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0 關於幸福

每個人都追求幸福,但是你又研究過什麼是幸福嗎?你的幸福又是什麼呢?哈佛幸福課的講師提出“幸福=快樂+意義”,他認爲幸福是短期愉悅體驗與長期社會價值的一種結合。根據快樂與意義這兩個維度,可以把人們分爲自我實現、忙碌奔波、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四種類型。




自我實現型是快樂與意義並重的人羣,就像李嘉誠所提倡的“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忙碌奔波型追求意義而常常忘記當下的快樂,比如那種工作狂人,每天爲一個個目標而奮鬥對他們來說就能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一個人只有在完成目標後才感到幸福,那麼他大概就會不斷地給自己挖更大的“坑”,總是在短暫的快樂與焦慮中搖擺吧。享樂主義型比較關注當下的快樂,但是意義不足容易使他們面臨倦怠和無意義感的問題。比如突然中了一千萬彩票的人,很有可能在初期的興奮與新鮮過後,後面臨這樣的問題。最後的虛無主義型呢,既不追求快樂也不追求意義,對未來無信心對當下又無能爲力,長此以外很容易焦慮抑鬱。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呢?古典老師提供給我們一個“幸福筆記”的工具,即回想上週讓你印象深刻的關於幸福的5件事,然後分別從快樂和意義兩個維度去打分,0-10分,最後通過分數比較來判斷自己屬於哪種類型。不管你屬於哪種類型,都可以通過加快樂或者加意義的方式讓自己更幸福。比如忙碌的人可以專門留出“與自己約會”的時間,享樂主義可以給自己增加些意義感,虛無主義可以進行動機檢索,選擇給自己加快樂或者加意義。

回顧一下自己上週幸福五件事的話:1 和大閨蜜聚會(快樂 8分 意義6分);2  完成工作上某作業  (快樂5分 意義6分);3  按時上舞蹈課(快樂8分 意義8分);4  讀寫族畢業(快樂5分 意義8分);5 自己待著看了4部運動電影(快樂5分  意義 2分)。看來我是自我實現型,稍微有點享樂主義的影子,我覺得挺好的啊,很滿足,我就是這個樣子。

每個人追求的幸福不一樣,有人就喜歡忙來忙去,有人就喜歡到處耍,有人就喜歡什麼都不做,參差百態乃幸福本源嘛,我想不對他人妄加評論,尊重每一個人獨有的生活方式,也是守護他人幸福的一個點。今天寫完這篇文章,按時打卡,小確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