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太極之:道不盡的吳功藻和吳公儀,推吳家太極向盛期 一、吳家第三代:吳公儀和吳功藻 二、恰逢武術盛世時 三、意外事件的意外結局 四、吳家太極的盛期

文/李通國

吳家太極秉承楊家,在早年的北京城,在民國的南方,楊家太極一枝獨秀,吳家總活在楊家的影子裏。即便在民國那個國術大發展的年代,太極拳家盡沾雨露,但吳家一直不溫不火。一個意外的舉動,彷彿成了吳家功夫的路演,吳家太極蓬勃發展,紅極一時。

還是從吳公儀和吳功藻兩兄弟說起吧!

一、吳家第三代:吳公儀和吳功藻

吳家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吳公儀和吳公藻,其父吳鑑泉。吳公儀(1901-1970),名潤澤,字子鎮,是長子。吳公藻(1904-1983),名潤沛,字雨亭,是次子。二人出生於二十世紀初葉,雖然是百業凋敝的清朝末年,可畢竟還是正紅旗家族的後代,祖、父雖是低級侍衛出身,也算得上中產階級家庭。祖、父兩代人都好武功,說他們兄弟幼承家學一點也沒有誇耀的意思,二人皆是幼年習武。

1916年其父吳鑑泉任教北京體育講習所,兄弟二人先後進入講習所學習。用近代科學理解和看待傳統武術技藝,發揚國技,是許禹生開辦體育講習所的初衷。在講習所兄弟二人接受了近代學校體育教育,比起他們的上輩,他們的知識面和眼界見識,更寬、更遠一些。

不過,吳公儀似乎更願意向人炫耀他與楊家功夫的淵源。

他在香港的徒弟盧柏棠回憶說,吳公儀的功夫多傳自楊少侯。吳公儀隨父親學藝時,因爲推手技巧難以掌握,飽受皮肉之苦,經常受到斥責,曾經有放棄習武離家出走的念頭。此事偶然間被楊少侯知道了,喚過吳公儀,執手給他講解推手的道理,並且親自和他推手,加以點化。吳公儀聆聽教誨,明白所以,興趣大增。從此對大叔楊少侯倍感親切,佩服之情油然而生,自此經常去楊家,一爲親近楊大叔,一爲誠心求藝。楊少侯傳授給他的功架,馬步略高,圈小而緊湊。【1】

回憶也許是真的,香港遠離內地,盧柏棠所聞只能是吳公儀自己所講。而吳公儀所展示的拳架與他父親的拳架着實有點不同。

向一學也說吳公儀“打的是高型小架,講究攻擊,以快致勝。走小圈子,圓中求直快。剛柔相濟,常使對手難於立穩。”“吳公藻的架勢和師爺吳鑑泉一樣,走大圈架勢低。”【2】看來,吳公儀向楊少侯學拳是真有其事,吳公藻則是老老實實地繼承家學。

不論他的功夫來源在哪裏,吳公儀和吳功藻兄弟在學藝的年紀受到了良好的訓練。他們學成之日,一個時代也悄然而至了。

二、恰逢武術盛世時

1914年,馬良擔任陸軍47旅旅長兼任濟南衛戍司令官時廣邀各派武術專家,修訂“中華新武術”。馬良憑藉自己的社會地位四方遊說,“中華新武術”便藉着軍國民教育的東風很是受到人們讚賞,這種命名爲“新武術”的武術很快被列爲軍隊、警察和學校的正式體操,風靡一時。

1915年教育部通過了“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之提案,寫入在全國各級學校頒佈實施的《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案》中。同年4月,全國教育聯合會上《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爲學校必修課》的議案提出,提倡中國舊有武術,以振起國民勇往直前之氣。得到了與會代表的贊同,會議通過決議:“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與各師範學校培養成之”。

推廣武術的苗頭民國初年已露端倪,先是在軍隊和學校中率先開展,然後是社會上開辦各種形式的武術館或體育會等組織裏,武術家逐漸成了那個時代的稀缺人才。

此時,吳公儀和吳功藻兄弟先後從許禹生的體育學校裏畢業了。

1919年,年方18歲的吳公儀已出任山東省主席屈映光的護衛隊“武術總教練”;其後又任職於奉系軍閥張宗昌部的“教官”。

1924年國立廣東大學代理校長褚民誼把吳公儀推薦給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很快便聘請其擔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的太極拳教官,同時兼任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當時在廣東的許多社會名流諸如,方鼎英、譚延闓、朱培德等人都曾跟其學習太極拳。弟弟吳公藻1927年出任駐紮湖南長沙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武術教官。

