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

今天要講一個觀點,你的不幸其實都是你自找的。

如果這句話是我自己說出來的話,你可能會覺得會嗤之以鼻,但是這個提出這個觀點的人,那可是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啊,他就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卡耐基曾評價阿德勒爲“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今天的觀點來自一本書,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這本書說的就是阿德勒的思想。

你可能聽過弗洛伊德還有榮格,沒怎麼聽過阿德勒,可能是他的思想在他那個時代太過超前,以至於在當時一般人無法接受他的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更像是一種哲學思想,是一種強人哲學,充滿了正能量,現代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很多思想就是借鑑了阿德勒的思想。可以說他的思想正不斷被我們所接受。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輩人,兩人經常在一起,後來因爲觀點不合分道揚鑣。在我看來他們倆的觀點見面就會打架。現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已經基本被主流心理學界拋棄了,在APA(美國心理學會)的所有會員中,只有不到10%的人認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另一個心理學組織APS(美國心理協會),這一比例不會高於5%。

弗洛伊德認爲你目前的不幸都是過去心靈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引起的,就像是在簡單的安慰你“錯不在你”,你不需要作出什麼改變,只能被動接受。弗洛伊德這個說法,叫做決定論

咱們舉個例子。比如有個人,從小受到父母的虐待,他長大以後性格就很扭曲,以傷害別人爲樂,結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會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啊,是不幸的童年毀了這個人。

這大概就是弗洛伊德那時候受到追捧的原因吧,人們總能從他那得到“最權威”的安慰。

但阿德勒並不這麼認爲,他明確否定了心理創傷,認爲這個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爲他出於某種目的(可能是想報復父母),主動選擇了這個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藉口。阿德勒這個說法,叫目的論

書中還提到另外一個例子,有個女孩,一和陌生人說話就緊張、臉紅,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始終不敢向心儀的男生表白,內心非常痛苦,來找阿德勒做心理諮詢。阿德勒會告訴她,愛臉紅的毛病是她自己的選擇。

爲啥呢?因爲對這個女孩來說,被別人拒絕,是比臉紅更可怕的事情!害怕表白被拒絕,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敢表白,所以才發明了臉紅的毛病。這樣她就可以說服自己,“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就會去表白,就會得到愛情。”

不止是臉紅症,阿德勒認爲憤怒都是帶有目的的,並不是不受控制的。

比如你不滿服務員的態度,對他發了火。其實你想通過大發雷霆來震懾犯錯的服務員,進而使他認真聽自己的話。作爲相應手段,你便捏造了憤怒這種感情。

既然知道了這些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你要做的就是勇敢的邁出第一步。阿德勒的心理學,也被作者稱爲“勇氣心理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