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纵横江湖的武功“绝技”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纵横江湖的武功“绝技”

作者:李通国

杨家从1840年代定居京城到1928年杨澄甫离开京城,盘桓京城将近九十年。其后,杨澄甫在南方发展,本人和杨氏太极拳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其红火的景象怕是他的祖父杨露禅大师初创之时也是难以想象的到;其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也是他祖父没有经过的。一百多年杨家旗号不倒,自有其过人的本事。杨澄甫被后人冠以太极拳大师的称号,绝非仅仅只是奉承之词。

绝技一:高超的太极拳套路表演技巧

陈微明在《杨澄甫五十寿序》中回忆认识老师杨澄甫时的情形:“甲寅先生来都门,不介而往谒。八月中秋,敬设酒馔,请先生临寓舍赏月。酒罢,先生演太极拳,浑然圆融,精光流彩,与日月争辉,叹为平生所未见……”。[1]

太极拳功架,就是太极拳技术的外在表现形态,包括定式动作及动作的演练,太极拳套路是这方面个人能力重要的显现方式。杨澄浦的太极拳架,现代人能见到的最早的就是1921许禹生出版《太极拳图解》中根据杨澄浦的动作绘制的图解动作,同一时期还拍摄了动作照片,直到1925年陈微明出版的《太极拳术》首次使用了它。

单单看架子也能看出杨澄浦的功力,架势合与规矩,现代武术称为标准化,或者叫做动作规格,让人体验到规范;而贯穿的规范动作之中的劲力和气势,会让内行感受到功力,外行也会觉得不可名状的威力。这是二维平面的照片呈现的杨澄浦的动作所能给我们后人提供的有限信息。练武者都会知道太极拳演练功夫最好的体现其实是动态的演练技巧,这也是照片的局限性。杨澄浦的演练水平怎么样,听听陈微明的形象描述“先生演太极拳,浑然圆融,精光流彩,与日月争辉,叹为平生所未见”,“浑然圆融”说明杨家太极拳处处呈弧形的运动方式和演练中体现出的整体感,“精光流彩,与日月争辉”是夸张的形容,说明杨澄浦演练技巧之高超,登峰造极,以至于喜爱拳术的陈微明从来没有见到过其他人能够所能达到的水准。“叹为平生所未见”是对杨澄浦水平的敬仰和最好的评价。杨澄浦的演练水准绝非一般人所能及,这也是能够吸引陈微明等一大批名士愿意追随的原因之一。杨澄浦的太极拳演练技艺自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那是人家饭碗,不要期望用业余水准,挑战专业拳师的水平。

走上了武术职业生涯的杨澄浦是勤奋的,他的太极拳功架和练法成为后学者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参照,或者说,他制定了太极拳的行业标准,太极拳如果离开了他制定的规矩就不再成为太极拳。这也是后来陈家后代到大城市教拳谋生引起人们质疑的重要原因,太极拳的规则不是由陈家制定的。陈家后世,直到今天都不得不强调杨露禅在陈家沟跟随陈长兴习武的故事,以证明自家太极拳的源头地位。

绝技二 推手“妙手”使招

民国格斗擂台赛要等到中央国术馆成立后才开始试验探索。不过民间自有武术较技的方式,虽然不是正规的有明确记录的比赛,但因为约定俗成,自然成规矩。太极拳推手就是继杨露禅在北京推广之后,为民间广泛接受的武术较技形式,也许是因为它竞技时安全又能显示个人功力的缘故。尽管太极拳推手较技爱好者众多,但是在民国仍然没有出现正规的擂台赛中,所以,杨澄浦的推手功夫是被他的弟子们记述下来的。

关于杨澄浦格斗本领的描述还有更多见于他的弟子著作中比如陈微明、郑曼青、董英杰等等。有那么多的人追随杨澄浦,只能说明杨澄浦是有让众人信服的真本事。从陈微明的书中能够看出来陈微明拜师杨澄浦并不是仅仅因为自己信仰武当太极拳,而是在与杨澄浦的试手中真实体验了他的强大功力。

“……因叩问其法,先生曰:‘用法非言语所能达,亦非一时所能解。汝习它拳,试击吾。’余贸然以拳击之,拳方出身,已跌寻丈外。初未感先生之力,亦不见先生扬手,究竟不知如何跌也。”[1]

