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初學者

剛剛練了太極拳回來,因爲今晚是社區太極拳培訓班的最後一課,所以想記錄一下,也算是給自己短暫的習拳經歷做一下總結吧。

何爲“太極”?本人到現在也很模糊,“一竅不通”,所以不予以解釋。

最初接觸太極拳,是從2016年5月中旬開始。一長者視我病後恢復不理想,告訴我練太極拳有助於恢復。當時的腦子裏只有一個信念,只要能讓我好起來,什麼事情我都可以去幹,什麼藥物我都可以去喫。

單位有一要好的同事太極拳打得相當好,參加比賽經常獲獎,本有打算跟她學的想法,但由於當時身體太差學不了。

同事告訴我,走石子路有助於腦部的恢復,於是我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並堅持做到每天40分鐘以上。時間長了,小區內外的石子路哪個地方缺了幾顆,哪個地方的石子不一樣,那顆最漂亮的紅色石頭藏在什麼地方,就連路邊的花草何時抽芽、開花、落葉,再也熟悉不過,估計也能說得上一二。

後來身體有所好轉,太極拳打得好的同事已經退休了,我心心念唸的“太極拳”到底還學不學呢?小區裏練太極的大爺大媽一般都在早晨,與我上班的時間有衝突,自然跟不了他們學。

於是我到網上去搜索關於“太極拳”的文章和視頻,打算跟着書本或視頻學。在衆多的太極拳視頻中,已故武術太極拳運動員馬暢老師柔中帶剛的太極拳動作,如行雲流水般,深深吸引了我。

最初由於腦部神經受損的問題,記憶力極差,差不多花了2個月的時間,艱難地跟着視頻,依葫蘆畫瓢,勉強學完精簡22式,打起來也是毫無章法。

躲在廣場一角比比畫畫,不敢見人,可也引來了很多旁觀者,有人問打的是哪個門派的拳,有人問這是哪個民族的舞蹈,也有人讚歎打得好,動作很嫺熟、輕盈。

想着是自己以強身健體爲目的,漸漸地也不太在意別人會怎麼看。緊接着向馬暢的56式進軍,由於沒有老師的指導,沒有對動作進行分解,學起來難度比較大,再後來也就半途而廢了,太極拳的練習也就此斷斷續續地持續着。

社區太極拳公益培訓班大概從3月中旬開始,由於上課時間是三、六、日的上午,又與我上班的時間衝突,不想失去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便叫先生去學。

後來培訓班把週三上午的課調至週三晚上,心懷對太極拳的崇敬,我參加了公益太極拳培訓班的學習。

想必我的太極拳老師應當是一位鶴髮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者,出乎我的意料,授課老師名叫陳雪意,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小夥子,據說老師來自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

經過搜索得知,有媒體報道陳老師還有“飛檐走壁”這本事,很令我佩服。我們學習的是陳老師總結歸納出來的濃縮版16式,練習之前要進行幾項準備活動,纔開始了太極拳的學習,起勢、金剛出廟、六封四閉、單鞭、白鶴亮翅、左擦腳、玉女穿梭……老師對我們學員給予了悉心指導,一招一式力求規範。

練習太極拳貴在每天堅持,能堅持嗎?我不禁要問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