1928年,一箇中國武術發展的更大機遇在衆多知名人士推動下來臨了。這一年,武術改稱“國術”,在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後,有條件的省市縣紛紛成立了國術館。軍隊、學校及地方機關單位以致個人以學習國術爲榮,那是個有點水平的武術家都能找到工作的時代,武術的盛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一年,吳鑑泉由北京來上海擔任上海國術館武當門主任,也兼職在精武體育會教授太極拳,當然私下聘請教拳的也不少。作爲職業武術家的吳鑑泉在上海有身份、有地位,還有豐厚的經濟收入。不過上海仍然是楊家太極拳的天下。1925年楊澄甫的徒弟陳微明創辦的“致柔拳社”此時已經頗具規模,雄霸上海灘太極拳市場;他的另一個徒弟葉大密在1926年開辦了“武當太極拳社”,與致柔拳社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吳鑑泉來到上海的1928年,自稱楊澄甫首徒的武匯川在淮海路上創辦匯川太極拳社。吳家太極在此時的上海也只有吳鑑泉有點影響力。

不期而遇,一個武俠小說家走進了吳家的生活。

他本名向愷然(1889—1957),筆名“平江不肖生”,民國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湖南平江人。

向愷然在上海以寫武俠小說謀生,也許出於對武術的天生愛好和敏感,他結識了來上海發展的吳鑑泉。吳鑑泉的高超武藝和良好武德都讓向愷然無比敬慕,二人惺惺相惜,成爲忘年知交。向愷然以吳鑑泉爲人物原型創作武俠形象,多次寫進小說。在《俠義英雄傳》第 55 、59 回中更是直接以吳鑑泉本名作爲故事人物,將他描寫成一位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大俠。

吳家與向家的交情淳厚,不至於此。

向愷然是因爲武俠小說而出名的文化名人,也是年輕時參加過政治運動的有一定影響的人物。1933年時任湖南省主席何鍵招向愷然回湖南主持省國術訓練所,向愷然力邀吳鑑泉來長沙執教,只是吳鑑泉在上海事務纏身,便推薦兩個兒子去了訓練所。其時,向愷然的次子向一學也在國術訓練所學習武術,吳公藻來後,便拜師吳公藻,所以他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稱吳鑑泉爲師爺。吳公藻對武術界人士說:“沒有向愷然,就沒有我吳公藻。”向愷然對吳家也有知遇之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公儀及其弟弟吳功藻離開湖南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分社,吳公儀擔任社長,不久又在澳門開設了鑑泉太極拳社。

1942年香港淪陷前夕兄弟二人又回到了上海,這一年,他們的父親吳鑑泉去世,吳公儀擔任了上海鑑泉太極拳社社長。

1948年,內戰上海戰役前夕的上海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向一學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搞到了去香港的船票,兄弟二人重返香港復社。

就是第二次來香港謀生的時候發生一件意外事件。

三、意外事件的意外結局

這源於吳公儀的一次口無遮攔的大話。

吳公儀吳公藻兄弟在香港開辦武館教習太極拳多年,但是很多人一如今天人們一樣,對太極拳技擊半信半疑。香港《中聲晚報》記者採訪時問及此事,吳公儀堅定而自信地回答,“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本社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與中西拳師研究。”此言一出,輿論大譁。站出來要與他“研究”的是練過拳擊,獲得過香港拳擊冠軍的白鶴派拳家陳剋夫。

1954年1月17日,比賽如期舉行。陳剋夫正值盛年,吳公儀則已年過半百。

第一局雙方互探虛實,互有攻守,沒有驚奇的波瀾。第二局,陳剋夫主動發起攻擊步步緊逼。吳公儀多次被迫到繩邊,被擊中一拳,嘴上淌出了血。陳剋夫則被擊中鼻樑,血流如注。比賽不得不暫停。第三局比賽開始,雙方真要拼命了,全然忘記了規則,互相起腳踢擊。主裁判見兩人已犯規,宣佈終止拳賽。

最後經過主辦方協議,宣判雙方“不勝、不和、不負”,爲這次武林事件劃上了句號。

火藥味十足的比武,以和氣收場。

誰也不曾預料到,比武帶來的後期效應直接把吳家太極拳推向了全盛時期。

四、吳家太極的盛期

比武之後,吳家太極拳名氣大振。

吳公儀、吳公藻兄弟坐鎮香港,吳公儀長子吳大揆在九龍設立分社,吳公儀次子吳大齊及吳公藻兒子吳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香港鑑泉太極拳社日漸壯大,又購買九龍佐敦道保文大廈頂樓爲總社新址,原來的總社改爲香港分社。東南亞衆多的華人團體紛紛邀請吳氏兄弟前往授拳。東南亞儼然成了吳家太極拳的天下。

無論後人對吳公儀陳剋夫擂臺之戰如何看待,它對吳家太極拳發展就是一次天賜良機。吳陳大戰更像是,吳家功夫的一場路演。

 

註釋:

【1】盧柏棠.記吳公儀老師.武林1996(01)

【2】向一學.回憶父親向愷然的一生.360doc個人圖書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