?但蘭海,嚴肅,甚至有些死板,反其道而行向孩子發脾氣。

可看完整本書,才理解,原來蘭海也始終認爲自己一直在“有成長有痛。”

就像她想通過這本書想家長傳達的一樣:育兒從來沒有可以照搬的寶典,你必須思考,必須和孩子一起經歷成長痛,才能成長爲合格的父母!

01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

是最大的傷害

書中有個主人公曉寒,來自單親家庭。

但成績非常好,愛閱讀,因爲看得書多,有很多自己獨特的見解。

常和老師發生衝突,又好強,從不向老師低頭。

媽媽覺得很尷尬,便給曉寒辦了轉學。

到了新學校,曉寒還是很愛和老師爭執。

有一回,班主任氣得要叫家長,曉寒拒絕,甚至爬到窗臺上威脅老師要跳樓。

事情鬧大了,媽媽又選擇了給曉寒轉學。

結果,到了新學校,雖然曉寒成績好,但得理不饒人,經常把老師氣得半死,老師又知道曉寒的“前科”後,覺得這個不服管教的學生很麻煩,乾脆聯名讓曉寒退學。

曉寒非常生氣,回家後,和媽媽討論要陷害報復這位老師。

媽媽嚇得不輕,直接帶曉寒去了心理科,做了好多測試,結果醫院說曉寒有精神分裂,讓她住院。媽媽想都沒想,就把女兒留在了精神病院,目的就是爲了防止女兒去報復老師。

直到第三天,媽媽才醒悟:“我怎麼能把女兒送去和精神病呆在一起呢?”

之後,媽媽找到蘭海求助。

事實上呢?簡單的電腦測試根本不能判斷疾病的依據,在蘭海看來,曉寒就是個正常的孩子,她說的報復手段,其實全部來自電視劇,也完全沒有實施方案。

她爲什麼要說報復?不過是她委屈:“我心裏特別恨那個老師,我如果不說報復,我怕他們都會認爲那個老師說的是真的,都以爲我是壞孩子,我說報復,他們才相信老師說的是假的。”

你看,孩子所有的異常,都是爲了掩蓋自己的傷和委屈。

幸運的是,有些孩子心裏的傷,能被父母看到;有些孩子則被父母推得更遠。

蘭海說:“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是最大的傷害。”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媽媽是少數,事實上,曉寒的案例是少數,但不信任孩子的父母很多,我小時候,就曾被父母誤會早戀,爲此,他們翻看我的日記,還做深入點評,在父母的“不信任”之下,我從完全懵懂男女感情的孩子,故意逆反成早戀的姑娘。

現在想來,如果當年父母給予我信任,我會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至於走那麼多彎路。

就像曉寒,在蘭海的幫助下,她學會思考自己和學校的衝突,學會如何真正對自己負責。

可惜,很多父母不信任孩子,而很多被父母冤枉的孩子沒機會遇到蘭海。

育兒的根本,永遠在於父母始終信任自己的孩子,這信任遠比爲孩子買學區房更重要!

02

別在孩子出現問題後着急解決

也別在問題剛解決後就停止調整

讀書期間,我曾經在一個培訓機構兼職。

經常遇到那種,孩子一考差就把孩子送到輔導班,但成績剛有好轉,又馬上停止輔導的家長,不管我們怎麼勸,孩子需要再輔導一陣才能穩定,他們都不信,總以爲我們是爲了騙錢。

我一度以爲這些家長可能是真的缺錢。

蘭海卻說出真相:“很多父母總在孩子出現問題後,纔想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問題剛剛獲得解決後又停止了調整,結果導致很多好轉後的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又會下滑。這些其實都是成長中出現的正常曲線特徵,但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長時間關注的。”

書中講了林業的故事。

那是個從小失去母親的可憐孩子,媽媽病逝,爸爸再婚,從初中開始就把林業送到寄宿學校,一個月回家見爸爸一次,所有人都覺得他不懂事,愛打架,不知道學習。

但林業說:“我很想好好做人,以後找個好工作,能夠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爲此,他偷偷把生活費攢下,去找蘭海求助怎麼纔可以學習好。