陈微明在中秋节请杨澄浦来家喝酒聊天,杨澄浦表演太极拳后,陈微明询问的使用方法,杨澄浦说,这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也不是一时就能弄明白的。技击的微妙大约如同艺术之道,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能在实践中去体验和领悟。所以杨澄浦让陈微明试手,亲身体验技击之妙。陈微明拳方出身,人就跌出丈八开外。摔出去的陈微明没有感觉到杨澄浦是如何发力的,也没有看清杨澄浦如何出手,人跌出了,跌得莫名其妙。陈微明先拜师孙禄堂,后来才拜师杨澄浦。孙禄堂是民国武术大家和名人,来来往往拜访者络绎不绝,陈微明一定看过很多当时的武术名家。作为文人的陈微明真的体验过杨澄浦推手技艺,也跟随杨澄浦习武多年,他以自己的感悟精确地描述出了太极拳的劲力和使用方法。

杨澄浦练得好,又真正能打,这才是陈微明义无反顾地拜师杨澄浦的真正原因。杨氏弟子陈龙骧在书中也描述的杨澄甫推手的高妙之处:“杨老师发劲时,是利用呼吸,然后用神、用意、用气将劲打出去。这种劲去,可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这种劲打出去,会使人吓一跳,而有惊心动魄之感。”[2]他列举出的杨澄甫推手案例:

杨老师打崔立志之肘下捶,陡然一去,崔则感觉如同要塞子插进胁部去一样。(在北方西京畿道杨老师公馆)

打武汇川之按劲,一抖手,武则疼痛多日始愈。 (在上海募捐时,与汇川表演)

打牛镜轩之挤劲,只见其眼神向其一看,右臂好象似未看见动,牛则一屁股蹲在桌子底下,不能出来。(在上海杨老师公馆)

在浙江打牛镜轩之挤劲,只是两臂一抖,人已掀翻丈外,牛则摇头咋舌道:唉呀!老师的功夫已如此境界了。

打董英杰之挤劲,只见其身势往下一坐,眼神一看,臂如一抖,董则如断线风筝,一个跟斗翻出丈外倒地。(于民国十七年,南京大戏院为赈灾表演)。

打董英杰之拗步掌,只见其身势一坐,掌指一动,人如触电样崩出。(在广东省府大礼堂,报纸登其发劲的情形云:北方太极拳泰斗与董某表演推手,掌指一动,人如弹丸而出……)

民国十四年,在北京行健会,与杨开儒推手之挤动,只见其神经一振,人已隔桌子翻过,观者惊心动魄。

打杨开儒之挒劲,只见其神经一动,对方有顷刻之危险。(在北京西京畿道街杨老师之公馆)

打田绍先之挤劲,只见其轻轻两手往田臂上一放,田则动不行,不动也不行,不得已奋力挣扎之,只见杨老师一翻出,嘣的一声,五体朝天地摔在地上。(民国十八年,在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办公室)[2]

杨家所传太极拳,仅仅练习拳架还远远不够,杨家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杨澄浦闭门苦练的六年里高薪聘请“陪练”,正是基于实战训练的目的,这种做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代人对太极拳训练的认知。时代的流转和变迁,许多东西物是人非,我们对能够实战的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可能还知之甚少!

绝技三 着眼于实战的杨家枪术

杨澄浦不仅能徒手搏击,对杨家用于战阵的枪术技艺也有深厚的造诣。

杨家枪在民国及后世的练习中都没有枪头,传说是源于杨澄浦的奶奶,老人家担心性格暴躁,功夫刚猛的杨班侯较量中伤人,命对枪练习的时候摘去枪头。这一摘,杨家的枪术训练就成了没有枪头的白蜡杆子。传说归传说,这更应该看作是杨家用于搏击的传统兵器功夫由实用技击向现代体育转化最为有力的佐证。

瞿世镜描述的杨澄浦与武汇川大杆对阵的场景。

澄浦公所用之白蜡杆,粗如酒杯,与对手练太极粘枪之时,两杆紧贴,往复黏黏,毫无声响,只听澄浦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跃出。澄浦公门徒武汇川,身材魁梧,体重200余斤……枪杆甫交,澄浦公出声发劲,武师伯(汇川)被腾空扔出三丈之遥,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屋与天井之柳木栅栏撞得粉碎,武师伯倒地之时,枪杆尚未脱手。[3]

这是作家瞿世镜根据自己的师父黄景华的描述写出的杨澄浦使用枪术技击的情景,很有点武侠小说的味道,但似乎又未脱离实际,只是在对杨澄浦发劲威力上有点夸张。这段回忆中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杨家大杆(杨家枪术)的技击性。

