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保持高效與專注的行爲法則,你值得擁有!

倫敦奧運會中,英國獲得的10枚奧運金牌中,自行車隊佔據了驚人的7枚。車隊的總教練戴維·佈雷斯福德被問及這一成功背後的原因時,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整個團隊必須最大限度地獲得成功的那些方法上。

他說:“如果你把能夠想到的與騎自行車相關的所有事情都拆解開來,然後再把它們提高1%,那麼當你把它們合併到一起的時候,你就會得到驚人的提高。”
他做了很多微小的改變,提升自行車的抗風性能、改善團隊的衛生、爲了便於發現灰塵,把卡車內部的底板塗成白色……就是這些微小的改變,讓英國自行車隊在2012年獲得了驚人的成績。

英國自行車隊的成功雖不可複製,但成功的方法絕對可以模仿。

當人們信誓旦旦的爲自己定下目標,並朝着目標進發的時候,常常會因爲外界的誘惑、干擾、壓力、陳規陋習偏離軌道。因爲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自己的計劃是如何被自身的力量和習慣所摧毀的。

生而爲人,“本能”並不能讓我們走出多遠,它只會驅使人們試圖搞清楚,是什麼驅使人們在做,如何更好地去做。

所以,達成目標,需要一套科學完整的方法,而《小邏輯》就是可以幫助你將大目標分解成小行動的葵花寶典。

《小邏輯》提供了21個黃金的行爲法則,搭建了一個“設定目標——制訂計劃——承諾機制——獎勵機制——分享機制——反饋機制——連接紐帶”的行爲腳手架。這是一個有着行爲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科學體系。當你瞭解了行爲背後的各種謬誤,才能避開行爲陷阱;當你用科學的規則將目標與自己的生活點滴聯繫起來,才能讓選擇變得簡單。

《小邏輯》的作者歐文·瑟維斯和羅裏·加拉格爾是英國政府行爲觀察小組的核心成員,該小組成立於2010年。在針對數百萬人行爲助推過程中,他們發現瞭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方法:把大目標拆分爲一系列小行動的方法。這種“從小處着手”的理論可以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職場和生活、追求自我進步的過程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教你用整體框架達成目標。雖然設定目標和制定計劃(這兩點請參考書籍)是進步的基石,但是很多的計劃半途而廢,目標無法達成,還與個人、他人、外界環境、事情本身四個方面相關。

一、當自己很難堅持時,使用承諾機制

人們總是會爲自己的行爲找到合理的藉口。辦了健身卡也總有千百個不去健身的理由;買了書也總有看不下去的藉口。當朝着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時時,人的思想、行爲、心情……都會因爲周圍環境以及他人的影響而改變。

行爲學家將這個現象稱爲““現時偏向”——比起明天的巨大收穫,我們更喜歡今天的獎勵。

人們傾向於選擇當下的回報,因爲比起此時此刻的高要求,先放縱自己得到的回報更大。

承諾機制是建立在一個人人都知道,卻最容易被遺忘的基礎之上的:人的未來是由無數的現在累積而成良好的未來需要對當下行爲的約束

想要讓自己持續的堅持目標,《小邏輯》中提到了三個黃金法則:

1、做出一個有約束力的承諾。2、寫下你的承諾,並公之於衆。3、指定一名承諾裁判。

當孩子承諾按時完成作業時,能夠得到玩具獎勵;當員工承諾全勤出勤時,會得到全勤獎勵。想要堅持做下去,需要的是對自己的目標作出承諾,並將其與獎懲措施相關聯。當你把承諾發佈在朋友圈,內心的壓力就會提升,你更有執行下去的動力,因爲你需要維護自己的人設形象。如果旁邊有一位摯友,對你的行爲進行監督,你更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因爲這位摯友不會偏袒你,對你公平公正的執行獎勵或懲罰。

做事的動機足夠強烈時,甚至一些電子設備都可以兼任承諾裁判,比如智能藥瓶可以按時提醒人們該吃藥了,運動APP可以按時提醒人們該運動了,鬧鐘可以提醒人們該早起了。

履行承諾,這是自信建立的方式,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途徑。

二、擺脫外界環境干擾,使用獎勵機制

給自己定了要跑步200Km的目標,看到周圍的人都在睡大覺,你就心安理得的躺下了,但如果你想着跑完步能夠得到一個自己一直想買卻捨不得買的耳機,做事的動力是不是就瞬間升上去了?