一段時間後,林業學會了找目標,用方法,學習有了進步,甚至,他願意敞開心扉去袒露心裏的傷,可就在這個時候,他中斷了和蘭海的聯繫。

直到兩週後,他纔出現。

滿臉傷痕,是被爸爸打得。

爸爸認爲,他現在的成績挺好,沒必要再去找蘭海了,林業鬧着非要去,父子倆就吵了起來,林業很委屈:“我不明白,我去補習好幾個小時才花這麼多錢,他請客喫飯也要花那麼多錢,現在我好不容易上了軌道,他又覺得我已經好了,不用來了,他怎麼能這樣呢?”

或許,林業父親是因爲再婚的緣故,忽略了孩子。

但不可否認,很多父母其實都是“林業父親”。

發現孩子出現問題着急忙慌找解決方式,孩子一旦有好轉,就覺得萬事大吉,不是心疼錢,就是覺得不能再浪費時間,又隨意中斷孩子的調整。

這樣的父母,其實並不懂得如何做好父母。

他們只是養活孩子,期待孩子永遠聽話順從。

至於孩子的內心傷不傷,他們不理解,也並不是那麼在乎。

03

爲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門

遠比教孩子學知識更重要

蘭海曾提到,她去農村支教過。

本來,她是計劃去教知識的,可第一節課,看到一羣對未來懵裏懵懂的孩子,她突然改變了注意,帶着一大羣孩子去爬山,然後在山頂上,告訴他們,外面是怎樣的世界。

蘭海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她就和孩子們說德國。

在孩子們驚訝的眼神中,蘭海改變了她所有的課程,她一節知識課都沒教,每天都在向孩子們灌輸外面的世界,最後一節課,她給孩子們上的是“我的願望。”

初看時覺得挺不理解。曾看過一個新聞報道,很多年輕人會去農村支教,給孩子帶去外面的訊息,然後離開,留下悵然若失的孩子,他們會渴望去外面的世界,卻沒有出去的途徑,甚至,曾有孩子偷錢離開農村,只爲去見一見高樓大廈。

我常想,如果那些孩子不知道城市的繁華,是否能享受農村的落寞。

或許,這也是讓他們獲得幸福的方式。

但看到書的結尾,突然明白蘭海的目的。或許,瞭解到外面的美好,會更難忍受現在,可誰又知道,那些透進來的光,會不會也能在某個時刻成爲指引孩子的方向呢。

而這也是蘭海創辦上頻教育的初衷,她很少上普及知識,給孩子們上的都是歷史辯論課,建築課,世界藝術課,她會帶着孩子們去西安感受文化,也會帶着孩子們去德國感受區別。

蘭海說:

“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當他們身處於一個更爲廣闊的天地,感受到更爲豐富多彩的世界時,就能從更多更好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這樣就是站得高看得遠。”

蘭海說,她一直在成長,也一直在痛。

某種程度上,我想這也是很多父母的狀態,成長似乎都在痛中才有機會成長。

《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具體的一二三解決問題的理論,但書中有很多令人驚訝的例子,會讓我們看到,育兒專家也有生氣的一面,學校也有值得質疑的一面,父母有不可理喻的一面,孩子有令人震驚的一面。

或許,這些都是成長痛的體現吧。

書中提到一個山村老師,教了五十幾年的音樂和體育,七十多依然在教體育,蘭海帶着城裏的孩子們去體驗生活時,這位老教師,組織學生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歡迎儀式,讓蘭海和孩子們驚訝到哭。

我也很感動。更敬佩。

一位老教師,面對學生,在貧苦山村,堅持了五十幾年,卻依舊對教育充滿熱情和耐心;而我們做父母的呢,真正教育孩子的時間不過十幾年,你有足夠的熱情和耐心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