杨家大枪素负盛名,杨健侯“除精太极拳外,并擅枪术,其最长之技,名‘朝天一炷香’谓能令敌枪杆还击敌之鼻端,直竖若一炷香。”是说杨健侯的枪术具有精湛的绝技。杨家的枪术是用于军队实战的。“当中年之时,与全佑先生出教万字队(虎神营)团体练习之枪法,并太极十三刀法,不三日而成军,端王等颇异之,以为何神速若是也。”[4]1895年载漪经清政府同意组建“武胜新队”,后改称“虎神营”,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1902年被解散,杨健侯大约在56岁至62岁这个年龄段在虎神营任职。虽然载漪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这不妨碍说明早期杨家的功夫可以直接在军队作战中使用,“不三日而成军”说明实战功夫直接快捷容易为士兵掌握,也说明杨健侯有父亲和兄长在军队中执教的经验而能够练军有方,连端王都诧异他的神速。许禹生是清末及民国时期任教育部公务员,在杨健侯离开军营不久就追随其习武多年,他的文章是最贴近杨健侯军队生涯最近的时代记述。许禹生还记述了杨家练枪的一种训练方法“其练习法,常以枪杆黏贴青葳身(植物名),扯撕其皮,久之随能以枪黏敌枪而掷之矣”。[4]这大约是粘枪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杨澄浦是否这样训练呢?这为还原杨澄浦的枪术训练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方法手段也许没有任何让人惊异之处,技艺有所成的人都懂得“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持之以恒的决心、恒心和毅力是成功者最重要的素质和最强大的心理能量。

从杨家枪术的军事渊源看,杨澄浦枪术的实战能力没有让人生疑的地方,而杨家枪术至今都没有一套完整的单人练习套路,现在人看到的对练套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杨家弟子傅钟文编排的。中国武术兵器大多来源于实际的较量,只是那时一个距离我们日益遥远,刺杀的枪术是最后的冷兵器,其它的兵器只剩下传说。

二是杨家太极拳在发劲的时候也是要发声的。

这可能破坏了我们现代多数人对杨氏太极拳的印象。“只听澄浦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跃出。”猛喝一声不是发声是什么?中国武术有发生促力的方法,多见于外家拳中,比如少林拳、南拳等等,这种方法在现代武术竞技中还被当做拳种的标志,必须要求在恰当的时机发声助威助力。作为内家拳中的太极拳,今天总给人柔和缓慢的印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可是早期的太极拳械并非如此。杨澄浦猛喝一声,打断了我们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的思绪。杨少候拳架也有发声记述,“发劲冷弹脆快,时有哼哈声响”[5]这样看来早期太极拳发劲发声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拿住丹田练内功,啍哈二气显神通。”哼哈二气是太极拳常用的两种发声促力方法,形意拳有虎豹雷音之说,《授密歌》中亦有“虎吼猿鸣”之句,与太极拳的哼哈二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对于传统的太极拳我们转换一下思想认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时代的需求选择了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抛弃了一些自以为不合时宜的东西,然而时代的风云转换,曾经为我们放弃的东西忽然发觉可能是最重要,我们所说的“失传”是否由时代的刻意造成的呢?今天,我们说太极拳不能打的时候,太极拳能打的技术和方法是否被历史有意无意地放弃了?我们看到早期太极拳人特别能打的夸耀之说,我们想当然认为那一定是武侠小说的转世,子虚乌有的东西。看到早期太极拳的练功方法和技击的手段,对于早期太极拳习武者能打的说法没有丝毫怀疑了!

传说可能有夸张,功法可没有办法欺人。

杨澄浦在民国时代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如果不是能以技降人何以让人服气。董英杰的话可能表现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老师之使用法,与敌人搭手,敌人如足下无根,即站立不定,看杨老师面貌极从容,手足极轻灵,只要一擡手,敌跌出如射箭之法,杨老师的拳,真妙极了,人人莫不敬服。”[6]与陈微明一样,董英杰也是因为与杨澄浦试手,感到了杨家拳术的巧妙才愿意追随的。杨家功夫真是有技击的本领,杨澄浦虽然没有得到杨露禅和杨班侯的亲自训练,依靠自己的努力、悟性和见识,通过“自我训练”仍然身手不凡。

杨澄浦的技艺,学者众,受人敬仰。敬仰的是人,也是功夫!

没有两把刷子怎么在江湖上混?!杨澄甫大师的名号是靠本领挣来的。

注释

[1]陈微明著,二水居士校注.太极拳术[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162

[2]陈龙骧.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拿法精解[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

[3]瞿世镜.忆念恩师黄景华先生.武林[J]2012(04)

[4]许禹生.杨健侯先生传[J].北平国术馆《体育月刊》1938(04)

[5]见刘习文《少候拳技及其传承说略》[J]一文。

[6]见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M]“杂说”.上海文光印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