獎勵一直以來都被用來激勵自己和他人來完成某些事。海洋館的動物完成表演後會得到食物獎勵、APP用的多會得到優惠券或免運費的獎勵。獎勵機制被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在制定目標時,人們常常忽略了獎勵自己。

小的獎勵可以督促自己養成好習慣,大的獎勵可以誘導人們做出大改變。只有把大的獎勵和小的獎勵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當你的目標是一年讀50本書時,拆解目標,一週讀一本,那麼就可以每讀完4本書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

獎勵是什麼很重要,因爲內心對獎勵的渴求會影響做事的動力,所以獎勵必須是你自己非常想要的。完成了50本書的計劃,可以給自己一場期待已久的體驗獎勵,比如音樂會、拓展項目等等,因爲人們在體驗中得到的幸福感更強烈。

如果做不到就會有相應的懲罰,善於利用人類“損失厭惡”的心理特徵,能夠更好提升做事的動力。

很多人將金錢當做獎勵,很多時候往往會事與願違。當人們做事的動機足夠強烈時,金錢的獎勵有可能降低人們做事的意願,比如不能按時送孩子上學,就懲罰50元錢。在人們心中,會堅定的認爲按時上學是正確的事,而且也是家長責任範圍內的事,當你將其和金錢作爲交易後,人們心中的道德基石就會崩塌,不再將其作爲責任,而是一項交易,所以很多人會理所當然。

善用獎勵,養成好習慣、促成大目標。

三、處在社會環境中,離不開分享機制

人是羣居的社會動物,離不開和周圍人的社交和互動。可是,很所時候,人們往往看不到這種影響。

“社交菸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如果周圍的人不抽菸,自己就很少抽菸;很多人爲了社交的需求,開始抽上一兩口,時間久了,就成了習慣。還有那些人們常說的:別人都做……,你不去做的話,就融入不了這個圈子。

社交在給人們帶來負面效應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它的正面價值。兩個一起減肥的人,更容易成功;同學之間相互輔導更容易提高學習成績,增進同學感情;所以找一個能夠幫助你實現目標的人來分享目標很重要。

人們往往認爲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個人行爲,完全不知道藉助周圍人的力量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美國經濟協會的主席曾說:“所謂純粹的經濟人實際上接近於一個社會白癡。”

社交的本質是互惠。肯尼迪總統1961年的就職演講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爲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爲國家做些什麼。”這句話套用到社交場合中最合適不過:不要問別人能爲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爲別人做什麼。

當你不斷的給周圍人分享自己的目標和經驗時,就會吸引一批和你有相同經驗、愛好、興趣或是需要幫助的人,幫助別人的同時會提高自己;當自己提高後,也會結識比自己厲害的人,形成互惠社交。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覺得自己牛逼的人,都是因爲圈子太小了。所以,將自己的經驗、目標、分享出去,結識新朋友。也看到周圍人的成績,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進步。

四、防止偏離軌道,使用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是對當下行爲與目標的差距做出即時的反饋,並根據反饋的結果調整行爲。尤其是當我們重複着單調又平凡的任務,與既定的大目標之間還存在着很大的距離時,這種反饋非常有效。

偏離軌道時,需要即時調整;方向正確時,需要反思進步。反饋必須是即時的、具體的和可行的。育兒的理論中經常提到:當孩子表現好時,不要誇獎他們聰明,而是要表揚他們的行爲、態度。因爲這些都是具體的可量測的,相反聰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是無力改變的。

自我檢視目標時的反饋也必須如此。如果有人對你評價太糟了,你很難找到自己改進的地方,如果有人明確給你指出色彩對比不夠鮮明,你能夠立馬發現問題並進行改正,所以這種反饋更容易取得進步。

這四種機制在制定目標和執行計劃的過程中經常被忽略。很多時候不是目標有問題,而是因爲不會橫向分析,導致計劃失敗。仔細回想不能堅持的原因是什麼:自我意志問題、外界環境影響、不會自我分析和反饋……。

制定目標並堅決執行,離不開刻意練習和試錯迭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目標,也有屬於自己的小願望。這些都可以運用《小邏輯》的7個核心概念,拆解成一系列的行爲清單,將小目標與生活中的點滴結合起來,實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