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程:人類命運的10大關鍵議題》07:文盲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進程:人類命運的10大關鍵議題》這本書的第7個關鍵議題:文盲

作者是約翰·諾伯格,瑞典經濟歷史學家、作家、紀錄片導演、公共演講人、專欄作家。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得觀念史碩士學位。美國卡託研究所、布魯塞爾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高級研究員。

這本書從人類最關注10大關鍵議題着手,解析它們的發展歷程,解答它們是否已經取得了進步,以及未來的路它們又該何去何從。

文盲如今在我們老一輩身上還是很常見,像我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年長的爸爸媽媽,能夠看懂報紙的還是寥寥無幾。當然,這個不用諾伯格分析,我們也知道文盲在未來肯定是會得到改善的,畢竟在我們這一代基本都已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即使我們長大了,知識依然會留在我們的大腦,不會跑。別說看報紙了,就是讀起英文來也能略知一二。

但是,文盲在以前並不被認爲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跟着諾伯格來了解文盲的歷史進程。

書中提到,早在200多年前,全世界只有12%的人口擁有讀寫能力,而且幾乎只存在於官僚階層、教會和商人階層。這是因爲在當時,許多歐洲精英階層認爲讓窮人接受教育是很危險的事情,只要接受了教育,窮人們就能夠接收到更多高層次的知識和觀點,相比較而言,自然不會滿足於自己的生活現狀,拒絕接受命運的安排。其中女性的情況更爲嚴重,因爲她們通常是最受歧視的。就像統治階層害怕窮人會反抗一樣,男性害怕女性在接受知識後發展太多的獨立性。當瑞典在1842年創建了全國性的六年初等教育時,一個國會的著名牧師對女孩竟然被納入現行教育體制中表示驚訝。他問道:“她們學習寫作有什麼用處呢,給未婚夫寫奇怪的情書?”。

我們來看看上個世紀人們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解決文盲問題的。

19世紀初期,一些國家如英國,慈善團體及慈善家們就開始建立窮人專用學校。

到了19世紀70年代,初等教育成爲義務教育,貧困家庭可以免除費用。

儘管正統的學校教育爲此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但是各地湧現出的許多意在提高成人讀寫能力的大衆讀寫活動,也對識字率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4年,索馬里行動的成員向他的民衆呼籲:“如果你有知識,就去教導別人;如果你一無所知,就去學習。”民衆爭相響應,識字率從5%增長到20%。

1942年5月,泰國的第一項全國活動就是號召1400萬人民閱讀。

隨着經濟的發展,西歐、美國和加拿大,人民大衆不斷提高的收入及受教育水平意味着,在19世紀晚期有90%左右的孩子參加學校教育。

到了1990年,中、低等收入國家的女生,其小學、初中、大學的入學率是男生的80%。到2015年,女生的小學、初中的入學率是男生的98%,大學入學率是男生的1.01倍。

爲什麼越來越多人願意加入到消除文盲的行列呢?

識字能力代表着擁有優秀的人際關係。人們的讀寫能力越強,從中受益越大。如果進行商業和文化活動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文盲就很難參與到社會活動中。而且普通人能夠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會快速獲得更多的東西。

其中女孩從教育普及中受益最多,因爲在體力工作上她們一直處於劣勢,而現在她們可以拿起手中的筆跟男性比比“力氣”了。

教育的普及不僅僅只是消滅了文盲,兒童的死亡率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是爲什麼呢?

作者諾伯格在書中提到由於受教育能夠找到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更健康的食物、更好的衛生條件和更乾淨的水資源。而且啊,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會在孩子的健康問題上主動承擔更多責任,而不是相信疾病和死亡是由上帝和命運決定的。

最後我們來看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4年提供的統計數據,是否能夠證實本文一開頭的猜想。

全球識字率從1900年的21%左右增長到1950年40%左右,在2015年達到68%。這意味着,如今,只有14%的世界成年人口不會讀寫,然而在1820年只有21%的成年人口會讀寫。儘管存在着不平等,我們同樣看到了迅速趨同的趨勢。貧困國家人口識字率以前只有發達國家的八分之一,如今,這個數字變成了二分之一。

所以啊,識字能力讓我們這個社會文明進程向前跨了一大步,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我們的下一代。


</p>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